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基本信息
姓名:土小梅性别:女年龄:25
学历:大专职称:无教龄:2
职务:班主任所任学科:语文
教材版本:未来出版社单元名称:三年级上册第单元(专题)第课
《品德与生活》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认知能力
三年级学生兴趣广泛,喜欢做游戏,乐于参加活动,乐于动脑、动手,同学之间能团结合作。三年级大部分学生能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变成实际行动。由于低年级时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的缺乏,学生只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简单的探究活动。三、四年级学生由《品德与生活》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对于知识的积累,社会实践能力,探究能力都有待提高。
学习态度及习惯
整个班的学生上课都能认真听讲,大胆发言,积极参加学习、讨论,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积极性高,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学生特别喜欢这门课,老师布置的作业能较好的完成,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家庭、学校、班级中部分学生能积极帮助父母、老师、同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培养目标
教育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自然、生命、家庭、社会具有责任感。
二、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
安排及特点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使用的是山东美术出版社的教材,本册教材共分三个单元《认识我自己》《我爱我家》《我们的班集体》。
第一单元有4课,包括《两年来的变化》《我的优点和不足》《我的兴趣和特长》《相信我能行》。
第二单元有4课,包括《说说我的家》、《我是怎样长大的》、《爸爸妈妈真辛苦》、《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第三单元有4课,包括《说说我们班》、《同学友谊要珍惜》、《我们应该这样学》、《团结合作才能赢》。
本册教材以学生的生活为主线,时效性强,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教育内容有的放矢。让学生能够从体验的过程中懂得道理。
本册教材
重点、难点
本册教材以学生生活为主线,选取了解自己、家庭生活、班集体中自己应该怎样做等内容。
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调查了解、参观访问、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探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运用多种课程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萌发热爱家乡之情;教育学生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感受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和世界各地的风俗民情,激发学生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情感以及向往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
本册教材的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变成实际行动,进而形成习惯。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以学生熟知的事例来说明问题;争取家长的配合,在家中做一些家庭成员应该参与的事情的决策,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道德,利用身边的典型事例来影响自己,进而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
根据学生实际和新课程理念,你准备如何科学、灵活地使用好教材
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内容需要进行更换和调整,如:第一单元“认识我自己”的第二课教学重点“搜集有关的图片、文字资料”了解自然环境、资源和主要经济特点;等等。我觉得对学生来说是动手能力的培养,拓宽知识面。在使用本教材的过程中,努力做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有机地统一,给学生以正确的道德认识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使用新教材时,要激情达理,或以讲授故事的形式,启迪明理。利用补充的教材引导学生讨论理解,以深入课文的观点,并正确、恰当使用多媒体、课件、电教仪器,激法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重视教育的一致性,注意与其他学科教学配合,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提高教育效。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谈。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门课程以学习者为主体,是儿童学习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的课程。
在知识能力方面:通过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道德,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努力促使他们在自身的经验、体验中学习。结合新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将教材中涉及到的内容融入学校的管理和教育中,让学生掌握与人相处、独立行动、关心家人、帮助同学、增强自信等方面的能力。
在过程与方法上:教师是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的游戏设计者。本册教材充分的体现了学生在生活中学这一特点,所设计的课程内容均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我想将学习内容与学校的德育活动、少先队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就在身边,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就能体现出来,不需要特殊记忆,只要养成习惯就可以了。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本册教材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贴近学生”。学生在这册教材的学习中会从各种活动中得到快乐和喜悦,并能通过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课程中的感性活动,在他的内心产生影响,激发学生自我教育。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也可以让学生满足个体与他人交往的需要。通过学生参与学习,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发展智力,陶冶情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