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爱莲说教学案例分析仁怀市育人中学 范媛媛 一、课堂教学片段: 生:课文中写“莲”的句子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谁来说说莲所具有的特点? 生:“莲”生长在污浊的环境中却不受沾染。 生:“莲”外表笔直,香气飘得很远。 师:如果“莲”让你想到了某类人,你认为这种人又具有什么特点? 生:君子。书上不是说“莲,花之君子者也”吗? 师:“君子”又具有什么高贵品质? 生:从“莲”的外在形象的描写看,把“莲”比喻成“君子”,它,不受污浊环境影响,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生:他概括出了几个要点,但还不完整,“莲”还仪态端庄,通达事理,从书上“亭
2、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和“中通外直”可知。 生:我在想,题目提到“爱莲”,作者爱莲的原因是什么? 生:前边提到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亵玩焉”就是。(加以解释) 生:文章作者主要要写“莲”,为何又提到“菊”和“牡丹”? (讨论) 生:(归纳牡丹与菊的象征意义后)为了烘托写莲。写“菊”正面烘托写“莲”,写“牡丹”反面烘托写“莲”。 学生自己归纳主题 小组探究本文写法,推举代表补充发言 3、朗读,交换阅读体验: 师:研习了本文以后,文章的哪个句子或哪一点给你启示最深?请谈谈。 生:我感觉“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给我的启示太深了。(坐下) 生:你谈谈其中原
3、因吗? 生:人好比莲,人也要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倘若不受环境影响,这也太难了,譬如,我们有的同学受别人的引诱,到游戏机室里玩游戏,直至天亮,这都是因为他们意志力薄弱,受不了诱惑的缘故。 生:看来,我们要学习莲,坚持使自己不轻易受不良环境的影响。 生:人们都说“近墨者黑”,看来“近墨”者也可以不“黑”呀! 师:他的体验有新意 4、学生总结这节课内容 5、让学生说说学习本节课后的心得 生:学了本文,我感觉一个人对待生活要象作者那样不慕名利,洁身自好,做人才会乐观,不那么辛苦,生活才有乐趣。 生:我觉得“托物言志”的写法好,文章写得含蓄,却意味无穷。 生:我觉得作者有独特个性,不随大流,感于逆环境而
4、行,他的生活追求值得我们称道,学习。 生:我认为人逆环境而行也是十分辛苦的,因为人毕竟是环境中的人,也该努力去适应环境,才会将环境好好利用。 生:怎样利用环境?能举个例子说吗? 生:比如,你有优越的家庭条件,学习条件好,能很好利用,学习就可能更上一层楼,否则,再好的环境,也只是浪费。 师:分析深入,有独到见解,他们积极思维值得大家学习 二、交流阅读体会(略) 三、畅谈学后心得(略) 四、教师自我评价与反思 课堂,因讨论而精彩 本节课,我让学生以自主质疑、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己质疑,积极动脑思维,探索问题的实质,以讨论的方式展开了探究交流,学生在探索问题过程中,将自己体验到的
5、东西拿出来与别人交流,分享,使得自己的“成果”公诸于众,从中体验到探究带来的愉悦的美好感受,尝到了成功的幸福感,这也使得他们更乐于讨论,乐于交流,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浓烈,学生积极投入,各抒己见,大胆直言,这是学生乐学而有热情的学习的一种体现,课堂,因讨论,唤起了学生的求知和探索的欲望,我想,这是本节课的可取的一点。 再者,学生在课内,由于采用了合作探究与讨论的学习方式,学生有了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比如:对文本内容的探索,看书本素描的荷叶图后的讨论,学生的讨论研究的积极性都挺高,因为有着共同喜爱的话题。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已经不仅局限于课文本身,还延伸到
6、生活实践中的事例,延伸到做人的法则,能结合自己的生活来谈体验,谈学习本文的感受,他们的情感真实的流露,都在一节课的讨论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课堂上,学生的讨论热烈,因热烈而精彩,因精彩而见成效。 教学点评 “美”点,贵在发现 本节语文课,老师让学生多朗读,多讨论,学生与学生更多地交换自己阅读后的思想认识与情感体验,大多数学生都能以自己敏锐的眼光去挖掘书中蕴涵的奥秘,提出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来。比如:“谁来概括一下莲的特点?”,“由莲的形象,你想到了什么?”,“环境对人的影响,你又是怎么看的?”等问题的提出,都可见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和深入,书本上的许多“美”点都让学生给找寻出来了,
7、学生们那一双双明亮而敏锐的眼睛是多么善于发现问题啊!课堂上,因问题的提出,争议,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气氛热烈,学生在探索和讨论中生成了新的东西,这,正是新课堂所带来的。 再者,不仅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老师(或学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常常会表明自己不同的看法来。譬如:提到“环境”与“人”的关系,大多数人都认为,人不应该受环境的影响,受环境的束缚。而有的同学则认为,人要受环境的影响,并且要很好的利用环境因素,使之为自己的发展服务。观点新,看法别致,使得课堂的讨论更活跃,更深入,善于“找别人的茬”,这有利于大家对问题更深层次地把握,因此,它也可以说是一节课的“美”点。 “美”是无处不在的,随处可见的,“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我们也可以说,一节课,学生个个在创造着美,老师“借题发挥”也是在创造美,只要我们能做课堂的有心人,多发现问题,像本节课,那么,我想,课堂效果应是极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