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验教学优秀论文巧用自制学具 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浅谈自制学具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科学是小学的基础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自制学具是中小学科学课教具配备的必要补充,通过循序渐进地训练,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探索、认识自然界事物的性质和规律,培养他们独立、主动的探索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是引导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基础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在这个环节自制教具所发挥的效用是不可低估的。一、巧用自制学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科学始于好奇”。小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具有爱玩、爱动的
2、个性特点,富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这正是引起创新的内在动力。因此,适时地创设一些动手操作活动,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可以激发孩子们参与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点燃创造的火花,激励他们主动探索、锲而不舍的求知欲望,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在教学声音的传播这节课之前,我布置了一个制作学具的任务:利用你身边的材料,来制作一个可供研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学具。任务布置下去之后,孩子们纷纷忙碌了起来。等到了上课的时间,我首先让学生把自己课前所制作的学具拿出来展示并介绍,他们的话匣子立刻打开了,都争着抢先介绍,兴趣十足。他们有的带来了口哨,有的带来了笛子,
3、甚至还有个男同学动手制作了一组“水瓶琴”,并说:“我是利用物体的振动这一原理来制作的!”听到这句话,我十分开心,感觉这次的活动非常成功,因为这节课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并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我几乎没有提到这个词,但是通过孩子们的亲手制作,探究,思考,居然自己就得出了结论。这既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我所期盼的。整堂课我都把时间让给了学生,让他们充分去感受,去表现,让他们的学习兴致得到最淋漓尽致地发挥!二、巧用自制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自制教具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科技实践活动,从设想开始到动手设计、制作、试用、最后定型,都要经过深入思考和反复论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到创造地设计出新教具
4、,通过这个过程,学生的能力和思维都得到极大的发展,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培养动手能力及创造能力,而且可以使其从中体验到创造的无穷乐趣。在教学小电珠一课时,我一开始简单介绍了电池、电线、灯泡后,先不讲明怎样做才会让小电珠发光,而是提出疑问:“谁能让小电珠发光?”在学生认识仪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敢于思考、利用现成的材料去制作让小电珠发光的电路,并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争着去比一比谁最快让小电珠发光,既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巧用自制学具,有利于课堂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早在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提出:“在尽可能的范围之内,一切事物都应尽力地放在感
5、官的跟前。”知识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自制教具的使用可以将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我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的“雷电现象”一课,在讲雷电危害时,因没有恰当的教具,一般都是老师讲、学生议。有些雷电造成的危害,学生们因不是亲眼所见,印象不会深刻,有的甚至还会怀疑“这是真的吗?”可在这节观摩课上,教师针对这一难点,利用起电机点燃汽油棉实验来以小比大,这不但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而且还加深了对雷电危害的认识。如何预防雷电给人们造成的危害呢?同学们会很自然地想到了避雷针,但是避雷针为什么能避雷的道理,学生们并不清楚,如果能亲自体验一下,这些问题也
6、就迎刃而解了。为此教师利用起电机和一个磨尖了的小钉子,所做的模拟避雷针实验,达到了满意的效果。具体做法是让一个胆儿大的学生用手去触摸起电机的带电球,一下子被电了回来;再让其他学生用手来摸,结果没一人敢上来摸了。这时老师不慌不忙地手拿钉子去触摸带电的小球,学生们惊奇地发现,老师触摸小球时一点事都没有。老师再让其他同学用同样的方法试,也都没有什么感觉。学生们都感到奇怪,老师没有正面解释,而是让一个学生上前来仔细观察钉子尖在接近带电球时所发生的情况。学生们终于明白了原来是钉子尖把带电球一次性较大规模放电变成了细小的多次放电,所以人也就没有什么感觉了,这就是避雷针之所以能避雷的道理。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
7、的知识点,用自制教具就显得一目了然、浅显易懂,教学的重、难点很简单的突破了,自制学具可谓功不可没!四、巧用自制学具,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小学科学课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课教学质量的好坏,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做实验或实验能否成功,一味的空洞说教,学生难以得到感性认识,更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如果在实验课教学中加入一两个带有趣味性的实验,对于提高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是极其有利的,自制教具正好在这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它不用像正规教具那样“正规”,它完全可以不拘一格地从身边发生的自然现象中寻找素材来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这也是科学教师们经常采用的方法。 比如:“水力发电”模型的合理使用,在
8、讲完电从哪里来一课时,我们把它搬到自来水边,让大家看一看当水缓缓的冲动水轮时,小灯泡发出了闪亮的小亮光,使得孩子们高兴得跳起来,玩的可开心了。在活动中,他们不但了解了水力发电的原理与过程,而且还在玩中树立起了立志从事水电建设事业的远大理想。这样把复杂的东西变成学生和老师自己制作的教具,复杂的知识和学生的距离拉近了,变得简单起来。把学生想都不赶想的事情变成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也把教师的教育能力发挥到了极至的表现,把复杂的知识变简单了,学生易于理解了,实验教学也彰显出更多精彩。同时,自制教具还可以缩短实验时间,在短时间内就能见到效果。世界上一般事物的发展变化往往是比较漫长的过程,教师在实验室条件下就
9、是要千方百计用尽可能短的时间让学生们看到这个变化,进而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果实验的时间较长,效果再不明显,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另外,只有缩短了每一项实验的时间,才有可能在分钟的教学过程中,增加实验个数,加大教学密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五、巧用自制学具,有利于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还要针对教学内容选出实验教学新的教学方法,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教学方法是成功的。这种成功,不只是把新课程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在这些方面自制教具活动至少有以下几点作用。1
10、、自制学具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师生用自己研制的学具做实验,得心应手。其次,师生动手自制学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与科学探索精神。如:讲“固体热胀冷缩”实验时,传统的教具是铜球过圈,实验中费时费力,为了改变这个实验,我研制了一件偏转式指针实验器,用一根火柴就完成了实验。学生设计的实验装置有偏转轴式、滚动式、电路组合式,还有用新材料启辉器的元器件制作的。只这一件学具就有十几种做法,学具的研制过程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并与教材和实验教学紧密结合。2、自制学具使师生学会了使用简单工具和工具的制作方法,提高了师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都能动手组装实验器材,维修实验器
11、材,也就是说师生动手能力要强。传统实验教学,尤其是分组教学,老师要一组一组的准备实验,调试仪器,维修器材等,有的老师不会使用简单工具,更谈不上研究与制作。新课程标准是让学生象老师那样会选择实验器材,会安装、会调试、会维修,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完成实验。自制学具活动满足了新课标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如果自制教具缺少工具,大家就千方百计去研究自制工具,如:锤子、钳子、小钢锯、画线工具等。3、通过师生共同研制教具,密切了师生关系,拉近了教与学的距离。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科学课程要大力推进教育方式的变革,坚持“学中做”与“做中学”共同发展,大力强化“做中学”。师生通过开展自制学具的研制活动,除了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做”与“学”的关系外,还能把做出的学具更好地运用于实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密切师生关系。4、用身边的废旧材料自制学具,培养了师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好品质。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更加珍爱自己的作品、爱护实验室配备器材,精心使用,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减少仪器耗损。实践证明:自制教具不仅能服务于教学,而且可以还原生活。在科学课中优化使用学具进行教学,师生自制并动手操作学具进行实验,将眼、耳、手、心综合运用,通过实验验证前人获得的科学结论,远比传统的“黑板+粉笔+说教”要具体、实效得多。这就是自制教具的魅力所在!-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