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教师专业化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根据西方学者的研究,“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概念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指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二是指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的过程.二、专业化发展的策略(一)迷醉在书海之中最近我正在看苏霍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他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这句话对我的启发影响很大,读书确实可以远离平庸,可以增加睿智,可以滋养教师底气与灵气,可以增加底蕴。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无一不是他们具有丰富而深沉的文化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才有灵气。一个优秀教师就应该是一个善于读书,知识渊博的读书人。读书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应
2、该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有选择地阅读一些提高教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教育理论图书。我们不妨翻开那些凝聚着伟大思想的教育著作在教育家马卡连柯的书中,我们读到了对学生的充分信任是要拥有一颗博爱之心;在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我们读到了这位智慧的老人在几千年前就对弟子进行因材施教和拥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虚;在陶行知先生的书中,我们读到了“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高尚师德,阅读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我们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滋养了底气和灵气,使我们大家更睿智、深邃,站得高看得远,远离浮躁。总之,要多读书,读好书,不仅要读和专
3、业有关的书籍,其他各个学科的书籍我们都应该有所了解,只有对其他学科了解的人才能不断丰富自己,才能使自己的素质不断提高,才能不断的适应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从而也更加能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发挥自己的专长,从而使自己更加专业化,从而取得成功。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诗人。” (二)绽放在公开课的舞台上读书破万卷,课堂才有味。课堂永远是教师专业化发展最基本、最核心的平台,尤其是公开课的舞台。师范毕业工作13年来,我感觉自己在不断进步着,细细一琢磨原来多是上公开课使然。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头驴子掉进了一口枯井。驴子的
4、主人想不出好办法去救它,就决定将枯井和驴子一起埋掉。人们拿起铲子开始填井,当第一铲土落到井里时,驴子明白了主人的意图,发出悲哀的号叫。但是,第二铲土下去时,驴子反而安静下来。人们发现,此后每一铲土落下时,驴子都在做一件令人惊奇的事情:它努力抖落掉在背上的泥土,踩在脚下,把自己垫高一点。人们不断往井里铲土,驴子不断抖落身上的泥土,使自己不断往上升。终于,在人们惊奇的目光中,驴子潇洒地走出了枯井。我觉得我们应该像这头驴子。公开课的舞台常常会让人痛苦,但正是在这样的历练和打击下,我们都应学会在不断抖落身上的泥土,踩在脚下,使自己不断往上升。(三)面壁在反思性教学实践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刚入禅门,
5、求佛心切。第二天早餐时,他就迫不及待地向师父请教想了一夜的问题:第一,我们的灵魂能不能不朽呢?第二,我们的身体一定会化为乌有吗?第三,我们真的会投胎转世吗?第四,我们如果能投胎转世,那么能不能保留这一世的记忆呢?第五,习禅能让我们解脱生死轮回吗? 此人一口气向师父提了十几个问题,正当他准备继续问下去的时候,却被师父的一句话打断了:“你的早餐已经凉了。”“与其坐而论道,不如面壁参禅。”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被沉重的工作压力、可恼的学生、成堆的作业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忽略了自我的面壁反思。要想成为一名专业化教师,就要不断地对自己已具有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诸方面进行批判性反思,每次反思,都会有新的发现
6、,针对发现及时调整、补充、完善,才能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面壁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他还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人类早在古代社会就有反思的意识,“反求诸己”、“扪心自问”、“吾日三醒吾身”等至理名言就是佐证。面壁反思是指一种回忆、思考、评价教学经验的活动过程,他是对过去经验的反馈,同时又是做出新的计划和行动的依据。从而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善教育行为, 提升教学水平。在工作中,反思的途径有很多:自我反思:这是教学反思的主要途径。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说过:“对待教学工作要敢于质疑,多打问号,再去解
7、决问号。”教师常常通过自我反思,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及教学媒体等方面的问题,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合作反思。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最好寻求同行协助,虚心地请前辈老师听课指导,请他们指出课堂的缺点和改进意见。多上汇报课、公开课,课后请同行集体诊断,求得更完整的反思。另外,我们可以写写教学随笔。教学随笔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现象的反思、研究和小结。教师每上一堂后,或多或少有点得失、感想和体会,如果把这些及时地写下来,在今后的教学中引以为戒,不断地改进,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果,这样既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三、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一)不断夯实我们
8、的基本功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教师,要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就应该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 如何才能具有吸引学生的人格魅力呢? 我认为只有夯实教师的基本功, 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 才能具有吸引学生的人格魅力。扎实推进教师的基本功训练,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首把金钥匙。(二)不断精致每一堂课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每一位老师是教育质量的把关者。教学质量的优劣,关键在于40分钟的课堂,所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应该立足课堂,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力求把每一节课都做成精品课。1.让备课有更多的研究性因素 备课即设计。通俗地讲,设计就是按一定的计来设立有关项目和有关程序。这个过程就是研究。因
9、此所谓的备课就是研究教学。我们教师天天都在备课,但是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我们天天都在进行研究。因此我们就没有按照研究的要求来对待备课,出现了备课即是简单抄写现成教案的现象,也出现了每年的教案都是简单重复的现象。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必须让备课有更多的研究因素。备课的前提是研究教材。教师如果要上好每一节课,那么它在备课的过程中,对教材就不能停留在一般了解的水平上,而是要认真钻研教材。第一次在安乐小学实习的时候,指导老师这样对我说:拿到要上的课,首先是把课好好看上5遍,这样你才会理解教材在说什么。的确拿到教材好好看上5遍,很简单的一句话,但做到却很难。研读教材就应该注重文本的细读,仔细研究教材在写什
10、么,怎么写,为什么写?同时弄清这部分内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它与已学内容的联系、区别,弄清这部分教材我要教给学生什么。然后就是要考虑采取哪些措施解决这些问题。2、简单教学扎实训练简简单单教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赋有良好素质的教师,总是年复一年地精简教学,最后达到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这才是真正的教师。”不断精致每一堂课,这里的精致并不是让老师去搞花头,我认为精致的课堂是简单的,“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苏州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就主张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他认为一节成功的课应该走向综合,走向智慧,走向生活。面对生源质量差的实情,我们应学做一名睿智的老师,大胆的重组
11、教学内容,化复杂为“简单”,寻找适合我们的轻松的教学,其实“大道至简”。(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约,教学环节简化,教学方法简便,教学用语简要)多年前,曾有一位数学特级教师就提出教学要“一课一得,得得相连”,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思想,可惜,现在被一些看得人眼花缭乱的所谓新理念淹没了,不大被人重视了,其实“一课一得,得得相连”讲究的就是一堂课一定要有教学重点,而一堂一堂课的一个个教学重点就组合成了知识能力之链,也就成了学生素养和生存发展能力的全部。首先要根据“大纲”或“课标”、教材和学生实际制定出每堂课的重点目标,并且要做到制定的所有重点目标又是一脉相承、螺旋上升的。虽然这一理念是数学教师提出
12、的,但我想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同样有指导意义。有时候我们的上课不需要讲很多,也许这样做我们就只需要1、2、3点就足矣。“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课堂中除却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缛节,省去了不必要的言说,就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扎实训练不管是哪一门学科,我想在每节课上,都得精心设计训练点,扎扎实实训练。有了重点的教,还要有重点地训练。作为理科老师,我每教一节课,我思考的最多的是我这堂课的训练点在哪里。毕竟学生是要参加考试的,有效的训练能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所以一旦确定了训练点,我就会反复的打磨,让学生学会举一
13、反三、融会贯通。现在我们手头的教辅资料满天飞,因特网更是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辅资源,可能部分老师就随便找一点资料给学生练,既不管所练的题是否涵盖学习重点,也不管题目的数量、质量是否合适,就是“一个练字了得”,殊不知这样我们老师会很累学生也很累。因此我主张精练,即要有目的的练,有选择的练,有重点的练,有方法的练,就像细水长流,及时批改反馈,这样我们的教学有效性才会高。(三)不断拓展思想的天空许多青年教师的成长经历无不证明:只有读书、思考、写作才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读书滋养底气,思考增长灵气,写作成就名气。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做个有思想的教师,不断去反思总结自己的点滴,努力去拓展思想的天空。每次年级组老师聚集在一块儿谈工作,会发现很多老师其实很有思想,对教学、学生有自己的理解,说明我们的老师在思考,爱思考是做教师终身受用的好品质。但老师的思考很快就丢弃了,并没有成熟甚至深刻,更没有将它形成文字。因为老师工作很繁重,要为分数奔波劳碌而忽视了自己的发展,如果我们把这种思考当做业余的休闲,或许我们就更乐于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