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 黄 果 树 瀑 布
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便听到“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过来,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就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
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
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落在瀑布右侧的黄果树小镇上,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银雨撒金街”的奇景。
1、 这三个自然段是一个整体,写 。
2、 细读课文,不难发现作者是这样处理三个自然段的联系的:先写
接着写 再写 。写出了黄果树瀑布的特点。
3、 你虽然没去过黄果树瀑布,但读着课文,你却能感受得到,因为作者用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情景事物(有的是从音像媒体获得过信息)作比较和比喻——
远处听到的水声像 ,走近听到的声音像 ,
走到面前听到的声音像 。
看到的瀑布像
看到瀑布溅起的水花,就像
4、 请描写一个情境,用进“人喧马嘶”、“喧嚣”和三个象声词。
2烟 台 的 海
第一次去烟台,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海。
久住厦门,日日与大海为伴。厦门的海,固然不乏碧波万顷,但是,海湾多,逶迤曲折的海岸,恰似母亲的臂膀,深情地把大海拥抱在怀里,于是,自有几分娴静和温柔。而烟台的海,那一览无余的金色的沙滩,洋洋洒洒的直向天边铺展而去,平坦如砥。细看,宛如弯成弧形的大弓,沉雄、壮阔,浑然有从神话时代走来的后羿在这里昂首阔步,被这位力士射落的九个太阳,就落在这天水一色的泱泱碧水之中么?倘若说,厦门的海是拥在母亲怀中的赤子,烟台的海,则是成熟如砥柱中流的大汉。刚烈,豪气横溢;开朗,肝胆相照。千秋史册中,那列阵而来的英雄豪杰,莫非就是这大海的骄子么?
于是,簇拥在大海中的蓬莱阁和鼓浪屿的情调是绝不相同的。它自有几分天外飘来的仙气,丹崖、道院、古城墙,依稀可以从沧桑岁月的洗礼中,领略到超凡脱俗的迷人韵致。它的美在于动,不愧是人间的仙境。鼓浪屿精巧、雅致,犹如海中的盆景。它更接近音乐,恰似钢琴里飘出来的旋律,轻灵、飘缈,如椰林中悠然而来的风,只有在月光下曲巷里漫步,才能体会到那独特的风情。它的动人之处在于静,堪称仙境似的人间。
烟台的海滨,没有绵延如黛的木麻黄树,也没有温情脉脉的相思林。矗立云天的木棉,花开如火如荼,又称英雄树,或许,是留恋南国少女的多情吧,从不挪动半步。厦门司空见惯的三角梅,这里也有,不过,只能养在宴会厅中的花盆里。这里长得最多的是钻天杨和气宇轩昂满树都长着眼睛的桦树。风霜雨雪如刀刃,或许,只有它们,才能在这里一展风姿。因此,在烟台漫步海滨,另有一番心境和感受。
浪,大海的呼吸,也是大海的歌唱。不知有多少回,我坐在厦门鼓浪屿的海滨,听取大海的呢喃。厦门的浪,疏朗而温馨。暖风骀荡如春,牵起层层浪花,恰似牵起无邪少女的裙裾,缓缓向你飘来,写意、浪漫,让人心旷神怡,熏然欲醉。当然,也有风高浪急的时候,波涛如雪,但屏障式的众多岛屿,切割了浪的汹涌,阻挡了涛的澎湃,纵有万马奔腾之势,也不会让人感到恐惧和惊慌。而在烟台,无遮无拦的风,几乎时时都在催动着大海的涌动。十月,南方正是金秋,风和日丽;而北方的风,已是强劲如战场上的呐喊了。受惊的巨浪,毫无规则地奔突而来,发出隆隆的轰鸣,是千万将士擂起了战鼓,汇成了那沙场秋点兵之势么?伸向大海的栈桥被无情地吞没了。没有游客,点燃过盛夏繁华的小贩们的货架,尚来不及转移,就被大风吹了个底朝天,狼藉地横陈在黄沙里。此刻,你独立海滨,你必须是不凋的航标,万顷巨浪向你扑来,你含笑迎向前去,淫威如狼似虎,如天塌地陷,你也在所不辞。借一腔气贯长虹的英雄侠胆书写人生,便是烟台的海的境界。或许,正因为如此,这里才会出丰饶地道的海产,才会出顶天立地的英雄,柔情侠骨的美女,才会有名传于世永不变色的白金、黄金!
壮哉!烟台的海。
1、 试着找出文中的成语,有怀疑的可查找工具书,然后认真摘录下来。
2、 文章用对比的手法分别从 、 、 几个方面将厦门的海与烟台的海作了比较。请你概括出它们各自的特点。
厦门的海:① ,② ,③ 。
烟台的海:① ,② ,③ 。
3、 文章中多处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它的好处。并摘录你最喜欢的两句。
比喻句:
拟人句:
4、 理解下面句子的意思,想一想作者描写这些景和物的目的。
① 厦门司空见惯的三角梅,这里也有,不过,只能养在宴会厅中的花盆里。
② 点燃过盛夏繁华的小贩们的货架,尚来不及转移,就被大风吹了个底朝天,狼藉地横陈在黄沙里。
5、 概括作者对烟台的印象和评价。
3 吐 鲁 番 盆 地
我国的旅游胜地——新疆吐鲁番盆地,它的最低点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4米,是我国最低的洼地,也是世界第二低地。它每年六月至八月气温均高于40度,最高可达47度,而地表温度则高达75度以上;加上平均每年要刮七十多次风,每次卷起漫天风沙,所以有“火洲”、“风库”之称。
《西游记》中所描绘的“八百里火焰山”(其实只有一百公里长)横贯整个盆地,那殷红色的山石,褶皱的地貌,远远望去,真像跳动的火苗。在盛夏(猛烈 强烈)的阳光(照射 照耀)下,满山像烧起了大火,热浪灼灼扑人 。
这里夏天人们每天都要洗澡,甚至一天要洗好多次。传说有位县长正赶上大热天,公务繁忙,热汗擦了又流,洗了又淌。为了节省时间,他干脆坐到水缸里办公。有人来找县长,光听见声音不见人,回头一看,哟!他正赤条条地坐在水缸里看文件呢!
夏季去吐鲁番,半路上没有饭店也饿不着。( )带一些鸡蛋,不用找锅,不需生火,把鸡蛋往沙坑里一埋,很快( )可以吃上喷香的熟鸡蛋了。再配上随身携带的小菜和饮料,就是一顿十分(精致 别致)的野餐。
吐鲁番人植树造林,变沙漠、盆地为绿洲。在吐鲁番通往交河古城中间,有这样一条十五公里长的林阴路:两侧树分为三行,一行钻天白杨,一行桃树,一行梨树。据说这是一位五十年代的县委书记领人栽的。他想让后人( )有遮阳蔽日之处,( )有解热止渴的桃梨。如今白杨已搭起绿色的通道,桃梨已开花结果。多少走得又热又渴的行人,(惊讶 惊喜)地扑到这清凉的树阴下,大口地吃着酸甜解渴的水果,该是多么感激这不知名的种树人啊!
大风、酷热考验了人也锻炼了人,使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像金子一样耀眼、闪光。
1. 用音序查字法查“漫”,应先查音序( ),再查音节( )。
“漫”在字典里的解释有五条:(1)水过满,向外流 (2)到处都是 (3)莫,不要 (4)不受约束,随便 (5)广阔,长。“漫天风沙”的“漫”应选第( )条解释。“长夜漫漫”的“漫” 应选第( )条解释。“漫无目的”的“漫” 应选第( )条解释。
2.用“——”划出文中括号里合适的词。
3.在文中的括号内填入合适的关联词。
4.人们把吐鲁番称作 、
5.人们把横贯整个盆地的一座山称为 ,理由有两点:
(1) (2)
6.文中用两个事例来说明吐鲁番 的特点。这两个事例是:
(1) ; (2) 。
7. 吐鲁番人用 的方法,来改造这儿的自然环境,在路边上栽种钻天的白杨,可以 ,栽种桃树、梨树,可以 ,从中可以看出吐鲁番人的 。
4溪 水
我们携着手走进林子,溪水漾着笑涡,似乎欢迎我们的双影。这道溪流,本来温柔得像少女般可爱,但不知何时流入深林,她的身体便被囚禁在重叠的浓翠中间。
早晨时她不能够向玫瑰色的朝阳微笑,夜深时不能和娟娟的月儿谈心,她的明澈晶莹的眼波,渐渐变成忧郁的深蓝色,时时凄咽着幽伤的调子,她是如何的沉闷呵!在夏天的时候。
几番秋雨之后,溪水涨了几篙;早凋的梧楸,飞尽了翠叶;黄金色的晓霞,从杈桠树隙里,深入溪水;泼靛的波面,便泛出彩虹似的光。
现在,水恢复从前活泼和快乐了,一面疾忙地向前走着,一面还要和沿途遇见的落叶、枯枝……淘气。
一张小小的红叶儿,听了狡猾的西风劝告,私下离开母亲出来顽玩,走到半路上,风偷偷儿地溜走了,他便一跤跌在溪水里。
水是怎样的开心呵,她将那可怜的失路的小红叶儿,推推挤挤的推到一漩涡里,使他滴滴溜溜的打圆转儿;那叶向前不得,向后不能,急得几乎哭出来;水笑嘻嘻的将手一松,他才一溜烟地逃走了。
水是这样欢喜捉弄人的,但流到坝塘边,她自己的魔难也来了。你记得么?坝下边不是有许多大石头,阻住水的去路?
水初流到石边时,还是不经意地涎着脸撒娇撒痴地要求石头放行,但石头却像没有耳朵似的,板着冷静的面孔,一点儿不理。于是水开始娇嗔起来了,拼命向石头冲突过去;冲突激烈时,浅碧的衣裳袒开了,露出雪白的胸臂,肺叶收放,呼吸极其急促,发出怒吼的声音来,缕缕银丝头发,四散飞起。
辟辟拍拍,温柔的巴掌,尽打在石头皱纹深隐的颊边,——她真的怒了,不是儿嬉。
谁说石头是始终顽固的呢?巴掌来得狠了,也不得不低头躲避。于是水得以安然渡过难关了。她虽然得胜了,然而弄得异常疲倦,曳了浅碧的衣裳去时,我们还听见她断续的喘息声。
我们到这树林中来,总要到这坝塘边参加水石的争执,一坐总是一两个钟头。
1、 这篇散文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溪水当成一个少女来写——
她有忧愁、苦闷,表现在
她很活泼、淘气,表现在
她会撒娇、动怒,表现在
2、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想象:水浅,不流动,想象成 , ;
小红叶落在急流的旋涡里,想象成
流水冲到坝塘边,想象成
水流溅起水花,水珠飞沫,想象成
冲下坝塘去的水流缓了,想象成
3、 读这篇散文,我们也仿佛进入到一个纯洁清新多彩的童话世界,感到大自然有多美,多慈爱,多值得我们展开想象。细心品读划波浪线的句子,作者神奇的想象。
5 碧 螺 春
( )说看制作碧螺春茶有一种新奇感觉的话,( ),品尝碧螺春茶就更有一种陶醉的感受了。夕阳西下,明月初升。在院中摆上一张桌子,几个人团团围坐,取一套青花陶瓷茶具,倒上七八十度的温开水,然后分别放入一小撮碧螺春茶。茶叶如青螺入水,旋转着飞速下沉。这时叶芽伸展,茸毛轻舒,一旗一枪,嫩绿透亮,姿态极其动人。整个白瓷杯中,汤色碧绿清澈,清香扑鼻而来。轻轻抿上一口,清新爽人。茶水入肚,口中仍感到甜津津的,让人回味无穷。朋友相聚,品茶谈心,那份真诚的情谊随着浓郁的茶香飞溢四周……
1、 在文中( )处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 用课文中的话来概括这一自然段所表达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品味词句,按课文内容填写。
⑴ 这段文字写得极具体,生活化气息忒浓。你看,写喝茶前的准备 用了一连串的动词
、 、 、 、 ,把事情的过程写得清清楚楚;然后再按品茶的顺序写“看”形——看到 ,“闻”味—— ,
“品”茶—— ,“谈”感(受)—— 。
⑵ 作者还告诉我们,品茶也是一种文化,从文中精选的数量词中也可以体会得到:桌子是( ),茶具是( ),春茶是( ),品茶是( ),多么讲究,多有品位。
4、 文中加线部分写的是 ,
仿照这段话的描述顺序和准确的用词谴句特点,叙写自己印象很深的一种饮食习惯(方法)。
。
5、 从这一段叙述来看,你觉得品尝碧螺春茶最大的乐趣是什么?
。
6、“如果说看制作碧螺春茶有一种新奇感觉的话,那么,品尝碧螺春茶就更有一种陶醉的感受了。”你认为这句话在文中起的作用是 ,从这句话中,你获得的信息有:
。
6家 乡 的 红 枣
"十一”假期,我回家看父母。重阳节正巧在假期内,便想陪父母好好地出去玩玩。可是父母却执意要我陪同去乡下老家看看。
汽车沿着坑坑洼洼的山路行驶。这条路,从我第一次走就是这个样子,父亲在颠簸的车上叹道:几十年如一日啊……
一路看不够的山光野景,几十里路不觉就到了藏在深山中的那个小山村。老姨正坐在家门口剥花生。小小的院落,堆满了一年的收成:金灿灿的玉米棒子,堆彻成宝塔的形状,光彩夺目;屋檐下挂着的一串串红红的辣椒,鲜艳夺目,那莫不是农家渴望好日子的祝福?
我的眼睛被院子里那棵高大的枣树所吸引。几年没见了,树干刻满了岁月的沧桑,却仍然枝繁叶茂。
老姨说:树上的枣儿原本更多,已经打落分给乡亲们品尝了。树上这些枣儿,是专门给我留的。说着话,老姨吩咐孙子拿长竿,对着树上的枣儿,“噼噼、啪啪”的一阵猛打,枣儿如冰雹一般纷纷落下。我捡起一粒红透了的枣儿品尝,又脆又甜的滋味在身体中漫延。
再看那枣树,在长竿的敲击下,枣儿落下的同时,那树的枝枝叶叶也纷纷折落。我心疼得大叫:快住手,别打了!你们看把这树折磨成什么样子了?老姨和父母在一旁哈哈大笑:这枣树就是这个样子,在秋天把她折打得越狠,到来年春天她萌生得也就越旺盛。我奇怪道:这是为什么?老姨说:这树贱。
我的心却受到了强烈的感动。这树“贱”吗?是“贱”哦。她的生长不择地的肥瘦,随便栽在什么地方,那怕是山沟石缝,有点土就能成活。你看那满山遍野生长的野生酸枣棵子,就是家栽枣树的母本,也成就了这枣树的坚强品质。无论是山野还是院落,无论是旱涝灾害还是风调雨顺,到了秋天,她都会奉献给人们一树的甘甜……这树“贱”吗?我看到的却是枣树面对挫折更坚强的本性,容忍一切的心胸,默默奉献的精神!这枣树,多么像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乡亲,虽然这块土地是那样的贫瘠,就如父亲在路上轻叹的那一句“几十年如一日”,几乎看不到什么变化,可是这里的乡亲们对这块土地的热爱,从不曾减少一分。春天的耕耘,夏天挥洒下的汗水,秋天收获的果实,踏踏实实的享受着这块土地带给他们的每一个日子……
我和父母告别了这个小山村。带回家一篮红枣,让果实的香甜、枣树的品质营养着我的身心;采一把野菊花,摘一捧芦苇絮,让我,把家乡山山水水的灵气带回家。
1、 请根据内容完成下列练习。
我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是因为 ;
我心疼地阻止老姨敲击枣树,是因为 ;
老姨说枣树贱,是因为 ;
作者却从枣树身上看到了 。在作者的眼里,枣树就像
所以,在“是‘贱’哦。”这句话中,“贱”应该理解为: 。
2、 根据文章内容填空,记住精彩片段。
带回家一篮红枣,让 、 营养着我的身心;采 ,
,让我,把家乡山山水水的灵气带回家。”
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家乡 的情感。也揭示了这篇文章的中心: 。
3、 欣赏语言,理解作者的含义。
不觉就到了藏在深山中的那个小山村。
又脆又甜的滋味在身体中漫延。
4、“枣树就是这个样子,在秋天把她折打得越狠,到来年春天她萌生得也就越旺盛。” 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这句话给你的启示?。
5、 父亲说的“几十年如一日”,我开始是怎么理解的?后来又有了哪些理解?
6、 这篇文章借物喻人,写物抒情。借枣树的 ,比喻 ;
写的是 ,抒发的是 。
7扬 州 个 园
扬州的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它是清嘉庆、道光年间兴建起来的。当时园中遍植翠竹,又因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园中有春夏秋冬四季假山,以堆叠精巧而著名。
步入个园大门,便见湖石傍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好像“雨后春笋”破土而出,这是个园春景。再往前,一座人工的假山出现了,它便是形态奇特的“春山”,和竹林相映成趣。
绕过“宜雨轩”,眼前豁然开朗,在浓荫环抱的荷花池畔,一座六七米高的太湖石假山出现在眼前,这就是“夏山”。过石桥,进石洞,只觉得藕茶香飘,苍翠生凉。
转过“鹤亭”,是座“一”字形长廊。长廊尽头便是“秋山”。秋山全用黄山石建成,造型不同一般,给人一种大胆泼辣的感觉。在晴天黄昏时分看此山,秋山迎着夕照,山势巍峨,有红枫、石桥,“秋高气爽”的诗情画意顿时就在眼前。
步下秋山,过“透风漏月厅”,迎面是一组由白色石英石堆叠而成的“冬山”。一只只“雪狮”似顽皮的孩子。好像用残雪堆成的山脉,山顶“终年积雪”。墙上开了四排风洞,使人不寒而觉寒。
1、 “豁”字不知道读音,查字典应用 查字法,先查 ,再查 。
2、 给带“ ”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秋高气爽:①明朗 ②率直 ③愉快 ( )
修竹繁茂:①丰富 ②茂盛 ③精美 ( )
3、 作者是怎样游览扬州个园的,请按顺序填空。
步入大门—→ —→ —→ 。
4、 你认为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扬州个园的特点?请抄写下来。
5、 照样子写句子。
⑴ 例:一只只“雪狮”似顽皮的孩子。
⑵ 例:在晴天黄昏时分看此山,秋山迎着夕照,山势巍峨,有红枫、石桥,“秋高气爽”的诗情画意顿时就在眼前。(用上成语“草长莺飞”)。
6、 根据《秦兵马俑》“课文在线”对文章写法的分析,请分析一下“扬州个园”是如何抓住表现其四季假山“各有鲜明个性”特点的材料来写的。
8三 峡 之 秋
三峡已经是秋天了。三峡的秋天,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叶子也如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硬,挺直。到秋天,它们绿得发黑;而那累累的果实,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就在这时候,它们①开始散发出一种清香,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上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来,露水消逝,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它①那激荡的、跳跃的光辉,又投向两岸陡立的峭壁。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
下午,峡外太阳还没有落,峡里早升起一层青色的雾。这①使得峡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去得特别迟。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犹如一条明亮的小溪。
夜终于来了。渔火,灯标,接连地亮起;连同它们②在水面映出的红色的光晕,长江仿佛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尔驶过的赶路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光的路;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过于狭小,月亮也上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峡里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②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像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 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青光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这一天,正是中秋。
1、 给下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累累(lěi léi)的果实 显露(lòu lù) 起初(chū cū )
2、 指出文中加序号的五个代词所指代的是什么?
⑴ “它”①指 ;“它”②指
⑵ “这”①指
⑶ “它们”①指 ;“它们”②指
3、 用“ ”划出文中的比喻句,读读背背,并摘抄2个自己最喜欢的比喻句,
4、 读句子,选择正确的答案。
⑴ “起初,峡里只能感觉到它蒙眬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这句话意思是( )
①月亮出现的时间不确定,估计不准。
②山太高,挡住了月亮,看见时,它和山崖贴得那样近。
③作者一时没有注意看,月亮很快便升到了山顶。
⑵ 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小溪。这是因为( )
①长江到这里便窄了,像小溪一样。
②长江平缓流淌像小溪一样。
③长江两边都是黑色的山崖的倒影,只剩江心是光亮的,像一条小溪。
5、 联系课文填空。
⑴、长江三峡由( )、( )、和( )组成,是( )的风景区,
作者写了( )这一天三峡的秋景,赞美了( )。
⑵、本文是按( )顺序描写景物的,描写了三峡之秋的美,层次井然,很有条理。
⑶、本文语文准确生动,色彩鲜明。文章把早晨三峡的特点概括为( ),把中午三峡的特点概括为( ),写三峡黄昏特色时突出其( ), 文中还写出了夜晚三峡( )的情状。
6、 短文中使用了许多描写色彩的词语,请找出四个,并对其中的一个进行研究,体会
其作用。
9故 乡 的 月 光
时光如梭,转瞬即逝,不知不觉间中秋节又到了。如盘的素月刚一升起,人们就在如水的月光中开始了拜月赏月的活动。
走出户外,放眼四望,山水、田野、村落、树木……静谧无声,清晰可辨,头顶的这轮圆月,皎洁素雅,给人以无尽的遐思。逐着月华,我的心儿飞回了百里之外的故乡。
秦岭深处一条山溪旁,撒落着二十多户人家,村子不大,民风却淳朴。故乡人勤劳善良,乐观开朗,那时日子尽管过得紧巴,然而每逢年节喜庆,大伙儿仍要想方设法地热闹一番。中秋是个大节日,乡亲们自然不敢马虎。到了八月十五这一天,家家户户烙月饼。随着袅袅的炊烟,弥漫在村中的是月饼的馨香气味。阿婆做饭的手艺人人称道,烙月饼自然不在话下。她用核桃、花生、芝麻、桔皮等为原料,再辅以白糖、蜂蜜,这样做出的月饼酥软甜香,别具一格。往往月饼还没烤熟,小孩子家的口水早就流了出来。受生活条件所限,月饼自然不能多做,每人一个,最多不超过两个。我常常嫌阿婆做的月饼太少,过不了馋瘾。
全家人聚齐了,就在院子里摆一张小方桌,向月神供奉上月饼、柿子、核桃等物,大人领上小孩跪拜月亮,以示感谢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拜完月,开始分月饼。大人们常常掰上一块半个的尝尝鲜,其余的都留给了孩子们。阿婆借口不能吃甜食,把分给她的那块月饼悄悄塞给我。我呢,童心懵懂地接过来,揣进衣兜,跑出门外找小伙伴们玩儿去啦。
我们一帮小孩你传我约地来到村前的河滩上。
月亮升起老高了,又圆又大,银光四射。当我们坐在山溪深潭的旁边时,大伙儿猛然发现,哇,潭水中还有一轮明月!在上下明月的交相辉映中,大家掰了点月饼向水中的月亮投去,水中的月亮碎了,碎成了一片碎银。“月亮吃了月饼,笑了!笑了!”我们喊着跳着,心儿也随着入口的香甜的月饼醉了。
“看,河的下边还有月!”不知谁喊了一声。我们抬头一望,可不是,在目力所及上下河段都有月亮。我们惊喜交加,沿河奔跑着想数数到底有多少月亮。最后,疲惫不堪的我们不得不承认凡是有水的地方都有月亮。千江有水千江月,小小的山村有溪有潭有井有滩,这样算来,我们真处在众月拱卫的朗照之中。身上洒满清辉,内心一片澄明。
这是故乡的月光在我童年的心中留下的最美好的记忆。如今, 离开故乡虽然整整十二年了,但我始终不会忘故乡的月光。
夜深了,我乘着浩月的波光漂浮回了故乡,见到了风光旖旎的故乡,见到了和蔼慈祥的阿婆……
1、 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不知不觉间中秋节又到了”,故乡的中秋节又让作者回忆起
和 这两件事。正因为故乡的月光给作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温馨记忆,所以作者每当月光似水的中秋之夜便 。
作者在这篇散文中表达了 。
1、 将文章分成三段,并将第二段分成两层,分别写出段意和层意。
归纳本文的写法,说说自己受到的启发。
3、 根据文章内容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时光如梭,转瞬即逝: ;童心懵懂: 。
遐思: ;目力所及 。
千江有水千江月:
4、 摘录本文中对月亮、月光的称呼的词及其描写月光的词句。
5、 欣赏本文的佳句,说说自己的感受。
⑴ 逐着月华,我的心儿飞回了百里之外的故乡。
⑵ 我们喊着跳着,心儿也随着入口的香甜的月饼醉了。
⑶ 身上洒满清辉,内心一片澄明。
6、 请根据原文片段写出相关的古诗句或成语。
⑴ 如盘的素月刚一升起,人们就在如水的月光中开始了拜月赏月的活动。
⑵ 头顶的这轮圆月,皎洁素雅,给人以无尽的遐思。逐着月华,我的心儿飞回了百里之外的故乡。
⑶如今, 离开故乡虽然整整十二年了,但我始终不会忘故乡的月光。
10天 山 美 景
七月间新疆的戈壁滩炎暑逼人,这时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
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就远远地被抛到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立刻使你感到秋天般的凉爽。蔚蓝的天空衬着矗立着的巨大的雪峰,几块白云在雪峰间投入云影,就像雪白的绸缎上绣上了几朵银灰色的暗花。那融化(rónɡ rōnɡ)的雪水从雪峰的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闪耀着银光。在那白皑皑的群峰脚下,是连绵不断的翠(cuì cuī )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无数撑大的巨伞。夕阳西下,阳光透过重重叠叠的枝丫,在苍绿的苔藓上留下了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小山坡上,一条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两岸,到处是高过马头的鲜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绚丽夺目。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在马上你用不着离鞍,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满怀的鲜花。
( )这时并不是春天,( )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这时的天山更美丽?
1、 从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读音。
2、 从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耸立( ) 酷热( ) 特别( )
3、 照样子,在文中找出描写颜色的两个字以上的词语,并记住它。
雪白、五彩缤纷 ( ) ( ) ( )
4、 找出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