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GB∕T 50599-2020 灌区改造技术标准.pdf

上传人:wuqupia****cn.com 文档编号:66578 上传时间:2022-04-24 格式:PDF 页数:67 大小:31.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GB∕T 50599-2020 灌区改造技术标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GB∕T 50599-2020 灌区改造技术标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GB∕T 50599-2020 灌区改造技术标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GB∕T 50599-2020 灌区改造技术标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GB∕T 50599-2020 灌区改造技术标准.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UD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T 5 0 5 9 9一2 0 2 0 灌区改造技术标准T e c h n i c a l s t a n d a r d for r e n o v a t i o n o f i r r i g a t i o n d i s t r i c t s2 0 2 0 一0 6 一0 9 发布2 0 2 1 一0 3 一0 1 实施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住 房 和 城 乡 建 设 部,人。,国 家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总 局 欺百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灌区改造技术标准T e c h n i c a l s t a n d a r d f o r

2、 r e n o v a t i o n o f i r r ig a t io n d i s t r i c t sG B / T5 0 5 9 9一 2 0 2 0主编部门: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水 利 部批准部门: 中 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行 日 期 : 2 0 2 1 年3 月1日中国计划出版社2 0 2 0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2 0 2 0年第 1 4 9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 灌区改造技术标准 的公告 现批准 灌区改造技术标准 为国家标准, 编号为G B / T 5 0 5 9 9 -2 0 2 0 , 自2 0 2 1 年3 月

3、 1日起实施。原国家标准( 灌区改造技术规范 G B 5 0 5 9 9 一 2 0 1 0同时废止 。 本标准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户网站( www. m ohurd . gov.。 n)公开 , 并 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 国计划 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 0 2 0年 6月 9日月 IJ青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关于印发( 2 0 1 7 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修订及相关工作计划) 的通知 ( 建标 2 0 1 6 248 号) 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过广泛调查研究 , 认真总结实践经验 , 参考有关 国际标准和 国外先 进标 准, 并 在广泛

4、 征求 意见 的基 础上 , 修订 了本标准 。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 内容是 : 总则、 术语 、 基本规定 、 灌 区评估、水土资源分析与灌区规模论证 、 主要技术要求、 工程布置复核与调整、 改造技术措施 、 工程施工与验收、 灌区改造效果评价。 本标准修订 的主要技术内容是 : 1 . 突出了灌区现代化改造; 2 . 对术语进行 了调整, 删除了大型灌 区、 中型灌区等政策性规定及部分术语 , 增加了灌区评估、 工程诊断等术语 ; 3 . 完善了灌区评估内容 , 增 加了工程评估 、 运行与管理评估等 内容 ; 4 . 充实了灌区规模复核论证 、 工程布置复核与调整内容 ; 5 . 完善了

5、灌区改造技术要求与措施; 6 . 增加了灌区改造效果评价内容。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 , 由水利部负责 日常管理 , 由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负责具体技术 内容的解释 。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 , 请寄送水利部 ( 地址 : 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二条 2 号 , 邮编: 1 0 0 0 5 3 ) 。 本 标 准 主 编 单 位 :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本 标 准 参 编 单 位 : 武汉大学 河北省石津灌 区管理局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 院 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 田灌溉研究所 北京农业职业学 院 河海大学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 : 韩振 中 冯保清 黄介生 郭宗信

6、王少丽 刘长余 高 峰 苏春宏 张展羽 武前 明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 : 冯广志 赵竞成 任晓力 李现社 吕纯波 刘有勇 党永仁 何武全目次1 总则 ( 1)2 术语 ( 2)3 基本规定 (3)4 灌区评估 ( 4) 4 . 1 一般规定 (4) 4 . 2 评估内容 (4) 4 . 3 工程评估 ( 5) 4 . 4 运行与管理评估 (6)5 水土资源分析与灌区规模论证 ( 8) 5 . 1 一般规定 (8) 5 . 2 水土资源分析 ”“ (8) 5 . 3 灌区规模复核论证 (9)6 主要技术要求 ( 10) 6 . 1 一般规定 ( 10 ) 6 . 2 设计标准 ( 10 ) 6 .

7、 3 灌溉水利用系数 ( 12 )7 工程布置复核与调整 ( 1 3) 7 . 1 一般规定 , ( 13 ) 7 . 2 取水工程 ( 14 ) 7 . 3 灌排渠( 沟) 系及建筑物 ( 14 ) 7 . 4 田间工程 ( 15 ) 7 . 5 管理设施 ( 1 6 )8 改造技术措施 ( 17) 8 . 1 一般规定 ( 1 7 ) l 8 . 2 取水工程 , ( 1 7 ) 8 . 3 输配水工程 ( 18 ) 8 . 4 排水工程 ”二 ( 1 9 ) 8 . 5 田间工程 ( 20 ) 8 . 6 量水设施 ( 21 ) 8 . 7 渠( 沟) 道管理及安全设施 ( 21 ) 8

8、 . 8 信息化工程 ” ” ( 22 ) 8 . 9 非工程节水措施 ( 23 )9 工程施工与验收 ( 2 4) 9 . 1 一般规定 ( 24 ) 9 . 2 工程施工 ( 24 ) 9 . 3 质量管理 ( 25 ) 9 . 4 工程验收 ( 2 5 )1 0 灌区改造效果评价 ( 27)本标准用词说明 ( 28)引用标准名录 ( 29)附: 条文说明 , ( 31 )Co n t e n t s1 G e n e r a l P r o v i s io n s2 Te r ms3 B a s i c r e q u i r e m e n t s4 A s s e s s m e

9、n t o f i r r i g a t io nd i s t r ic t s 4 . 1 G e n er al re q ui re m e nts , ” 4 . 2 Co n t e n t o f t h e e v a l u a t i o n 4 . 3 E n g i n e e r i n g e v a l u a t i o n 4 . 4 O P e r a t i o n a n d m a n a g e m e n t a s s e s s m e n t5 Wa t e r a n dl a n db a l a n c e a n a l y s i

10、 s a n dd e m o n s t r a t i o n o f t h e s c h e m e s c a l e ” ” ” ” ” ” “ 5 . 1 G e n e r a l r e q u ir e m e n t s 5 . 2 Wa t e r a n d l a n d b a l a n c e a n a l y s i s 5 . 3 Re-c h e c k a n d d e mo n s t r a t i o n o f t h e s c h e me s c a l e6 Maj o r t e c h n ic alr e q u i r e

11、 m e n ts ” ” ” ” ” ” ” ” . . ” 6 . 1 G e n e r a l r e q u ir e m e n t s ” ” ” ” ” ” ” ” ” ” ” . ” ” . 6 . 2 D e si g n c ri t e ri a 二 ” ” ” ” ” ” ” ” ” ” ” ” ” 丁 ” . . . . 6 . 3 I r r i g a t i o n e f f i c i e n c y7 R e- c h e c ka n da dj u s t m e n t o f p r o j e c t l a y o u t( 1 )( 2 )

12、( 3 )(4 )(4 )(4 )(5 )(6 )(8 )( 8 )( 8 )( 9 )(1 0)(1 0)(1 0)7 .17 .2G e n e r a l r e q u i r e m e n t sWa t e r i n t a k e P r oj e c t s7 。3C a nal n e t wo r k a n d s t ruc t u res o f i r r i g a t i o n a n d d r a i nag e7 .4F ie l d p r oje c t s ” ”7 。5Ma nageme nt facilities 8 Te c h n i

13、c a lme a s u r e s(1 6)(1 7) 3 8 . 1 G ener al re quir e m ents ( 1 7 ) 8 . 2 Wat er in ta ke Proj ec ts ” . ” . . ” ” “ “二 ( 17 ) 8 . 3 Tr a n s mi s s i o n a n d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wo r k s (1 8) 8 . 4 D rain age w or k s ( 19 ) 8 . 5 Fi e l d wo r k s 。 (2 0) 8 . 6 Wa t e r m e a s u ri n

14、g f a ci h ti e s ( 2 1 ) 8 . 7 C a n a l m a n a g e m e n t a n d s e c u r i t y f a c i l i t i e s ( 2 1 ) 8 . 8 I n f o r m a ti z a ti o n p r oj e c t s “ . ” . ” “ .( 2 2 ) 8 . 9 N o n-s t r u c t u r a l w a t e r- s a v i n g m e a s u r e s ( 2 3 )9 C o n s t r u c ti o na n d a c c e p

15、t a n c e ( 2 4 ) 9 . 1 G e n e r a l r e q u ir e m e n t s ( 2 4 ) 9 . 2 C o n s t r u c ti o n (2 4) 9 . 3 Q u a h t y c o n t r o l ( 2 5 ) 9 . 4 A c c e p t a n c e ( 2 5 )1 0 A s s e s s m e n t o f i r r i g a t i o n s c h e m e a me l i o r a t i o n ( 2 7 )E x P l a n a t io n o f w o r d

16、i n g i n t h i s c o d e ( 2 8 )L is t o f q u o t e d s t a n d a r d s ( 2 9 )Ad d i t i o n : E x p l a n a t i o n o f p r o v i s i o n s ( 3 1 ) 41 总则1 . 0 . 1 为规范灌区改造工程建设与管理, 增强灌区抗御旱涝等自然灾害能力,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和灌区经济效益 、 社会效益 、 生态与环境效益 , 促进农业现代化 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 制定本标准。1 . 0 . 2 本标准适用于灌区改造规划、 设计

17、、 施工、 验收与管理等。1 . 0 . 3 灌区改造应以批准的总体规划为依据, 根据有关规定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与初步设计报告 , 报送主管部 门审批后实施 。1 . 0 . 4 灌区改造除应符合本标准外, 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2 . 0 . 1 工程节水措施s t r u c t u r a l w a t e r 一 s a v i n g me a s u r e s 通过工程手段减少输水损失 和田间灌水损失 , 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和灌溉保证率 , 进而提高灌溉效益 的工程措施 。2 . 0 . 2 非工程节水措施n o n-s t r u c t u r a l

18、w a t e r- s a vi n g m e a s u r e s 工程节水措施以外的有利于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水分生产率, 进而提高灌溉效益 的节水措施 , 主要包括管 理措 施和农艺措施等 。2 . 0 . 3 管理设施m a n a g e me n t f a c i l i t y 服务于灌 区运行维护和履行管理职能的各项设施 的统称 , 主要包括灌 区水情测报 、 运行控制 、 用水计量、 工程维护 以及灌排试验、 道路、 供电、 通信、 信息管理、 办公及生活服务等设施。2 . 0 . 4 灌区评估a s s e s s m e n t o f ir r ig a t i

19、o n d i s t r ic t s 灌区改造前 , 通过现状调查分析和工程诊断 , 对灌 区各类工程的安全状况、 功能与效益发挥情况、 管理状况及生态环境效应等进行客观、 科学评价, 为改善灌区管理和进行技术改造提供依据。2 . 0 . 5 工程诊断S t r u c t u r e d i a g n o s i s 通过技术手段 , 对不能满足灌 区功能需求 、 存在安全隐患的工程设施进行技术检测, 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改造措施建议的过 程 。2 . 0 . 6 控制排水c o n t r o l l e d d r a i n a g e 通过在排水沟( 管) 出口设置控制

20、设施 , 以控制排水 出流过程 、减少农 田水分和养分流失的措施 。3 基 本 规 定3 . 0 . 1 灌区改造应围绕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需求, 坚持节水优先、 绿色发展的原则, 兼顾近期与长远, 与国土规划、 流域综合规划、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乡村振兴规划、 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协调, 因地制宜, 综合施策。3 . 0 . 2 灌区改造应实行渠、 沟、 田一 林、 路统筹安排, 旱、 涝、 渍、 碱综合治理 。3 . 0 . 3 灌区改造方案应在灌区规模论证的基础上, 以“ 总量控制、定额管理” 为基础 , 以节水、 节能、 减排 、 增效为中心, 根据灌 区当

21、地自 然 、 经济社会和技术条件 , 经多方案技术经济 比选后合理确定。3 . 0 . 4 灌区改造时, 应使输配水等骨干工程改造与田间工程改造相互协调 , 改善工程设施条件与提高管理能力相结合 , 水利措施与农艺等措施相配套 。3 . 0 . 5 灌区改造应优先改造影响灌区安全运行和总体效益发挥的关键工程 , 应采用先进适用的新技术、 新工艺 、 新材料和新设备 。3 . 0 . 6 灌区工程改造后, 灌区管理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和管理需要 , 修订工程运行维护制度, 合理确定其管理范围及工程保护范围。3 . 0 . 7 灌区改造应积极推进灌区管理体制、 运行机制和水价综合改革, 推行农 民用

22、水合作组织参与灌 区改造与管理, 实行标准化 、规范化管理 , 建立长效 、 良性运行机制。3 . 0 . 8 应根据乡村振兴、 农业现代化和水利现代化要求, 合理确定灌区改造标准 。3 . 0 . 9 小型灌区可根据实际情况, 在工程现状评估、 水土资源分析、 灌区规模复核论证、 工程施工与验 收、 灌 区改造效果评价等方面适当简化内容 。4 灌 区 评 估4 . 1 一 般 规 定4 . 1 . 1 对已建成投人运行灌区的运行管理状况, 应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评估。灌区管理单位应建立各类基础数据、 工程状况及运行管理状况监测网络 , 为定期开展灌 区评估积累资料 。评估资料不足时 , 应进行专

23、项补充调查或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工程检测鉴定 。4 . 1 . 2 灌区改造立项前应对灌区进行整体评估。灌区评估时, 对灌区内运行时间超过设计使用年限的工程必须进行评估 ; 对灌 区内运行时间未达到设计使用年限 , 但存在安全隐患、 功能不满足设计标准 、 运行效率不高、 不适应 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的工程 , 也应进行评估 。4 、 1 . 3 在灌区评估的基础上, 应从灌区农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及其用水需求、 水土资源平衡、 工程设施、 工程安全、 用水管理、 生态环境等方面 , 按照灌 区改造要求 , 找出存在问题 , 分析产生原因。4 . 2 评 估 内 容4 . 2 . 1 灌区评估 内容

24、应包括灌 区范围与规模 、 工程状况 、 运行与管理、 用水效率与效益 、 生态与环境效应等 , 重点分析影 响灌 区功能与效益发挥的制约因素 , 以及与灌区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要求不相适应的主要问题。4 . 2 . 2 灌区范围与规模评估应通过调查分析和水土资源平衡复核 , 评估灌区现状是否达到原规划范 围及规模 。需要调整灌 区范围、 规模和设计标准时, 应根据灌区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 、 水土资源条件和灌溉方式的变化等进行必要性论证 。4 . 2 . 3 工程评估应包括工程安全状况和功能实现情况等内容。 4应调查灌区各类工程老化破损情况、 灌排工程系统配套情况等, 分析各类工程是否存在安全

25、隐患 , 并对 防护设施 、 救生设施 、 警示标识等安全设施进行调查 , 分析其是否满足灌 区涉水安 全需求 。应通过调查分析 , 评估灌 区各项工程设施功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和灌 区需求 。4 . 2 . 4 灌区运行与管理评估应从灌区管理体制、 运行机制以及工程管理、 用水管理、 信息化管理等方面, 分析并查找影响灌区良性运行及工程效益发挥的问题与原 因。4 . 2 . 5 灌区用水效率评估可采用灌溉水利用系数或水分生产率等指标 。灌区效益评估应包括防洪 、 灌溉、 排水、 供水 、 发 电、 水产 、旅游等经济社会效益。4 . 2 . 6 灌区生态与环境效应评估应从灌区取用水量、 灌溉

26、水源水质 、 排水水质 、 地下水埋深及水质 、 水土流失 、 土壤盐 渍化、 植被环境 、 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评估灌区产生 的生态与环境效应 , 可采用相关专业部门的评价结论 。4 . 3工 程 评 估4 . 3 . 1 工程评估时, 应对灌区范围内现有渠( 沟) 系及建筑物、 设施进行评估 , 包括取水工程 、 灌溉输配水渠道、 排水沟道 、 渠 ( 沟) 系建筑物 、 喷微灌设备 、 田间工程 、 管 理设施等 。4 . 3 . 2 工程评估前, 应收集所有建筑物及设施的基本资料, 包括规划设计阶段 的相关资料 , 运行管 理期 间的监 测 和整编资料 等 。对经过大修 、 改建 、 扩建

27、或重建等改造 的工程还应收集相关 规划 、设计及施工等资料 。4 . 3 . 3 灌 区骨干工程应逐一进行评估 , 田间工程可按工程类别分类评估。对数量多、 规模小、 结构材料类似的其他工程也可根据情况按类别进行评估 。4 . 3 . 4 渠首工程及骨干灌排渠( 沟) 系建筑物应重点评估其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及老化、 破损现象 , 其流量、 水位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等。4 . 3 . 5 骨干输配水工程、 排水沟道工程应重点评估渠( 沟) 道沿线是否存在山洪地质灾害威胁、 冻胀破坏 、 塌方 、 滑坡、 冲刷、 淤积 、 破损 、 漏水等安全隐患 , 渠( 沟) 系统布局的合理性 , 工程配套情况 ,

28、 各级渠( 沟) 道的过水能力以及控制水位等。灌溉渠道还应评估其渗漏损失及防渗衬砌效果等情况。对于水资源短缺地 区, 应分析排水再利用的可行性。有条件 的灌 区, 应评估在排水沟出 口建设控制工程及人工湿地的可行性。4 . 3 . 6 对配套使用喷灌、 微灌设备的灌区还应评估其系统布置的合理性 、 运行效率效益及设备老化破损情况等。4 . 3 . 7 田间工程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 高标准农田建设 通则G B / T 3 0 6 0 0的规定, 从土地平整、 田块规格、 土壤改良、 灌溉与排水、 田间道路、 农 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 农 田输配 电等方面评估其配套情况、 布局合理性 、 工程完好

29、状况及效益发挥等。4 . 3 . 8 管理设施评估应重点评估管理用房、 道路、 量水、 信息化、供电等设施是否完备并正常运行 。4 . 3 。 9 工程评估宜采用现场调查资料数据梳理分析、 工程诊断、专家咨询讨论等方法进行, 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渠( 沟) 道和建筑物应进行专门的工程诊断。4 . 3 . 10工程诊断应分析梳理运行维护检修资料, 并结合现场调查和工程检测进行 。工程检测应针对建筑物存在的问题, 依据相关技术规程 , 分别对地基、 结构及材料 等进行 专门检测 。应从地质 、 地形及人为破坏等外部因素和设计缺陷、 材料老化 、 结构破坏 、施工质量 、 管理不善等 内部因素查找问题产

30、生的原 因, 并给出确切的诊断结论 , 提出维修 、 加固、 改建、 扩建 、 重建等改造建议。4 . 4 运行与管理评估4 . 4 . 1 灌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评估应包括灌区与政府及用水户的责权利关系 、 灌区运行机制 的可持续性、 组织架构和人员构成的合理性, 以及农民用水合作组织、 水价形成机制、 水费计收、 运行 6与管理经费保证等情况。4 . 4 . 2 工程管理评估应包括工程管理机构设置以及人员配置情况、 经费投人机制和管理制度、 工程总体维修养护效果等。4 . 4 . 3 用水管理评估应包括用水计划是否科学合理, 运行调度是否高效 , 各类用水是否得到及时满足, 用水总量、 用

31、水效率 和定额管理是否符合要求等。4 . 4 . 4 量水设施评估应包括量水站点布局的合理性, 量水方法及设施的适用性, 量水精度是否符合要求等。4 . 4 . 5 灌区信息化管理评估应包括灌区信息化系统设施覆盖面及系统功能先进性和实用性、 系统运行稳定性 、 数据采集准确性和可靠性、 数据处理能力及时效性, 以及数据在运行管理中的实际运用情况等。5 水土资源分析与灌区规模论证5 . 1 一 般 规 定5 . 1 . 1 水土资源分析应分区进行, 可根据灌区规模及灌区内部不同片区条件 , 划分计算单元 。水土资源的数量 、 质量 、 开发利用状况及平衡分析等应按统一计算单元进行平衡分析 。5

32、. 1 . 2 灌区土地资源应按 现行 国家标 准 土地利 用现状 分类 G B / T 2 1 0 10 中一级类体系进行分区统计, 明确各类用地的分布、面积及利用状况和潜力 。5 . 1 . 3 灌区需水量应从农业、 工业、 生活和人工生态环境补水等方面分类计算 。5 . 2 水土资源分析5 . 2 . 1 复核灌区不同保证率下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与潜力、 水资源变化原因及演变趋势, 确定灌区在其流域或行政区域总体规划 中分配的可利用水量。5 . 2 . 2 复核灌区范围, 分析土地资源利用类型、 结构、 特点、 分布比例及变化趋势 , 确定灌区内耕地面积、 灌溉面

33、积 、 种植结构等 , 明确灌 区水土资源匹配情况。5 . 2 . 3 分析供水量时, 应根据水源工程状况, 复核灌区改造前后各种水源在灌溉设计保证率情况下 的可供水量 , 开展水土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当相关部门批准的灌区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小于灌区水源可供水量时, 应以灌 区用水 总量控制指标作为灌区水资源平衡分析的可供水量。5 . 2 . 4 在对无引水量限制 的灌区进行水资源平衡分析时 , 还应考虑灌区引水对水源( 河流、 湖泊或水库等) 及灌 区内生态敏感 区造 8成的不利影响 , 分析不利影响的严重程度以及控制或减轻不利影响的途径。5 . 2 . 5 作物需水量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 灌溉与

34、排水工程设计标准 G B 5 0 2 8 8 相关规定进行分析确定。5 . 2 . 6 水土资源分析应充分考虑经济发展、 生态保护以及社会效益等因素 , 以分 区计算单元为基础 , 对灌 区改造前后的供水量与需水量进行平衡计算 , 提出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方案 。5 . 3 灌区规模复核论证5 . 3 . 1 在对灌 区原灌溉设计保证率和设计规模复核的基础上 , 应综合考虑灌区现状、 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以及水土资源平衡分析和优化配置结果 , 确定灌区合理 的范围和灌溉面积。5 . 3 . 2 当地表水提水灌 区确定灌 区范 围和灌溉面积时 , 除应符合本标准第 5 . 3 . 1 条外 , 还应

35、考虑动力条件 、 年运行费用和用水户对水费的承受能力等因素。5 . 3 . 3 对于井灌区, 除应符合本标准第 5 . 3 . 1 条外 , 还应深人分析地下水开采对生态环境 的影响, 对地下水超采集 中连片区应减少井灌区范围和灌溉面积。5 . 3 . 4 对于井渠双灌灌区, 除应符合本标准第5 . 3 . 1 条外, 还应根据灌区水源条件, 在对灌区地表、 地下水源优化配置和联合调度的基础上 , 优化灌溉制度 , 合理确定灌区范围和灌溉面积。5 . 3 . 5 在水资源紧缺地区, 应按照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原则 , 结合灌区内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 , 合理确定灌区范围和灌溉面积 。6 主

36、要技术要求6 . 1 一 般 规 定6 . 1 . 1 灌区改造后, 各级灌排工程应配套齐全, 节水灌溉技术应得到推广普及 。6 . 1 . 2 灌区农田排水水质应满足下游承泄区水体水质要求。有条件的灌 区, 排水资源可再利用 。6 . 1 . 3 利用地下水的灌区应满足地下水采补平衡要求, 地下水超采区应压缩地下水开采量, 按照当地有关规划要求达到采补平衡 。6 . 1 . 4 灌 区改造后 , 返盐期农田地下水埋深应控制在地下水临界深度以下 , 灌区土壤水盐环境应满足作物生长要求 , 灌区土壤盐渍化状况应得到改善 。6 . 2 设 计 标 准6 . 2 . 1 灌区改造应根据灌区水土资源条

37、件、 工程设施状况、 管理水平以及农业生产、 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等, 复核灌区现状主要设计指标 , 合理确定灌区改造设计标准。6 . 2 . 2 灌区内需改造的蓄水 、 引水 、 提水、 输水和排水工程的工程等别、 相应建筑物级别和洪水设计标准 , 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 防洪标准 G B 50201 、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标准 G B 5 0 2 8 8 、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G B 5 0 2 8 6 和( 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 L 252 的有关规定。6 . 2 . 3 灌溉设计保证率的取值和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标准 G B 5 0 2 8 8的

38、有关规定。灌 区内 自然条件 、作物种植结构等差异较大时, 应结合灌溉分 区分别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 1 O6 . 2 . 4 设计排涝标准、 排渍标准及排涝模数、 排渍模数的取值,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标准 G B 5 0 2 8 8的有关规定 , 并应满足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的要求。当灌 区内降水特征 、 地形及土壤条件、 作物种植结构、 经济基础等条件差异较大时, 应分区确定 。6 . 2 . 5 灌区盐碱地改良或土壤次生盐碱化防治的排水设计标准,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标准 G B 5 0 2 8 8的有关规定外 , 还应通过 田间试验和现场调查确定地下水

39、控制深度。6 . 2 . 6 当需要采用灌排合一布置方式时, 应进行专门技术经济分析论证, 合理确定灌排标准。6 . 2 . 7 泵站和机井的装置效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标准 G B 5 0 2 8 8的有关规定 。6 . 2 . 8 渠道防渗衬砌和节水灌溉工程的设计标准,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 G B / T 5 0 6 0 0 和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标准 G B / T 5 0 3 6 3 的有关规定 。6 . 2 . 9 灌 区渠首工程 的合理使用年限: 当引水流量大于 10m“ /s时, 不应低于 50 年; 当引水流量小于或等于 10m “ / 5

40、 时 , 不应低于30年。提水枢纽工程的合理使用年限: 当单站装机流量大于10m 3 / 5 或单站装机功率大于 I MW 时, 不应低于 50 年 ; 当单站装机流量不大于 10m “ / 5 或单站装机功率不大于 I MW 时 , 不应低于3 0 年。6 . 2 . 10灌区灌溉渠道或排水沟的合理使用年限: 当灌溉流量大于 Z O m “ / 5 或排水流量大于 50m “ / 5 时, 不应低于 50 年 ; 当灌溉流量不大于 20m“ / 5 或排水流量不大于 50m 3 / 5 时, 不应低于 30 年。对灌排结合的渠( 沟) 道工程 , 当灌溉和排水流量分属不同使用年限时, 应按较

41、高的年限确定 。6 . 2 . 1 1 水闸、 渡槽、 倒虹吸、 涵洞、 隧洞、 跌水与陡坡等灌排建筑物的合理使用年限: 当过水流量大于20m “ /s时, 不应低于 50年; 当过水流量不大于20m3 / 5 时, 不应低于30年。 116 . 2 . 12田间工程的设计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高标准农田建设 通则 G B / T3 0 6 0 0 的有关规定。6 . 2 . 13信息化设计标准应根据灌 区运行管理现实需要和发展需求合理确定, 并符合国家和水利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有关规定。6 . 2 . 1 4 灌溉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 B 5 0 84有关规定。当采用微

42、咸水作为灌溉水源时 , 应采用微咸水 、 淡水混灌或轮灌 的方式 。采用微灌技术 时水质应符合现行 国家标准 微灌工程技术标准 G B / T 5 0 4 8 5的要求。采用再生水灌溉时, 灌溉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农 田灌溉用水水质 G B 2 0 9 2 2的规定 。6 . 3 灌溉水利用系数6 . 3 . 1 渠系水利用系数, 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大型灌区不应低于 0 . 55 , 中型灌区不应低于 0 . 65 , 小型灌区不应低于 0 . 75 ; 2 全部实行井 渠结合 的灌 区可在上述范 围内降低 0 . 10, 部分实行井渠结合的灌区, 可按井渠结合灌溉面

43、积占全灌区面积的比例降低 ; 3 井灌区采用 防渗衬砌渠 道输水 不应低 于 0 . 90 , 采用管道输水不应低于 0 . 9 5 。6 . 3 . 2 水稻灌区田间水利用 系数不宜低 于 0 . 95, 旱作物灌 区田间水利用系数不宜低于0 . 9 0 。6 . 3 . 3 灌溉水利用系数 , 大型灌 区不应低于 0 . 50 , 中型灌 区不应低于 0 . 60 , 小型灌区不应低于 0 . 70 , 灌区内的纯井灌 区不应低 于0 . 80 , 喷灌 区不应低于 0 . 80, 微喷灌 区不应低于 0 . 85 , 滴灌区不应低于 0 . 9 0 。6 . 3 . 4 实施微灌 、 喷

44、灌水肥一体化灌溉 的灌区, 灌水及施肥均匀系数应达到 0 . 8 以上 。 7 工程布置复核与调整7 . 1 一 般 规 定7 . 1 . 1 应按照节水、 节地、 节能、 节材的要求, 充分考虑当地地形条件、 现有灌排系统和农业现代化要求, 对取水工程、 灌排渠( 沟)系及建筑物、 管理等设施 的布置进行 复核 , 通过多方案 比较论证 ,提出总体布置的调整改造方案。7 . 1 . 2 当灌区范围和灌溉面积有较大调整时, 应在符合水土资源供需平衡要求 的前提下, 分别对取水工程、 灌排渠 ( 沟) 系、 建 筑物等工程布置进行复核 , 提出调整改造方案 。7 . 1 . 3 对于 自然条件差

45、异较大或灌区农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较大的灌区, 应复核现有灌排分 区; 当不符合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灌 区要求时, 应进行调整 , 并应按调整后 的分 区进行工程布置。7 . 1 . 4 当单一水源不能满足灌区功能要求时, 可选用地表水、 地下水综合利用方案 。7 . 1 . 5 具备利用非常规水源条件的灌区, 应深入分析非常规水源水质和水量 , 提出合理利用非常规水源的工程布置方案 。7 . 1 . 6 采用喷灌、 微灌、 管道输水等方式较集中的灌区, 应根据水源条件和作物需水要求 , 增设调蓄工程 , 提出调蓄工程布置方案 。7 . 1 . 7 道路、 桥涵、 输电线路、 信息化工程、 防风

46、林、 护渠林及防沙草障的布置, 除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定外 , 还应适应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现代灌区的要求。7 . 1 . 8 当对关系灌区安全生产运行的重要渠段或建筑物进行改造时, 应布设沉( 降) 陷、 位移等安全监测设施。7 . 1 . 9 在满足灌 区主要服务功能的前提下, 取水工程、 灌排渠( 沟)系建筑物改造方案宜做到与周边生态环境和地域文化相协调。 137 . 2 取 水 工 程7 . 2 . 1 取水工程改造应分析河( 湖) 水位 、 沿岸地形、 地貌变化情况和现代农业对水位、 流量 的要求, 对原有取水工程的布置 、 渠底高程等进行复核 , 提出调整方案。7 . 2 . 2

47、 对于从多泥沙河流上取水的大型渠首工程, 其防沙、 排沙设施经复核不能满足要求的, 应通过水工模 型试验确定改造或新建方案 。7 . 2 . 3 对于井灌区, 应根据当地水文地质资料, 复核单井控制面积及影响半径 。井间距不应小于影响半径 。7 . 3 灌排渠( 沟) 系及建筑物7 . 3 . 1 灌区改造时, 原则上不宜对原有灌排渠( 沟) 系进行大范围调整。但经复核确有必要进行调 整的, 应按照节水增效 、 管理便捷、 安全可靠、 布局合理的原则, 并兼顾现代农业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需求 , 经多方案论证 比选后 , 确定调整改造方案 。7 . 3 . 2 对原有灌排渠( 沟) 道进行改造时,

48、 应根据调整后的流量和水位对渠( 沟) 道纵、 横断面进行复核调整 。7 . 3 . 3 灌溉和排水系统布置的调整应相互协调, 兼顾灌溉、 排涝、降渍、 防治盐碱化等多方面功能, 满足灌区现代农业发展要求。7 . 3 . 4 灌排渠( 沟) 及建筑物布置应根据灌区规模、 功能、 运行特点和总体布置调整方案 , 对各类渠( 沟) 系建筑物的工程布置 、 结构尺寸、 水力要素、 设置数量等进行复核。对布置不合理、 不能满足建设现代灌区要求的建筑物 , 应进行多方案 比选 , 确定调整改造方案。7 . 3 . 5 对于渠( 沟) 系建筑物集中的情况, 宜根据灌排系统水位、流量、 泥沙处理、 防冻胀、

49、 运行、 管理等多方面要求, 采用建筑物联合布置形式。7 . 3 . 6 灌区量水设施布置应根据发展现代农业 和建设现代灌区 1 4 的要求, 复核现有量水设施布置、 数量和功能。不能满足要求时,应改造完善现有量水设施或新建量水设施。改造或新建量水设施宜与灌排建筑物改造同步实施 , 并应与信息化管理设施建设 统筹安排。7 . 3 . 7 应按照国家安全生产和保护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有关规定 , 复核现有穿越、 靠近居民点或学校的渠( 沟) 道上的安全防护设施, 对不能满足要求的, 应提出改造或完善布置方案。7 . 3 . 8 对于年久失修, 基本丧失功能的输水渠道或者不能适应喷微灌等对有压管道输

50、水要求的明渠, 可根据工程诊断结论, 经多方案分析论证后 , 采取管道化改造方案 。7 . 3 . 9 灌区水源工程改造应对灌区内现有水库、 塘坝等调蓄工程的调蓄能力 、 安全运行状况等进行复核 。当不能满 足现代农业或喷灌微灌用水要求时, 应提出除险加固、 扩大容积、 增加数量或引调其他水源等改造方案。7 . 4田 间 工 程7 . 4 . 1 田间工程改造应根据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以及灌区现代化需要 , 对田块布置 、 灌排设施 、 田间道路、 农 田输配电、 农 田防护林带和保护生态环境措施方案的适应性进行复核 。如不能满足要求或相互间不协调时, 应提出调整改造整体方案。7 . 4 .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基础工程/设备基础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