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因此学生是课堂教学的最终落脚点。评价一节课上的效果如何,最终还是要看学生在这节课中的发展如何。关注学生发展,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学生的参与状态,比如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与其他学科相比较而言,技术学科实践性更强,因此教学中总是离不开学生的实践。不管是信息技术还是通用技术,都应该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离开了实践,只能是纸上谈兵,走马观花,一切流于形式,也就谈不上课堂效果。因此,这次观评课我选择从“学生学习”的维度进行观察,观察点是“学生参与动手度”。
初次接触课堂观察,开始并不清楚什么是课堂观察,临时阅读了崔允漷欧教授的《课堂观察》一书,才对课堂观察有了初步了解。个人认为,学生参与动手情况与操作任务难度、学生兴趣、教学器材数量、所用时间、学生参与人数等都有关系,因此我决定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一、观察点记录
课题
任务难度
学生兴趣
分组
器材
用时
参与人数
总体评价
《结构的稳定性》
动手制作:用积木设计、搭建一个稳定的结构,难度适中。
较高
每组4人,9小组,
每组一套积木器材
5.5分钟
大部分学生参与动手制作,个别同学感觉插不上手。
★★★★
参与度较高
《模型或原型的制作》
动手制作:用所给卡纸为原料,制作纸桥模型,难度较大。
一般
每组8-9人,4组
每组一套卡纸等材料及工具
22分钟
每组2-4个人为主制作,其他人只是在看,或做其它。
★★★
参与度一般
《技术设计的基本原则》
动手制作:用纸杯等材料制作简易笔筒,难度适中
很高
每组6-7人,6组
每组一套纸杯等材料
8分钟
大部分学生都在动手制作,有个别同学只是旁观。
★★★★★
参与度很高
《动手组建家庭小型局域网》
动手操作:网线的制作和路由器设置两个阶段,难度适中。
很高
每组3-4人,6组
每组2网线钳、1台路由器、1台电脑
9分钟; 24分钟
每两人做一个水晶头,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
参与度很高
《图像处理》
上机操作:图像简单处理与合成,难度适中。
一般
每组4人,4组
每组一台电脑
大约26分钟
每组1人操作, 1-2人在观看,另有人做其它
★★
参与度较低
《信息的鉴别与评价》
拓展延伸:四个搜索任务,任务难度适中
一般
基本无分组
学生人手一机
2.5+1
+1.5
+1
=6分钟
所有同学都在操作
★★★★★
参与度很高
二、课例分析及建议
六节课例中,个人觉得《动手组建家庭小型局域网》、《信息的鉴别与评价》和《技术设计的基本原则》这几节课学生参与动手情况很好。
课例一:《结构的稳定性》
本课中,教师在讲解完结构稳定性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后,设置了“动手制作”环节,让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积木以小组合作形式,设计、搭建一个美观、具有想象力并且稳定的结构,让学生在体验中深入理解所学知识,任务难度适中,学生兴趣较高。每小组4人,分9个小组,分组人数适中。从视频上看,大部分学生参与动手制作,只有个别同学感觉插不上手,最后各个小组也都制作出了自己的作品。积木搭建部分的动手操作有利于帮助和促进学生在搭建过程中体会和理解前面学习的关于稳定性的知识。操作用时约5.5分钟,总体上来看参与度较好。
【建议】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督促或评价促进等方式鼓励和引导未能参与的同学积极参与进来,教学效果会更好。
课例二:《模型或原型的制作》
本课中,教师设置“实践与体验”环节,用所给卡纸为原料,小组合作完成纸桥模型制作,相对来说难度较大。每小组8-9人,4个小组,分组人数偏多。大部分学生都在动手制作,学生热情很高,但每组主要集中在其中的2-4个人为主制作,其他人好像只是在一旁看,或者自己在摆弄卡纸等东西。最后每个小组的学生基本能制作出理想的作品。操作用时约22分钟,总体来看参与程度一般。
【建议】1、小组人数再少分一些,分组多些;2、像这种比较容易准备的材料可以多准备一些,让更多的学生动手尝试,实际教学效果会更好。
课例三:《技术设计的基本原则》
本来这节课内容比较枯燥,但教师设置了一个动手环节,利用纸杯等材料制作展示简易笔筒,并让学生展示和介绍自己的作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趣很高。每小组6-7人,6个小组,分组人数稍多。从视频上看,大部分学生都在动手制作,有的拿剪刀,有的拿胶水,有的处理纸杯,小组合作比较默契,制作的作品也很有特点。但由于小组人数稍多,也有个别同学好像只是在旁观。操作用时约8分钟,总体来看,学生参与度很高。
【建议】学生分组人数尽量少些。
课例四:《动手组建家庭小型局域网》
本课属于实践课,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后,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操作。动手操作分两块,一是网线的制作,约9分钟;二是路由器的设置,约24分钟,时间充分。由于操作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兴趣很高。这种课需要一定的硬件条件,本课准备的器材齐备,数量适中,每组2把网线钳、2个水晶头、1个测线器、1台路由器、1台电脑。每小组3-4人,分6组,分组人数适中。网线制作阶段,每两人能做一个水晶头,学生都能动手制作网线;路由器设置时,大部分学生也能参与设置,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不同程度地参与到动手活动中来。总体来看,学生总体参与程度很高。此外教师还采用魔灯平台辅助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建议】操作内容不可能都由老师讲解,即使讲解完了学生也不一定都能记住,因此建议老师制作成微课或微视频等数字化资源,给学生提供技术支持,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提高课堂效率。
课例五:《图像处理》
这节课主要是实践课,教师采用的上课环境是录播教室,学生每排4人为一组,共4排,总体人数太少,有作秀的嫌疑。每组配备一台电脑。由于环境等条件限制,导致课堂实际效果较差。从视频来看,基本上只是1人操作,有1-2人在观看,还有的无所事事。操作用时大约26分钟。虽然操作用时比较充分,但总体参与度较差。
【建议】1、像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课最好选择在微机室上课比较好;2、因为条件限制,实在不能在微机室上课的也要尽量保证人手一机,最多也只能两人一机,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位学生都有亲身体验的机会。3、优课教学应该尽量贴近实际教学为宜。
课例六:《信息的鉴别与评价》
本节课理论性较强,但教师依然安排了学生操作内容。拓展延伸部分,设置了四个任务让学生搜索完成,任务难度适中。
任务1、查询从“泰山站”乘坐火车去黄山旅游的准确的车次信息。用时1.5分钟。
任务2、搜寻一条你最感兴趣的新闻,说一说为什么选择这条新闻。用时1分钟。
任务3、你知道中国最近一次人口普查得到的全国总人数是多少吗?你的资料从哪里来?可信吗?。用时1.5分钟。
任务4、邮箱里的信息确是鱼龙混杂,快去把你的信息处理一下吧。用时1分钟。
动手操作共用时6分钟,其他时间都是老师讲或教师问学生答。
本课基本不存在分组学习,由于录像限制,能看到的基本上是40人左右。学生人手一机,因此所有学生都在上机操作,学生动手参与度很高。
【建议】虽然理论内容较多,但为了避免枯燥,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这样会提高课堂效率。
综合来看,学生分组人数与器材数量直接影响学生动手参与度,也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格外注意这两个因素。此外,操作任务难度、学生兴趣、操作用时等也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学生动手参与度,需要我们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教学中统筹安排。
三、思考和收获
看完6个案例,我受到很多启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课应以实践为主,多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不管是信息技术课,还是通用技术课,都应该多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亲身体验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同时培养他们的技术意识。像《图像处理》、《动手组建家庭小型局域网》等课题,本来的主要内容就是操作,自然应该把更多地时间留给学生去实践。通过动手操作,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
2、理论课也可以整合动手操作内容
这几个课例给我的很大启发就是,理论课也可以设计动手操作内容。像《技术设计的基本原则》一课,本来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但教师整合了一些动手操作的内容后,课堂便活了起来。
3、教师不要人为地剥夺学生的动手机会。
教学中,教师可能不经意地就剥夺了学生的动手机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分组人数过多,导致人员多余。比如把7-8人甚至更多人分到一组,而设备及材料有限,这样也就几个学生能动手操作,其他人只能做观众。二是教师提供硬件不足,导致很多学生无事可做。比如信息技术操作课不能保证人手一机,3人或更多人使用一台计算机,而实际操作只能一人,其他人同样也是干瞪眼。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尽量避免这两个方面所带来的弊端,一方面减少分组人数,另一方面提供尽可能多的硬件资源。
4、以学生为本,让每位学生参与动手操作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合理确定分组人数:一般分组以2-4人一组为宜,尽量不要超过4人。人数一多,便会出现窝工现象。
2)做好组内分工安排: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小组长做好组员分工,只有分工协作,才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3)通过评价手段激励: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评价表,制定详细的评价量规,让小组合作有规可依。也可以通过口头激励等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总之,实践过程就是一个尝试错误同时获取知识和经验的过程,教学中我们只有以学生为本,让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才能真正实现我们技术课程的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