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T检查时广泛使用含碘的造影剂作增强扫描,常用有多为水溶性碘造影剂,其分子量低,很少有蛋白质结合的基团,一般极少与体内蛋白质结合(1%)。未经结合的造影剂从血管腔经毛细血管壁扩散,均匀颁到各组织的细胞外液(因有血脑屏障而不含CSF)。最后通过肾小球渗过从肾脏排泄(90%),少量通过肝胆排出。CT造影剂 根据动、静脉碘含量的差别可公为三个期相:快速注射效应期:在用快速注射法时出现,血管得到最大限度增强,此期仅持续4060秒。非平衡期:在快速注射造影剂后1 分钟左右出现。上达两可明确显示病变的血供情况平衡期:在快速注射造影剂后2 分钟,此期内只能观察病变的形态和范围。CT造影造影剂机理机理 正常
2、脑组织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联合紧密,基底膜连续,可阻止多种分子包括造影剂从血液渗入脑细胞外间隙,这就叫做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病变组织血循环丰富、病变周围组织的充血与过度灌注、血脑屏障的形成不良或被破坏,致使造影剂外溢等,造成含碘量增加而使局部密度增高。加大正常与病变组织间灰阶的差别,从而提高病变的显示率。正常或病理组织的强化都是因组织内含碘,使X线吸收增加、密度增高而强化。正常组织强化:由于血液内含碘,所以使血管丰富组织、大血管及静脉窦易出现强化。如天幕、颈内动脉及直窦。病理组织强化:异常的血管增生使血流量增大 血脑屏障破坏或形成不良,使造影剂泄漏到血管外CT
3、头颅增强扫描CT造影造影剂 病变时,BBB受损,造影剂进入脑质,出现增强。多见于恶性肿瘤如III、IV级星形细胞瘤和转移瘤。但有时有明显BBB受损,但血供不丰富或无血供(肿瘤的坏死、囊变区)则可不出现增强。又如有些良性或偏良性的肿瘤,即使无血脑屏障受损,但血流量非常丰富,肿瘤组织内血流缓慢、且血流量增加以致造影剂含量增高而出现增强,这种情况见于脑膜瘤,神经鞘瘤等。CT造影造影剂增增强的程度的程度10Hu以下为轻度,10-20Hu为中等、20Hu以上为重度。均匀增强团块状、结节状;不均匀增强环形、花冠形、不规则形等 注意:颅内有些正常结构如硬脑膜、脉络丛、垂体腺、灰白结节和松果体均没有血脑屏障,
4、注射造影剂后,造影剂直接进入细胞外间隙出现增强。因此,如垂体腺瘤,注射造影剂后的即刻扫描,正常垂体组织增强明显,腺瘤组织显示为相对低密度区。CT造影造影剂(contrast media,CM)CTCM 为三碘苯环的衍生物。分为离子型或非离子型,单体或双聚体。单体造影剂指一分子造影剂中含有一个三碘化苯环;双聚体中含有两个。碘原子数与溶解粒子数之比(R)描述造影剂的影像效应(x线衰减性)与渗透性。R越大越好,则越多的碘原子不透X线更强;造影剂溶液中粒子越少,则更小的渗透毒性效应。R为1.5:高渗透性造影剂(high osmolar,HOCM)R为3:低渗透性造影剂(LOCM)R为6:称为等渗透性造
5、影剂(isotonic,IOCM)CT造影造影剂 离子型造影剂 在水溶液中可离解成阴离子及阳离子,具有高渗透、高离子性和弱亲水的特征,高渗透性使血浆渗透压增高,血容量增加并导致生理和病理改变;高离子性使其分子与血液中钙离子结合,可引起低血钙导致心功能紊乱;弱亲水性增加了药物的化学毒性。常用离子型造影剂:泛影葡胺(Angiografin)、复方泛影葡胺(Urografin)或泛影钠(Hapaque)。特点:价廉、副作用多CT造影造影剂非离子型造影剂 亲水性(水溶性)高,不离解于水,对静脉及蛛网膜下腔的毒性显著降低,含碘量高。欧内派克(Omnipaque)碘必乐(Iopamiro)优维先(Ultr
6、avist)伊索显(Isovist)特点:价贵、副作用少。副作用 国产:轻度:12.6%重度:0.22%进口:轻度:3.2%重度:0.04%轻度:恶心,打喷嚏,面部潮红,荨麻疹等 中度:呕吐,胸闷气急,头昏,轻度喉头水肿 重度:大片皮疹,皮下或粘膜出血,血压下降,脉搏细弱,严重喉头水肿,大小便失禁,昏迷。死亡:上述病理不可逆的结果。CT造影剂副作用 以前有类似过敏性反应及药物过敏;肾移植,肾功能和心功能差,哮喘,重症肌无力;血清肌酐水平大于或等于 133 mol/L(1.5mg/dl);多发性骨髓瘤及其他血蛋白异常;嗜铬细胞瘤;接受白介素2治疗者;口服抗高血糖制剂二甲双胍;有血管外溢危险者,糖尿病患者,高血压;小于13个月的小儿,70岁以上的老人。CT造影剂副作用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