资源描述
格尔尼卡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学生初步领略立体主义绘画特点。
(2)使学生明白《格尔尼卡》是一副以战争为主题的政治绘画作品。
能力目标:(1)使学生能尝试着把对抽象的立体只有绘画作品的欣赏感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在欣赏中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情感目标:在欣赏《格尔尼卡》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战争暴行给人民带 来的巨大痛苦,意识到和平的可贵,学习画家用艺术捍卫和平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分组讨论法、体验教学法。
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一、 导入:欣赏影片。
二、主动探究,感受新知
教师活动
自读课本1-3页,针对以下问题回答。
《格尔尼卡》这幅画是依据什么命名的?
《格尔尼卡》是一幅以什么为主题的作品?
你对这幅画的初步感觉怎样?(请选择)
A.规整、清爽 B.混乱、繁杂 C.跟生活中的照片比较接近 D.非常抽象,跟照片相距甚远。
三、讲授新课。
1、作者简介:毕加索,(1881年~1973年)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Malaga),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共产党党员。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长期在法国进行艺术创造活动。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之一,立体画派创始人,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 37000 件,包括:油画1885 幅,素描7089 幅,版画20000 幅,平版画6121幅。他对二十世纪的艺术史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人们称他为“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天才”。在西班牙内战和纳粹占领法国期间,毕加索坚定地站在民主和进步势力一边,积极参与反法西斯斗争。
2、历史背景
3、赏析作品,画面中都有哪些形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思考:形象——是完整的,还是破碎的?毕加索为什么要画这几个形象在画面里呢?这些形象表达什么了意思?你能说说形象可能象征的意义?你有何见地、有何体验?
简单描述:画面上表现了木然屹立的公牛、濒死嘶鸣的马、奔跑的脚、举油灯的人、断臂倒地的士兵、抱着婴儿嚎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者等。
小结:作者没有用写实的手法,而是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这幅作品是以二维空间来诠释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象,并把看到的物象分解成几何形体,然后主观地重新组合,构成了新的画面,以追求物象形态的动感、变化,这种创造视觉形象的手法就叫“立体主义”。
【设计意图】 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小组合作意识。让学生通过欣赏体会画面带给人的视觉冲击,初步领会立体主义风格在表现作者思想感情中的特点及作用,增强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 、 深度欣赏
■ 画面的构图
构图——对照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作品,为何不似于那么严谨?
(课件展示《最后的晚餐》作品,不同风格作品比较,更易理解《格尔尼卡》独特的构图)
小结: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我们甚至会觉得它有些杂乱。这似乎与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然而,当我们细察此画,却发现在这长条形的画面空间里,所有形体与图像的安排,都是经过了精细的构思与推敲,而有着严整统一的秩序。虽然诸多形象皆富于动感,可是它们的组构形式却明显流露出某种古典意味。我们看见,在画面正中央,不同的亮色图像互相交叠,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轴,恰好将整幅长条形画面均分为两个正方形。而画面左右两端的图像又是那样地相互平衡。
画面色彩
提问:为何毕加索只用了黑白两色来处理画面?你觉得有哪些表现方法更能表达作者的内心感受?
小结:调子阴郁,情景恐怖,全画充面了悲剧的气氛,更有效的突出了画面的紧张与恐怖的气氛。
毕加索通过此作品想给世界人们一个回音,控诉战争的暴行给人们带来灾难。作者的艺术语言是独特的,采用破碎、超越时空的象征性的形象、黑白的色彩、不安的构图表达了作者痛恨法西斯给人们带来灾难,给人们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五、课堂测验:
1、毕加索的生卒年代()
A、1881年——1973年
B、1889年——1980年
C、1776年——1989年
D、1660年——1990年
2、《格尔尼卡》用的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象征性 D、抽象主义
3、牛头象征着什么?
象征:用以代表、体现、表示某种事物的一种物体或符号。
教师小结:世界需要和平,国家需要和平。那么我们这个小小的班集
体也需要和平,同学们作为班级的一员,想一想你能为班级的和平做点什么呢?
以实际的问题教育学生, “和平”需要同学们的共同努力。
六、作业:
板书设计:
《格尔尼卡》
一、作者介绍:毕加索(1881-1973)
三、创作背景与内容 1937年
四、画面欣赏:1. 形象: 支离破碎 几何化、多视角、重组
2. 构图: 动荡不安 大胆、夸张、饱满
3. 色彩: 悲壮的黑白 符合感情特征
4、艺术手法:象征、立体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