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生存的地方》读后感_1.docx

上传人:qwe****66 文档编号:6617737 上传时间:2024-12-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存的地方》读后感_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生存的地方》读后感_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生存的地方》读后感_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生存的地方》读后感_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生存的地方》读后感_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生存的地方读后感 就如生存的地方这篇文章,两个人在大海中漂泊,而其中一个人面对一座危机四伏的小岛,他毅然决定留在这儿,而对于另一人这样的生活环境实在不能令他满意,他继续漂泊,但在最终,他确实找到了一个舒适的好地方,过上了丰衣足食的日子,当他去拜访当年留在孤岛的老友,这井然有序,如此美丽的地方使他惊呆了。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两个人的不同呢。当年留在孤岛的他,是用什么造就了现在这一座人间乐园呢。而生活在鲜花烂漫的小岛上的他,为何至今仍只能成为别人的小工呢。这一切只归于他们对生活的需求。当年留在孤岛上的人,他知道岛上的条件恶劣,而他看到的是,他会用自己的努力而改变它,现在环境的恶劣,并不代表永远,他相

2、信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总有一天它会变成一个好地方。而另一个人当时眼里看到的只有恶劣的环境,他心里只期待有一个舒适的地方,而当他真正地找到了舒适的地方,可即使他再舒适富足,他也一样自豪不起来,他没有艰难的创造和奋力的拼搏,金钱与舒适的诱惑,使他永远都吃不了苦,他一直被金钱与舒适主宰着,他始终不能成为生活的主人。而孤岛上生活的人,他有艰苦的创造与奋力拼搏,他用自己的双手自己的智慧去开坎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吃苦耐劳的精神令他成为了生活的主人,拥有了自己的生活。 生存的地方,只要能有创造与吃苦耐劳的人,不论在怎样的逆境中,都能碰撞出耀人的光辉。如果一个只贪图舒适人即使生活再舒适,再美好生活,始终,他只

3、会迷失了自己被金钱主宰着。 读了这篇文章,我不禁联想到了自己。当今社会中的我们,个人过着舒适的生活。现代的孩子谁能吃苦呢。每天丰衣足食的生活,社会激烈的竞争,金钱也使许多孩子着迷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还有那创造力又在哪儿呢。每个人都说孩子的想像力是最丰富的,这并没有错,但没有实际的创造,再多的空想也是“南柯一梦”无稽之谈。现代的孩子缺少实践的动力与创造力。即使有梦想,也该为梦想而奋斗,就如文中那个留在孤岛的人一般,坚强地创造出这一片“人间仙境。” 我们要用自己的努力,去创造,去开坎,属于我们的一片天地。现在舒适的生活环境,不该成为拖累我们的累赘,更应该成为我成功的动力与基础,世界这么地美,我们应

4、该更加奋斗努力,创造出一片更美好的“天堂”。 第二篇:生存的艺术读后感生存的艺术读后感 两周之内读了三本书,虽通读全文,但其主旨深意只能浅尝辄止、略知一二。园冶、说园都是景观界里程碑似的理论书籍了,对于刚踏进景观的我们多少有些晦涩,生存的艺术是俞孔坚的又一著作,虽是英文书写,但配以大量的图例,似乎变得也不是十分的难以理解。 文章主要叙述的是全球化和城市化,给景观设计学带来众多挑战和机遇,环境与生态危机、文化身份危机、精神信仰缺失,要求当代景观设计学必须承担起重建桃花源、重建天地一人一神和谐的重任。而面对这样的重任,景观设计学必须重归土地设计和监护的生存艺术,走向广阔、真实而寻常的土地,寻找大禹

5、的精神、汲取在土地上生存的技术和艺术。 俗语有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意指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比喻民心向背决定生死存亡。俞孔坚似乎是对造园、景观中的水很是看重,无论是对大禹治水还是后文中举得例子都能找到影子。 生存的艺术与之前看过的园冶、说园有些许不同的是,文章的字里行间作者主要是在追溯景观的根源,提出一种概念、或现象。他认为大禹是历史上第一位国王,利用自然治理自然,和谐的处理了人与水的友好关系。而回望今天的中国景观就好像秦始皇穿着西装一样,不伦不类,丧失了真正的自我。 中国正处于重构乡村和城市景观的重要历史时期。城市化、全球化以及物质主义向未来几十年的景观设计学提出了三个大挑战

6、:能源、资源与环境危机带来的可持续挑战;上世纪90年代早期开始,中国兴起了一场“城市化妆运动”,随后一场席卷全国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运动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这些都使中国的大地景观面临严峻的危机边缘:生态完整性被破、文化归属感丧失、历史遗产消失。农业时代的“桃花源”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 景观是一个天地、人、神相互作用的,各种自然和生物的、历史和文化的、社会和精神的过程发生并相互作用着。说中说道:景观不仅仅事关环境和生态,还关系到整个国家对于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和归属问题。文化建筑遗产大多是封建时期遗留下来的,现代人一味模仿欧洲模式,但是没有新的发展。力量和富丽堂皇的罗马帝国和法国路易斯

7、十四给人的印象是追求视为万能的西方城市,尤其是在城市,美丽的运动在美国,中国城市建设者也一直追求的。 在书中俞孔坚提到。从中国的第一个皇家园林和第一个文人园林开始,乡土便遭到了上层文化的抛弃。“乡村从一开始就被文化上层所抛弃”。然而人类归根到底还是来源于土地来自乡村,无论是女娲取泥造人还是盘符开天辟地都离不开养育我们人类的一方沃土,为什么有了一定的社会身份后我们就开始丢祖忘本了那。奇异、矫揉造作和排场成为造园的主流,并与周围寻常的环境以及市井生活大相径庭。法国的凡尔赛宫苑是如此,英国的花园则更是收集异国花卉的代表;中国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皆以奇花异草、怪石著称。在我看来这些也许可以算是“富人病

8、”的一种吧。当我们什么也没有时,我们的一切活动中心都是保证生存而已,一旦生产力有了剩余,我们便开始追求其他的物质财富,雪球越滚越大,直到它崩塌。个人和集体是如此,政治和商业是如此,景观也跑不出这个怪圈。 在“回归自然”这方面,沈阳建筑大学显然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自从念大学以来已经数度走进我的视野,有幸的是我曾经来到过这座大学,不幸的使由于考试在冬天于是便无缘亲眼见一见这一片庄稼播种时的生机盎然或者是收获时节的满地金黄。新建的沈阳建筑大学和众多新型大学城一样坐落于沈阳的边缘,占地面积大,这土地之中应该也有部分曾经属于农户的农业用地。大多的大学城都会挖湖蓄水,置石叠山来营造文雅惬意的学习生活环境,沈

9、阳建筑大学无疑从中脱颖而出,不但很好的利用了土地种植庄稼,使得活了十 七、八年不知五谷的学生亲眼见证粮食的成熟,也让他们实际的了解“粒粒皆辛苦有”的含义,很好的回归了乡村,除了这些许田地,校园的生物的种类也比我们常见的校园要丰富,我们充其量在校园见到些小猫、小狗、麻雀、喜鹊之类的动物,在那年冬天我还亲眼看到了在篱笆围绕的树林间漫步的梅花鹿,这又一次的贴近了自然。而且这样的景观不是也增强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和文化意识吗。 俞孔坚强调三个原则,一是设计尊重自然,使人在谋求自我利益的同时,保护自然过程和格局的完整性;二是设计尊重人,包括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身份;三是设计关怀人类的精神需求,关怀个人、家庭

10、和社会群体与土地的精神联系和寄托。这三个关于土地、人、精神的原则,要求当代景观设计学必须调整自身的定位和价值观。 这三点对于今日的景观确实是重要的,但是我认为在这三点钟必然是有摩擦的,必须相互妥协,自然与人类今天的发展就像一条抛物线,你高我低,我高你 低,如何真正的使二者达到共赢才是我们该费精神思考的,双方的适度让步,或者说人类更应该迁就自然才能算是接近正确的解决之道吧。 作者还提到。历史上,很多池塘、排水的设计目的是以便维持城市不被大水给侵蚀。现在城市设计完全忽略了这样的艺术生存,现在城市的排水系统一场大雨都消化不了,导致严重的水浸,这也使我们可以在家里“看海”,与此同时建筑物间缺乏有机的联

11、系,利用率低,缺乏诸如对防洪、遗产保护、栖息地保护以及游憩和通勤等综合功能的整合;2005年杭州被评为“中国最美丽的城市”,但从航拍画面来看,除了鳞次栉比的楼房建筑和“挤”在城市中的些许绿地,完全看不到美在哪里。杭州我也曾短暂的逗留过两日,观赏了西湖的美景,市民的生活状态到也算是惬意,行道树和植被也很是茂盛,相比北方和西北地区优秀着很多,但似乎这样的状态也太过于自满。从卫星图上看,偌大的一个雄鸡中国在植被覆盖率上就像一只“脱毛鸡”除了XX省、XX省、江浙地区有成片的绿意之外都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黄土地,这之中也正反映着文中俞孔坚在强调的资源过度利用等环境问题。 俞孔坚“红飘带”这个项目在国际上也是

12、优秀的,美国著名旅游杂志traveler2008年4月评出“新七大世界建筑奇迹”,中国秦皇岛的“红飘带”因其生态理念及突破常规的设计而入选。就像作者在文中自己反复写到的那样,要善于利用自然,而不是过度的先破而后立,现代中国的景观不是要一味的模仿中国国代园林的优秀作品,更不能单纯的照搬没有任何文化背景的西方景观。“红飘带”未见其景已知其意,整个景观以一条“红飘带”长椅贯穿,这是吉祥的中国红,在树林间顺着河流的走势蜿蜒穿梭,十分醒目,然而这样的醒目却又显得这样的自然,这条景观道的建设丝毫没有破坏河流的走向与曲直,一草一树也尽量的保留了它原来的样子。 虽然全书更多的阐述的是一种概念与理想,准备了很多

13、案例与数据的支持,也继承和发展了园冶与说园中亲近自然与善于保护与利用自然地思想,实际的解决办法没有一一陈列,但是我们不是也从他的作品中品出了些许精神与方法吗。 第三篇:数字化生存-读后感数字化生存读书心得 在读这本数字化生存之前,我先去百度大致了解了下它。数字化生存可以说是二十世纪信息技术及理念发展的圣经,此书的流行和传播对二十世纪信息时代的启蒙、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书深入浅出了讲解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趋势和应用、巨大的价值和数字时代的宏伟蓝图,阐明了信息技术、互联网对时代和人们生活的影响和价值。作者尼葛洛庞帝成为了信息技术投资和趋势分析领域的教父,他的知命度和因此带来的无形价值不可估量

14、。数字化生存此书描绘了数字科技为人们的生活、工作、教育和娱乐带来的各种冲击和其中值得深思的问题,是跨入数字化新世界的最佳指南。历史对它的评价还是很高的,启蒙了一代人的信息知识。 上世纪90年代末,此书主要是作为大众传播学的必读书目。现在互联网已进入普通人的生活,但数字化生存为我们描绘的“原子到比特”的演变过程,仍然激荡着每一个年轻人的心胸。“数字不再只和计算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作者在书中开宗明义地写道。贯穿全书的一个核心思想是,比特作为“信息的dna”,正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作者认为,相比较而言,工业时代是原子的时代,它带来的是机器化大生产的观念,以及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时

15、空以统一的标准化方式重复生产的经济形态,即“机械复制”时代。信息时代,即电脑时代,显示了相同的经济规模,但时空与经济的相关性减弱了。无论何时何地,人们都能制造比特。可见,信息技术革命将把受制于键盘和显示器的计算机解放出来,使之成为我们能够相互交谈、共同旅行、能够抚摸甚至能够穿戴的对象。这些发展必将改变我们的生存方式。 信息时代的变革,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现实。它不可避免地对人类的文化和生存状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深刻影响了互联网从业者的数字化生存一书,并非单纯地将万物转化为1和0,而是指在科技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人类可以将自身的智慧,以及与外界的联系,经过“原子到比特”的编辑、组合、排列、压缩、

16、还原的复杂程序,经过一定载体的传输和接受,再经过过滤、分拣、排列、筛选和管理,很好地满足人类及社会的发展需求。而这一切的实现,对于习惯了美国式科幻影片叙述模式的年轻人来说,不知是怎样地悲欣交集。 前言中有那么一句话很是引起了我的注意。“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这句话现在说或许显得很平常,放在十二年前,感觉那是相当了不起的,书中所描绘的崭新的数字化网络化生活方式,在当时甚是轰动,引起了人们的追捧,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阅读的热浪。据说凭借这本书作者也被美国时代周刊列为当代最重要的未来学家之一。十多年过去了,当年对于数字科技的狂热追捧已经渐渐消退,书中的一些对于未来的预测也成为了现

17、实,。也许看完这本书后,你会觉得它所带来启发不是很大,因为十二年前预言、设想,成为了今天的常识。但你要知道这本书可是在十二年前写的,你还是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精神,不会否认尼葛洛庞帝作为一位具有科技创新精神和远见卓识的研究者,对大众的数字化启蒙教育所做出的贡献,也不会保守地将书中的观点称作天方夜谭。 现在,数字化科技带来了我们时代的巨大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我们习惯了互联网介入的工作与生活,习惯了便利的数字化信息传输, 沉醉于数字技术制造的超现实影像中,这一切的到来几乎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存形式。甚至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数字化,离不开互联网了。 但是,在数字化的世界

18、里,人只是一个个维护节点的“工程师”。知识的进步变成了节点的新增、嵌入、蔓延和复制。知识体系变成了网络数据库。奇妙的是,当网络与人脑进行“嫁接”之后,一个个从不愿读书的凡夫俗子也能够瞬间与世界知识宝库合二为一。电脑网络成为人脑的直接延伸,变为虚拟的人脑,于是人们眨眼间成为饱学之士。他们“拥有”的知识足以令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们羞愧。然而,这种“拥有”具有多少内在化的成分。虚拟的人脑能产生新的智慧、美好情感和价值观吗。看来,在数字化时代,人越是“拥有”知识,知识就越外在于他。人越来越不需要也无力对知识进行消化。 当阅读变成了蒙太奇般的随风飘荡,“拥有”的知识变成电脑网络上的节点时,知识分子是不是命

19、中注定要离开故园而去流浪。他们还能辨认方向吗。他们有歇夜的去处吗。 当然,引用网上的一段话。“我们应该看到数字化生存并不是一本严谨的理论著作,书中的观点大多只是零散的点射,缺乏一个内在的系统把握,其理论阐述也不尽严密,内容中不乏一些轻率而随意的观点。作者自己也说,写这本书只花了六个星期,一个笔记都没有做,也没有做过任何的调研,书中的内容主要是基于他在媒体实验室的工作经历以及个人经历。他不觉得自己是一个“未来学家”,他著书的初衷只是想表达一下个人对于数字化未来的看法,也许书出版之后的火爆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所以我们不能把这本书当作一本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著作,对于其中的观点也应该进行一番分析和思考之

20、后再做出决断。”所以我觉得本书在现在给与我们的更多的是思想层面上的东西,一种科技创新精神,还有在书中所表现出的无惧无畏的精神。 数字化生存作为一本通俗的学术著作,或是科技文化的散文集,“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作者在本书前言中这样写道。的确,数字化科技带来了我们时代的巨大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我们习惯了互联网介入的工作与生活,习惯了便利的数字化信息传输,沉醉于数字技术制造的超现实影像中,这一切的到来几乎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存形式。 现在阅读完这本书,略有感想,希望下次阅读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晋升。 第四篇:数字化生存读后感数字化生存读后感 在

21、读完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之后,我不得不对作者那卓越的眼见产生深深的敬佩之情。在书中,他生动而又幽默地为我们描绘了未来数字化的生存方式。他对数字科技的发展所做的一些预测,尽管有的在今天并未完全实现,但我仍然难以想象,在18年前的作者是有着怎样的智慧,而当时的我不过还是一个咿呀学语的孩子。 全书共分为三部分,而给我感触最深的便是第三部分:数字化生存。作者描述了“后信息时代我就是我”、“黄金时段就是我们的时段供出租的比特”、“便捷的联系仅仅数字化是不够的”、“从游戏中学习学习的乐趣”、“无所不在的万事通机器的哀求便捷的联系”以及“新电子表现主义穿过时空隧道的医生和教师”六个小节,充分表现出

22、了他对数字化生存方式的到来所持有的态度及观点。这六个小节的内容中,最使我感兴趣的便是第四小节:从游戏中学习学习的乐趣。在这一小节中,作者通过介绍几个例子生动而又极具讽刺意味的表达了对直接在青少年的头脑中灌输各种知识这一行为的看法。例如:在汉尼根小学legologo实验班上,一个6岁的男孩通过游戏造出了一堆会动的积木,而这一成就使这个孩子充分体会到了从游戏中学习的乐趣。由此可见,游戏在某种程度上能更好地让我们学习探索新的知识,作者在书中提到:“病人豪膏的年轻人在我们的社会中,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可能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多,倒是有障碍的教学环境之多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电脑能令这一切改观,因为它能帮助

23、我们更好地了解学习和认知类型截然不同的孩子。”对于这一观点,我并不是完全认同,诚然,电脑的确改变了教学环境,使得孩子们的学习变的更为方便有利,但它并没有改变一切,就像书中提到的“法国、韩国和日本这些国家不断在青少年的头脑中灌输各种知识,它们付出的高昂代价就是,当这些年轻人升入大学的时候,他们已经跟死人差不多了。之后的4年,他们觉得自己就好像刚刚跑完马拉松只剩下一口气时却还被逼着参加攀岩一样。”虽然这是作者当时的社会现实,我不得不承认,在看到作者说的这句话时,这句话恰恰引起了我的共鸣,我觉得这描绘的就是我们的现在,电脑固然为孩子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教学手段,但在中国,要想实现作者所说的“我们现在几

24、乎可以用电脑来模拟任何事物,我们可以让孩子们自己设计青蛙,创造出一种行为类似青蛙的动物,修正它的行为,模拟它的肌肉,在这只模拟青蛙身上玩不同的游戏”这样的想法,我觉得还有很长并且艰难的一段路要走,作者把电脑在学习中的应用想象的太过简单而美好。一个国家固有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很难被改变的,我想这是作者并未考虑到的。 纵观整本书,十多年前的作者对于未来数字化的生存的描绘不可不谓见解独到,尽管他的一些观点在我看来未必如此,但是这毕竟是当时的作者对未来生活的大胆畅想,这样的精神和勇气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对数字变革所采取的乐观积极的态度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学会的。 第五篇:学会生存读后感学会生存读后感 学会

25、生存一书的作者是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供职的法国教育思想家埃德加富尔,他于1972年向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长递交的一份研究报告。 学会生存一书的作用是把“学习化社会”的概念推向了世界,并推进了人们对终身学习的思考,是由于当前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的迫切需求所产生的偶然观念,必然结果。其实它和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存、教育即社会的思想和他的这种思想其实是不谋而合的,总的来说,如今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在年轻的那几年或者是某个阶段就能够学会以后乃至一生所用的知识,所以学习的目的很明确,就是生存;其实人的一生就是和自己和别人不断的较量和竞争的过程,所以对于人的要求就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增加了更高的门槛,为了生存。其实生

26、存包括各种各样的需求,一是:物质方面;二是:精神方面。要是从纵向的角度看的话,就是从你的一生的时间以及各个阶段,逐渐考虑和磨练自己的能力、品质、人格、意志。 其中的有关教育的扩充需要与要求值得关注,因为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不乐观:第一,需要和要求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不总是自然地和谐一致的。第二,在这两方面都可能发生不均衡的状态;第三,在许多部门,在大多数国家中,这两个因素是不相符合的;第四,教育需要和教育要求,无论其各自的增长率如何不平衡,无论其结果如何不一致,这两方面都正在日益猛增。在教育扩充的许多原因中,有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人类知识的增加、社会的改革和心理上的动机,每种原因都是重要的,但最

27、有决定性的似乎是社会经济的原因。因此,教育的扩展就可能受到政治上的选择和意愿的影响,并部分地为它们所控制。即使教育还没有在全体人民中取得它应有的地位,它至少已为每一个人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对于教育的要求是我们时代的特征,其范围之广和力量之大是空前的。这种演进由于种种协调一致的原因正在世界所有地区发生着,无论其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增长率、人口密度、技术进步的程度和每个国家的文化政治制度如何。这是一个无可争辩的普遍历史现象。一个迹象表明,这种倾向将继续高涨。在我们看来,这是不可逆转的。将来制订教育政策必须根据这个基本事实。 在今天,学会生存就要把学习当作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积极的终身学习的观念。终

28、身学习,是指人的一生都要学习,从幼年、少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学习伴随人的整个生命历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学会生存报告把终身学习与建立学习化社会(学习型社会)结合起来。“学习化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习成为整个社会成员一项经常的重要活动。创建学习化社会有赖于终身教育思想的普及,又有利于终身教育的实施与提高。而当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时尚时,另一个关键问题出现了,这就是怎样学习。学会学习是学会生存的前提。发现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是引导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为了自我的终身学习和创造活动,我们的教育重点必须从“学会”走向会学,即培养一种创新性学习能力。学会学习在当前还要转变一种观念,即由“拥有文凭”向

29、“拥有能力”转变。文凭和学历是靠勤奋学习得来的,表明了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有文凭就有水平、有学历就有能力。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 新事物、新情况层出不穷,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出现,要求人们必须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个拥有较高文凭和学历的人,如果停滞不前,也会落伍,难以跟上潮流、胜任工作、获得进步。学会学习,学习会生存,核心就是要在全社会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让学习成为21世纪的生活方式,养成处处学习、时时学习的习惯,并且首先要学习“学习的方法”。如此,个人生存才会有保障,国家才不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被淘汰,以及落后就会挨打什么的教训我

30、们的人民已经受得太多了,近代的侵略者给我们的教训应当永远铭记在心中。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除此之外,还有学习,不断地学习。 在今天,学会生存就要把学习当作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积极的终身学习的观念。终身学习,是指人的一生都要学习,从幼年、少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学习伴随人的整个生命历程。“学习化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习成为整个社会成员一项经常的重要活动。创建学习化社会有赖于终身教育思想的普及,又有利于终身教育的实施与提高。而当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时尚时,另一个关键问题出现了,这就是怎样学习。学会学习是学会生存的前提。发现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是引导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为了自我的终身学习和创造活

31、动,我们的教育重点必须从“学会”走向会学,即培养一种创新性学习能力。学会学习在当前还要转变一种观念,即由“拥有文凭”向“拥有能力”转变。文凭和学历是靠勤奋学习得来的,表明了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有文凭就有水平、有学历就有能力。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新事物、新情况层出不穷,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出现,要求人们必须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个拥有较高文凭和学历的人,如果停滞不前,也会落伍,难以跟上潮流、胜任工作、获得进步。学会学习,学习会生存,核心就是要在全社会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让学习成为生活方式,养成处处学习、时时学习的习惯。第18页 共18页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心得体会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