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伶官传序教案3知识与能力1、掌握史论的特点;2、学习通过举例、对比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手法。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一起看这幅图画,图画画的是项羽乌江自刎。项羽这个人,由昔日不可一世的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他在乌江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到底是不是天亡他呢?那么今天我们就由此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于人还是在天的文章-出自新五代史的伶官传
2、序。首先我们一起看一下这一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课件展示学习目标)二、检查课前预习作业(课后作业第三题)课前我们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了,并且留了作业,下面检查作业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翻译: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2、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翻译: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3、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翻译: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
3、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翻译: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三、分析课文(从史论角度分析)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说了什么事?表达了作者的那些观点?把观点句在课本上画出来。明确:事例: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观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翻译: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翻译:“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翻译:祸患常常是从细
4、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找一名同学领着学生读课文中的观点句。概括史论特点之一:史实+观点(从史实中提炼观点)2分析史实部分请全班同学齐读叙述史实部分,议论部分不读。时间理出过程。给同学们补充庄宗李存勖(885926)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庄宗多少岁,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学生讨论后回答)908年(23岁),“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912年(27岁),灭燕,“系燕父子以组。”923年(38岁),灭梁,“函梁君臣之首”,
5、建后唐。926年(41岁),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庄宗得天下用了15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3年。表面上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就是得到天下难,失去天下容易,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先保留这个问题,一会就可以得出答案。总结:得天下:接受父命,报仇雪耻,系燕父子函梁君臣失天下:一夫作难,仓皇东出,伶人困之身死国灭作者认为庄宗“得天下”是由于什么原因,“失天下”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明确:“得天下”“忧劳可以兴国”“失天下”“逸豫可以亡身”。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明确:“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
6、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请以锦囊盛纳”表明他的谦恭的态度。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明确: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矢志复仇的决心和意志。这段记叙写得较细,有何作用?明确:目的是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突出观点。记叙之后哪句议论的话回应了观点?明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明确:前一句是反问句,意思与字面相反,意为“难道是得到天下艰难而失去天下容易吗”。重点句是第二句,意为“还是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情经过,都是由于人为呢?”回应论点。3.论证方法记叙史实来论证观点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例证法
7、强调: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庄宗的史实突出他的极盛到极衰,作者又运用了什么写法?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明确:对比的论证方法。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B“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一扬一抑的写法。读出语气,一赞一叹。)对比论证的作用明确:得出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论证观点盛衰之
8、理在于人事4.学生齐读文章最后一句,翻译。明确: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有智慧、有勇力的人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伶人才如此吗?结尾一句,以问句结束有何作用?明确: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的治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概括史论特点之二:借古讽今文章主旨(结合背景)背景: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主旨(借古讽今):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讽谏北宋王朝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也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四、拓展延伸:庄宗:忧劳则兴,逸豫则亡秦:仁政则兴,暴政则亡六国:抗秦则兴,赂秦则亡项羽:重贤则兴,无谋则亡北宋:思危则兴,苟安则亡学生:勤奋则兴,懒惰则亡五、课后作业背诵本文的观点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