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走向高考地理 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六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讲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主备人:吴斌考纲展示1区域的含义。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3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4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备考策略 从考试形式上看,多以热点地区、热点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区域图、表格、文字材料等方式呈现信息,旨在考查热点问题或焦点问题所出现区域的地理环境的特点及人地关系状况。核心整合 一、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分析各区域的特点,应从区位入手,从整体上把握,具体思路和程序如下所示:特别提醒一个区域内的地理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分析区域地理特征时,正确掌握区域要素之间的关系,构建知识间的联系线索
2、,有助于从整体上掌握区域地理特征。其中区域自然环境条件是区域地理特征分析的突破口,如下图所示:二、区域差异比较的一般思路比较法是区域地理学习最常见的方法之一。比较区域差异可以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两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时应注意以下两点:1区域比较时应明确人类活动是在利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二者的关系可表示如下:2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和比较的思路(1)地形:主要从地形类型、特征、地质作用、地质灾害等方面分析。地形类型与名称:可以根据区域位置判断,还可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河流流向、海拔及地形剖面图判断。地形特征:主要从地形类型、海拔、地面起伏状况(即地势)、地形分布等方面分析。地势特征:主要根据地面起伏
3、变化趋势来描述,如西高东低或由西向东倾斜。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外力作用在地面起伏大的高原山地主要是侵蚀作用,在低平的地区主要是堆积作用,在降水多的区域(湿润、半湿润地区)主要是流水作用,在降水少的区域(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是风力作用。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等。(2)气候:可从气候类型、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动植物和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分析,现主要介绍前两个方面。气候类型:根据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气候要素的分布:主要是指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主要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大区域气候要素的分布,即其气候特征;第二种是局
4、部地区气候要素的分布,就是根据其局部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来分析,如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等。(3)河流:主要从河流的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及开发利用等方面分析。水文特征:指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含沙量、冰情(有无结冰期、冰期长短、有无凌汛)等。水系特征:指河流的流程、流向、水系归属、河道(河谷宽窄、河床的深浅、河流弯曲系数)、河网密度(支流多少、河湖关系)、流域(面积、水系形状)、水力资源等。开发利用:在地面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河流中上游地区,主要开发水能资源;在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中下游地区开发内河航运。3人文地理特征分析
5、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农业:主要从区位条件及评价、耕作制度或熟制(热量影响)、作物种类(热量和水分影响)、耕地类型(水分影响)、地域结构类型等方面分析。(2)工业: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特点、区位条件及评价(如原料产地、工厂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条件及布局)等方面分析。(3)城市: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4)交通:主要从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线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5)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生态破坏,包括资源(土地、生物、水、矿产)破坏与浪费和环境恶化(沙漠化、水土流失)
6、两大方面。环境问题应从其现状、成因、危害及解决办法等方面进行分析。三、资源跨区域调配1跨区域调配资源的原因明确资源分布与消耗区的差异即明确该资源的分布规律及分布较多的地区,同时明确该资源紧缺区的紧缺原因,包括为何分布较少、为何需求量大,并分析利用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等。2解决资源短缺的途径提高利用率,节约资源,寻找替代品和跨区域调配资源等。3跨区域调配资源的线路选择要保证稳定、安全的资源供应;要考虑线路的造价;要考虑沿线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和城市分布等社会经济条件;要尽量避免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4评价该工程对输出地侧重说明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进一步促进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等;对
7、输入地则突出说明解决资源短缺问题,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该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等。(1)对资源调入地区而言,资源的大规模调入,缓解了资源、能源不足的问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相对充足,又保障了社会的安定与繁荣。(2)对于资源调出地区而言,随着资源的开发和工程的建设将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完善基础设施。(3)资源跨区域调配有利于两地区协调发展,达到共同富裕,有利于社会稳定。5我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四、产业转移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2正确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1)主要考虑因素首先是分析工业部门的特点和地区分布;其次是把握影响工业部门选择区位的因素
8、。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首先是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资源,其次是占领当地市场,再次是利用其地价便宜的优势。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则主要考虑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等因素。具体思路是:(2)实例分析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区位存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发展变化。例如钢铁工业一开始是接近煤炭产区的,即接近能源产地。随着技术的发展,能耗的下降,其主要因素由原来的能源为主变为原料为主,工业区位倾向于铁矿石产地。“二战”后,由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市场对工业区位影响力加强,工业区位又倾向于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的沿海地区,如日本的钢铁工业、我国的宝山钢铁总厂。总体上讲,钢铁工业
9、的主导区位因素从能源原料交通、市场的变化,导致钢铁工业的区位不断发生空间上的转移。又如劳动力指向型工业,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工人的工资高低对这类企业的区位影响也较大,致使工业区位也随之发生变化。其过程如下所示:3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一般规律(1)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2)区域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进而转移资金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最后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一般方向是由发达国家(地区)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地区)。4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考例透析 1、(2013江苏)为缓解“昆明水少、滇池水脏”的问题,云南省已建成螳螂川、牛栏江调水工程,并规划建设金沙江调水工
10、程,如图所示。读图回答(1)(2)题。(1)“滇池水脏”与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有关。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的主要原因有()A流域面积小,汇入水量少B季风气候,径流季节变化大C水体总量大,进出水量小D全年高温,湖水蒸发量大(2)跨流域调水工程对滇池流域的主要影响有()A改变滇池流域降水总量B提高滇池水体自净能力C减少昆明污染物排放总量D缓解昆明用水紧张状况【解析】第(1)题,考查了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由图可知,滇池流域面积仅为2 900km2,而且入湖径流远小于湖存水量,说明滇池流域面积小,汇入水量少,水体总量大,但进出水量较小,使得湖泊水体更新周期长。因而答案为AC。第(2)题,考查了资源的跨区域调
11、配及其影响。三大调水工程可增加滇池的水体总量,从而提高滇池水体自净能力,缓解昆明用水紧张状况。AC选项明显错误,所以答案为BD。【答案】(1)AC(2)BD2、(2013浙江)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3)题。材料一美国本土年降水量分布及棉花带范围图。材料二图中甲、乙两城市气温比较表。甲(3748N)乙(3654N)1月气温()9.34.77月气温()17.125.7(1)我国新疆棉花产区和美国棉花带相比,两者相似的自然条件是_、_、_。与美国棉花带相比,制约我国新疆棉花产区发展的主要农业经济因素有_、_。(2)描述美国西部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成因。(3)据表比较甲、乙两城市的气温
12、差异,并解释其原因。【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第(1)题,考查中、美两国的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主要包括地形、土壤、气候、水源,从中找出新疆与美国棉花生产条件的相似之处。经济因素主要包括交通、政策、技术、劳动力、机械等,从中找出与美国相比新疆棉花生产的制约因素。第(2)题,考查对地理事物分布特点的归纳表达能力。根据材料一图归纳即可。形成西部地区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太平洋,造成西部地区降水空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第(3)题,考查信息归纳表达能力。纵向比较可知甲乙两市的冬夏气温高低,横向比较可知两市年较差的大小。其原因应结合材料一两市的地理位置,根据影响气温的因素进
13、行分析。【答案】(1)光照充足;地形平坦;生长期长等交通运输;技术装备等(2)分布特点:大致由沿海向内陆递减;西北部降水空间差异较大。成因:西部南北走向的高大山脉阻挡太平洋的湿润气流,山脉西侧地处迎风坡,降水多;西部的山间高原盆地,水汽难以进入,降水较少。(3)甲城比乙城冬季(1月)气温高,夏季(7月)气温低。甲城气温年较差小冬季:甲城有高大山脉的阻挡,受北冰洋的冷空气影响较弱,气温较高。美国东部为低缓山地,乙城易受北方寒冷空气影响,气温较低。夏季:甲城受寒流影响,气温较低。乙城受暖流和东南暖湿气流影响,气温较高。3、(2013新课标)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
14、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下图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1)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2)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3)简述我国西南地区引种速生桉发展造纸业的理由。(4)就降水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地理特征。第(1)题,主要考查影响沼泽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图a中有大量沼泽分布该地山坡上分布有大面积天然次生林和灌丛,森林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
15、用,森林植被可以截留水分,减缓地表径流,增加下渗,提高地下水位,从而使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第(2)题,主要考查速生桉的种植对其他植被的影响。对比a、b两图可以看出,种植速生桉后,天然次生林和灌丛大面积减小,地下水位显著降低,沼泽面积减小,甚至消失。这主要是由于速生桉能大量吸收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进而导致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沼泽萎缩等。(3)题,考查造纸业发展的区位条件。我国西南地区引种速生桉一方面是由于速生桉适应性强,成才快,是良好的造纸原料;另一方面,发展造纸业有利于扩大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4)题,主要考查我国西南地区降水的特征分析。首先明确我国西南地
16、区地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在夏季;然后分析我国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与热带雨林地区降水特征的差异,从而分析得出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答案】(1)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2)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沼泽萎缩。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3)速生桉适应性强,成才快,是良好的造纸原料。发展造纸业能增加就业,创造产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4)(我国西南地区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低于热带雨林区;(有旱、雨之分,)旱季时间较长,降水较少。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