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二氧化碳临界状态观测及p-v-t测定
————岑滨池
一、实验目的
1、了解CO2临界状态的观测方法,增加对临界状态概念的感性认识。
2、增加对课堂所讲的工质热力状态、凝结、汽化、饱和状态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3、掌握CO2的p-v-t关系的测定方法,学会用实验测定实际气体状态变化规律的方法和技巧。
4、学会活塞式压力计,恒温器等热工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实验内容
1、测定CO2的p-v-t关系。在p-v坐标系中给出低于临界温度(t=20℃)、临界温度(t=31.1℃)和高于临界温度(t=50℃)的三条等温曲线,并与标准实验曲线及理论计算值相比较,并分析其差异原因。
2、测定CO2在低于临界温度(t=20℃、27℃)饱和温度和饱和压力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与图中ts-ps曲线比较。
3、观测临界状态
(1)临界状态附近气液两相模糊的现象。
(2)气液整体相变现象。
(3)测定CO2的pc、vc、tc等临界参数,并将实验所得的vc值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范德瓦尔方程的理论值相比较,简述其差异原因。
三、实验设备及原理
整个实验装置由压力台、恒温器和实验台本体及其防护罩等三大部分组成(如图一所示)。
图一 试验台系统图
图二 试验台本体
试验台本体如图二所示。其中1-高压容器;2-玻璃杯;3-压力机;4-水银;5-密封填料;6-填料压盖;7-恒温水套;8-承压玻璃杯;9-CO2空间;10-温度计。
对简单可压缩热力系统,当工质处于平衡状态时,其状态参数p、v、t之间有:
或 (1)
本实验就是根据式(1),采用定温方法来测定CO2的p-v-t关系,从而找出CO2的p-v-t关系。
实验中,压力台油缸送来的压力由压力油传入高压容器帮玻璃杯上半部,迫使水银进入预先CO2气体的承压力玻璃管容器,CO2被压缩,其压力通过压力台上的活塞杆的进、退来调节。温度由恒温器供给的水套里的水温来调节。
实验工质二氧化碳的压力值,由装在压力台上的压力表读出。温度由插在恒温水套中温度计读出。比容首先由承压玻璃管内二氧化碳柱的高度来测量,而后者根据承压玻璃管内径截面不变等条件来换算得出。
四、实验步骤
1、按图一装好实验设备,并开启实验本体上的日光灯(目的是易于观察)。
2、恒温器准备及温度调节
(1)、把水注入恒温器内,至离盖30~50mm。检查并接通电路,启动水泵,使水待理不理对流。
(2)、把温度调节仪波段形状拨向调节,调节温度旋扭设置所要调定的温度,再将温度调节仪波段开关拨向显示。
(3)、视水温情况,开、关加热器,当水温未达到要调定的温度时,恒温器指示灯是亮的,当指示灯时亮时灭闪动时,说明温度已达到所需要的恒温。
(4)、观察温度,其读数的温度点温度设定的温度一致时(或基本一致时0,则可(近似)认为承压玻璃管内的CO2的温度处于设定的温度。
(5)、当所需要改变实验温度时,应加冰进行调节。
3、加压前的准备
因为压力台的油缸容量比容器容量小,需要多次从油杯时抽油,再向主容器管充油、充油的操作过程非常重要,若操作失误,不但加不上压力,还会损坏试验设备。所以,务必认真掌握,其步骤如下:
(1) 关压力表及其进入本体油路的两个阀门,开启压力台油杯上的进油阀。
(2) 摇退压力台上的活塞螺杆,直至螺杆全部退出。这时,压力台油缸中抽满了油。
(3) 先关闭油杯阀门,然后开启压力表和进入本体油路的两个阀门。
(4) 摇进活塞螺杆,使本体充油。如此交复,直至压力表上有压力表读数为止。
(5) 再次检查油杯阀门是否关好,压力表及本体油路阀门是否开启。若均已调定后,即可进行实验。
4、作好实验的原始记录
(1)设备数据记录:
仪器、仪表名称、型号、规格、量程、等。
(2)常规数据记录:
室温、大气压、实验环境情况等。
(3)测定承压玻璃管内CO2质量不便测量,而玻璃管内径或截面积(A)又不易测准,因而实验中采用间接办法来确定CO2的比容,认为CO2的比容v与其高度是一种线性关系。具体方法如下:
a)已知CO2液体在20℃,9.8MPa时的比容v(20℃、9.8MPa)=0.00117M3·kg。
b)实际测定实验台在20℃,9.8MPa时的CO2液柱高度△ho(m)。(注意玻璃管水套上刻度的标记方法)
c)
其中:K-即为玻璃管内CO2的持面比常数。
所以,任意温度、压力下CO2的比容为:
式中:
任意温度、压力下水银柱高度。
-承压玻璃管内径顶端刻度。
5、测定低于临界温度t=20℃时的等温线
(1)将恒温器调定在t=20℃,并保持恒温。
(2)压力从4.41MPa开始,当玻璃管内水银柱升起来后,应足够缓慢地摇进活塞螺杆,以保证等温条件。否则,将来不及平衡,使读数不准。
(3)按照适当的压力间隔取h值,直至压力p=9.8MPa。
(4)注意加压后CO2的变化,特别是注意压力和饱和温度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液化、汽化等现象。要将测得的实验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一并填入表1。
(5)测定t=25℃、27℃时饱和温度和饱和压力的对应关系。
6、测定临界参数,并观察临界现象。
(1)按上述方法和步骤测出临界等温线,并在该曲线的拐点处找出临界压力pc和临界比容vc,并将数据填入表1。
(2)观察临界现象。
a)整体相变现象
由于在临界点时,汽化潜热等于零,饱和汽线和饱和流线合于一点,所以这时汽液的相互转变不是象临界温度以下时那样逐渐积累,需要一定的时间,表现为渐变过程,而这时当压力稍在变化时,汽、液是以突变的形式相互转化。
b)汽、液两相模糊不清的现象
处于临界点的CO2具有共同参数(p、v、t),因而不能区别此时CO2是气态还是液态。如果说它是气体,那么,这个气体是接近液态的气体;如果说它是液体,那么,这个液体又是接近气态的液体。下面就来用实验证明这个结论。因为这时处于临界温度下,如果按等温线过程进行,使CO2压缩或膨胀,那么,管内是什么也看不到的。现在,我们按绝热过程过程来进行。首先在压力等于7MPa附近,突然降压CO2状态点由等温线沿绝热线降到液区,管内CO2出现明显的液面。这就是说,如果这时管内的CO2是气体的话,那么,这种气体离液区很接近,可以说是接近液态的气体;当我们在膨胀之后,突然压缩CO2时,这个液面又立即消失了。这就告诉我们,这时CO2液体离气区也是非常接近的,可以说是接近气态的液体。既然,此时的CO2既接近气态,又接近液态,所以能处于临界点附近。可以这样说:临界状态究竟如何,就是饱和汽、液分不清。这就是临界点附近,饱和汽、液模糊不清的现象。
7、测定高于临界温度t=50℃时的定温线。将数据填入原始记录表1。
五、实验结果处理和分析
1、按表1的数据,如图三在p-v坐标系中画出三条等温线。
2、将实验测得等温线与图三所示的标准等温线比较,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及原因。
3、将实验测得的饱和温度与压力的对应值与图四给出的ts-ps曲线相比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