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对语文教育或文学教育的理解首先语文学科的教育应重视其人文性不少专家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都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二者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两者互相依存,不可机械割裂。抽掉人文精神,只在词语和句式上兜圈子,语文教育就会失去灵魂,就会成为毫无意义的“排列组合”的文字游戏;脱离语言文字的具体表达与运用,抽象地去讲人文性,就会使有血有肉、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变成僵死的教条,无法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人文教育效果。但是,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在实际的语文教育中,却往往把这两者对立起来,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忽视其人文性,这是当前语文教育中值得注意的一个偏向
2、。什么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为什么要高度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有位著名语文教学专家她指出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这就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不认清这种人文性,“只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用解剖刀对文章肢解,留在学生脑海的只能是鸡零狗碎的符号。”而这样做的后果是“把学生的思维捆绑住了,把活生生的学生变成为机器人,把学生的个性、灵气都给打掉了。”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于个人生活阅历不同,思考角度有别,对事物的理解和看法
3、各异,在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不同的看法。因为语文不同于数理学科,语文课的内容是凝聚着作家的思想、感情和心血的作品,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定义和公式。语文课本身带有模糊性、多义性,大至课文主旨、段落理解,小至某一句话、某个词语的含义都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以作出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过分强调标准化考试,必然造成死记硬背,限制甚至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思想一致,共同努力”这句话写成一个成语,标准答案是“同心协力”,若是填“齐心协力”即被判错;将“刻画描摹得非常逼真”这句话写成一个成语,标准答案是“惟妙惟肖”,答案填“栩栩如生”也判错就是这类标准化考题存在严重弊端的典型例证。这类例子还有很多,尤其是
4、在各种参考书和复习资料中更是比比皆是。正如一位教育家指出“死记硬背与标准化考试方法有很大关系。标准化试题也叫客观题,好处是客观、准确,易于评分,缺点是量大而且死板、机械,容易把学生引向读死书、死读书的方向。现在的考试机制是死的,而教师的教学是活的,要注意在教学活动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再次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许多教师认为,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我们的作文教学已逐渐形成一种僵化、机械的训练模式。作文教学本来是应强调平时的观察、积累、思考,并鼓励学生用富有个性的语言把自己的思想真实、准确地表达出来。要鼓励说真话,鼓励写出真情实感,做到“文如其人”。但是,在考试面前,为了取得好成绩
5、,临近考试,教师忙着猜题,学生忙着背范文,有的学校为了强化训练几乎以每天一篇的频度布置学生作文。于是渐渐地学生的作文几乎成了假话、假感想、假故事的大全,几乎所有学生都写扶残疾人过马路、给老师送伞,所有孩子都像收音机一样说话。他们共同编着同样的故事,只是换上不同的时间、地点、人物,然后到老师那里领一个好分数。有的老师有这样的慨叹:“学生的作文千人一面,故事一样,写法也一样,阅卷真是味同嚼蜡”。当一代孩子不必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不必用自己的大脑思考时,还怎么谈得上观察力和想象力?!如上所述,我们在语文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性、创造性思维及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由于“灵气”是指思维敏捷、视野开阔、想象丰富和具有创意;而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必不可少的前提。在日常工作中必须首先端正两个方面的认识:一是关于语言与思维(包括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之间关系的认识;二是关于创造性思维到底包括哪些组成要素(即关于创造性思维结构)的认识。只有在端正这两方面认识的基础上,才能找到解决上述根本问题的正确途径与方法,才有可能真正通过语文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