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的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教学关键词:活、死、俯、骑。教学重点:1、通过请学生将诗歌中的“有的人”具体化的做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2、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导入。上课前,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对鲁迅知道多少?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被誉为我们的“民族魂”。要写一位如此伟大的人物,是很难的,而要通过一首诗去歌颂鲁迅更是难上加难。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近“初识鲁迅”的最后
2、一篇课文,它恰恰就是通过一首诗去歌颂鲁迅的。这就是诗人臧克家写的有的人。二、初读读通顺正确。三分诗,七分读。请大家认真读这7个小节28行诗。三、再读读构思。自己再通读全诗,看一看7个小节之中藏有哪些写作技巧?(生汇报后,幻灯出示)大家看看是不是这样的?第一小节和后面的6个小节是总分关系,思路清晰;全诗都运用了对比写法,感情表达更加强烈;2、3、4小节分别和5、6、7小节照应,结构严谨。有了这个示意图,我们现在就像拧起了一根绳子,诗歌的每一句都在这根绳子上,这叫全局在握、胸有成竹。四、品读第一小节。既然第一小节总起全诗,那请问,是靠哪些字统领全诗的?读一读找一找。是的,有的人虽生如死,那是行尸走
3、肉;有的人虽死犹生,那是因为他们的精神永存。来,读出这种醍醐灌顶的感受吧,读出我们的警告和呼吁。五、品读“虽生如死”。有的人活得崇高伟大,有的人活得无耻卑微,我们就来看看,是哪些句子对“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做出了完整的回答?在这几行诗中哪一个字集中代表了这一类人的形象?你看到了一副怎样的嘴脸?看到欺压百姓的人,我们怎样痛斥他们?看到忙着树碑立传的人,我们怎样警告他们?对那些眼里容不下别人的人,我们又该怎样评价他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清楚,谁是他们的敌人,谁是他们的朋友。群众的力量又是伟大的,人民的敌人痴心妄想“不朽”,最终却只能落得板书:遗臭万年。六、品读“虽死犹
4、生”。人民的朋友呢?鲁迅先生呢?他又是怎样对待人民的?这几句诗中,哪个字代表了鲁迅先生的做法和态度?这个字让你想到了了解到的鲁迅的哪些事迹?(俯下身子给黄包车夫疗伤、亲切地和工人聊天)小结:鲁迅先生不仅为人民做牛做马,还情愿做野草。先生有一本文集就叫野草。鲁迅就是野草,野草就是鲁迅,野草能烧尽吗?是的,他活着是为了其实,前面课文中有和这句意思差不多的句子(“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周晔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的民族,一位越老越顽强的战士!”阿累一面)他为谁想得多?(劳苦大众、祖国、民族)善有善报,给人民做牛马的只要春
5、风吹到的地方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七、品读课题。这首诗是写给谁的?为什么不直接以“鲁迅赞”“赞鲁迅”“鲁迅颂”为题呢?这首诗还可以献给历史上的哪些人?你准备把哪一句献给他?八、总结升华。是啊,想我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涌现出了多少像鲁迅先生一样的、人民的朋友和恩人啊,正因如此,中华民族才堪称一个伟大的民族。历史长河一如滚滚江海,大江东去浪淘尽,首先卷走这些遗臭万年的人民的敌人吧,他们作威作福“骑”在人民头上的丑恶嘴脸,早已在人民心中死去。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流芳千古不是刻进石头可以做到的,也不是写在黑板上可以做到的;写在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之际的这首诗,当然不再单单是为纪念鲁迅。你有你心中的“有的人”,我有我心中的“有的人”,大家都有了深切的感受,索性就让它们都留在心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