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咨询师案例报告:行为偏激儿童心理咨询案例报告行为偏激儿童心理咨询案例报告摘要:这是一例心境和品行混合为主的适应障碍心理咨询案例报告。求助者因为早年的创伤性经历导致抑郁情绪产生,并在青春期由于对环境的不适应激发早期的抑郁情绪加重,并因此导致人际关系不良,从而表现出一系列的行为障碍。通过收集临床资料,并结合咨询过程,综合考虑求助者特点,对求助者的心理行为问题的形成原因与发展过程进行了解释和分析,并用重点采用行为疗法给与咨询帮助。经6次咨询,基本达到咨询目标。一、一般资料求助者徐某某,男,12,身高163cm,体重55公斤,体态正常,初一学生。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由母亲带来咨询。 徐某某在幼儿园
2、大班之前活泼开朗,与小朋友相处融洽,上大班 时,父亲患病去世,此后就变得沉默寡言,喜欢独处,小学时比较听话,成绩较好。性格偏内向、喜欢一个人发呆,但服从教导,做事认真负责,因而也时常受到表扬,很少受到批评。团体活动参加较少,但有几个知心好友。小学毕业后,考入一所重点中学(进班成绩偏低)。原来的伙伴都不在一起,同时,重点中学里面都是学习尖子,竞争气氛比较浓,且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好强的徐某某发现自己学习不象小学那么出类拔萃,相反,学习比较吃力,也没有一个好朋友,觉得很不习惯,并开始认为自己很笨,非常差劲。对班级活动不感兴趣,对学习也失去了兴趣,上课经常睡觉,作业不交;对语文还感点兴趣,曾被语文老
3、师表扬过,但语文考试也时常不及格;英语成绩更糟,时常受到英语老师的挖苦、讽刺。一次课堂上受英语老师批评时,前面的学生转过身来对他笑了一下,随即就在课堂上对前桌的同学大打出手,班主任调查原因时,徐某某解释说前桌同学在嘲笑他,他受不了。此后多次与同学发生冲突,多以暴力方式解决。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不以为然,并经常顶撞老师。下课后时常一个人发呆,心情沮丧。家人说回到家总爱一个人在自己屋里,经常说活着没意思,不如死了解脱了,但无自杀行为,睡眠也不好,头痛,疲乏。基本生活维持还好。心理测验结果:1、阿肯巴赫儿童行为量表CBCL测验结果:总粗分57分,超过分界值38分;标准分71分,高于常模(50,10)两个
4、标准差。2、EPQ少年版测验结果:结果有效:E:48分 P:71分 N:62分3、韦氏儿童智力测验测验结果:IQ分值:118二、主诉:求助者说:“最近一段时间我特别想念爸爸,要是爸爸还在,他会帮我辅导功课,我的学习成绩也就不可能这么差了,同学们也就不敢这么欺负我。我总觉得爸爸还活着(哭),他只是出差去了,我每天坚持写日记,很多想对爸爸说的话都写到日记里了。有时做梦会梦到爸爸,梦到他带着我和妈妈去旅游,梦见还能骑在爸爸的脖子上,有时我真想死了算了,那样就可以和爸爸在一起了(哭)。但想到妈妈我又舍不得,她一个人带我太辛苦,为了我,妈妈出去给别人打工,我真希望自己快点长大,长成一个男子汉,我要保护好
5、妈妈,我不会让别人欺负我们。我不想上学,我不喜欢这个学校,老师只看重成绩,其实有时一些题目我会做,但我故意做错,有时甚至不做,我就是想气气老师。我也不喜欢那些同学,他们嘲笑我,还经常在我面前炫耀他们的爸爸多么有本事,我讨厌他们,不愿意与他们说话。”三、观察和他人反映父母主诉:孩子在上幼儿园大班时,他的父亲因为疾病去世了,当时考虑到孩子还小,就一直骗他说爸爸去外地出差了,父亲的葬礼也没有让他参加。如今孩子已经长大,渐渐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因为孩子与他爸爸的感情非常深,所以一直不愿意接受爸爸去世的事实,碰到邻居或同学问到爸爸的事,他一直强调他爸爸去外地出差了。最近一段时间,孩子在学校经常与同学发生争
6、执,而且时有动手发生,因此同学关系比较紧张,相比从前,较少参加团体性的活动,显得很不合群。与现在的老师也很疏远,见到老师不会主动打招呼,并且对教师的批评感到反感,会在课堂上与教师争执。回到家中,与母亲的话很少,并且爱发脾气。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对不喜欢的老师,上课更是不听,作业不会,也不会问老师同学,也不愿意家人管他的功课.还经常到网吧上网,一次还通宵未归。这些天,更是不肯上学,说是自学一样成材,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班主任主诉:徐某某,性格太过于内向,从不主动与老师、同学搭话,时常一个人发呆,对老师、同学一些善意、友好的表示会反感,总认为那是对他的嘲笑。有时还会对同学大打出手,甚至有一次掐住一
7、位同学的脖子死死不放,为这事我曾严厉地批评了他,但效果甚微。学习成绩也处于班级倒数位置,上课经常睡觉,问他为什么上课睡觉,他说是打瞌睡,控制不住。在班上也没有要好的朋友。四、评估与诊断(一)心理状态评估: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个性孤僻、较难适应外部环境;情绪低落,不稳定,整体心理健康状态较差。(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对求助者问题产生的特殊背景、持续时间、强度和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判断,根据心理测验结果和身体疾病历史、精神病家族史以用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的表现排除了儿童精神障碍,例如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早发儿童精神分裂症、童
8、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判定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属于适应障碍范畴。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抑郁的不良情绪2、偏激行为与交往不良倾向3、人际关系紧张(师生关系、同伴关系)4、学习适应性不良(三)诊断依据:根 据 CCMD-3: 1、症状标准:(1)、主客观统一、知情意协调一致、及有主动求助的愿望,排除了“重性精神病”(2)、以抑郁、焦虑、害怕等情感症状为主,并至少有下列1项 : a、适应不良的行为障碍, 如退缩、不注意卫生 、生活无规律等 b、生理功能障碍 ,如睡眠不好 、食欲不振等(3)、存在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不包括妄想和幻觉)、神经症、应激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 、或品
9、行障碍和各种症状 ,但不符合上述障碍的诊断标准 。2、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3、病程标准:精神障碍开始于心理社会刺激(但不是灾难性的或异乎寻常的)发生后1个月内,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1个月。4、排除标准:排除情感性精神障碍、应激障碍、神经症、躯体形式障碍、以及品行障碍等。 (四)问题原因分析:1、生物学原因:求助者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无器质性疾病2、认知行为原因:求助者存在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且有不良的归因倾向,认为没有爸爸的孩子会被人歧视,被人欺负3、家庭、社会原因:幼年丧父,给求助者造成了非常强烈的精神创伤,且不良情绪没有得到有效的释放,以至在后来的认知、情绪、行为方面存在负性的循环互动过程。
10、五、咨询目标的制定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家长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具体目标与长期目标:1、消除不良情绪,除理好与父亲离别的分离焦虑2、减少求助者的偏激行为3、改善其当前人际关系4、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增强其社会(人际)适应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习得健康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六、咨询方案的制定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阳性强化法、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求助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由不良情绪而引起的适应不良的社会交往行为上,无论是攻击性的行为倾向还是人际关系的紧张、学习成绩的下降,都是因其不良的抑郁情绪导致的。而其抑郁情绪的产生又是由于没
11、有及时处理好因父亲的突然离去而导致的分离焦虑。当然,这其中无论是情绪的变化,还是行为的异常,也都同样存在着个体社会认知的偏差和不合理等因素。而行为的不断重复和强化,反过来又会加剧认知和个性的偏离,再加上教养方式和学校教育环境等不利因素的加重和催化,导致其抑郁情绪更为严重。如果不及时采用操作性、目标性、时效性很强的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方法加以矫正,求助者将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极易导致反社会和攻击型人格的形成。 另外,求助者目前的典型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且根据其特定的年龄特点,都比较适于采用上述的咨询方法。2、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咨询过程中,求助者及其监护人的
12、责任、权利和义务:责任:(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权利:()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义务:()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 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责任:(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权利
13、:(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义务:(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2)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3、咨询时间与收费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1个小时咨询收费:不收费心理测验收费:不收费七、咨询过程:咨询阶段大致分为: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2、心理帮助阶段3、结束与巩固阶段具体咨询过程:第一次 2005年9月23日目的:1、了解基本情况2、建立
14、良好的咨询关系3、确定主要问题4、探寻改变意愿5、进行咨询分析方法:会谈、心理测验过程: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2、母亲做CBCL;儿童EPQ和韦氏儿童智力测验,同时向其母亲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3、确定咨询目标;4、与孩子交谈,收集临床资料,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5、将测验结果反馈给其母亲及孩子,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让母亲和孩子理解“为什么会这样”6、布置咨询作业: 母亲回去后拿出孩子儿时、及有父亲参与的团圆照,重现孩子儿时与父亲一起嬉戏的场景(注意,如果孩子想哭,鼓励他哭出来),引导孩子说出此时此刻他最想说的话,让孩子积压的悲伤能
15、得到渲泄。第二次 2005年9月30日目的:1、加深咨询关系2、疏导抑郁情绪,解决与父亲的分离焦虑方法:会谈、空椅技术、打包技术过程:1、准备好纸和笔,让求助者给父亲写一封信(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并在信的最后与父亲告别,告诉父亲,与他告别并不是等于忘了他,而是为了以一种更好的方式来纪念他。2、运用空椅技术,让求助者给父亲读出这封信,如果想哭,鼓励其哭出来3、最后运用打包技术,把对父亲的思念暂时收藏起来,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学业上去,用优秀的成绩作为对父亲思念的最好表达。布置咨询作业:a、再现最近一次与同学起冲突的事件,母亲与孩子一起讨论分析当时的情况,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
16、何”从面了解孩子的思维模式和习惯性的应对方式,母亲注意顺势引导如何做更好。b、母亲最好找班主任老师谈一次,介绍一下孩子的特殊情况,希望老师协助,能给予孩子适当的鼓励。c、找出班级中最受欢迎的学生,分析这些学生身上有哪些良好的品质第三次 2005年10月7日目的:1、了解自己的优缺点2、突破“偏激行为”应对策略方法:会谈法、阳性强化法、行为治疗代币法过程:1、画一幅自画像,并写出自己的优缺点,重点放大优点。2、讨论最近一次与同学起冲突的事件,引导分析这种偏激行为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3、与孩子就“最受欢迎的同学”谈“人际交往问题”,找出差异,促进自我觉知。4、初步制定“行为契约”,以加强自我控制,
17、并在咨询室进行演练。5、布置咨询作业:a、母亲继续“特意”积极评价,只找孩子的优点,并至少准备10句好话。b、孩子按“行为契约”行事,诸如:不主动打人、不主动骂人、尝试主动与同学说一次话,观察同学的反应,每天早上对着镜子笑一次、上课尝试举手回答一次问题、回到家说“我回来了”,出门说“我走了”c、制定反馈表,记录行为,且记录自己友好行为引起对方的反应,以及自己的感受。第四次 2005年10月14日目的:1、学会合理评价2、提高自控能力3、加强亲子交流方法:会谈法、合理情绪疗法、行为治疗代币法过程:1、反馈咨询作业:“行为契约”顺利完成,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并在某次遭到一名同学的嘲笑后也没有生气;母
18、亲说了孩子10句好话。2、进一步分析行为与情绪、人际的关系,强化“合理观念”,并引导对事的合理评价,练习评价老师及家人3、改“行为契约法”为“代币法”,增强与母亲之间的联系4、咨询作业:a、找英语老师、及曾与自己起冲突的至少两个学生的的3个优点b、执行“代币法”,以“代币”量赢得自己愿望的满足,获得一种成功感,如:习某本书、去游乐场一次、给小面额的零用钱第五次 2005年10月21日目的:1、巩固咨询效果2、发展学习策略3、增强自信心方法:会谈法、行为治疗代币法过程:1、反馈作业:完成顺利,继续执行2、肯定其学习能力,找出学习策略问题3、提高课堂效率,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业上 4、咨询作业: a、
19、选一门课,每天准备好一个问题,带入课堂,在课上找答案 b、收集别人对他的微笑与好话,并尝试对别人微笑、说好话 c、继续用“代币”激励 第六次 2005年10月28日 目的: 1、巩固咨询效果 2、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 过程: 1、反馈作业:完成顺利,继续执行 2、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自我监督与控制 3、基本结束咨询八、咨询效果评估1、求助者及家长的评价: 求助者:感觉同学们开始喜欢我了、我不再那么讨厌老师了、老师、妈妈经常鼓励我、遇到不顺心的事发脾气也没有用 妈妈:孩子回家后愿意说话了、经常谈起学校里发生的事、回家后能自觉做作业,上次的英语练习还进入了班级的前30名(共50名学生)、到目前为止再没有发生过打人的事了班主任:该学生在学校开始乐于与同学交往了,到目前为止,再没有发生过打斗事件,并主动承担起倒垃圾等班级事务,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起色2、咨询师的评估: 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经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改善了不良情绪及偏激行为,促进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提高了学习适应性水平,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对未来也更有自信了。 整个咨询过程较完整,有条理,符合咨询工作要求。参考文献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