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4、不懂就要问
教材解读:
这篇课文讲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大胆地向先生提出问题的事。语句流畅,通俗易懂,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本篇课文共4个自然段,其中第3、4段为重点段。教学时让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细细品读,让学生感悟孙中山是个不懂就问、善于思考的聪明孩子。
教学目标:
1、 学会“要、先、思、很、少、讲、于、气”8个字;会认“跟、那、着、背、利、答、怕、识”8个字,注意多音字及鼻音、边音。认识3个偏旁“ㄔ、亻、女”,能区分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的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让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细细品读。
3、 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孙中山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会“要、先、思很、少、讲、于、气”8个字;会认“跟、那、着、背、利、答、怕、识”8个字,注意多音字及鼻音、边音。认识3个偏旁“ㄔ、亻、女”,能区分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的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让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细细品读。
教学难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孙中山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要、讲、思、很”,会认8个字。了解多音字:要、背。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要、讲、思、很”,会认8个字。了解多音字:要、背。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多音字在不同语境的读音。
教学过程:
一、 融入情境,以疑促学
1、 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
2、 学生围绕课题,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在朗读中寻找答案。
3、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这篇课文。
(主要问题:文里是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二、 初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
1、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每个字的音。
2、 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要求,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3、 小组合作学习本课生字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如果身边有小朋友不会读,就帮帮他)。
4、检查生字词(小组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读),另请班级基础薄弱的学生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那 先 思 很 利 讲 怕 气
5、出示句子,请选择正确的读音。
1)我们一定要(yāo yào )按照老师说的要(yāo yào )求来完成作业。
2)今天必须将课文背(bēi bèi)熟。
3)我背着(bēi bèi)书包上学去。
三、小组合作读课文,将句子读通、读顺。
1、标出课文的自然段。(本篇课文共4个自然段)
2、小组四名同学分工读。
3、小组之间PK读。
4、评出今天的读书之星。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主人公“孙中山”的故事及“私塾”的含义。
1.有哪位同学知道孙中山的故事?试着给同学讲一讲。(让学生通过了解主人公的生平事迹进而理解故事背后的道理。)
2.什么叫“私塾”?“私塾”与现在的学堂教与学有什么不同?
(这一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懂得,正因为先生只教读和背,从来不讲意思,所以才发生了孙中山提出问题、要先生讲意思的故事,这也是故事发生的原因。)
五、学写生字:“要、讲、思、很”
1.认读生字卡,要、讲、思、很。
2.注意观察字的摆位(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笔顺。
3.全班交流。
4.师范写。
5.生描红。
指导:“很、讲”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且都是左窄右宽的字,指导书写时,不要平均使用力量,在学生自主观察、发现这几个字的共性规律后,重点指导一个字。
“要”和“思”都是上下结构的字,“要”字下部“女”中的横要写在横线以下,写得稍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先、少、于、气”,会认8个字。
2、让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细细品读。明白孙中山为什么能做到“不懂就问”。
教学过程:
一、 回顾上节课内容: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孙中山先生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是先生讲,学生跟着读、背,课文的意思先生很少讲。
二、 自读自悟
1、 学生自由读二至四自然段。
2、 四人小组内分角色读课文。
3、 每组派代表分角色读课文。
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如“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这句话是说孙中山认为糊里糊涂没有用,要读出肯定的语气;“你不怕先生吗?”——是别的同学感到奇怪,不明白,才问孙中山的,要读出疑问的语气;又如“请您给我讲讲吧!”应读出恳求、期待的语气。)
4、(重点讲解第3自然段)可是,课文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也不懂。他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鼓起勇气说:“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先生听了一愣,但还是解答了他的问题。
(1)注意红色部分标点符号的运用。
(2)孙中山先生当时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他是怎么想的?
(3)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迷迷糊糊——( 糊里糊涂 ) 回答——( 解答 )
(4)文中的“他”指的是( 孙中山 ),这段话表明“他”遇到不懂的知识敢于( 提问 )。
5、重点引导:
1、 当时孙中山为什么会这样想?为什么要鼓起勇气要求老师讲这段话的意思?
2、 自主学习孙中山说的最后一句话,深入孙中山为什么能做到“不懂就问”。
三、 拓展延伸:
遇到不懂的问题,你会怎么办?
如果我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会
四、 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 检查生字读音“先、少、于、气”。
2、 学生交流如何记忆字形。
3、 教学范写。
4、 学生描红。
教学板书:
4、不懂就要问
孙中山 不懂就要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