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政治必修三(修改版).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6602660 上传时间:2024-12-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必修三(修改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政治必修三(修改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政治必修三(修改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政治必修三(修改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期中考试试题(文科)第卷(选择题)1.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参加学校运动会 参加演讲会、辩论赛 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 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 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参加合唱团、舞蹈队 A、 B、 C、 D、 2.“一本好书往往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说明了文化是一种 A.社会物质力量 B.社会教育力量 C.社会道德力量 D.社会精神力量 3.掀开历史的画卷,文化有古今和地域之分,又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别。不同文化,对经 济、政治的影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这段话体现了 A.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B.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 C

2、.文化属于物质范畴 D.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4.一位美国游客看到财神赵公明一手举钢鞭、一手托金元宝的塑像,感叹说:“抢夺资源 还受到如此尊重,这种思维与美利坚没有什么区别。”这表明 A 中国人与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基本相同 B 全部美国人对中国文化存在误读 C 中国人与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 D 文化背景差异影响人的认识活动 5.某校通过举办“青春风采”校园文化艺术节,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陶冶了学生的情 操。这体现的文化生活的道理是 A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B 文化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中心环节 C 文化决定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 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6近几年

3、,世界各地出现的“汉语热”折射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巨大潜力。这个观点肯定了 A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B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C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D文化教育对经济具有重大影响 7.农历八月十五仲秋节,全国各族 人民共同欢庆;台湾各地举办多项活动庆祝,民众纷纷 赶回家吃月饼赏月,不亦乐乎。下列有关民族节日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展示 B.海峡两岸共同庆祝民族节日体现着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 C.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D.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可以领略不同民族的文化韵味8.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世界遗产文化旅游丛书 ,向全

4、世界介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和自然瑰宝。丛书包括明清故宫、天坛、布达拉宫 、 孔庙?孔府?孔林、庐山、九寨沟风景名胜区、莫高窟等。上述材料说明 A.同民族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差异 B.世界文化是由不同国家的文化构成的 C.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起决定作用 D.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应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 9.上题材料中中国媒体向世界推介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表明 A尊重文化多样性,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 B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C每个国家的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D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 10.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些人:仓颉创造了汉字,让文明可以沉淀 下来;李斯统一了汉字,让文明可以流

5、动起来;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让文明传播到世界 的每一个角落;王选让汉字告别纸与笔、铅与火,让中华汉字文化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这 说明 A.科技进步能促进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 B.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C.社会制度的更替可以促进文化的进步 D.传播文化必须做到古为今用 11.每当中华民族处于重大困难的当头,中华文化的力量就会突显出来。在外寇入侵时中华 民族就会团结一致,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在遭受巨大洪涝灾害、 “非典” 、 “5.12 汶川特 大地震” 、 “藏独、疆独搞分裂”时,中华民族就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并最终夺取胜利。这表明 A.文化是人所创造的 B.文化是社会实践的

6、产物 C.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D.文化力量决定综合国力 12.高铁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在广州喝早茶,到长沙听笑话,再到武汉赏樱花” ; “上午 在西安吃泡馍,下午到嵩山看少林” 。这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 改变文化的存在形式 方便人们的文化交流 更新文化的传播方式 扩展人们的文化视野A. B. C. D. 著名的人文学家费孝通在谈及文化的多样性时有一句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 美与共,天下大同。”据此回答 1214 题 13.“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基本含义是A承认本民族文化是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前提 B只有发展好本民族文化,才能称誉世界

7、C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D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共同发展 14“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基本含义是 A不同民族之间应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B尊重和保存不同民族的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C尊重每个民族的文化特色,最终达到民族文化的完全融合 D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能促进世界的融合进程15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A求同存异 B兼收并蓄 C公平、公正、合理 D各国文化一律平等 16.第 11届奥运会首次通过电视实况转播, 共有 16 2 万观众观看了转播; 第 14 届奥运会, 英

8、国广播公司以 3 000 美元获得电视转播权,伦敦周围 80 千米内约有 50 万人观看了转播; 第 18 届奥运会首次通过卫星向全球进行实况直播,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比赛进程,如 同身临其境;第 26 届奥运会电视实况转播覆盖了 214 个国家和地区,累计观众达 196 亿人 次。以上事实说明 大众传媒已日益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大众传播已取代旧的传媒 大众传媒显示了文化传递、 沟通、 共享的特大功能 大众传媒克服了旧的传媒的局 限性 A B C D 17.京剧是中国三大国粹之一,南京、苏州等市纷纷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的试点。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活动的依据是 A.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9、 B.传统文化是健康积极有益的 C.京剧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源泉 D.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18.李时珍在采药过程中,偶然发现蛇用一种草叶来敷伤口。于是他试着用此草下药疗伤, 发现此草确有消炎止痛作用,并取名“蛇衔草”。此后,该草药被广泛应用。这表明 A.文化创新具有偶然性 B.文化创新来源于人的灵感 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D.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唯一途径 19.前国家总理温家宝以白居易的诗句“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告诫官员,要 时时惦记百姓疾苦。温总理“以诗言志”表明 A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的主要源头 B传统文化仍有现实意义 C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D传统文化是民族生

10、存的基础 20.从古代的私塾教育到近代的传统课堂教学,再到现代的网络学习,不同的教育方式对文 化传承有着不同的影响。这说明教育 都通过“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都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 使人们在有限的学 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 文化的传承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有多种传播媒介和手段 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 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A. B. C. D. 21.截至 2013 年 10 月,我国已有昆曲、端午节等 29 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 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11、跃居世界第一。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文华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的趋同 A B. C. D. 22.南京中山陵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它是当时的设计者在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皇陵和欧洲帝王 陵墓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根据紫金山地形设计而成的建筑精品。这说明 A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B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D潜心思考是文化创新的基础第卷(非选择题)23.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文化部、阿穆尔州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四届中俄文化大

12、集,于2013年8月7日至11日在黑龙江省黑河举办。此次活动的主题是“文化贸易、文化交流、友好合作、繁荣发展”。文化部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话是相互理解与认同的前提,文化的交流不但沟通中俄两国人民的心灵与情感,增进理解和信任,还对推动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1) 我们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和原则是什么?(2) 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为什么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24.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作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孔子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意思是说,孝顺长辈、尊敬兄长是能够爱别人的前提和根本。但封建社会片面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甚至变成“愚孝

13、”,成为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枷锁。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孝敬父母,是在人格平等的前提下子女对父母履行法律和道德的义务和责任,是现代家庭中调节上下辈关系不可或缺的行为规范。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 传统文化具有什么样的特点?(2) 请简要说明传统文化对当代人们生活的影响25.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谈到了对外来文化应该发扬“拿来主义”,实质上也涉及到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人鼓吹“文化虚无主义”或“文化拿来主义”,全盘否定民族传统文化,主张全面移植外来文化。(1)“文化虚无主义”或“文化拿来主义”与鲁迅先生所主张的“拿来主义”有什么区别?(2)在文化创新过程中,我们应当怎么样地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26.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文化产值占GDP的比重要达到5%以上的规模。请回答:“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4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