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好习惯是幼儿成功的基石
什么是习惯?通常是这样定义的:一种观点认为习惯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第二种观点认为习惯是常常接触某种新的事物而逐渐适应,习惯成自然;还有人认为习惯是从环境中历练出来的,以相同的方式,一而再、再而三地从事相同的事情,不断重复、不断思考同样的问题。从字面上看,习惯的养成既是一件最简单的事,同时又是一件最复杂的事情。我听过 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记者问其中一位学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噢,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学习要多观察多思考;有了错要表示歉意;东西要放整齐;要热爱大自然等等,这些知识让我终生难忘。”这位学者的回答,得到了与会科学家的普遍认同,他们认为终生所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幼儿园老师给他们培养的良好习惯。是的,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良好习惯对于人一生的重大影响。
一、 重视养成教育,形成良好习惯
老话说得好,一岁看小,三岁看老,幼儿正处于一生中的敏感期,是学习做人的基础时期,习惯教育将影响到他们整个人生的德育水平。所以幼儿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阶段。幼儿园作为正规的学前教育场所,而我们又是有着专业知识的老师,应该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进而辐射到所有孩子的家庭,最后是全社会的参与。我们总是不失时机地利用各教学领域和游戏进行习惯教育,把其中的内容贯穿于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同时建立良好的督促机制。
1、榜样的作用:
“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这些词大家都了解,也明白它们的意思,对于孩子有什么样的影响力也应该想到。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以身作则,凡事亲力亲为地给孩子起表率作用,因为我们的言传身教会胜过那些空洞的规则,会影响着每一位孩子。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感受,孩子在家经常玩的游戏就是给家长这些“孩子”上课,做游戏,孩子们会把老师模仿得惟妙惟肖,其中就能看到老师对孩子的影响力。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是班上的老师,但凡是孩子身边的成人,都应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因为一个整体,其成员之间是会互相影响的,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要注意示范作用。如为了提高孩子自我服务、互相帮助、热爱劳动、主动参与劳动的能力,早晨来园我会带领他们一起打扫卫生;午睡后请较大的孩子帮助较小的孩子整理衣被;吃点心、吃饭之前让孩子轮流分发碗筷;放学前让大家和我一同整理活动室等等。总之要求孩子搬椅子轻搬轻放自己也要轻搬轻放,要求孩子在教室里轻声说话自己也不能大声喧哗,要求孩子懂礼貌自己也应带头使用礼貌用语……
2、习惯教育渗透于幼儿园教育的各个环节:
作为老师我们做到心中有数,明确班上孩子的年龄及班级特点,对孩子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习惯的培养。我班孩子虽然是大班了,可都是新生,原来在个体的一些小幼儿园学习,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就不均衡,我们就有侧重地对他们进行培养,在守时、守纪、进餐、劳动、午睡等习惯稍好的方面就重在保持;而对于卫生、爱学好问,自我评价与调控等方面的习惯则重点加强。有件事给我的印象就很深刻,记得第一天吃午饭的时候,阿姨拿来了饭后擦嘴用的消毒毛巾,起初我认为这是很平常的一种习惯,只稍稍提醒了一下,可是餐后打扫的时候发现毛巾居然一条没动。经过了解得知,这里的孩子根本没有这方面的卫生习惯,吃完饭后没想得起来用。这以后,我就加强了这方面的培养,很快孩子们习惯了饭后用毛巾擦嘴,不仅如此,他们还做得更好呢,每天把用过的毛巾都整整齐齐地放好,只是这些毛巾从一个盆转移到另一个盆而已,多可爱的孩子们啊!
一个人在幼儿阶段养成良好的饮食、起居、劳动、学习、卫生、交往等习惯,将会终生受益。我们把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渗透于孩子们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内容是具体化、生活化的,且具备可操作性。
3、贵在坚持: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养”不难,养成就需要很大的坚持性,需要不断地强化。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疲劳以至于忽视,从而使坏习惯卷土重来。大班的孩子有了一定的明辨是非的能力,能掌握一定评价机制的规则。所以,我们把评价主体变成孩子,我们一改由老师统一制定要求、规则比较多的现象;进而变成师生共同制定规则;最后逐渐让孩子成为规则的主要制定者。孩子们自己既是规则的执行者,又是一个规则的制定者、决策者,他们自然会积极地遵守。老师作为鼓励者、引导者,制造宽松的气氛,让孩子产生积极的态度。对于执行当中遵守规则时的状况及孩子们不断出现的新情况,一方面要进行教育,另一方面,更要不断地改进。我们每天时时,事事,都不忘提醒着孩子,别光说不练这是没有用的。对于自制力比较弱的孩子,教师总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并且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如大班幼儿起床后要学会叠被子,每次练习时,哪怕是孩子叠一遍老师再拆开、返工重叠一次,也让孩子继续练习,经过一段熟练的过程孩子们已经能够完成得很好并从中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与自信。
二、强化家庭教育在幼儿习惯教育中的作用
家庭教育离不开家庭成员的身传言教。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作为家长,必须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在生活中无形地为孩子做出榜样。用教育家的观点说,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受用不尽,像获得利息一样;要是有了坏习惯,就像一辈子有还不清的债务,总得为它付出代价。可是,现在有些家长千方百计地培养孩子的外语、美术、音乐等多方面的能力,却很少注重培养孩子的习惯,致使幼儿行为的两面性,即幼儿在幼儿园时行为习惯比较规范,但在家庭中却是相反的行为。更甚者,幼儿的有些良好行为习惯还得不到家庭的支持,文明行为反而引起周围成人的讪笑或制止,使幼儿对园内外不同行为要求感到无所适从。常言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庭教育的显著特征,就是潜移默化的熏陶。父母应从家庭实际出发,根据孩子身心发育的特点和习惯形成的规律,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抓起,从点滴抓起,循循善诱,以情导行,以明事理,寓教于乐,对孩子进行生动的渗透性的习惯教育。因此,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家庭与幼儿园的共同合作,幼儿园与家庭其实就是一辆车的两个轮子,必须同步调,同方向,才能让车子稳步向前。家长应该明白孩子如果养成一些坏习惯,等长大以后再改正就比较困难了。因此,必须注意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家园”同步,形成教育合力,务求实现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要求,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从教育实践上可以看出,在行为习惯的培养上进行有效的家园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社会大坏境要给孩子一个净化的天空
家庭、幼儿园、社会教育要有一致性。在这个现实社会中,作为成年人,要注重社会的价值取向,不要只是一味的物质化、理性化,使幼儿在这个真实的生活中,引起他们行为和认知上的冲突。如作为成人开车,看见行人过马路,就要主动地停车让行人先过;上下车就要让老人、妇女儿童先上;更甚者,如街上有人跌倒,就要主动地出手相助,哪怕做有些事会要付出代价,但这种行为无形中给孩子上了一堂生动的对道德和生命的尊重课。这种无形地行动,会不断地使孩子幼小的心灵获得体验,并获得道德的发展,获得正能量。如果幼儿园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而社会则相反,那孩子就会迷失方向,无法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可见道德教育的根本策略就是为孩子提供一些真实的生活背景,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去体验、去活动、去亲近,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规范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 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这句话揭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我们每个人都应把好习惯融于孩子的一日生活之中,为孩子们创设轻松、愉快地环境,在尊重孩子们好玩、好奇、好赞扬的特点基础上,让孩子们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练习和实践,养成良好习惯。习惯培养从娃娃抓起,抓早抓好势在必行。当然强化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要进行持久的训练,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不要指望孩子的好习惯会在一时养成,要对孩子进行反复耐心的教育,要允许孩子有反复。
习惯养成教育是培养幼儿适应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纵观国际、国内不同历史时期,凡是对社会有重大贡献的人无不具有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可见,良好的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十分重要,它足以成为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
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