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上好一节历史课目前,历史教学是处于改革与发展之中,正经历着转型和变化。可以说,历史教学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在改革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在这种形势下,老的问题如何处理,新的问题如何解决,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很多。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因而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实践到课堂教学中来,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认真备课 要上好一节课,备好课是前提,只有备好课才能教好课。凡有教学经历者都能从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过程、备教法等方面来说。传统的备课方法仅仅发挥了教师给学生呈现信息的单一功能,并没有发挥以学生为本。正如一学者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2、.教学即是以传授所承载的知识和掌握技能为宗旨,虽然它有时也重视学生的发展,但终究是把这种目标视为知识的从属和附庸。”不以学生为主体的授课方式导致学生丧失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变成单纯的听讲和死记硬背。因此,在新课程条件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的要求,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功夫,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要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笔者
3、在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这一课中就认真执行了这一理念,收到预期的明显效果。二重整教材历史知识浩如烟海,要使学生在有限时间里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就必须要整合教材,通过重新整合的教材给学生提供一套获得历史思维和完整历史知识的途径。“教会学生掌握包括知识的、方法的和过程的结构,是最有效地教会学生学习的途径。”比如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这一节,按大纲要求为一课时。它往往是通过与1956年的中共八大内容,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内容邓小平理论形成等合在一块去考查。而本课对后面的内容没有叙述。因此,在上课前我就要求学生对这些后面才学到内容进行预习,并把这些相关内容整理好以及附有对应的练习的资料发下来,这样一来,课上学生不但
4、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深入探讨,而且还能通过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总结规律,为课堂学习铺平道路。三.挖掘教材教学设计的重点应放在知识落实、方法传授等方面,本课主要体现在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八大的分析联系比较上。能否充分有效地利用和挖掘教材,使我们的教学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首先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在引导学生分析时,采用看书归纳的方法,并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以达到对教材的透彻理解和深刻挖掘。阅读归纳,看似传统陈旧,平淡无奇,但却能充分考察教师的教学功力。教材中一些没有简述到的内容要简要明了地点拨好,毕竟一课时时间有限,如党的组织路线,拨乱反正,平凡冤假错案等等都没有
5、讲述,但从它对以后的内容来看,它确实是相当重要,而教材在相关部分也未明确指出这一点,学生也就不易知道,要不学生就简单地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要掌握内容就那么一点点,会导致认识的偏差的,对今后高三构建学生整体网络知识结构不利。这时,老师的引导就很重要,出奇制胜。四. 巧妙导入 导入,是教师送给学生的第一束鲜花,视为教学的“定调”。导入相当于“凤头”,内容好不好听,要看上课前简简单单的导入。好的导入可以引人入胜,学生会被将要学习的内容吸引,产生学习的兴趣。教学导入非常重要,要设法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在整个课堂中都感觉具有挑战性,想去探究某些事物。
6、在设计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节的导入时,开始准备从文革导入的,后来改为通过资料图示从思想标准大讨论导入。开始的导入显得太冗长,需要的时间长。而后面的导入相对来说,简单明了,不拖泥带水,使学生很快就能从旧知识进入新知识中。要处理好导入,技巧在课堂,功夫应该下在平时。班门弄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多看书、报、影视,收集、积累各种与历史知识有关的资料和信息,设计导入语时才有丰富的材料;二是要全面熟悉教材,掌握教材内容特点,这样才能用生动的导入语来达到突破教材重点和难点的目的;三是要掌握学生特点,注意学生年龄特征、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导入要切合学生实际。五.阐释方法 这节课在学法指导上,重
7、点是找规律、建立联系。在分析并归纳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后,为了便于记忆,引导学生将这几个内容再精炼为几个关键词,即政治、经济,思想,组织等,并且每一方面内容也精炼为几个词。结合这些因素,和中共八大进行比较他们的异同,启发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运用比较分析法,既能使学生对这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情况有一个全面了解和总体认识,同时也较容易找出导致两个异同的关键因素,还可为下一节进一步学习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作好铺垫。学生借此落实并突破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能够对不同的历史事件或现象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对比,归纳出其异同点,分析其成因,概括其规律,揭示其本质,从而形成比
8、较思维能力。六.彰显效果 在这节课的最后,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立足现实,寻找启示。彰显“以史为鉴”的教育功能,无疑是全课的高潮,也是本课的灵魂。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和兴趣点,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促使他们思考我们民族以及对邓小平同志历史贡献的一些看法,畅所欲言。学生对课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诠释因此得到升华,这一切都显得自然顺畅,恰到好处。七.课后提高课堂是食,课后是消化是吸收。课后我要求学生利用学案对学习内容作进一步的整理,归纳。重点是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知识重点,梳理知识体系,归纳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完成拓展性的训练内容。总之,在新课改下上好一节历史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群体的团结和长期的努力,需要学科的配合,更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更应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加强研究,与时俱进,为实现有效教学创造必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