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这也就是预习。预习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找出新教材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做好准备。叶圣陶先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现代汉语词典就对预习解释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而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课前如果没有准备,听课就显得被动了,况且课堂上还要听讲,又要记笔记,就显得既听得紧张,又记得忙乱,对什么是重点,哪些是难点,根本就抓不住,那么在复习的时候就会费时费力。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
2、,要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努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一、布置有效的预习作业(一)预习目标明确化经常听到老师这样说:“同学们,下堂课我们将学习xx课,请同学们预习一下。”其实,这样的预习布置是无效的。因为预习的目标是模糊的,预习的过程是不可监控的,预习的效果是不可测量的。平时,许多学生一听老师说要预习,就把课文看一遍了事,他们认为这就是预习了。那么这算不算预习呢?我想,这仅仅是预习的一个步骤,但还不够。科学的预习目标应该明确化,这样不但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而且凸显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让学生预习时心中有明确目标,行动有了明确的方向,又使老师对预习效果有了
3、评价标准。面对一篇篇课文,预习的目标无非是以下几个:第一:自学生字词,扫清文字障碍。第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整体感知即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文章主体部分的大意,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基本写法或表达技巧,从整体上理解人物的特点等。培养整体感知能力是新课程要求下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它是针对目前阅读教学过分强调“肢解”文章,却极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学会欣赏、学会感悟的偏颇而提出的。整体感知课文要求是:(1)朗读或速读,在读中感悟文章优美的意境、优美的语言。(2)理清作者思路,列出结构提纲。 (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4) 寻找段落中心句。中心句是一个段落的灵魂,把握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整个段落的内容
4、。 (5)寻找文章画龙点晴的议论或抒情性的文字。第三:发现课文精彩的语句产生独到的见解。布置预习时应努力让学生个性化地理解文章,形成独到的见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气质、个性等差异,必然导致他们对同一篇课文形成不同的理解和评价。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理解、感悟的空间。比较常用的“你认为” “你有什么感想”“你能想象出”等语句,可以让学生摆脱条条框框的束缚,要让预习给学生留下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让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和表达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最独到的见解,让学生的预习活动变成张扬个性的舞台。第四:提出疑问。学生根据预习题目和课后思考题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通过预习,学生能初步认
5、识,熟悉课文,但不可能理解和弄懂所有问题。所以要引导学生运用划划、点点、记记等标记,把课文中不理解的字词、语句以及课后问题作标记,并提出质疑。这样,使学生做到在课堂上的听课有目的性,带着问题来听课,提高听讲效果。(二)预习方法科学化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做合一中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达尔文也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可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多么重要。科学的预习的方法通常有: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师生交流,做批注、查资料等等。科学的预习方法因人因科而异,不能搞“一刀切”。不能机械照搬他人的成功经验。我采取的预习方法多是做批注、查资料、独立思考。1、通通读课文,
6、正音,理解新词(联系上下文,查词典,写近义词,造句),设法牢记生字(象形、会意、形声,加偏旁、减偏旁、换偏旁,动作,猜迷语,奇思妙想)扩词。2、查一篇文章里,必定或多或少有些同学们不认识的字,不会解释的词,不好理解的语句。那么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就要眼、脑、手并用,将预习时遇到的这些问题用笔划出来。如果这些问题书上有注解,那么阅读时可以对照注释,自己弄懂它的意思;书上没有注释的问题,那么就要利用工具书,查一查字典,特别是不要放过那些模糊的字词,似懂非懂的句子。通过查资料,了解文中主人公及文章的写作背景。3、思这一步是较高层次的要求。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及练习题进行思考。学生预习课文的时候,可以带
7、着问题(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进行阅读,看到课文中有问题的答案就直接在书上划出来,并做必要的眉批。同时也可以将自己认为作者写得比较好的地方,或你认为有疑问的地方,在书的边角上做记号,如,不懂之处用“?”,重点之处用“”等符号。读完几遍之后,觉得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课题有什么意义?你想提出哪些问题?你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出答案?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几段?把段意写在课本上。哪一段是重点段?它主要讲什么?作者在这一段中表达了什么?它与其它段有什么联系?给这段写一个简单的评语。(写人、记事的文章)怎样理解主人公的言行和神态?怎样体会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写一写自己的想法。能写出中心思想吗?(6)文章用到了
8、哪些写作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对写作文有什么启发?通过阅读和自学,已经弄懂了哪几个问题?是怎样弄懂的? 对本课的学习,我希望老师给我们哪些帮助?有好建议吗? 如能持之以恒地抓好预习,不仅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教师在课堂上也能享受到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教得轻松自在又愉快。4、记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强调的就是动笔对读书的重要性。而实践证明,做笔记对语文预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当然,做预习笔记的形式有多种,可在书上做标记、眉批、尾批等,也可准备一本预习笔记本。 (三)预习提纲操作化预习提纲是学生预习的“方向盘”。这个“方向盘”要有可操作性。学生握住它才能到达目的地,即实现预习目标
9、。学生在本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规律都编成一个个的问题序列,让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探究,从而获得新知。如顶碗少年的预习提纲:1、初读,让学生养成自读的习惯。(1)圈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划出生字、标出生字的字音,用横线标出生字所在的词语,多读几遍。写出生字表中生字的形近字和同音字并组词。(2)标出文章自然段序号。(3)自读课文 1 一 2 遍,达到基本读通。2、分析课文,并把对文章的感受和体会写在书上,强调如下问题: 句子赏析: 课文结构(分为几部分)。 写作手法:(对细节详细描写、反复描写,烘托表演现场的紧张气氛)。 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3、自由交流,解决疑难。把预习中遇
10、到的问题和其他同学交流,进一步理解、分析,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4、小练笔:学习了这一篇文章之后,写和“困难(或挫折)”话题有关的一段感悟或体会,字数不低于100 字。 (四)预习反馈及时化对于预习作业,我们老师往往有这样的想法,反正课堂上还会教,一些预习作业有时间看看,没时间就不看了。这样的做法会带来许多不利,每位学生其实都有惰性,我们的学生年纪还小,更是如此,如果老师一次两次地不看不批,学生预习成绩得不到老师的认可,他们就会失去预习的热情,反正老师不看的,反正随便做做就行;反正课堂上老师还会讲的,我乱做一些没关系。这样的话,提高预习的实效性就成了一句空话。老师必须认真
11、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学生才有认真做的动力。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并给予学生激励性的鼓励,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喜悦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五)预习成果可测化“课堂三动”是有效方法。它指课堂上,充分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学生预习了,课堂的重心前移了,在课堂上要抓住学生,就应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既然有了前面扎实的预习,有了预习的问题,首先就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我们让学生自己先对照预习问题讲基本知识,讲自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一个或几个学生讲,其他学生补充;知识有了,再让学生列举基本题型和方法,
12、对题型涉及的知识作以说明,对于简单一点的问题,讲解的学生可以要求某个同学作答,以检查他的预习效果,而较难的问题,解题方法还可在全班征集。这样,在整个课堂,就真正实现了学生主体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完善知识及其理解,补充必要的课外知识,以及对难点知识的剖析,引导学生对知识和典型方法进行小结,老师的主导作用得以体现。综观以上环节,实际上是把自主学习的要求具体化,使得课堂的重心前移,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由于有了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堂上的展示,学生始终全程参与,学生通过自己的自学,体验,与同学的交流中获取了知识,掌握了方法,这些知识和方法不是老师强加的,所以更为深刻、牢固、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