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点亮课堂焕发生机——现代文阅读有效教学初探.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6716139 上传时间:2024-12-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点亮课堂焕发生机——现代文阅读有效教学初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点亮课堂焕发生机——现代文阅读有效教学初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点”亮 阅 读 焕 发“声”机 ——现 代 文 阅 读 有 效 教 学 初 探 ( 湖北省襄樊市谷城县石花镇中心学校 徐马玲 电话:(0710)7612133 电子邮箱:fx040601@ )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教学要以文本为中介,通过师生间的合作、探究及对话,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完成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目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前期,我们在有效教学理念的洗礼下,进行了有些探讨和尝试,现将两点心得与大家分享: 一、精巧切入,“点”亮阅读 切入点是课文的开讲点、突破点,如果教师能在导学课文时巧妙选取切入点,并以最佳的角度和方式切入,往往会不知不觉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理解文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度激活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从而在创造性的智力震荡中,活跃气氛,调剂精神,促进思考,启迪智能,最终促进有效沟通,实现阅读高效。 怎样才能找到最佳的切入法呢?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样,我们既要关注文本的特点,更要关注学生的阅读认知:哪里有思考的兴奋点,哪里有疑难,哪里有认识断层……然后针对这些情况选取教学切入方法,规划教学步骤。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从课文题目切入 俗话说“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灵魂”。记得于漪老师在讲授《中国石拱桥》一文时,就是从题目切入,从中心语“桥”到“拱桥”“石拱桥”“中国石拱桥”,修饰语在不断增多,外延在不断缩小,让说明对象清清楚楚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既引导他们理解把握课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也理顺了文章的思路。我在教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我尝试创设这样一个切入点: 请学生听老师读文章题目: 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③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加点处为读时重音)。 读完之后,请同学说说三种读法有何不同,学生自然能够总结出重音处理不同。此时点明,老师的这三种读法,是读了三遍课文之后所产生的感想,每读完一遍,会不由自主再读一遍题目,结果就读出这样的效果。下面请同学也连读三遍课文,每读完一遍,也按照教师的重音处理,再读一遍题目,然后说说为什么重音落在此处。这个切入点,先设疑,设疑之处正好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再让学生循此思路,自己去探究,就很容易理解文中“自信力”、“他信力”与“中国人”等不同词句的含义。 这样,对课文题目要是能像庖丁那样“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就能以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们的智慧,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明白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促进学习生动活泼的发展,从而让每一节课都有效、高效。 2、从文章关键词句切入 什么是关键语句?就是在文中或总起,或概括,或承前启后,或承载作者的情感,或体现文章的主旨,直接关系到正确理解文意,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的句子。如果以关键词句为切入点来展开教学,就会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在教学《猫》一课,我抓住了关键句“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跳读课文——“忆养猫经历”,默读圈点关键词:我家养了几次猫?这几只猫特点和结局各是什么?面对猫的失踪或死亡我的心情如何? 这样以关键句引领教学,逐步走进文本,再品读课文(15—34段)——“探误猫原因”,通过不同的朗读、品读,学生很快就深入文本,领悟到细腻的描写所蕴含的真挚情感。 又如《雪》一文,如果抓住最后一句:“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要求学生去用描述的话来阐释“孤独”“死掉的雨”“雨的精魂”的深层含义及作者借此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反复涵咏、揣摩第4、5段,就能走进情境,领悟真谛。 总之,教师自己先站在学生的角度,独立的解读文本,善于抓住关键词句,以它为纲、为核心切入课文,达到顺藤摸瓜、辐射全文的目的。这样,学生探究的轻松、深入,自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从文章细节切入 新教材的选文大多是经典之作,这些优秀作品中的一个标点、一个词,人物的一个细小动作、一句似乎无关紧要的话,往往都能体现出作者的匠心,蕴涵着深刻的含义。如果教师在这些容易被学生忽略而与表现主题有密切关系的细节处设疑,启发学生探幽析微,细细品味和探究,让这一“隐身的天使”点亮课堂,照耀每一个渴求知识的心灵。上《最后一课》时,我把“下课时”的这段描写提出来,深情演读: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请学生抓住韩麦尔先生的某一处动作、语言、神态,去前文寻读来阐释自己对韩麦尔先生这一言行的理解。学生激动了,探究主动了,怎能不深入理解主人公的情感,领略作者的语言魅力呢? 再如《孔乙己》,我发现:孔乙己的手能“写的一笔好字”,可见是一位文化人的手,但这只手却只是“替人家抄抄书,换一碗饭吃”,这又是多么可怜!还有,孔乙己的这只手因为“好吃懒做”,只好“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乃至到了后来,“仍旧是偷”,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只好“坐着用这手”走路。由此看来孔乙己的“手”就像一面镜子,不但映照了其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他的悲惨命运。如果以此为切入口,老课新教,会使师生双方感到意兴盎然,对孔乙己形象的把握,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这也许就是“于细微处见真功吧!”善于抓住课文的细节之处,真的,越品越有味! 4、从学生感兴趣处切入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爱学”的老师,兴趣是“高效”的动力。阅读情趣的激活,关键在于施教艺术,那教学时应如何竭力探索新颖的教学艺术,创设乐学气氛?我尝试在教学《心声》一文时,选择这样一个切入点:同学们都喜欢看大片吧,一部好电影需要一个好导演,而一个好导演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能把握好剧本。其实,读课文就像读剧本一样。今天,我们也来过一把导演瘾,拍个小片段,剧本就是课文《心声》。拍好电影的最基本条件有三点:一是场景布置,二是人物选择,三是人物活动。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先解决好这三个基本条件。 学生一听说要自己拍电影,马上就充满好奇心,激发了阅读探究的兴趣,这个教学切入点就起到了很好的激趣效果。 还记的上《我的叔叔于勒》选择这样一个切入点:请同学们用漫画的形式表现“菲利普夫妇”在处理于勒事件上的表现,虽然当堂展示时不够精彩,但这个切入点让学生津津乐道了好几天。 你看,研读文本,研究学生,我们就能精选“切入点”,现代文阅读也就可以长文短教,汲取精华了,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促进学生有创意的阅读,从而拓展思维空间,提升阅读效果。记得《桃花源记》中那个武陵的渔人之所以找到了桃花源,是因为“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个“切入点”太吸引人,这也是阅读教学精巧切入,“点”亮课堂的美妙境界吧! 二、加强朗读,焕发“声”机 特级教师余映潮说过:朗读是学生认识文字、感受节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语文实践活动。新课标也强调: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倘若阅读课上“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阅读文段不就“词味句味情理味味味入心”了吗? 记得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阅读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为主线,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我觉得“声”是感人心之最切者,而朗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以声传情,因声会意。 朗读,真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更透彻地理解课文。所以,转变观念,加强朗读,就会使“现代文阅读教学”这只凤凰涅槃腾飞,越读越趣味盎然,越读越教学高效! 1、范读领路,摹仿入境。 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读。因为范读往往具有真实感、情境感,现场的范读不仅让学生听到了美的声音,还能通过手势、表情、眼神,将美的形象、美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比录音更直接、更有感染力。朗读最需要的是激情,即使老师的普通话不是太标准,朗读技巧不是太高明,但能融入了自己感受的声情并茂的范读是最具有感染力的,最能引领学生走进作品的。当然,为了真正发挥朗读教学的效果,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可从朗读速度的快慢、朗读的停连、读音的轻重和语调的抑扬等几个方面,对学生作切实的指导,从而让学生掌握朗读的一般规律。教学《猫》时,我范读了第30自然段:“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读出难过、受伤、痛悔这种越来越浓的感情,语速由舒缓而稍微加快,语调由低沉到略有升高。此时,所有学生都沉思其中,整个教室回荡的都是作者的愧疚之情,反省之思。一时的沉寂之后是哗哗的掌声。你看,这一读,感情懂了,语文味出来了,多好! 2、创新形式,愿读乐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变换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变化中体味读书的快乐,从而愿读乐读。如《皇帝的新装》一文,分角色让学生朗读,指导读出一个愚蠢而又自负的皇帝,模仿两个能说会道的狡猾骗子,表演一个老实巴交而又不敢讲真话的老大臣,饰演那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学生一般都能模仿得惟妙惟肖,而其他同学也会兴趣盎然,大有跃跃欲试之意。此外,朗读的形式,除了分角色朗读外,还可以指名读、开火车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交替朗读、叠加朗读、二重奏式的朗读等多种形式。当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渲染朗读气氛,让学生享受艺术的熏陶。记得,一位老师执教《安斯腰鼓时》采用小组合作朗读、集体叠加式朗读、配乐朗读,读后品味等一系列措施,可谓是“把读进行到底”,真是读的激情澎湃,有滋有味,课堂效率特高效。我在教学《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讲》时,设计如下三个环节:屏气凝神听“演说”——提炼词句写“颁奖词”——“激情澎湃诵“伟人””。重在读,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了解了伏尔泰,理解了“演讲”,提升了语文素养,这就是阅读教学的有效。 3、品评结合,润读有声。 俗话说:“涉浅水者得鱼虾,入深水者斩蛟龙”,我想“读一遍者得鱼虾,读多遍者斩蛟龙”,那如何让学生“读你千遍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春天”?就得读一读,品一品,再互相评一评。这样,味浓了,错改了,情深了,阅读教学就高效了! 品什么?课标指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可见我们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才能让朗读“声”的情味散发它真正的魅力。记得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王娟在执教《土地的誓言》时,整堂课就三个环节“屏气凝神听誓言”(“范读”创情境);“酣畅淋漓品誓言”(“品读”感情味)“荡气回肠宣誓言”(“演读”留余音)。正是学生抓住了关键词句,边品读边朗读,那浓浓的思念,那“炽痛的热爱”,那对敌人的愤怒……才奔腾在所有师生的心间。这一课至今让我回味无穷,我想品读的深浅直接影响着朗读的效果,朗读的效果直接影响着阅读的有效与否。 如何评?如今在新课标的理念的指引下,我们的语文教师已逐步树立起了教学的民主意识,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中能面向全体,提倡学生在交流中互相评价;能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的热情。但出现了对课堂上形形色色的个性化解读,不论优劣、对错、是否,均给予肯定、赞扬、鼓励的态度,走进了“个性”的误区。试想,如果把一篇感伤的课文读得兴高采烈时,就不能再理解为是学生的“个性朗读”了,诚然是对教材的不理解,教师就应及时修正。这就离不开评价,不同感情色彩的文章有不同的朗读基调,或沉重,或悲伤,或高兴,或赞美等。课堂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应体现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春风化雨的传授、“授之以渔”的佐证,这样的评价会使学生受益匪浅。 总之,语文离不开语言,而语言离不开语感,而语感的培养离不开朗读。自古有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投入到作品所创设的情境中去,让学生去感受、去联想,去汲取文章的营养。那就让我们扬起“朗读”的风帆,提升阅读效率吧! 阅读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现代文有效教学的探讨,高效课堂的尝试,我最大的体验是:要有学生立场,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热情;要精讲多读,潜心文本研读,找到最佳切入点,精心设计,巧妙引导,就能让生机和有效相得益彰。当然,为了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我会继续以教学理论作指导,通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