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施工测量规范一、平面首级施工控制点测区内至少有三个D级控制点作为首级控制点或不低于E级GPS平面控制点作为施工控制点。首先对已有首级GPS控制点按国家E级要求进行点位复核,测量结果符合D级精度要求。当施工控制GPS点远离测区边界距离大于10KM或大于GPS测程,应按国家E级GPS规范布设测区施工控制网,控制网为闭合网或全面网。1、选点点位应在基础稳定、净空条件较好、保证视场障碍物仰角小于150,便于架GPS接收机的位置。点位应远离高压线100m,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300m,同时。应考虑周围高大的地物(如楼房、大桥、山头等)、地形对无线电的影响,点位应尽量选择高点。选好点后埋设测量标志点,点
2、位的埋设按国家四等要求。同进做好点之记。2、观测(1)、观测应满足下列条件:、卫星高度角应不小于150;、观测时应不少于30min;、采样间隔应为1560s;、观测卫星数应不少于四颗,卫星分布象限应不少于二个;、观测时点位几何图形强度因子(PDOP值)应不大于8;、使用单频接收机时,基线长度应不大于20km。、观测记录格式统一采用下列格式3、数据处理二、高程控制测量测区内至少有三个等高程控制点作为首级控制点或不低于等高程等控制点作为施工控制点。首先对已有首级高程控制点按国家等要求进行点位复核,测量结果符合等精度要求。当测区高程控制点远离测区边界距离大于10KM或大于GPS测程,应按国家E级GP
3、S规范布设测区施工控制网,控制网为闭合网或全面网。确定高程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一个测区应采用同一高程基准,本测区采用珠基高程系统;控制网应布设成闭合环线、附合路线或结点网等形式,困难地区可布设成支线形式;首级高程控制点应埋设永久性标石。控制点的位置应高于高水位线,并应选择在地基稳固、便于观测和埋设标石的地点。对于三、四等不准点,严禁在河岸大堤上埋设标石。三、四等水准点应绘点之记。水准测量测站的观测顺序应为:三等: 后-前-前-后四等与图根: 后-后-前-前图根水准也可使用单面水准尺观测。四等水准宜采用往返或两组同向观测,也可用变动仪器高或双摆尺的方法代替往返观测。水准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水准测量
4、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的规定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每公里高差中误差(mm)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mm)附合或环线闭合差、往返测互差(mm)路线长度(km)偶然中误差M全中误差MW附合或环线支线往返单程往返三等3620125025四等5103020201510图根-206040-164注:表中L为已测测段路线长度(km),R为附合或环线路线长度 (km);计算往返测互差时,R为测段或区段长度(km)。控制网布设成结点网时,结点与结点或起算点间的路线长度,应不大于表中规定值的0.7倍;困难地区的内河航道测量,以四等水准作为测区首级控制时,往返观测的附合路线长度不大于50km。每公里高差偶然中误
5、差可按公式计算。式中:M-每公里高差偶然中误差(mm);-各测段往返互差(mm);n-测段数,不宜少于20;R-测段长度(km)。每公里高差全中误差可按式计算。式中:MW-每公里高差全中误差(mm);W-水准环闭合差(mm);N-不准环个数;R-水准环线长度(km)。等级水准测量测站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的规定等级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水准仪类型最大视线长度(m)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m前 后视距差 (m)前 后 视 距 累积差 (m)红黑面读 数互 差 (mm)红黑面高 差之 差(mm)间歇前后或变动仪器高前后高差之差(mm)三DS3750336233四DS310002510345图根DS
6、10100-大致相等-436水准观测应注意下列事项:水准观测应在标尺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并用测伞遮蔽阳光,避免仪器曝晒。严禁为了增加标尺读数,把尺垫安置在沟边或壕坑中。同一测站观测时,不应两次调焦,转动仪器的倾斜螺旋和测微旋时,其最后均应为旋进方向。每一段的往测与返测,测站数均应为偶数,否则应加入标尺零点差改正,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标尺必须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因测站观测限差超限,在迁站前发现可立即重测,若迁站后发现,则应从高程点重新起测。往、返观测高差较差超限时应重测。二等水准重测后,应选用两次异向合格的结果,其它等级水准重测后,可选用两次合格的结果,如重测结果与原
7、测结果比较,其较差均不超限时,应取三次结果的平均数。水准测量路线需要跨过江、河、湖、泊和山谷等障碍物时,其测站视线长度,二等水准超过100m。三、四等水准超过200m时,应按照GB12897-9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执行。三角高程测量三角高程测量分为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和经伟仪三角高程测量。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可代替四等水准测量和图根不准测量。经伟仪三角高程测量只适用于图根不准测量。三角高程网各边的垂直角宜对向观测或中间设站观测。观溻时,目标成像应稳定清晰。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代替四等水准时,应符合下列规定。起算点应不低于三等不准点,起算点间高程传递边的路线长度应不大于15km,观
8、测边长宜不大于1km。垂直角观测测回数过半后,宜变动仪器或棱镜高,其变更范围应大于10cm,所测高差互差应不大于310-5D,D为测边边长(km)。有条件时,宜采用三联脚架法。图根三角高程网,可按四等水准联测一定数量的控制点作为高程起算点。起算点间高程传递边的路线长度应不小于16km;当测图等高距大于1m时,应不大于40km。三角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的规定,并应进行地球曲率折光差的改正。三角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经伟仪类型测回数指标差()垂直角互差()对向观测 高差互差(mm)附合或环 形闭合差(mm)四等DJ2388图根DJ221515DJ632525注:表中D为高程传递的水平
9、距离(km);经伟仪三角高程对向观测高差互差可放宽至0.1D(m),当边长大于2km时,其测回数应增加一倍;边长小于600m时,测回数可减少一测回。经伟仪仪高和棱镜(觇标)高可用钢尺或对中杆在每次观测前后各量取一次。四等高程量至1mm,两次互差应不大于2mm;图根高程量至5mm,两次互差应不大于10mm。平面控制点单点高程,宜对向测定;当高程传递边长小于1km时,也可用两个起长时期点单向测定,所测得的高程互差应不大于0.1m。跨水面高程测量跨越地点应选在不面狭窄、地基稳固之处。观测时,视线距水面的高度宜大于3m。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时,跨越距离应小于400m,两岸测站和立尺点应对称布设。跨河水准观
10、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规定。跨河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跨越距离半测回远尺读数 次 数测回数测回差(mm)三等四等图根200以内21-2004003281225注:一测回的观测顺序为:在一岸先读近尺,再读远尺;仪器搬至对岸后,不动焦距先读远尺,再读近尺;采用双向观测时,两条跨河视线长度应大致相等,两岸岸上视线长度应相等,并大于10m;采用单向观测时,可分别在上、下午各完成半数工作量。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代替四等水准跨越水面时,宜在阴天进行观测。对向观测时的气象等外界条件宜相同。垂直角观测的测回数应符合表的规定。电磁波三角高程跨越测量垂直角测回数跨越距离 (km) 测回数 观测方法1.01.020中丝法46二丝法-3采用经伟仪倾角法代替图根水准跨越水面时,应符合表的规定。经伟仪倾角法测回数跨越视线长度S(km)仪器类型观测组数每组测回数测回互差允许值(mm)20浓度误差限值(m)0.20.01H注:H为水深值(m);对山区河流水深小于5m的硬底质水域,浓度误差应不大于0.15m。测深线布设主测深线宜垂直于等深线总方向、挖槽轴线或岸线,也可布设平行线、螺旋线或450斜线。疏浚测量应布设垂直于主测深线的纵向测深线,其间距不宜大于主测深线间距的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