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是以真情为专题安排教学内容的。生活处处有真情。真情是一轮暖阳,温暖你那颗潮湿的心;真情是一股清泉,洗去你心头的不悦;真情是黑暗中的一把火,照亮你人生的道路本组教材就是以真情为专题安排教学内容的。小说穷人赞美了穷苦渔民桑娜与丈夫的美好心灵。别饿坏了那匹马则讴歌了一群普通群众,特别是残疾青年的美好心灵。唯一的听众表现了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用心灵去倾听展现了一位普通的问讯处的工作人员,用心灵去倾听,给人们带来快乐与幸福的事情。课文中的这些人物虽然身份不同,但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人间真情。围绕本组主题,口语交际安
2、排了“辩论: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做人要讲诚信,但有时候也需要善意的谎言。本组习作要求学生写一写体现人们互相关爱的事情,引导学生善于用敏锐的双眼发现真情,体会到人间处处有真情。“课外书屋”向学生推荐阅读加拿大作者蒙格玛丽绿山墙的安妮等作品,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发现人间真情,熏陶学生的情操。单元教学目标:1.学会18个生字,正确读写“勉强、心惊肉跳、忧虑、抱怨”等词语。2.理解文中重点词句,读懂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印象深刻的句子。3.通过本组课文学习,共同感受真情的美好,并让爱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扎根。4.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
3、等方面的描写,抒发了美好情感。5.穷人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能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德。6.别饿坏了那匹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7.唯一的听众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8.用心灵去倾听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体会“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单元教学重、难点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那种淳朴善良、乐于助人、关心他人的美好品质。2.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
4、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单元课时安排:9 穷人 2课时10* 别饿坏了那匹马 1课时11 唯一的听众 2课时12* 用心灵去倾听 1课时口语交际习作三 3课时回顾拓展三 2课时9 穷人(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穷人(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12个生字。正确读写“舒适、搁板、勉强、抱怨、倾听、掀起、魁梧、撕破、倒霉、严肃、忧虑、湿淋淋、心惊肉跳、自言自语、自作自受、缝缝补补”等词语。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初步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的品质。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初步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的品
5、质。学生活动单教师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正确读写“舒适、搁板、勉强、抱怨、倾听、掀起、魁梧、撕破、倒霉、严肃、忧虑、湿淋淋、心惊肉跳、自言自语、自作自受、缝缝补补”等词语。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初步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的品质。【活动方案】课前准备:1.课前搜集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2.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背景。活动一:了解背景,质疑课题1.关于作者列夫.托尔斯泰你了解多少?你知道穷人的创作背景吗?和同学交流交流。2.怎样的人是穷人?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3.讨论交流学习。4.展示汇报。5.评价。活动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自
6、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边读边想课文时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什么,再讲什么,最后写什么?请你按顺序归纳在下面的横线上:先写:_再写:_最后写:_3.请按照你的归纳把课文分成三部分。4.讨论交流学习。5.展示汇报。6.评价。活动三:研读课文,感悟“穷”1.快速默读课文,并用笔画出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穷”。穷人到底“穷”在哪里? 2.从文章的什么地方可以感受到桑娜家的温馨呢?3.通过这些对比,我们能体会到什么?(4、教师引读,学生接读。【检测反馈】完成填空练习。1.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孩子们没有;吃的是,菜鱼。2.西蒙的两个孩子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
7、加上病。寡妇的日子!3.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垂下来。4.母亲的临死的时候,拿盖在他们的身上,还用包住他们的小脚。一、情景导入著名的美国作家海明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果真是这样吗?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课文穷人,看看他们的精神世界也是否如他们的物质世界一样。(板书课题)二、活动过程预设如下交流点:活动一:了解背景,质疑课题1. 本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我们在以前曾经学过哪些课文是他写的(跳水、小音乐家杨科七颗钻石)。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伟大作家。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
8、间达六十多年。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托尔斯泰晚年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一篇短篇小说,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穷人。2.穷人一文的写作年代,正是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封建农奴制一步步地崩溃瓦解,广大人民对沙皇专制的反抗斗争日趋高涨,逐渐形成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在这个时期,贵族、资产阶级吮吸人民的血汗,生活奢华而道德堕落;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然而他们的道德情操却高尚淳朴。穷人这篇小说,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的高尚品德。 3.教师预设学生质疑问题:我们知道这是
9、一篇写人的文章,可作者却是以一类人的总称“穷人”为题目,这有什么深刻的寓意呢?文中的“穷人”穷到了什么样的程度,然而除了穷他们还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活动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1.课文主要讲了桑娜和她的丈夫,在邻居西蒙病死后,主动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2.这篇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教师引导学生理清脉络:第一部分(自然段):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第二部分(自然段):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第三部分(自然段):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活动三:研读课文,感悟“穷”
10、1.先自己读找,之后可以小组讨论,看谁找得又快有准。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感受穷人的“穷”从屋内的摆设看出“穷”。从孩子的吃、穿看出“穷”。从桑娜和渔夫的忙碌看出“穷”。2.文中有两个词语准确地形容了这个渔家小屋(“温暖”“舒适”)正是这两个关键词,概括了小屋的特点。“温暖”是指炉火未熄灭,与外面的寒风呼啸形成对比。“舒适”是指地面干净,食具闪亮,孩子安睡,与丈夫在狂风大浪中打鱼形成对比。3.通过这些对比,引导学生体会桑娜的勤劳能干,也体会渔夫一家的生活虽艰辛,却也很温馨。这就是环境描写的作用!三、课堂小结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多么的贫穷、艰苦,但他们却顽强地生活着,用自己辛勤的付出维持着生计。渔夫为
11、了一家人甚至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与风暴出海打鱼,生活的艰辛几乎把他们逼到了绝境。然而,就是在这般艰难的情况下,渔夫和桑娜还是主动收养了邻居的两个孤儿,我们等下节课再来学习这一部分的内容。四、布置作业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和描写环境的句子。2.熟读课文。教学反思:9 穷人(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穷人(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2.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教学难点:学习作者通
12、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学生活动单教师导学案【学习目标】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2.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活动方案】活动一:悟一悟,穷人的品质1.快速默读课文第311自然段,画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把你的体会和同学一起交流交流。 2.读下面的句子,思考问题:(1)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样做”是指怎样做?为什么“觉得非这样做不可?(2)“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儿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
13、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说说这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3.从桑娜的忐忑不安到最后下定决心,你对桑娜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4.讨论交流学习。5.展示汇报。6.评价。活动二:品一品,穷人的善良1.小组分角色朗读1227自然段中的对话部分。(1)找找:对话中几次写到沉默?并联系上下文想象:桑娜和渔夫为什么沉默?在沉默中他们各自会想些什么?(2)我们在体会桑娜品质时,抓住了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段。那么,要体会渔夫的品质,你认为应该抓住什么描写来体会呢?2. 朗读句子: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
14、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议议:渔夫的脸为什么变得严肃?他些什么?渔夫经过一番简短的考虑,最后作出了一个什么决定?3.理解句子:“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讨论:这里为什么要用“熬”而不用其他的字词呢?4.讨论交流学习。5.展示汇报。6.评价。活动三:议一议,穷人的情感1.读一读文章的结尾,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2.讨论交流学习。3.展示汇报。4.评价。【检测反馈】请同学们大胆想象和创造,续写穷人。但续写时要把握故事情节的主线,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无论最后发展成什么样子,主线不能变,人物的思想品质不能发生本质的
15、变化。一、复习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穷人,大家齐读课题。请同学们回忆课文中的穷人指的是谁?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桑娜一家的生活是这么穷,而且自己已经有了五个孩子,为什么还要主动收养两蒙的孩子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描述,走进桑娜和渔夫的内心地界,去感受他们那高尚而美好的心灵。二、活动过程预设如下交流点:活动一:悟一悟,穷人的品质教师引导学生交流以下句子:1. “这样做”是指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把他们抚养成人。 “非这样做不可”是因为桑娜在当时的情形下,没有做过多的考虑,只知道自己应该也必须这样做,才能挽救那两个孩子。这是桑娜本能的行为,是她善良天性的自然流露。有感情
16、地朗读第一句。2.这段话中连续用了五个省略号,主要是表明思路的断断续续和思考内容的变换,桑娜心理十分复杂与矛盾。有的省略号还有更丰富的内容,如,第一个省略号“是他来啦?”省略了桑娜听到门口有什么响动,于是想到“是他来啦”。第二个省略号则省略了她往门口看了看这个动作,然后得出结论:“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回来啊?他会揍我的!”原来是那样焦急地盼望丈夫归来,现在又担心他回来发现两个孩子后会不同意收留,这第三、四个省略号表现出桑娜此时矛盾的心理。“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这个省略号表示桑娜下定决心,愿意承担一切。请同学们自己再用心读读句子,体会省略号的用法。3.引导学生感受
17、人物品质:桑娜是一个极其善良的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活动二:品一品,穷人的善良1.第一次沉默是他们身处困境,却遭遇恶劣天气的无奈与苦闷。第二次沉默是他们对于邻居西蒙惨死,留下两个无辜的幼儿而感到难过与沉重。2. 忧虑西蒙死了,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确实是个严重的问题,但无论如何孩子是不能和死人呆在一起的,总要有人抚养。可是自己现在的生活已十分艰难,如果再添上两个孩子,往后的日子就更难过了。他决定把孩子抱来,一家人熬下去。3.体会:“熬”是极度忍受的意思。反映了渔夫明知困难大,却宁愿自己多受苦,也要帮助这两个孤儿的善良而美好的心灵。同时,也表现了渔夫的坚强,虽身处困境,却相信一定能战胜困难
18、,渡过难关。4.引导学生再次分角色情感朗读对话。活动三:议一议,穷人的情感课文的结尾耐人寻味。“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帐子。”此时,丈夫和自己想到一起了,桑娜如释重负,外表平静而内心激动。因此,平静而欣喜地吐出那样的话,做出那样的动作“在这里啦”的“在”字是语句的重音所在,它饱含着桑娜“一块石头落了地”的轻松心情和“你不用催了,我已经这样做了”这样的潜台词。三、课堂小结课文通过写渔夫的妻子桑娜和她的丈夫不顾自家的困苦,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在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穷苦渔民的悲惨生活,表现了穷苦的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四、布置作业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
19、作有很多,老师希望你们在课余时间多多拜读他的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复活等。教学反思:10*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内容: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2.进一步领会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 领会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领会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学生活动单教师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2进一步领会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
20、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活动方案】课前准备:活动一:明确要求,质疑课题1.想一想:课文的阅读“提示”中向我们提出了哪些学习要求?2.针对课题说说你有什么疑问?3.小组交流。4.展示评价。活动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同时注意生字及相关的词语。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 进一步理解课文,了解课文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3.小组内检查生字词。4.小组交流。5.展示评价。活动三:品读课文,深化情感1.请认真默读课文,看看文有哪些语句能让感动?找找看。2.有感情读一读下面的句子,说一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1)他先是一愣,继而眼睛一
21、亮,笑着对我说:“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他认真地看过马草后,冲里屋叫道:“碧云,你出来一下!”(2)“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3)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3.文中的哪个人物打动了你,为什么?4.讨论交流。5.展示汇报。【检测反馈】“我”推开了木板房的门,真相终于大白。“我”站在那一堆枯黄的马草前,脑海中也许会浮现出一幕幕往事;耳畔也许还会回响着守摊的残疾青年说过的每一句话 “我”在这一刻都会想些什么呢?请发挥你的想象,
22、把它写下来吧。一、情景导入同学们,我们曾经十分痛恨一个“说谎的孩子”,痛恨他一连几次谎称“狼来了”把山下的人骗上山去可有人却说“世界会因为谎言而丑恶,也会因为谎言而美丽”,有这样的事吗?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一个“美丽的谎言”(揭示并齐读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二、活动过程预设如下交流点:活动一:明确要求,质疑课题1.提示向我们提出了两个问题:(1)认真读一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同学交流。(2)课文中几次写到了:“别饿坏了那匹马”,有何用意?2.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课题。活动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引导学生从人物、地点、事件等方面归纳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从“我”的角
23、度说,也可以从残疾青年的角度说。2. “别饿坏了那匹马”既是课文的题目,也是推动故事发生的关键句。它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我”把马草卖给残疾青年,离开书摊时,青年嘱咐“我”的话。他的话,看起来是对自己家的那匹马的关心,不让它饿着,实则是免去了“我”寻找马草买主的辛苦,让我把时间花在看书上。第二次是青年看见“我”背着马草走向书摊时,吩咐妹妹碧云的话。这话既是说给妹妹听的,暗示妹妹不要拒绝买这无用的马草;更是说给“我”听的,让我能心安理得地看书。青年既帮助了“我”,又很好地维护了“我”的自尊。第三次是“我”对青年说的话。每天“我”都想象着马“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情景,心安理得地看书。关心马
24、,就是“我”对青年的关心。文章用“别饿坏了那匹马”贯穿全文,起到了层层推进的作用。活动三:品读课文,深化情感教师主要引导学生交流以下句子:1.青年获悉“我”马草不好卖的消息,为了继续帮助“我”,打算通过说谎买“我”的马草。句子具体写出了青年做决定的经过。“愣”字表明青年突然明白马草并不好卖。“眼睛一亮”表明他想出了既能帮助“我”又不易让“我”发觉的主意。青年之所以“认真地看过马草后”,才让碧云收下马草,是想让“我”产生错觉:青年家真的有马,而且正缺马草。这样“我”就不觉得他是为了帮助“我”而故意这么做。这段言行与神态描写烘托出青年关心“我”的良苦用心。2.这段话写出了青年的着急。由于碧云的意外
25、不在,青年又是残疾,所以无法将马草提进院子。而“我”担心那匹马饿坏,提议自己把马草提进院子。青年知道,一旦“我”走进院子,就会看到那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谎言就会被揭穿。他就不可能继续留“我”在他的书摊上看书了。文章这样写,突出地表现了青年对“我”的关心。3.这段话写出了事情的结果,我明白了事情的真相。通过两个感叹句、两个问句写出了“我”见到马草后的震惊与感激。文章中的破折号起到注释说明的作用,强调了“我”卖给青年的马草全部都在。三、课堂小结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他就像一束阳光感到温暖;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他就像一缕春风让我忘记了所有的忧愁我觉得小作者就是那匹马,马草就像书,残疾青年唯恐作者没书看像
26、马儿一样被饿坏了。要对陌生人付出自己的关爱,更令人觉得了不起;付出关爱,并要不伤人自尊,就需要用心良苦地经营。四、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教学反思:11 唯一的听众(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1 唯一的听众(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本课的好词佳句。2.有感情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3.理解课文2-8自然段,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教学重点: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两方面感受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教学难点: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两方面感受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
27、德。学生活动单教师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本课的好词佳句。2.有感情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3.理解课文2-8自然段,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活动方案】课前准备:预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活动一:揭题质疑1.唯一的听众是什么意思?2. 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最想问什么?3.讨论交流学习。4.展示汇报。5.评价。活动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课文,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习本课的生字词。2.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3.讨论交流学习。4.展示汇报。5.评价。活动三:研读课文,走近听
28、众1.自由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1)这唯一的听众是谁?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妇人?(2)简单概括地说说她为我做了什么事?(3)是的,我从一个音乐白痴走向了成功,这一切的变化都缘自老妇人的影响。那么老人主要是用什么来影响“我”的呢?2. 请你再读一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说说我在音乐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3.讨论交流学习。4.展示汇报。5.评价。【检测反馈】 1.完成以下填空。(1)本文作者(),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表达了。(2)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用来形容“我”拉小提琴
29、的水平,这对已经能拉小夜曲的“我”来说是个。一、情景导入同学们:世界上最美丽的话语是鼓励的语言,最伟大的力量是爱的力量,最动人的故事是真情故事。今天我们要去聆听一个小提琴手的成长故事,他称他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个老人为什么呢?板书课题:唯一的听众。来,咱们再把题目读一遍,把“唯一”这个词读好。(生齐读,引导学生强调 “唯一”) 二、活动过程预设如下交流点:活动一:揭题质疑教师归纳学生问题:1.“唯一的听众”是指谁?2.为什么说是“唯一的”?3.“唯一的听众”她做了什么事情?活动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以下词语:神圣 悠悠 庄重 抱歉 介意 荒唐 声望 白痴 大吃一惊2.教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下
30、面的词语白痴:病,患者智力低下,动作迟钝,轻者语言机能不健全,重者起居饮食不能自理。课文中形容“我”没有掌握拉小提琴的技术,是对“我”的打击。荒唐:(思想、言行)错误到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声望:为众人所仰望的名声。3. 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活动三:研读课文,走近听众1.这是一位极瘦极瘦的,耳聋的老妇人。2.这位老妇人通过鼓励和倾听,帮助我重塑信心,学拉小提琴,最终我获得成功。3.这一切的变化都缘自老妇人语言、神态的影响。4.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了,我在音乐方面由一个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很沮丧的青年,
31、变成了一个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的小提琴手。三、课堂小结老妇人的神态和语言让我由一个音乐白痴变成了一个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的小提琴手。那么,老妇人是怎样用神态和语言影响我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一起学习。四、布置作业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2.读读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体会句子含义。教学反思:11 唯一的听众(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唯一的听众(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老妇人的敬佩、感激之情。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
32、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老妇人的敬佩、感激之情。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老妇人的敬佩、感激之情。学生活动单教师导学案【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老妇人的敬佩、感激之情。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活动方案】活动一:读一读,读出老人的用意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老人语言的句子,并读一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1)老人叫住了我,说:“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坐一会儿。” “我猜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
33、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你不在意我在场,请继续吧。”想想她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你能读懂她的用意吗?她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说呢?请你来读一读。 (2)“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在作者看来,这是什么样的语言?请你试试读出诗一样的韵味,能行吗?老人诗一般的语言对“我”使我产生了那些变化? (3)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老人说的是什么真不错?她的心已经感受到了什么?在老人真诚无私的鼓励下,“我”变了吗?2.讨论交流学习。3.展示汇报。4.评价。活动二:品一品,品出老人的内心1.文章除了多处描写老人的语言之外,还有对老人的神
34、态描写,“老人平静地望着我”在文中重复出现了几次,请你划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体会体会老人的内心。2.联系上下文,挑选一处写写老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当我每天去小树林练琴时,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3.讨论交流学习。 4.展示汇报。5.评价。活动三:议一议,结尾的深刻含义1.读一读文章的结尾,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2.讨论交流学习。3.展示汇报。4.评价。【检测反馈】与其说,老人对我说的话,是真诚的鼓励;那么,她的眼神,就是对“我”无声的激励,正因为有这些力量,才使作者发生了
35、巨大的变化,取得了成功。同学们,学到这,你有什么话想对这位唯一的听众说吗? 一、复习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穷人,大家齐读课题。请同学们回忆课文中的穷人指的是谁?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桑娜一家的生活是这么穷,而且自己已经有了五个孩子,为什么还要主动收养两蒙的孩子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描述,走进桑娜和渔夫的内心地界,去感受他们那高尚而美好的心灵。二、活动过程预设如下交流点:活动一:读一读,读出老人的用意1.老人是看出“我”很尴尬、缺乏自信的时候。说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明白“我”由于被父亲和妹妹说成是音乐方面的白痴而失去学习的信心;明白我好不容易找的自
36、信又因为发觉有人在场而十分沮丧。体会老人的慈祥,和对年轻人的关心。2.在作者看来这是诗一般的语言,引导学生找出“我”的心理和行动变化的有关描写并通过朗读体会到“我”这时候第一次被人夸奖的兴奋心情。 3.引导学生体会老妇人感受到小伙子的进步很快,不断地对他进行肯定,鼓励他不断努力,继续练下去。进一步感受“我”重新找回自信后努力练琴的过程,并联系课文开头进行对比,怕听到“音乐白痴”沮丧躲到树林里拉在家里拉琴(找回了自信)活动二:品一品,品出老人的内心1.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这三个句子: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一张木椅上,双眼平静地望着我。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
37、潭水2. 老人对“我”的关切、鼓励,为“我”的点滴进步而高兴,为“我”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在作者看来,那眼睛,就像深深的潭水。指导朗读这几句话。3. 老人的心理活动是文中的一处空白,引导学生写一写老人的心理活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深化对老人的认识。活动三:议一议,结尾的深刻含义 “我”的成长离不开老人真诚的鼓励,“我”的成功离不开老人无私的帮助。所以每当拿起小提琴,我的眼前就浮现出那位耳“聋”的老人,每天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 三、课堂小结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礼物,是最具感染力的催化剂,它能催人奋进,从而获得成功。“我”正是在这位老教授真诚的鼓励与无私的帮助下,成长为一名优秀的
38、小提琴手,“我”永远忘不了这位老人“我”唯一的听众。四、布置作业看来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小,你们的收获就是老师最大的收获。作为教师,我更加感到自己正是要做一个这样的倾听者,不吝啬自己的鼓励和微笑,让你们从我这里得到满足和自信,快乐健康地长大!愿感恩和付出同时在我们身上体现,真、善、美与你结伴。今天回去写一篇日记一个值得感谢的人 。教学反思:12*用心灵去倾听教学内容: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 2.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体会“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3.领会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教学重点: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
39、达意方面的作用,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教学难点:体会“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学生活动单教师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 2.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体会“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3.领会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活动方案】活动一:明确要求,质疑课题1.想一想:课文的阅读“提示”中向我们提出了哪些学习要求?2.针对课题说说你有什么疑问?3.小组交流。4.展示评价。活动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1)注意读准生字字音,读不顺的句子要多读两遍。(2)思考:课文主要讲
40、了什么内容?(3)说说苏珊给我小时候给了哪些帮助?指名回答思考题。2.小组交流。3.展示评价。活动三:品读课文,品味真情1.课文的哪些内容让自己感动,把感动自己的语句画下来,和大家交流。(重点关注描写人物言行、心理的语句)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和同学交流你的感受。3.讨论交流。4.展示汇报。活动三:总结写法,深化情感 1.课文多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手法,试着找找这样的语句,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苏珊?你能告诉我修理这个词怎么拼写吗? 相照应的句子:_ (2)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希望你的手指已经好了。”相照应的句子:_(3)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
41、界去歌唱。 相照应的句子:_【检测反馈】在生活中,善良的人们无处不在,即使远隔天涯,在你有困难的时候,也会有“天使”向你奉献上她真挚的爱心。用心灵去倾听是一篇()文,主要讲( )用心灵去倾听( )的心声,使他获得了( )。全文围绕着( )这条主线展开,赞美了( ),表达了( )。一、情景导入生活贫困的桑娜和渔夫,有着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一位残疾青年善良的谎言背后,只是让“我”能安心看书;清晨的树林中,一位倾听“我”拉琴的陌生老人,给了“我”信心。人间处处有真情啊!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个关于“倾听”的真情故事。二、活动过程预设如下交流点:活动一:明确要求,质疑课题1.提示向我们提出了两个学习要求
42、:(1)读读课文,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2)跟同学说说哪些内容使你最受感动。2.教师归纳学生有价值的问题:是谁用心灵在倾听?她又在在倾听谁的声音?她是怎么用心灵去倾听的呢?活动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检查以下词语:着迷乘机拿着砸伤水槽聊天召唤谋面立即苏珊无所不知兴高采烈问讯处2.通过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与苏珊是怎样进行交往的,有助于理解我对苏珊的依赖之情是怎样产生的,有助于学生提炼苏珊有耐心,有爱心的帮助孩子的品质。3.我的手指被锤子砸伤,得到苏珊的热心帮助,聊天时苏珊总是认真倾听我的声音。活动三:、品读课文,品味真情教师主要引导学生交流以下句子:1.我找到了听我说话的人,不由
43、得放声大哭。(找到听“我”说话的人,其实就是找到了希望,非常希望得到帮助,把希望寄托在那个叫“问讯处”的小精灵身上。听到苏珊的温柔的嗓音,“我”孤独的心灵一下子得到了抚慰,终于放声大哭。这既是伤痛带来的痛苦的哭,更是在孤独中找到了希望的幸福的哭。)2.小精灵总是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苏珊就像一位母亲那样“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在一次次心与心的交流中,两个人的心走在了一起,结成了母子般的情谊。这句 话形象地写出了苏珊的爱心,语言虽然朴实,读来却令人十分感动。)3.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心爱的金丝雀突然死了,“我”不仅痛苦,同时对死亡充满了恐惧。苏珊采用了更美好的一种说法。是啊,小鸟到另外一个世界去唱歌了,这是多么美好的事啊!听着这样的话,笼罩在孩子心头的阴影立刻消散了,快乐又回到了孩子的身边。苏珊善良、乐观。)4.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谋面”就是见面的意思,用“如同我第二个母亲”来形容苏珊,看得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