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概要(一)一、“教学模式”界定对教学模式的概念一般作如下理解:“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结构框架”,意在凸现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关系的功能;“活动程序”,意在突出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行性。可见:教学模式在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其关系如下图所示:理念 模式 实践教学模式上联教育理念,是实施教学的一般理念,是教学思想与教学规律的反映,它指出教学的目标,规范了师生双边活动,实施教学的程序,应遵循的原则及运用时的注意事项,因而,它是师生教学活动的
2、指南。教学模式下联教学实践,它将教学程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融为一体,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操作程序,它可以使教师明确教学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先怎样做,后怎样做,它的处方性和可操作性特点,使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和运用。二、“教学理念”的变化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图象组织、调控等手段,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
3、功能,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施行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常见的教学艺术有:教学幽默、教学机智、教师的语言艺术、教师的板书艺术、教师的仪容仪表艺术、教师的批评表扬艺术,等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理念”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1.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首先,要求教师
4、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2.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3.关注可测性和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
5、确与具体,以便检测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因此,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4.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每一个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5.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要求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例:九年级(上)第12课 美国的诞生重点用以上的两种理念进行评点,指出:现在我们的教学较多地处于“教学是艺术”的层面,很少自觉地进化到“教学还是科学”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