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文科教学中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研究课题实验课方正县 松南中学 牛志芹一、课题名称在文科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提高教学效率的研究(哈市教育科学 “十二五”规划课题)二、课题简介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激发学生求知欲,是唤起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手段。因为多媒体技术具有趣味性、直观性、多维性和艺术性的特点,它可以使传统的课堂由无形到有形、由无声到有声、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态到动态,它极大地拓宽了教学空间,增加了教学信息,能以多种形式沟通学生大脑中的感觉区、语言区,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加速新世纪人才的培养。教师教学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手段,发挥现代
2、信息技术的优势,来解决教学中难题,使教学中无法表述的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无法完成的实验通过多媒体更加生动化。制作多媒体课件,利远程教育的资源,解决农村课堂教学手段匮乏的现象,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很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三、研究者在本课题中的角色牛志芹 是在文科教学中用多媒体辅助提高教学效率的研究课题主持人。承担课题以来,认真研究课题的实施方法。制定确实可行的实施计划,积极参加市县级的各种培训,提高自身的科研素养。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结合所交学科制作自己的课件,在课题实践课中呈现,发现研究中的问题及时解决。四、本次实验研究目标:1、用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激发学
3、生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2、用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音频文件展示闻一多说了就做的敢作敢为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体会闻一多“言行一致”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五、实验研究过程1、学情分析:本学年的学生,学习习惯已经养成能够认真的对待学习。对知识的渴求效果较好,课堂气氛活跃,有积极创新的精神。这节课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重在朗读和用课件展示当时闻一多的言行一致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民族自豪感。对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在读中感受文章中“闻一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形象,掌握文中用“六件事”详略得当的再现了闻一多的革命家的气概和风范。2、学习内容分析:本文作者在选材方面,讲究材
4、料的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一多先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论述的是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贵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课文中对闻一多肖像有许多具体的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凌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
5、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是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语言生动形象。本文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钻研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便成了“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介绍,而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夹
6、叙夹议的写法。夹叙夹议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大特点。实际上作者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此外,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夹叙夹议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既摆事实又讲道理,叙和议穿插较自然,笔调显得灵活多变,行文可层层深入,使人便于理解。总之,以上内容都是要重点掌握的内容,要逐层深入的研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的理解,掌握学习文中的写法,人物形象的塑造,材料的选择要详略得当。3、学习方法分析:(1)、用闻
7、一多的七子之歌导入新课创设情境。(2)朗读:(配乐)个人表情诵读:读好停顿、重音、语速,读出感情。可借助符号和文字,标注全文朗读要领提示,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 小组合作演读:注意结合文中的两个部分朗读,体会情感上的变化和语气、节奏的变化。全诗最强音,宜在分组演读后全班合读,收到震撼人心、掷地有声的效果。全 班 齐 读: 进一步把握海燕形象和作者感情。(3)课件展示再现时代背景出示“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的音频文件播放。用那震撼人心场面,使学生感受“闻一多先生”的与众不同他发表过惊天地、泣鬼神的“最后一次演讲”;他有过震惊了国内外亿万民众的“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
8、不愿屈服的行动。”4、学习目标教学目标:A知识与能力:(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领悟文意(2)比喻等修辞手法(3)学习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的方法B、过程与方法:通过“激情朗读、课件创设情境、分析词句”把握闻一多敢说敢做,言行一致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要有爱国主义精神和与恶势力顽强抗争的精神。5、确立观察点:(1)、观察学生听七子之歌,所激发出的情感变化,是否创设了情景(2)、看最后一次演讲学生的情感投入度,是否产生情感共鸣。能否把学生带到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有许多革命先驱者为国家的解放民族的统一抛头颅洒热血。(3)、找出文中描写闻一多肖像的句子
9、,感受人物形象和大义凛然的气概,为国捐躯的精神。定性课堂观察信息采集表观察点详细记录学生的状况观察教师1、观察学生听七子之歌,所激发出的情感变化。孙立平李晶辉孔庆峰2看最后一次演讲学生的情感投入度,是否产生情感共鸣于英平陈得志 3找出文中描写闻一多肖像的句子,感受人物形象和大义凛然的气概。陈伟华由天武6、学习过程预设(一)、 导语。教师:播放七子之歌,学生可跟唱,创造情境。(学生熟悉此歌,由此可猜到作者,教师也可随机提问。)(课件一)这首歌的作者是闻一多先生,他是近、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他有强烈的爱国热情,是一位为人所敬的民主战士,他敢作敢为,言行一致。现在我们学习臧克家写的一篇文章闻一多
10、先生的说和做,理解他的精神品质。(二)、闻一多简介(课件二)1、诗人方面:新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2、学者方面: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3、革命家方面: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三)、作者“臧克家”简介(课件
11、三)现代著名诗人,山东省诸城人。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以后又相继出版了泥淖集,呜咽的去烟,泥土的歌,春风集,欢呼集及臧克家诗选等诗集。 (四)、简介“闻一多”和“臧克家”的师生关系(课件四)知遇相惜 亦师亦友。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带感慨的新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不过,问题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识货的主考官。这位主考官就是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闻先生从这三句杂感诗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伏的才气,一锤定音破格录取。果不其然,这位青年没
12、有辜负闻先生的期望,很快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 (五)、检查预习情况:读准字音解释四字成语的意思(课件五)地壳 校补 赫然函寄 漂白 衰微 卓越 深宵 钻探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 警报迭起 潜心贯注 迥乎不同 慷慨淋漓 气冲斗牛 无暇顾及 目不窥园仰之弥高 炯炯目光 沥尽心血(六)、听课文朗读音频文件思考:、本文是从那两方面来写闻一多的说和做的?() (七 )、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初步掌握文章中的层次主要事件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3、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的? (两
13、部分之间用了 3 三个段落过渡。第 7 段承接上文小结, 8 9 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4、这两方面分别写了哪几件具体的事?(1)诗人学者方面:三部著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2)革命家方面: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八)、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哪两句话是对闻先生作为学者“说和做”的高度概括?(“说了在做”或“做了也不一定说 ” ) 2、这部分列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选材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怎样?学者方面:写作唐诗杂论详写 做了再说写作楚辞校补略写写作古典新义略写 做了也不一定说3、抓关键句
14、分析:(1)、“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中“诗兴不作”如何理解。讨论并归纳:“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指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如诗篇红烛死水等,是一个诗人。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2)、“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钻得越锲而不舍”这句话什么意思?讨论并归纳: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作者把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比作向地壳寻求宝藏,表现闻一多知难而进,持之以恒,潜心治学的精神。(3)、“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句话加点字怎么理解?讨论并归纳:“开一剂救济的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意思是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这是他潜
15、心古代典籍的动力和目的。 (九)、研读第二部分,讨论:1、后半部分是仅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吗?不仅是写“说”。而是把“说”和“做”糅合起来写。正如课文所写: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2,探究革命家方面,学习爱国精神 这一部分以学生自学为主 ,探究:革命家方面选择了哪些典型事件?目的是什么? 这些事件体现了闻一多哪些精神? 在“说和做”上闻一多先生是怎样做的? (1)起稿政治传单勇敢无畏 革命家方面(2)群众大会演讲大骂特务不怕牺牲 争取民主(说做)(3)参加示威游行言行一致 3、文中哪些内容分别说明闻一多是“
16、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出示课件闻一多先生最后一次演讲)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以及在群众大会上演讲等内容说明他是“口的巨人”;“走到游行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等内容说明他是“行的高标”。(十)、问题探究选材的典型性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 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 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
17、证。 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十一)、人物塑造。这篇文章在叙述中运用了哪些形象的描写?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十二)、文章写作方法 1、写作方法:夹叙夹议 探究: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分析对课文结构
18、所起的作用。 (1段2段总领部分;7段总结部分第8、9段总领本部分 第19、20段总结本部分及全文)2、夹叙夹议的作用: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十三)、深化主题:1、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前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锲而不舍,沥尽心血 后期:投身民主运动,做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卓越的学者、言行一致的志士、伟大的爱国斗士) 2、学者和革命家是闻一多先生不同阶段的表现。你觉得两个阶段,闻一多先生在“说和做”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一致吗
19、?为什么? 小结:不一致:前期他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目不窥园,无声无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气冲斗牛,声震天地。一致:爱国情和使命感。潜心学术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革命斗争是为了踏出一条救国救民的血路。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3、我们要学习他怎样的精神? 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我们更 要学习他言行一致的高尚品质.六、拓展延伸 学习本文后,闻一多的说和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20、其实,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你能说出称赞“说”或“做”的词语吗?我们今后的生活中怎样对待说和做呢?点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出必行,行必果言行一致”,像闻一多先生那样,成为“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十四)、总结全文: 本文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作者前半部分介绍了闻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精神,体现了闻先生“学者的方面”; 后半部分写闻一多
21、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表现了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两部分互为补充,使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跃然纸上。 (十五)、作业:1、 预习新课 2、 写会“四字词语” 3、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赏析 4、写心得(十六)、板书设计: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学 者 写唐诗杂论 做了不说 (17) 写楚辞校补 做了再说 行人巨人写古典新义 口的高标 革命家 起稿传单 说了就做(8-18) 大会演说 敢说敢做参加游行 言行一致 六、实验反思:1、本篇课文生字词较多,预习显得
22、尤为重要。课文内容时代久远,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必须让学生充分了解臧克家和闻一多的生平,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七子之歌闻一多和作者简介通过音频文件的播放,将学生带到当时的年代,激起了学生的爱国情。2、朗读的效果较好,通过朗读,让学生很好的把握了人物的品格和精神。由于学生朗读前,出示了课件,也就课文朗读录音。给学生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朗读就水到渠成。本文语言生动形象,运用对偶句 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但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把握起来难度较大,所以本课设计了圈点批注的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品味,并通过讨论、交流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为学生留出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感受自己独到的阅读体验的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体现个性化阅读。学生的朗读比想象中的还要踊跃,不断有新的亮点产生,把这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在研读第二部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认识理解闻一多的言行一致的崇高品格。给学生播放最后一场演讲视频,声情并茂的展示闻一多先生的英雄气概。再次让同学认识到,闻一多先生既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