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火力发电厂保温油漆设计规程完整.doc

上传人:胜**** 文档编号:676217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火力发电厂保温油漆设计规程完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火力发电厂保温油漆设计规程完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火力发电厂保温油漆设计规程 1 总则 1.0.1为了减少火力发电厂设备和管道的散热损失,满足生产工艺的规定,改善生产环境,防止管道腐蚀,提高经济效益,特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合用于火力发电厂的设备、管道及其附件的保温、油漆设计。 本规程不合用于汽轮机、锅炉本体的保温、油漆设计,也不合用于电气、土建专业的有关保温、油漆设计。 1.0.3 保温油漆设计应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整洁美观,且便于施工和维护。 1.0.4 为了保证保温工程质量,控制工程造价,设计单位应参与保温工程的全过程管理,在设计上一方面应对保温材料的选择及保温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提出明确的规定,同时推荐出若干个保温材料生产厂家供业主(项目法人)选择,并应参与生产厂家的产品验收和施工现场的抽样检查工作。 1.0.5 凡未经国家、部级鉴定的新型保温材料,不得在火力发电厂保温设计中推荐使用。 1.0.6 保温设计除按本规程外,还应对保温材料生产、施工及验收测试按《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质量检查评估标准》的有关规定提出规定。 1.0.7 保温工程完毕后,应按《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质量检查评估标准》和设计文献进行验收和质量评估。 机组投产运营后,应按《设备及管道保温效果的测试与评价》对保温效果进行测试和评价并提出报告。 1.0.8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也许性。 GB4272—92 设备及管道保温技术通则 GB8174—87 设备及管道保温效果的测试与评价 GB8175—87 设备及管道保温设计导则 GB50185—93 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质量检查评估标准 GB/T4132—1996 绝热材料及相关术语 GBJ 126—89 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DL/T 5054—1996 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道设计技术规定 JIS A 9501—1990 保温保冷工程施工标准 2 术语、符号 2.1 术语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1 保温 insulation or hot insulation 覆盖在设备、管道及其附件上,以达成减少散热损失或减少其外表面温度的目的而采用的措施。 2.1.2 保温层 insulation layer 为达成保温的目的而设立的隔离层。 2.1.3 复合保温 composite insulation 由两种不同材料的保温层,在设备、管道及其附件外表面采用的分层包覆措施。 2.1.4 留置空气层 air-space layer 在带加固肋的平面(烟风道和风机等设备)的外表面和保温层之间设立的空气隔离层。 2.1.5 经济厚度 economic thickness 保温结构表面散热损失年费用和保温结构投资的年分摊费用之和为最小值时的保温层计算厚度。 2.1.6 介质烟质系数 exergic coefficient of medium 介质作功能力相对于锅炉过热器出口过热蒸汽作功能力之比。 2.1.7 散热密度 areal density of heat loss 保温结构外表面单位面积的散热量。 2.1.8 散热线密度 lineal density of heat loss 保温结构单位长度的散热量。 2.2 符号 表2.2 符号含义表 符 号 单 位 含 义 Ae Ai c D1 D2 Di Do h Kr L P1 P2 P3 Ph q qL qm [q] S s t ta tb tm ts υ ω τ α αc αn δ δ1 δ2 λ λ1 λ2 λk ν — — kJ/(kg·K) mm mm mm mm kJ/kg — m 元/m3 元/m3 元/m2 元/GJ W/m2 W/m Kg/s W/m2 — kJ/(kg·K) °C °C °C °C °C m3/kg m/s h W/(m2·K) W/(m2·K) W/(m2·K) mm mm mm W/(m·K) W/(m·K) W/(m·K) W/(m·K) m2/s 介质烟质系数 内部收益率 介质比热容 保温层外径,复合保温内层外径 复合保温外层外径 管道内径 管道外径 介质比焓 管道通过支吊架处散热附加系数 管道实际长度 保温层单位造价,复合保温内层单位造价 复合保温外层单位造价 保护层单位造价 热价 保温结构外表面散热密度 保温结构散热线密度 介质流量 保温结构外表面允许散热密度 保温工程投资贷款年分摊率 介质比熵 设备和管道外表面温度 环境温度 复合保温内外层界面处温度 保温材料内外表面温度平均值 保温结构外表面温度 介质比体积 室外风速 年运营时间 保温结构外表面传热系数 对流传热系数 辐射传热系数 保温层厚度 复合保温内层厚度 复合保温外层厚度 保温层材料热导率(导热系数) 复合保温内层材料热导率(导热系数) 复合保温外层材料热导率(导热系数) 空气的热导率(导热系数) 空气运动粘度 3 基本规定 3.0.1 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设备、管道及其附件必须按不同规定予以保温: 外表面温度高于50°C且需要减少散热损失者; 规定防冻、防凝露或延迟介质凝结者; 工艺生产中不需保温的、其外表面温度超过60°C,而又无法采用其他措施防止烫 伤人员的部位。 3.0.2 需要防止烫伤人员的部位应在下列范围内设立防烫伤保温: 管道距地面或平台的高度小于2100mm; 靠操作平台水平距离小于750mm。 3.0.3 除防烫伤规定保温的部位外,下列设备、管道及其附件可不保温: 排汽管道、放空气管道; 直吹式制粉系统中,介质温度小于80°C的煤粉管道(寒冷地区除外); 输送易燃易爆介质时,规定及时发现泄漏的设备和管道上的法兰、人孔等附件。 3.0.4 下列管道宜根据本地气象条件和布置环境设立防冻保温: 1. 工业水管道、冷却水管道、疏放水管道、补给水管道、消防水管道、汽水取样管道等,对于锅炉启动循环泵的轴承冷却水管道应设伴热保温; 2. 安全阀管座、控制阀旁路管、一次表管; 3. 金属煤粉仓、靠近厂房外墙或外露的原煤仓和煤粉仓; 燃油管道应根据本地气象条件和燃油特性进行伴热防冻保温。 3.0.5 环境温度不高于27°C时,设备和管道保温结构外表面温度不应超过50°C;环境温度高于27°C时,保温结构外表面温度可比环境温度高25°C。 对于防烫伤保温,保温结构外表面温度不应超过60°C。 注:环境温度是指距保温结构外表面1m处测得的空气温度。 3.0.6 为了防止腐蚀,对不保温的和介质温度低于120°C保温的设备、管道及其附件以及支吊架、平台扶梯应进行油漆。 为了便于辨认,在管道外表面(对不保温的)或保温结构外表面(对保温的)应涂刷色环、介质名称和介质流向箭头;在设备外表面只涂刷设备名称。 4 保温材料 4.1 保温材料性能规定 4.1.1 保温材料应具有明确的随温度变化的热导率方程式、图或表。对于松散或可压缩的保温材料,应有在使用密度下的热导率值、图或表。 4.1.2 保温材料的重要物理化学性能除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产品标准外,其热导率和密度尚应符合表4.1.2的规定。 表4.1.2 保温材料热导率和密度最大值 介质温度 °C 热导率最大值 W/(m·K) 密度最大值 kg/ m3 硬质保温制品 软质材料及其半硬质制品 450~600 0.10 220 150 <450 0.09 注:热导率最大值是指保温结构外表面温度为50°C时。 4.1.3 保温材料及其制品应符合下列优选规定: 1. 硅酸钙制品应采用耐高温增强纤维,其抗压强度大于0.4Mpa,质量含水率小于7.5%,干燥线收缩率小于2%,在使用温度下不产生裂缝; 2. 岩棉、矿渣棉、硅酸铝纤维制品的渣球含量(粒径大于0.25mm)应小于12%,有机物含量小于3%; 3. 膨胀珍珠岩制品应采用憎水型,其热导率应小于0.064 W/(m·K)(25°C±5°C),憎水度大于98%。 4.1.4 保温材料应选用不燃类材料(A级)。 4.1.5 保温设计采用的保温材料物理化学性能的检查报告必须是由国家、部指定的检测机构按国家标准检查而提供的原始文献。其报告应列出下列性能: 热导铝方程式、图或表; 密度; 最高使用温度; 不燃性; 对硬质保温制品应具有抗压强度、质量含水率、干燥线收缩率和抗折强度等,对软质保 温材料及其半硬质制品应具有渣球含量、有机物含量、干燥线收缩率、吸湿率和憎水度等; 对设备和管道表面无腐蚀。 用于奥氏体不锈钢设备和管道上的保温材料需提供氯离子含量指标,并符合GBJ 126中有关氯离子指标的规定。 4.2 保温层材料选择 4.2.1 保温层材料选择应符合下列原则: 保温材料及其制品的最高使用温度应比设备和管道的设计温度或介质的最高温度高10°C~20°C,对于要进行吹扫的管道,应高于吹扫介质温度; 在保温材料物理化学性能满足工艺规定的前提下,应优先选用热导率小、密度小、造价低、施工方便的保温材料。 4.2.2 保温层材料宜按下列规定选择: 介质温度350°C~600°C范围内的设备和管道的保温层材料宜选择硅酸钙制品,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也可采用硅酸铝复合保温; 介质温度小于350°C的设备和管道的保温层材料宜选择岩棉制品、矿渣棉制品等; 阀门、弯头等异形件的保温层材料可选择软质保温材料或保温涂料; 外径小于38mm管道的保温层材料宜选择普通硅酸铝纤维绳; 潮湿环境中的低温设备和管道的保温层材料宜选择憎水性材料。 4.2.3 硬质保温制品采用干砌或湿砌施工。干砌时接缝处应铺设或嵌塞导热性能相近的软质保温材料进行严缝解决;湿砌时接缝处须用导热性能相近的保温胶泥批砌进行严缝解决。 4.2.4 设备和管道的保温伸缩缝和膨胀间隙的填塞材料应根据介质温度选用软质纤维状材料,高温时选用普通硅酸铝纤维,中低温时选用岩棉、矿渣棉或玻璃棉等。 4.3 保护层材料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防水、防潮,抗大气腐蚀性能好; 材料自身的化学性能稳定,使用年限长,不易老化变质; 强度高,在温度变化及振动情况下不开裂,外形美观; 燃烧性能应符合不燃类材料(A级)的规定; 抹面保护层的密度应小于800 kg/ m3,抗压强度大于0.8Mpa,烧失量(涉及有机物和可燃物)小于12%。抹面干燥候不得产生裂缝、脱壳等现象。 4.3.2 保护层材料的选择应根据投资状况、机组容量、布置环境和保温材料等因素综合决定。 4.3.3 高温高压及以上参数的火力发电厂的下列设备和管道应采用金属保护层: 主蒸汽管道、再热蒸汽管道、高压及水管道、送粉管道和制粉管道; 室外布置的重要汽水管道、烟风道及其相连设备; 加热器、除氧器及水箱等设备; 可拆卸式保温结构; 有特殊规定的部位(如布置在油系统设备和油管道附近或电缆附近的高温蒸汽管道等)。 4.3.4 金属保护层宜选用镀锌铁皮。 采用镀锌铁皮时,管道可选用0.35mm~0.50mm厚度,设备和矩形截面烟风道可选用0.50mm~0.70mm厚度。 采用铝合金板时,管道可选用0.50mm~0.75mm厚度,设备和矩形截面烟风道可选用0.60mm~1.00mm厚度。 对大截面矩形烟风道的金属保护层应采用压型板。 4.3.5 硅酸钙制品采用抹面保护层时,应选用硅酸钙专用抹面材料。 4.3.6 贮存或输送易燃易爆介质的设备和管道,以及与此类管道邻近的管道,必须采用不燃类材料(A级)作保护层。 5 保温计算 5.1 保温计算原则 5.1.1 为减少保温结构散热损失的保温层厚度应按经济厚度方法计算,且保温结构外表面散热密度不得超过表5.1.1中给出的允许最大散热密度,以及保温结构外表面温度应符合3.0.5的规定。 表5.1.1 保温结构外表面允许最大散热密度 介 质 温 度 °C 常年运营 工 况 W/m2 季节运营 工 况 W/m2 介 质 温 度 °C 常年运营 工 况 W/m2 季节运营 工 况 W/m2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58 93 116 140 163 186 209 116 163 203 244 273 296 308 400 450 500 550 600 650 227 244 262 279 296 314 314 — — — — — 5.1.2 由两种不同保温材料构成的复合保温,其内层厚度应按表面温度方法计算,外层厚度按经济厚度方法计算。 复合保温内外层界面处温度不应超过外层保温材料最高使用温度的90%。 5.1.3 防烫伤保温层厚度应按表面温度方法计算。 管道防烫伤保温层厚度可按表5.1.3取值。 介质温度 °C 150 250 350 450 550 450 550 管道外径 mm 岩棉、矿渣棉制品 硅酸钙制品 硅酸铝复合保温 (内层厚+外层厚) ≤57 89~133 159~219 273~426 480~920 20 20 20 30 30 30 30 40 40 40 50 50 60 60 70 60 70 80 90 100 80 90 100 110 120 20+40 30+40 30+50 40+50 40+50 30+40 40+50 50+50 50+50 60+50 注:表中数据计算条件:ta=20°C,α=8.14W/(m2·K)。 5.1.4 在允许温降条件下输送液体或蒸汽的管道保温层厚度应按热平衡方法计算。 5.1.5 延迟管道内介质冻结的保温层厚度应按热平衡方法计算。 5.1.6 防止空气中湿气在管道外表面凝露的保温层厚度应按表面温度方法计算。 5.1.7 带伴热的燃油管道保温层厚度应按热平衡方法计算。 蒸汽伴热的燃油管道保温层厚度可为20mm~100mm。 5.1.8 介质烟质系数等于零的设备和管道(如烟道、疏放水管等)保温层厚度应按表面温度方法计算。 5.1.9 外径小于38mm管道的保温层厚度,中低温管道可取20mm~40mm,高温管道可取40mm~70mm。 5.2 保温层厚度计算 5.2.1 保温层经济厚度计算 平面按下式计算: (5.2.1-1) 管道按下式计算: (5.2.1-2) 式中:P1——保温层单位造价,元/m3; D1——保温层外径,mm; 5.2..2由两种不同保温材料构成的复合保温的经济厚度计算 平面按下式计算: 内层厚度: (5.2.2-1) 外层厚度: (5.2.2-2) 管道按下式计算: (5.2.2-3) 内层厚度: (5.2.2-4) 外层厚度: (5.2.2-5) 式中:——复合保温内层外径,mm。 3保温层厚度按允许散热密度方法的计算 1.平面单层保温按下式计算: (5.2.3-1) 2.管道单层保温按下式计算: (5.2.3-2) 3.平面复合保温按下式计算: (5.2.3-3) (5.2.3-4) 4.管道复合保温按下式计算: (5.2.3-5) 1)内层厚度: (5.2.3-6) 2)外层厚度: (5.2.3-7) 式中:[q]——保温结构外表面允许散热密度,按表5.1.1中给出的允许最大散热密度的90%取值,W/。 5.2.4 保温层厚度按表面温度方法计算 平面单层保温按下式计算 (5.2.4-1) 管道单层保温按下式计算: (5.2.4-2) 3.平面复合保温按下式计算: (5.2.4-3) (5.2.4-4) 4.管道复合保温按下式计算: (5.2.4-5) 内层厚度: (5.2..4-6) 外层厚度: (5.2.4-7) 式中:ts——保温结构外表面温度,对防烫伤保温,ts可取60℃。 保温辅助计算 保温结构外表面散热密度不得超过表5.1.1中给出的允许最大散热密度。 平面单层保温按下式计算: (5.3.1-1) 管道单层保温按下式计算: (5.3.1-2) (5.3.1-3) 平面复合保温按下式计算: (5.3.1-4) 管道复合保温按下式计算: (5.3.1-5) (5.3-1-6) 5.3.2 保温结构外表面温度计算: 保温结构外表面温度应符合3.0.5的规定。 平面单层保温按下式计算: (5.3.2-1) 管道单层保温按下式计算: (5.3.2-2) 平面复合保温按下式计算: (5.3.2-3) 管道复合保温按下式计算: (5.3.2-4) 复合保温内外层界面处温度计算 复合保温内外层界面处温度不应超过外层保温材料最高使用温度的90%。 平面按下式计算: (5.3.3-1) 管道按下式计算: (5.3.3-2) 5.4保温计算数据选取 5.4.1 温度应按下列规定选取: 设备和管道外表面温度 无内衬的金属设备和管道,其外表面温度取设计温度或介质的最高温度;有内衬的金属设备和管道,应按有保温层存在进行传热计算拟定其外表面温度。. 2.环境温度 室内布置的设备和管道的环境温度可取20℃;室外布置的设备和管道的环境温度,常年运营的可取历年之年平均温度,采暖管道可取历年采暖期间日平均温度。 地沟内管道,环境温度应按表5.4.1取值。 表5.4.1 地沟内管道环境温度 介质温度 ℃ <80 80~110 >110 环境温度 ℃ 20 30 40 防烫伤保温计算中,环境温度可取历年最热月平均温度。 在校核有工艺规定的保温层厚度计算中,环境温度应按最不利的条件取值。 当缺少气象资料时,环境温度可参考附录F中表F1取值。 保温材料内外表面温度平均值 保温材料内外表面温度平均值可按下式计算: (5.4.1-1) 对复合保温其内外层材料的内外表面温度平均值可按下式计算: (5.4.1-2) (5.4.1-3) 式中:tm——保温材料内外表面温度平均值,℃; tm1——复合保温内层的内外表面温度平均值,℃; tm2——复合保温外层的内外表面温度平均值,℃; 5.4.2 保温材料热导率应按下列规定选取: 保温材料及其制品的热导率方程式、图或表应由保材料生产厂家提供,并符合4.1.2的规定。对软质保温材料应取安装密度下的热导率。 当缺少资料时,常用保温材料热导率可按附录B取值。 5.4.3 热价应按下列规定选取: 热价应按本地实际情况取值,当缺少资料时,热价可按下式计算: (5.4.3-1) 式中:Ai——内部收益率(IRR)或利润,可取15%; Pb——锅炉产热成本,元/GJ。 锅炉产热成本涉及燃料费、锅炉设备折旧费、运营维护费及管理费等,应根据工程具体条件计算拟定。锅炉产热成本也可按下式计算: (5.4.3-2) 式中:P——实际燃料价格,元/t; ——产热成本系数(考虑锅炉设备折旧费、运营维护费及管理费等),可取1.05~1.20(大容量锅炉取低值); ——锅炉效率; ——燃料收到基低位发热量,MJ/kg。 5.4.4 介质用质系数应按下列规定选取: 介质质系数可按表5.4.4取值或按下式计算: (5.4.4) 式中:——冷却水比焓,KJ/kg; ——锅炉出口过热蒸汽比焓,KJ/kg; ——冷却水比熵,KJ/(kgK); ——锅炉出口热蒸汽比熵,KJ/ (kgK); ——冷却水温度,℃ 表5.4.4介质质系数 设备及管道 烟质系数 热风道、一次风道、制粉管道、送粉管道; 主蒸汽管道、再热蒸汽管道、高压给水管道; 温度高于450℃的蒸汽管道; 运用新蒸汽工作的设备和管道 1.0 三次风道、磨煤机密封管道; 抽汽管道、厂用蒸汽管道、轴封供汽管道; 辅助蒸汽管道及其他蒸汽管道; 凝结水管道、中低压给水管道; 凝结水泵、给水泵、除氧器、加热器等; 运用调节或不调节抽汽工作的设备和管道 0.7 连续排污管道和设备; 减温水管道、再循环水管道及其他水管道; 疏水泵、补给水泵、冷却器、分离器等 0.5 烟道及除尘器、吸风机等; 定期排污管道和设备; 设备和管道的疏水、放气、排气管道; 至凝汽器或扩容器(通气)的汽水管道 0 5.4.5保温层单位造价、保护层单位造价应按下列规定选取: 保温层单位造价应计算材料费(涉及包装费、运送费)、安装费(涉及辅助材料费、施工管理费及其他费用和保温材料损耗附加量及施工余量,可按下式计算: (5.4.5) 式中:、——保温层单位造价,元/; ——保温材料费(涉及包装费、运送费),元/; ——保温材料的安装费(涉及辅助材料费、施工管理费及其他费用),元/; ——保温材料损耗附加量及施工余量,可近婧5.4.9取值。 保温材料的材料费和安装费应按工程实际情况取值。 保护层单位造价应计算保护材料和安装费及施工余量。保护层材料费和安装费应按工程实际情况取值。 5.4.6 年运营时间应按下列规定取值: 年运营时间应按工程实际情况取值。常年运营的可按8000h计,采暖运营中的采暖期,东北地区按4000h,华北地区可按3000h计,采暖期较长地区应按实际采暖时间计。 5.4.7 保温工程投资贷款年分摊率应按下列规定取值: 保温工程投资贷款年分摊率应以复利计息,可按下式计算: (5.4.7) 式中:S——保温工程投资贷款年分推率; ——年利率(复利); ——计息年数,根据不同情况可取5a~10a。 保温工程投资贷款年分摊率可取0.17(国外贷款项目可适当提高)。 5.4.8 保温结构外表面热系数应按下列规定选取: 室内的设备和管道保温结构外表面传热系数可按表5.4.8选取。 表5.4.8室内的设备和管道保温结构外表面传热系数 保温层外径 mm 金属保护层 W/(。K) 抹 面 W/(。K) 保温层外径 mm 金属保护层 W/(。K) 抹 面 W/(。K) 100 150 200 600 700 800 900 7.81 7.26 6.91 5.76 5.62 5.51 5.41 11.86 11.31 10.96 9.81 9.67 9.56 9.46 300 400 500 1000 1200 1500 平面 6.45 6.15 5.93 5.32 5.18 5.04 5.00 10.5 10.7 9.98 9.37 9.23 9.08 9.00 2.室外的设备和管道保温结构外表面传热系数应为保护层材料的辐射传热系数与对流传热系数之和,可按下式计算: (5.4.8-1) 式中:——保温结构外表面传热系数,W/(); ——辐射传热系数,W/(); ——对流传热系数,W/(); 平面和管道的辐射传热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5.4.8-2) 平面和管道的辐射传热系数按下式计算: (5.4.8-3) 管道的对流传热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5.4.8-4) 式中:——室外风速(常年运营的设备和管道,取年平均风速;采暖管道,取采暖季节的平增风速),m/s; B——沿风速方向的平壁宽度,m; ——保温层外径(当为复合保温时,应代入),mm; ——保护层材料黑度,见附录E 中表E5。 5.4.9 保温材料损耗附加量及施工余量应按下列规定选取: 保温材料损耗附加量及施工余量可按表5.4.9取值。 表5.4.9保温材料损耗附加量及施工余量 保温材料 保温材料损耗附加量及 施工余量 硅酸钙制品 硅酸铝复合 岩棉、矿渣棉、玻璃棉制品 僧水膨胀珍珠岩制品 复合硅酸盐保温涂料 10% 5% 5% 12% 5% 镀锌铁皮 铝合金板 玻璃丝布 抹面 25% 25% 25% 10% 6 保温结构 6.1.1 保温结构由保温层和保护层组成。地沟内管道和处在潮湿环境中的低温设备和管道,在保温层外应增设防潮层。 6.1.2 保温结构设计应满足下列规定: 保温结构在设计使用寿命内应能保持完整,在使用过程中不允许出现烧坏、腐烂、剥落等现象; 保温结构应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在自重、振动、风雪等附加荷载(埋地管道还涉及地面运送车辆所导致的偶尔荷载)的作用下不致破坏; 保温结构应保温效果好,施工方便,放火、防水,整齐美观。 6.1.3 设备、直管道等无需检修的部位应采用固定式保温结构。 管道蠕变监察段、蠕变测点、流量测量装置、阀门、法兰、堵板、补偿器等部位的保温结构应易于拆卸,当其连接管道采用金属保护层时,宜采用可拆卸式保温结构。 6.1.4 在沿海大风地区,室外布置的设备和管道的保温结构应采用适当加固措施。 6.1.5 保温结构的部件设计宜按《保温结构部件设计》选用。 6.2 保温层 6.2.1 保温层厚度宜以10mm为分档单位。硬质保温制品最小厚度宜为30mm。 6.2.2 保温层厚度大于80mm时,保温层应分层敷设,每层厚度应大体相等,内外层接缝应彼此错开,层间和缝间不得有空穴。 6.2.3 使用纤维状或颗粒状松散保温材料时,应根据材料的最佳保温密度或保证其在长期运营中不致塌陷的密度而规定其施工压缩量。 6.2.4 管道弯头可次啊用软质保温材料或保温涂料保温。当采用硬质或半硬质保温制品时,制品应做成虾米弯或半圆瓦(外径小于76mm管道的弯头可采用直角弯),弯头两端的直管段上应各留一道伸缩缝。 6.2.5 安全阀后对空排汽管道的保温层应采用加固措施。 6.2.6 当矩形大截面烟风道和转动机械的保温层厚度小于加固肋的高度时,应对保温层厚度进行调整,也可设留置空气层的保温结构。 6.2.7 噪声超过85dB(A)的设备应采用吸声材料保温或设立具有隔声作用的保温结构。 6.2.8 保温结构的支承件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立式设备和管道、水平夹角大于45°的斜管和卧式设备的底部,其保温层应设支承件。对有加固累的烟风道和设备,应运用其加固肋作为支承件。 支承件的位置应避开阀门、法兰等管件。对设备和立管,支承件应设在阀门、法兰等管件的上方,其位置不应影响螺栓的拆卸。 支承件宜采用普通碳素钢板或型钢制作。 介质温度小于450°C时,支承件可采用焊接承重环;介质温度高于450°C时,支承件应采用紧箍承重环。当不允许直接焊于设备或管道上时,应采用紧箍承重环。直接焊于不锈钢管上时,应加焊不锈钢垫板。 采用软质保温材料及其半硬质制品时,为了保证金属保护层外形整齐美观,应适当设立金属骨架以支承金属保护层。 凡施焊后须进行热解决的设备,其上的焊接支承件宜在设备制造厂预焊。 支承件的承面宽度应比保温层厚度少10mm~20mm。 支承件的间距:对设备或平壁可为1.5m~2m;对管道,高温时可为2m~3m,中低温时可为3m~5m;管道采用软质毡、垫保温时宜为1m;卧式设备应在水平中心线处设支承件。 6.2.9 保温结构的固定件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管道、平壁和圆筒设备的保温层,硬质材料保温时,宜用钩钉或销钉固定;软质材料保温时,宜用销钉和自锁垫片固定。 保温层固定用的钩钉、销钉应选用ф3~ф6的低碳圆钢制作。 硬质或半硬质保温制品保温时,钩钉、销钉宜根据制品几何尺寸设在缝中作攀系保温层的桩柱之用,钉之间距300mm~610mm;软质材料保温时,钉之间距不应大于350mm。每平方米面积上的钉的个数:侧面不应少于6个,底部不应少于8个。 对有振动的地方,钩钉或销钉应适当加粗、加密。 6.2.10 保温结构的捆扎件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保温层应采用镀锌铁丝或镀锌钢带捆扎,镀锌铁丝应用双股捆扎。捆扎件规格应符合表6.2.10的规定。 捆扎间距:硬质保温制品不应大于400mm,半硬质保温制品不应大于300mm,软质保温材料不应大于200mm。每块保温制品上至少要捆扎两道。 保温层分层敷设时,应逐层捆扎。 对有振动的部位应适当加强捆扎。 表6.2.10 捆扎件规格 mm 管道保温层外径 硬质保温制品 软质材料及其半硬质制品 <200 200~600 600~1000 >1000 平面 ф0.8~ф1镀锌铁丝 ф1~ф1.2镀锌铁丝 ф1.2~ф2镀锌铁丝 ф2~ф2.5镀锌铁丝或12×0.5镀锌钢带 ф0.8~ф1镀锌铁丝和12×0.5镀锌钢带 ф1~ф1.2镀锌铁丝 ф1.2~ф2镀锌铁丝 ф2~ф2.5镀锌铁丝或12×0.5镀锌钢带 12×0.5镀锌钢带 ф0.8~ф1镀锌铁丝和20×0.5镀锌钢带 6.2.11 采用硬质保温制品的保温层应设立伸缩缝,伸缩缝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伸缩缝应设立在支吊架、法兰、加固肋、支承件或固定环等部位。 伸缩缝间距:高温可为3m~4m,中低温可为5m~7m。伸缩缝宽度宜为20mm~25mm,缝间应满塞软质保温材料。 分层保温时各层伸缩缝应错开,错缝间距不应大于100mm。 高温管道的伸缩缝外应设立独立的保温结构。 6.2.12 下列部位的保温层应留设间隙: 管道阀门、法兰连接处,保温层应留设拆卸螺栓的间隙,间隙中应满塞软质保温材料; 高温蒸汽管道的蠕胀测点处,保温层应留设200mm的间隙,间隙中应满塞软质保温材料; 补偿器和支架附近的管道保温层应留设膨胀间隙; 两根互相平行或交叉的管道,其膨胀方向或介质温度不相同时,两管道保护层之间应留间隙; 采用硬质保温制品碰到焊缝时,应按焊缝宽度在硬质保温制品的内壁相应部位抠槽。 6.2.13 保温结构的支承件、固定件和捆扎件等辅助材料可按附录C计算用量。 6.3 保护层 6.3.1 金属保护层的接缝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搭接、插接或咬接形式。 硬质保温制品的金属保护层纵向接缝可采用咬接;软质保温材料及其半硬质制品的金属保护层纵向接缝可采用插接或搭接。插接缝用自攻螺钉或抽芯铆钉固定,搭接缝用抽芯铆钉固定。钉之间距宜为200mm。保温层外径大于600mm时,纵向接缝也可做成凸筋接钩用抽芯铆钉固定。 金属保护层的环向接缝可采用搭接或插接。搭接时一端应压出凸筋(室内用单凸筋,室外用重叠凸筋),搭接尺寸不得小于50mm,对垂直管道和斜管用自攻螺钉或抽芯铆钉固定。钉之间距可为200mm,每道缝不应小于4个钉。当金属保护层采用支撑环固定期,钉孔应对准支撑环。 水平管道的纵向接缝应设立在管道的侧面,水平管道的环向接缝应按坡度高搭低茬;垂直管道的环向接缝应上搭下茬。 金属保护层应有整体防水功能。室外布置或潮湿环境中的设备和管道,应采用嵌填密封剂或胶泥严缝,安装钉孔处应采用环氧树脂堵孔。安装在室外的支吊架管部穿出金属保护层的地方应在吊杆上加装防雨罩。 6.3.2 直管段上为热膨胀而设立的金属保护层环向接缝,应采用活动搭接形式。活动搭接余量应能满足热膨胀的规定,且不小于100mm,其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硬质保温材料,活动环向接缝应与保温层的伸缩缝设立相一致; 软质保温材料及其半硬质制品,活动环向接缝应符合表6.3.2的规定。 表6.3.2 活动环向接缝间距表 介质温度 (°C) <100 100~320 >320 间距(m) 7~10 4~6 3~4 6.3.3 灰泥抹面保护层宜采用硅酸盐水泥等作粘结剂,膨胀珍珠岩粉等作骨料,纤维和麻刀等作连接材料。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按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拟定抹面的配方。 管道保温层外径小于200mm时,抹面层厚度宜为20mm;平面(平壁)保温时,抹面层厚度宜为25mm。 6.3.4 室内玻璃布保护层可采用聚醋酸乙烯树脂作为玻璃布与抹面间的粘合剂,玻璃布表面应敷设防水、耐候性涂料。玻璃布环向、纵向至少应搭接50mm。对于水平管道,环向接缝宜顺管道坡向,纵向接缝宜置于管道两侧,缝口朝下。 6.3.5 外径小于38mm管道的保温层为紧密缠绕单层或多层(多层时应反向缭绕,缝隙错开)纤维绳时,应在纤维绳外用ф1.2镀锌铁丝反向缠绕加固,再外包0.1mm厚的低碱玻璃布作保护层。 6.3.6 玻璃布保护层不宜在室外使用。 6.3.7 室外布置得大截面矩形烟风道的保护层顶部应设排水坡度,双面排水。 6.4 防潮层 6.4.1 需要防潮的管道应在保温层外包沥青胶玻璃布、防水冷胶料玻璃布或改性沥青油毡作防潮层。条件许可时,也可采用聚氯乙烯防水卷材或其他防水材料作防潮层。 沥青胶玻璃布和防水冷胶料玻璃布防潮层应由两层沥青胶或防水冷胶料中间夹一层低碱粗格玻璃布组成。 6.4.2 防潮层外不得再设镀锌铁丝或钢带等硬质捆扎件。 7油漆和防腐 7.油漆 7.1.1 下列情况必须按不同规定进行外部油漆: 不保温的设备、管道及其附件; 介质温度低于120℃的保温设备,管道及其附件; 支吊架、平台扶梯等(现场制作部分)。 7.1.2 不保温的设备和管道应根据防腐工艺规定和油漆的性能选用油漆,选用的油漆种类、颜色和涂刷度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室内布置的设备和管道,宜先涂刷2度防锈漆,再涂刷1~2度油性调合漆;室外布置的设备和汽水管道,宜先涂刷2度环氧底漆,再涂刷2度醇酸磁漆或环氧磁漆,室外布置的气体管道宜先涂刷2度云母氧化铁酚醛底漆,再涂刷2度云母氧化铁面漆。 2.油管道和设备外壁,宜先涂刷1~2度醇酸底,再涂刷1~2度醇酸磁漆;油箱、油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规章制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