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走进数学的“桃花源” 访北京市第八中学市骨干教师王春辉 郑松松 肖斌成长:“痛苦”磨练中不断提高“数学教育来不得半点偷懒,需要我们教育者永远保有一颗好奇的心、进取的心。” 王春辉 王春辉说:“教师的成长没有捷径,其过程漫长而痛苦。”自1996年参加工作至今,王春辉每年都是“跨头”教课,甚至经常是跨初、高中,巨大的跨度、繁重的教学任务,在强烈责任感的压力下,他无时无刻不在努力充实自己。尤其2002年,王春辉接过孙维刚老师的超常儿童实验班,开始了他更为艰苦的洗练。实验班的学生聪明活跃,勤于思考,喜于钻研,精于提问,担任他们的教师,常常会面临被问到“不知所措”而挂在讲台上的尴尬。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2、,提高自己,王春辉拼了老命给自己充电。 王春辉备课甚至到了“神经质”的程度,遇到每一个知识点他都会想象:学生会问什么问题?怎么问?该如何回答?于是他翻书籍、查资料,把相关的、不相关的知识、理论都做系统深入的学习、研究。超负荷地工作,每天凌晨2点多才能休息,6点钟就要起床,有时甚至枯坐到天亮,思考的只有第二天的课程该如何去讲。没有睡眠时间,王春辉就找几张椅子或桌子勉强拼成床板稍作休息,几年来,王春辉睡椅子、桌子和沙发的时间远远超过舒舒服服地躺在床上。 十几年下来,王春辉生出了白发,佝偻了背脊,他自嘲道:“我是三十五岁的年龄,五十三岁的样貌。”这些艰苦磨练留下的痕迹,在学生心中,都是智慧的象征,王
3、春辉的言行竟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教学:兴趣引导,快乐课堂 “一旦激发了孩子学习的兴趣,你不知道他会多喜欢它。数学是世界上最美的东西,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吸引孩子,他会爱上它。”王春辉在很多人心里,实验班课程总是淹没在极为深奥枯燥的理论中,孩子们没有时间玩耍、没有精力游戏。但事实绝非如此,尤其王春辉的课堂,似乎永远笑语不断,朝气蓬勃,绝对寓教于乐! 实验班的学生极具天赋,他们对因循课本的呆板教学兴趣全无,为了吸引学生学习,王春辉干脆“投其所好”,从孩子们贪玩的天性入手,像一个孩子王,带着他们嬉闹,巧妙地在其中引发学生研究、思考,进行教学。 记得讲函数的第一节课,王春辉就把微波炉搬进了教室,和孩子们一
4、起研究爆米花当烘烤时间与玉米的质量成什么样的比例时做出的爆米花可食用率最高?孩子们分组作业,有的控制质量、有的把握时间、有的统计数据、有的总结计算,遇到问题时再翻阅各种书本、论文寻求解决途径。最后同学们一起研究发现爆米花可食用率的函数变化规律,甚至总结出一个实用性极强的爆米花质量检测计算公式。王春辉还让同学们到超市里的爆米花柜台调查实践,检验自己的研究成果,完成所有工作,让学生撰写相关论文,形成规范的研究成果报告。 王春辉的课堂活泼生动,他让学生体验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还有失败的痛苦,而他们最终体会到的是学习的快乐。理念:着重创新,面向未来 “我国的基础教育,在知识的广度、深度等方面决不落
5、后,但较之发达国家,我们的学生在创造性方面还需提高。”王春辉王春辉说:“以往我们总是太过在乎学生的笔纸成绩而忽视更为重要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引领世界,走在时代的最前沿,因此王春辉要培养的不是懂原理会做题的书生,而是能发现、会研究的英才,是“中国的伽利略、爱因斯坦”。所以他特别鼓励学生发现、提出问题进行创新研究。 王春辉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粉笔为什么做成这么长?读书为什么要保持这样的角度?这些该通过什么样的原理解释?有时他们的研究甚至跨越学科,人体工程学、力学都走进学生的研究视野。在课堂上,王春辉鼓励学生扩大视野、发散思维:学了三角形全等定理,那
6、四边形全等的条件又是什么?就连数学期末考试,都是70%考察基础,30%考察研究论文。 谈及对教育的看法,王春辉常引用美国前教育部长Richard Riley的说法:“2010年需求最高的10项工作在2004年的时候根本不存在。”因此教育一定要使学生做好准备:毕业后投入目前根本不存在的工作,使用还没发明出来的科技以解决我们从未想到过的问题,孩子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关键。 王春辉把数学教育比作“桃花源”,是学生学习、创造的乐土,是教师成长、提高的土壤,是自主研究、创新的天堂。在数学的“桃花源”里,王春辉挥洒汗水,辛勤耕耘,实践着他的理念与梦想,十几载甘苦,他把全部青春奉献给了学生、奉献给了教研、奉献给了他“敬畏”的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