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文因生活而美丽长期以来,学生消极地对待作文,生搬硬套,为完成作文而作文的主要原因是作文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节,因为学生写作的冲动来源于鲜活的生活,脱离生活,对生活熟视无睹,习作之泉必然干枯。作文教学如何顺应时代潮流,为学生的成长奠定扎实的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理念是作文教学所关注的焦点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创意的表达。”因此,我认为,小学阶段作文教学应确立这样的理念:解放学生的思想和感官,把学习写作和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他们用自己的目光和心灵在丰富多彩的现实中,无拘无束地
2、品味人生,体验真情,让作文充满灵动和魅力。一、引导观察,关注生活 “作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作文,作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从观察、关注日常生活入手。学生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本应是丰富多彩,但他们大多“熟视无睹”,作文时往往勾不起回忆,这些都要求我们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帮助他们寻找观察的渠道,只有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他们的见闻,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才能从源头上杜绝习作的“假、大、空、套”的现状。 我们的农村生活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观察领域:种植养植的忙碌与喜悦,戏水捕鱼爬树捉鸟的极大乐趣,娶亲送终、迎来送往的风土人情,雷电风雨、日落日出的大自然景观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事
3、,都是学生习作的极佳素材。 平时我一般用得最多的指导观察是即时作文,多年的实践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即时作文是指导学生观察,关注生活的最佳途径。因为过去的生活往往比较模糊,如果能够有意识地抓住眼前的人、事、物、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有意识地去关注,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写作欲望,产生丰富的想象,并使他们产生认识上的飞跃。在习作中指导观察,我还让学生把视线从学校生活转向家庭生活,及时记下自己的点滴见闻。我常布置学生回去观察家中的景、物,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去观察并记下来,经常布置学生回去参加家务劳动,把劳动时的情境、心情描述下来,布置学生回去替长辈们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观察他们的神态、动作、语言并及时记下来
4、家庭生活内容的充实丰富了学生们的情感积累,学生的习作中就流露出他们的情感轨迹,从学洗碗时打破碗的教训,从学炒鸡蛋时损失了两个蛋黄中体验到劳动的不易;从妈妈的唠叨声中体验到母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从爷爷的头秃了,牙掉了,血压升高了,感受到“光阴似箭催人老”因为学生均有切身的感受,易于下笔,久而久之,就会摸着门道。这样的训练使学生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如此引导学生去做生活的有心人,使学生懂得作文的内容来自生活,懂得只有关注生活,学会观察,才会获得源头活水。二、创设情境,体验生活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体验和感悟来获得语言运用的直接经验 ,在此基础上学生写作就得心应手了。语文课程标准上
5、要求学生写“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事情,就是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但写作的方式方法更要讲究,从这一理念出发,抓住小学生爱表现自己这一特点,创设当小导游的情境,营造氛围,师生亲切自然地体态交流,敞开心扉的心灵对话,使学生的切身体验和内心感受达到共鸣的程度。生们一致认为,可以通过写信来呼吁交战双方和平解决问题,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制止战争,维护和平。于是我让学生马上提笔写信。当我一一展读学生们的信时,让我欣喜不已,学生们有的借以前的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委婉地向交战双方的领导提出建议;有的从自然环境的保护、生命价值的保障等角度出发直接呼吁停战;有的表
6、达了对伊拉克人民受难问题的关切和同情大多学生格式正确,语言流畅,更主要的是信中融入了学生们的情感,表达了他们对和平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关注。读着一封封信,就像是和孩子们进行精神和心灵的对话,我仿佛看到了那一颗颗真诚而纯洁的心。 感受着孩子们的感受,我想我们的作文教学要大大加强与时代的联系,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师要想方设法多创设情境,为学生多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写作有一泓永不枯竭的活水。三、开展活动,丰富生活“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把作文教学过程与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获取写作素材,学生的作文将不再是无源之水。学生有了丰富的
7、作文内容,就像人们口袋里拥有了钱可以随意购买物品那样得意。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经常在班中搞一些诸如“扳手腕”、“钉纽扣”等活动,开展拔河、跳绳、乒乓球比赛等,每次都要求学生以选手、观众、拉拉队、裁判的身份参与观察与体验,学生兴趣盎然。另外,让学生表演小品,动手做实验,开展小制作比赛,举行手抄报展评、故事会、朗诵会,演讲比赛等,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工业园、集贸市场,到敬老院为老人们做力所能及的事,在班里开展向贫困学生献爱心活动每次学校、有关部门举行的征文竞赛,我总是先在班级评奖,再把班中获奖征文交上去。我觉得这些活动的开展,真正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广泛的材料。记得上完白杨一课,
8、学生对白杨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于是我趁热打铁,在班中开展了“我与白杨同成长”的活动,因为校园外面正好种了一大块大叶杨,才两、三年功夫,大叶杨已长出了挺拔的树干,与我们的学生一样,显得那样单薄、稚气。当我利用中午时间带学生到大叶杨地里,学生们站在成片的大叶杨下面,呼吸着清鲜的空气,亲眼目睹了高大挺秀的大叶杨,用手抚摸着它粗糙的树干,嘴里轻轻吟诵着课文中描写白杨树的外形和赞美其品质的段落,不禁联想翩翩。于是大叶杨,我想对你说、我爱挺拔的大叶杨、大叶杨,我与你一同成长等一篇篇优秀习作马上就诞生了。多少次习作课,我带学生们一起赤脚来到操场的草坪上捉蟋蟀、捕蚱蜢,尝一尝脚踏实地的滋味,尝一尝亲近自然的感
9、受。每次上这样的课,学生们的新鲜感、好奇心一涌而出。而每当老师也赤着脚跟他们一起走在湿漉漉的草坪上、跑道上,他们几乎疯起来:嬉戏声,玩闹声响彻校园上空。于是做起作文来是那样的轻松愉悦,仿佛跟玩没什么两样。叶圣陶说得多好:“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四、淡化要求,享受生活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 “能不拘形式地写见闻、感受和想象”是很有道理的。淡化要求,淡化形式,放开手脚让学生充分享受表达的自由,享受自然的生活。如果一味地强调形式,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这样写好,那样写不好这无异于一位母亲要求刚刚学步的娃娃,不许迈八字脚,不许趔趔趄趄,要收腹
10、挺胸有板有眼地走,这样只能让学生畏惧写作,厌恶写作,并由此丧失对写作的信心和兴趣。“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能写多少就写多少。”学生没有束缚,没有禁锢,自主选择表达内容,让学生们感受到写作是一种表现自我的需要,是一种相互交流的需要,是一种精神享受的需要。 另外,要充分地让学生享受写作生活的快乐,还要改变评价方式,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写作文的动机大多是为了得到表扬和高分。因此,教师应该顺应学生这一心理需求,切实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潜力,激励他们努力向上。我评价学生作文常以其本人为参照,只要有点滴进步,就给予“优秀”等第。并不失时机地让这些学生在班里朗读,大
11、力地给予表扬。对于写得好的作文,常推荐到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大部分学生的习作难以在各类报刊上发表,怎么办?三年前的一件事让我深受启发: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布置大家写一篇我是一个 的孩子的作文。批阅时,一篇篇清新活泼、富有个性的习作让我兴奋不已。我想:这么好的习作不编成集子珍藏起来,留作永久的纪念,岂不可惜?于是我让学生修改并打印各自的习作,替他们汇编成册,还作为“六一”节的礼物赠送给每一位学生。学生们个个手捧着与出版社无两样的作文集,看到自己的作文也“发表”了,那种高兴劲儿甩提了。此时此刻,孩子们美美地享受到了写作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后来,每学期期末我都让学生把一学期来的优秀习作进行修改,自己打印编成一本自己满意的优秀作文集,作为一学期语文学习的收获。每当学生们编好一本集子,那喜悦的心情无与伦比,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仅是小作家,还是小编辑、小设计师、小能人! 让作文教学永远根植于生活这片广袤的土壤,在其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学生充分地享受生活,提高认识,加深文化积淀,积累鲜活语言,展示纯真个性,最终达到“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理想境界。这样的作文教学必定会焕发出勃勃生机,学生的作文也会因生活而美丽,因生活而富有灵性,因生活而魅力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