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交一个单元的核心知识结构图及一个教学难点的教学情境设计方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核心知识结构小学高年段阅读教材的编排特点是:主题单元,放大空间,突出重点,关注衔接。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一下第七单元和习作的特点。本单元是继本册教材“心中有祖国”、“人间真情”、“奋斗与生存”、“民俗民风”、“景物聚集”“名人风采”、之后的又一组很具感染力、可为学生楷模、回忆学习历程来介绍“读书有方”为主题的课文。本单元共安排了古诗两首、学与问、大自然的文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四篇课文及一个写读后感藏在语文书里的故事,也可写从读课外书中得到的启示习作(7)和一个练习(7)。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陆游写的冬夜读书示子聿
2、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这符合唯物认识论的观点。作者的这种见解,不仅在封建社会对人们做学问、求知识是很宝贵的经验之谈,就是对今天的人们也是很有启迪作用的,是非常有价值的见解。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诗朱熹写的观书有感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
3、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
4、厚的渊源。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辩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篇介绍读报常识的读报方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读报,希望人们养成读报的良好习惯。学与
5、问中一个教学情境了解课文大意,理清脉络:1.相信大家一定都会写了吧,能用上其中的几个词语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吗?2.介绍文体及写作方法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议论文。课前同学们复习了咱们曾经学过的几篇议论文,谁来说说看。(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谈礼貌)这些课文有些什么共同点呢?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小结并板书:在开头鲜明地提出观点(板书:提出观点)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板书:证明观点)最后得出结论。(板书:得出结论)3.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书上圈画圈画。老师给你们两分钟时间。交流:出示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齐读,这是作者提出的观点。出示2:“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齐读。4请大家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这两句话分别在课文的什么位置?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这两句话一句在开头,起的作用是总领,一句在结尾,起的作用是总结。)5.请南边两排读第一句,北边两排读第二句.你们发现作者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开头提到了“学与问”,结尾又提到了“学与问”,那这种写法叫什么?(首尾呼应)6.学到这里,你能给课文分段了吗?用双竖线在书上标出来。一(1)二(24)三(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