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学生节奏感的培养节奏感是节奏训练的中心。节奏感是指具有敏锐、敏捷的感受、领会和能正确表达音乐作品的音值相互关系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培养学生的内心节奏感。应该在用手击拍、划拍的基础上逐渐丢掉“拐棍”,不靠音响、形体动作的帮助,而凭心智去准确地掌握节拍、节奏。可以结合视唱、听音、唱歌、音乐欣赏等进行。采用默念、默写节奏的方法也能发展内心节奏感。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课堂节奏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节奏是音乐三大要素之一,是音乐的骨架,乐曲结构的基本素材,而要提高少儿音乐素质,节奏感的培养是一个重要内容。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对节奏教学也是非常重视的,如音乐教育家柯达依就曾说
2、过:“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德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儿童音乐教育家奥尔夫也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旋律则不可能脱离节奏而存在。所以,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因此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可见节奏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节奏的练习,主要要注意牢记和掌握各种不同类型的节奏型,并且要多读、多听、多写、多背、多模仿,碰到较难的节奏,可放慢一倍进行练习,还可以把原来较难的节奏简化进行练习。还可背唱进行形象记忆
3、,来达到增强节奏感和提高节奏记忆力与记忆长度的目的。要能掌握各种节奏,除必须首先掌握节拍外,还必须认识各种节奏,弄清楚时值的组合,明确各种节奏的特点,并能随时将各种节奏进行分析、比较,反复练习。通过分析才能认识各种节奏的组合;通过比较才能鉴别各种节奏的区别;通过反复练习才能对各种节奏熟练掌握。 音乐课程标准中阐明,“小学12年级能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打击乐器进行模仿。聆听歌声时能作出相应的情绪或体态反应。能感受乐器的声音。能听辨打击乐器的音色,能用打击乐器奏出强弱、长短不同的音。能够感受并描述音乐中力度、速度的变化。36年级在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
4、节拍的不同,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这便要求音乐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合理地进行节奏教学,逐步提高学生的节奏感。 新课程标准下的节奏教学,应着重加强学生对节奏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懂得去体验音乐中的节奏,感受节奏对旋律的影响,并懂得去配合音乐中的节奏是最重要的。因此,我认为针对歌曲难点设计节奏练习只是课堂节奏训练的模式之一,在音乐课堂上,还应有其他常规的、关系到学生日常演唱、演奏习惯和欣赏习惯的节奏训练方式,以下根据我的经验列举几点:一、在教唱课上,让学生学会听伴奏。在音乐教育中,发展听觉是最重要的事,应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培养其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而伴奏音乐(包括
5、前奏、间奏和伴奏)是一首歌曲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经常会忽略伴奏而只关心自己要唱的旋律和歌词。这时,有些老师就会采取最容易解决问题的方法,那就是说:“预备起!”但是作为引导者的教师是应该唤起学生本身对伴奏的关注的,而不是让学生变得依赖老师而不用自己的耳朵。所以在这个时候不妨少说几次“预备起!”让学生用自己的耳朵感受前奏和间奏并配合其节奏速度开始演唱,而在演唱的过程中,也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伴奏音乐的速度,并学会配合。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音乐听觉和速度节奏感受能力,长此以往将变成陪伴学生一辈子的技能。二、让节奏“闯进”生活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事物
6、百态都在不停的变幻之中,但又不失“万涓归淙”的原则,而节奏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可以把节奏一一对应到生活中的具体形象、状态,也就是说,让节奏“闯”到生活中去。究竟如何“闯”呢?我就几种基本的节奏型来举些例子。例如,低年级小朋友初学节奏,我先让他们从快慢入手,如火车“咔嚓咔嚓”跑得快,老牛“哞-哞-”走得慢。然后再从节奏的强弱讲起,如春节放鞭炮时,第一声“嘣”最响,第二声“啪”比较轻一些,在山谷里大声地喊叫,一会儿传来了轻声的回音等,都体现出强和弱的规律。再比如说在讲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简谱)时,我就把二分音符形容为拖着尾巴走路,学生马上想到要慢一点;然后四分音符是用两条腿走路,学生马上
7、知道四分音符比二分音符要走得快;八分音符呢,我就说是踩着滑板走路,学生便马上回答:“八分音符走得比四分音符走的更快!”就是这样,通过形象的教学,低年级学生慢慢地懂得分辨不同的音符了。也为中高年级更进一步的节奏教学提供了基础。熟悉了节奏类型,并在理论上掌握了它的含义、时值,但实际要击拍、念准这些节奏,或多或少会使学生感到一些障碍。为了排除这些障碍,使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课堂上,我采用了表演的形式,把节奏“表演”出来。例如,请几位学生拿着各种节奏的纸牌,老师用琴声代表节奏,让学生找与之对应的节奏,“找”的同学要表演,如四个八分音符象小妹妹一蹦一跳地走路,每一个半拍都踩在点子上,找到了就和执
8、纸牌的同学转个圈;一个二分音符是老爷爷走路,弯着背、拄着拐杖(教鞭)边走边喘气,找到了互相拍拍肩;两个四分音符是爸爸走路,找到了就互相握握手;一个八分音符两个十六分音符是马跑步,做象马步的舞蹈动作,找到了互相“吁”一声表示打招呼.这种近乎游戏性质的表演,学生的反应则是兴高采烈的,并且争先恐后地要求参与。在这种幽默、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对于所学的节奏,大部分同学都能体会出它的特点和规律来,经过实践更为深刻地理解它的意义,达到更深层次的巩固,从而培养出良好的节奏感。我想,如果整个小学阶段都坚持这种“表演”性的节奏训练,那取得的成绩肯定是非常理想的。又如中年级学生学习的节奏,念起来“dadadada”
9、,点子快疾又平衡,就象做菜老手妈妈在厨房里切菜一样。学习的节奏,念起来daada,就象跛脚走路,重心不太稳,第一下跨得很重,第二下由于是受伤的脚,只能又轻又快地借力点一下地,老师边讲边示范,虽然这不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非常形象,同学们看了觉得有趣,纷纷学样,很准地把握了的时值,并把daada的力度对比牢牢的记在心里。再如高年级学习的节奏,首先,我把大致的含义告诉他们:三连音,一拍中平均地念出三个音。由于学生可能在“平均”上有点问题,我就在黑板上画一根线段,要求学生把它三等份,把直观的每等份念成“嗒”,三个“嗒”是均衡而不能有长短的,由此,dadada 的节奏就能念准了。类似这种从生活中提取原料
10、进行节奏训练的例子,还有象马跑步, 象知了叫.真是不胜枚举。每个人都处在生活中,从生活中的形象、物态去理解节奏,那应该是轻易的。因此,让节奏“闯进”生活这一原则被我延续了下来,并且发现效果良好。三、在律动中进一步提高对节奏的要求。人的节奏感与运动觉的是相联系的,运动觉的配合可以增强节奏的感觉,因此,美国的卡.科恩教学法认为应让孩子们用身体来感觉节奏。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也主张让孩子们以身体为乐器,通过身体的动作体验和培养节奏感。律动与节奏训练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动”。音乐本身是动态的艺术形式。律动与节奏训练是动态的课堂表现形式,学生是动态的群体,音乐流动,学生运动,动态的音乐协调着学生身体的动
11、,身体的动又影响着学生智力和技能的发展,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乐感,使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在充满动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组织好课堂教学。要注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兴趣,更重要的是注重普遍性,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将所有学生都组织到训练中来。达尔克洛兹认为:“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不过需要加以诱发、培养,进而为音乐作用。”我们的教育应使每一个人都得到锻炼和提高,因为它不单单是音乐的学习,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的学习,培养完整的人。 例如:“走”的方式多种多样,按照音乐的节拍、速度、强弱可以走出不同风格的脚步,音乐快时,快走;音乐慢时,慢走;音乐强时,重走;音乐轻时,轻走;音高时,踮脚、伸
12、手向上走;音区低时,身体弯曲、蹲着走;音乐又轻又慢,高抬腿、迈大步踮脚尖走;音乐又重又慢,身体前倾、迈大步、负重感觉走等等。“走”的形式千变万化,个人走、分组走、集体走、单列走、双列走、四列走、直线走、曲线走等等,尽量变换形式,避免单调乏味,还可以让学生设计对形,带领训练,没有条件就在原地做。“走”的音乐在精心挑选,开始不要使用速度过快过过慢的曲子。当学生熟练后,再选连粒度有变化的进行曲,还可以教师进行弹奏,在速度、力度、音区上加以不断变化,既训练听觉又训练节奏,从而达到协调的动作再现音乐的目的。四、打击乐器“走进”课堂,培养学生合奏的能力。把打击乐器引进课堂,学生易于接受,打击乐器演奏起来清
13、脆、响亮,各具特色,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敲敲打打,本来就是孩子的天性,当打击乐器出现在讲台上时,每个学生都瞪大了眼睛,那眼神分明是惊羡、迫切的,我及时捕捉这一份惊羡、迫切,把从前嘴里念、手上拍、脚下走的节奏过渡到三角铁、沙球、双响、快板等简单的打击乐器的演奏。出示演奏谱后,我先让学生对各个声部做徒手练习,练习时,要求每个声部每小节的行进都要统一在象钟表一样的“的、答”声中。然后把乐器分给他们,让他们反复练习所在声部的节奏。合奏时,要听听自己的节奏是否正确,自己所在的一拍是否与别人所在的一拍相吻合,自己的情绪、力度是否与别的同学大致相同.不知不觉地,同学们的合奏渐渐体现出配合默契、和谐动听,课
14、堂气氛处于极端活跃、愉快之中,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更难能可贵的是,通过这种合奏训练,在学生的心理上渐渐建立起一种无形的“音乐向心力”,为今后的合唱、合奏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五、节奏训练离不开速度。节奏是音乐中重要的表现要素之一,节奏感也是人非常重要的音乐感受能力之一。许多音乐教育家强调节奏训练的教育价值,美国指挥家、音乐教育家齐佩尔 1984年11月在中国讲学时谈到,他认为节奏训练是音乐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训练,音乐教育的训练最先应该是从节奏训练开始的。奥尔夫的音乐教育体系,十分强调节奏感的建立,并通过受教者熟悉的语言、诗歌,结合动作以及舞蹈和打击乐器来训练节奏感。广义的节奏
15、感还应该包含速度感的训练在内,因为没有速度的节奏是不可想象的。速度感也是一种音乐感受能力,是靠训练才能得到的。在欣赏课上加大对音乐节奏、速度的关注。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欣赏课可以说是比较困难的一个课型了,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于一些古典音乐可以说是毫无耐性的。这时老师一般会通过视觉刺激以及提问等等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大部分老师会把学生的关注度引向歌曲的背景、内涵及情绪等等。而我认为,对节奏和速度的关注也是很必须的,节奏是音乐的骨架,对音乐含义和情绪的表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往往可以通过感受节奏而感受到音乐的情绪内涵。因此让学生通过感受音乐作品的速度节奏而探索音乐作品的内涵是非常有效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节奏意识,增强节奏感。 总之,学生学习节奏时只要老师教法得当,要做到不急、不忘,从课堂各个细节入手,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只有这样才能确切地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培养能伴随学生终身的音乐审美能力。因此,作为一名音乐教师的我,将会更加努力地发掘他们自身感受节奏的条件, 探索以最快速度取得最高效益的教学方法,为培养全面发展, 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人才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