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本科学生综合性
实验报告
姓名: 王兴喜 学号: 124120235
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班级: 12级应用生物教育A班
实验课程名称_ 植物生长发育有效积温的测定
指导教师及职称 张浩
开课学期 2013 至 2014 学年 下 学期
云南师范大学教务处编印
实验序号及名称: 植物生长发育有效积温的测定
实验时间:
第四周—第六周
实验地:
睿智3幢327
1、 实验目的:
n 1. 掌握植物生长发育各阶段有效积温的测定方法。
n 2.进一步加深对温度与植物生长关系的认识。
2、 实验原理:
温度与生物生长发育的关系,比较集中地反映在温度对植物和变温动物(特别是昆虫)发育速率的影响上。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可表示为公式:
NT=K
式中,N为发育历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间;T为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K为有效积温。
昆虫和其他变温动物也符合这一公式,但它们的发育都是从某一温度开始,而不是从零度开始,生物开始发育的温度称为发育起点温度。则上述公式可改写为:
N(T-C)=K
式中,C为发育起点温度(生物学零度)。
有效积温K和生物学零度C的计算
最简单方法:
在两种实验温度(T1和T2),分别观察和记录两个相应的发育时间N1和N2值。
因为 K1=N1(T1-C)
K2=N2(T2-C)
K1=K2
所以 C=(N2*T2-N1*T1)/(N2-N1)
代入有效积温公式即可求出K。
3、 实验材料
①.实验器材
光照培养箱、三角瓶、纱布、镊子等。
② .实验材料
玉米种子、大豆种子,经消毒后的珍珠岩。
4、 实验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
①催芽:
种子的选取—饱满
处理:
a、常温下
湿纱布包裹种子,用温水浸泡1d,倒掉水
b、25℃恒温培养
c、注意保持纱布湿润、透气
d、观察
露出芝麻粒大小的芽,便可播种
②播种:
将露芽的种子播种在烧杯中,播深1~2 cm,覆上珍珠岩,浇透水,然后分别放入(25℃、20℃)光照培养箱中。
③ 观察并记录:
A、温度
b、生长情况(每天记录高度)
c、经历的天数
注:第一片真叶充分展开后,记录所用的天数、处理的温度。
5、 实验结果分析:
1、 实验现象、数据及观察结果:
下表为每天观察的原始数据记录表:
大豆苗高(cm)
玉米苗高(cm)
温度
20℃
25℃
20℃
25℃
第一天
0
0
0
0
0
0
1.2
1.0
0.2
0
0
0
第二天
3.4
3.6
2.7
0
0
0
4.2
2.7
1.9
1.1
0
0
第三天
5.0
5.2
3.4
5.0
3.5
0
4.2
2.7
1.9
5.5
1.7
0.4
第四天
7.7
8.4
5.2
11.2
11.3
5.6
8.9
8.5
6.4
9.6
4.1
2.6
第五天
12.0
10.4
8.3
11.7
12.6
8.5
12.8
12.3
8.9
11.1
5.4
7.6
第六天
12.9
11.1
9.7
22.4
16.3
9.8
13.5
14.7
10.1
15.0
21.4
8.2
第七天
13.6
11.4
10.0
22.5
17.1
10.5
14.3
17.1
10.9
15.4
27.8
9.0
第八天
13.6
15.5
12.8
27.5 真叶
22.5
11.2
12.8
21.5真叶
13.0真叶
19.2真叶
32.5真叶
18.7真叶
第九天
17.3
17.1
21.4
——
23.6真叶
13.5
14.4真叶
——
——
——
——
——
第十天
19.4真叶
21.7真叶
26.9真叶
——
——
16.7真叶
——
——
——
——
——
——
实验记录结果表如下:
分组
种子数
温度
从播种到大豆第一片真叶展开的天数/d
1
3
20℃
10
2
3
25℃
9
分组
种子数
温度
从播种到玉米第一片真叶展开的天数/d
1
3
20℃
8
2
3
25℃
8
2、对实验现象、数据及观察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1)实验数据的计算:
用公式K=N (T-C),计算不同植物种子的有效积温(K)和发育的起始温度(C),计算过程如下:
K1=N1(T1-C)
K2=N2(T2-C)
K1=K2
所以 C=(N2*T2-N1*T1)/(N2-N1)
大豆:C=(9*25-10*20)/( 9 -10)= -25℃
则K=N1(T1-C)
=10*(20+25)℃·d
=450℃·d
玉米:C=(8*25-8*20)/( 8-8)= 0℃
则K=N1(T1-C)
=8*(20-0) ℃·d
=160℃·d
将以上数据填入下表:
结果
类别
K(℃·d)
C(℃)
大豆
450
-25
玉米
160
0
(2)实验数据的分析及讨论:
① 20℃下玉米和大豆生长高度的比较:
分析:经方差齐次性检验,p=0.661﹥0.05,方差齐次;t=1.850,p=0.138﹥0.05,差异不显著。说明20℃下玉米和大豆生长高度无显著差异。
② 20℃下玉米和大豆真叶展开天数的比较:
分析:经方差齐次性检验,p=0.016﹤0.05,方差不齐次;t=5.000,p=0.038﹤0.05,差异显著。说明20℃下玉米和大豆真叶展开天数有显著差异。
③ 25℃下玉米和大豆生长高度的比较:
分析:经方差齐次性检验,p=0.382﹥0.05,方差齐次;t=0.157,p=0.883﹥0.05,差异不显著。说明25℃下玉米和大豆生长高度无显著差异。
④ 25℃下玉米和大豆真叶展开天数的比较:
分析:经方差齐次性检验,p=0.016﹤0.05,方差不齐次;t=1.000,p=0.423﹥0.05,差异不显著。说明25℃下玉米和大豆真叶展开天数没有差异。
⑤ 20℃和25℃下大豆生长高度的比较:
分析:经方差齐次性检验,p=0.567﹥0.05,方差齐次;t=0.017,p=0.987﹥0.05,差异不显著。说明20℃和25℃下大豆生长高度无显著差异。
⑥ 20℃和25℃下玉米生长高度的比较:
分析:经方差齐次性检验,p=0.226﹥0.05,方差齐次;t=1.371,p=0.242﹥0.05,差异不显著。说明20℃和25℃下玉米生长高度无显著差异。
植物的生长发育与温度有关且主要反映在温度对植物速率的影响上,玉米和大豆都是从某一温度开始发育。玉米和大豆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都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它们在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玉米的是160日度,大豆的是450日度。
6、实验总结
1、本次实验成败之处及其原因分析、改进措施:
(1) 实验的成败及原因分析:
总的来说,我们这次的实验是成功的。本次实验我们小组的成员,团结协作,
确保了实验的顺利进行,为实验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实验过程中也有不足之处。我们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在对植物进行测量时,不同同学的测量值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最后整理数据时才发现这个问题。
说明我们在实验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不仅包括实验硬件的准备,还有我们本身的经验储备,也很重要,很可能会影响整个实验的成败。
(2) 对本实验的改进措施:
实验培养植株时所用的恒温培养箱,对实验有一定的影响,因为20℃的培养
箱相对离光源较远,虽然对照组放在了两个培养箱的相对应的位置,但是由于除了温度之外,光照也对实验造成了影响,这样的实验结果是存在较大误差的。因此,我们因该将各实验三角瓶置于相同的光源之下。
2、 本实验的收获:
经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到,作为一名研究人员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
第一, 要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做本实验之前,我们需要掌握植物生长发有效积温的测定机理,需要充分地
学习有效积温的测定原理,便于开展研究。只有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才能在研究过程中有所发挥,有所联想,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也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我们在自己的知识库中寻找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二,要有坚定的意志。
在实验过程中,失败是常见的,关键是面对困难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总结教训,进一步改进实验方法,最后才能获得成功。也就是说面对困难我们应该养成知难而进的精神和面对挫折不畏惧的品质,逐步形成敢于尝试、敢于挑战权威的良好心态,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作表现才能的机会,把善意的失败当成成功前的磨练,从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从而改进研究方法,在失败中体验,这样会有更好的成功。
第三,需要积极思维。
探究性实验学习是对已有知识的批判性考察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体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寻找知识和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积极思维,独立思考作保证,逐渐形成创新素质,更好地展开探究活动。
第四,养成合作和成果共享的精神。
在探究性实验学习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自己动手进行研究,充分体现了大家的个性发展。在科学研究上,往往许多比较困难的活动和任务需要集体合作来完成,因此在坚持个性发展的同时,要善于合作,共享资源,从而体悟合作的最高境界。
第五,善于猜想。
猜想是在研究过程中遇到困难,力求解决困难的一种创新想法。它是建立在质疑的基础上的创新思维活动。
第六,具有思辩能力。
思辩力是在研究体验过程中,思维活动的升华,是一种对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论证能力的表现,即在研究过程中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如何避免的或对已经出现的问题是怎样解决的一种辨析能力,更进一步说是对研究性学习过程和结果的答辩能力。
7、教师评语及评分:
签名: 年 月 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