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考文言文专项训练.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6602073 上传时间:2024-12-1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言文专项训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文言文专项训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文言文专项训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文言文专项训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文言文专项训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文言文阅读一义 田 记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其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馀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

2、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日:“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馀人。如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第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今观文正之义田,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

3、;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而入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世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其世云。 选自古文观止 【注释】范文正公:即范仲淹,字希文,谥文正。负郭:距城很近。屏:弃,指丢了官。服义:在正确的道理或正义面前,表示心服。这里指桓子受觞而不辞。廪稍:公家给予的粮食。沟中瘠:指饿死在沟渠中。瘠,通“胔”(z)。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 俟:等待 B而力未逮者二十年 逮:达到 C殁

4、之日,身无以为敛 敛:约束,节制 D独高其义,因以遗其世云 高:推崇10全都能表现作者“高其(范文正公)义”的原因的一组是 ( ) 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 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 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 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赡。 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 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 A B C D11把原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 (2)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3)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 文言文阅读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刘谦,博州堂邑人。曾祖直,以纯厚闻于乡党,里有盗其衣者,置不问。州

5、将廉知,俾人故窃其衣,亦不诉理,即召诘前盗衣者,俾还之。直绐云:“衣乃自以遗少年,非窃也。”州将义之,赐以金帛,不受而去。父仁罕,轻侠自任。五代末,寇盗充斥,仁罕率众断澶州浮桥以溃贼,因诱获数十人,出刍粟给官军。补内黄镇将。尝因事至酒家遇群寇暴集,以计悉枭其首。 谦少感概,不拘小节。初诣岭表省父,仁罕资以金帛,令北归行商。还堂邑旧墅,尝为乡里恶少所辱,谦不胜怒,殴杀之。亡命京师,遂应募从军。补卫士,稍迁内殿直都知。至道初,真宗升储邸。增补宫卫,太宗御坐,亲选诸校,授谦东宫亲卫都知赐袍笏、靴带、器币。真宗即位,擢授洛苑使。谦起行伍,不乐禁职,求换秩,改殿前左班指挥使。上幸大名,至北苑,属谦有疾,

6、遣归将护,谦恳请从行。既俾其二子随侍,仍挟尚医以从,御厨调膳以给之。疾瘳,毁所服鞍勒以遗中使,上闻,赐白金二百两。驾还,改捧日左厢都指挥使。时高翰为天武左厢都校,有卒负债杀人,瘗尸翰营中,累日,发土得之。上怒翰失检察,执见于便殿。谦即前奏:“翰职在巡逻及阅教诸军,不时在营,本营事宜责之军头。”上为释翰罪。 先是,谦久权殿前都虞候,俄擢曹璨正授,谦颇形慨叹。至是,璨副马军,而升谦领禁卫焉。河北屯兵,常以八月给冬衣。谦上言边城早寒,请给以六月,后以为例。无何,以足疾求典郡,上召见,敦勉之。 (宋史刘谦传卷二百七十五)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置不问 置:搁置 B州将廉知 廉:

7、访查 C即召诘前盎求者 诘:责问 D直绐云 绐:告知 2下列各组句子,能直接表现刘谦“不拘小节”和“为人耿直”的一组是( ) A尝为乡里恶少所辱 稍迁内殿直都知 B不乐禁职求换秩 谦恳请从行 C谦不胜毯殴杀之 本营事宜责之军头D毁所服鞍勒以遗中使 以足疾求典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谦的曾祖父刘直,因纯朴敦厚在乡里闻名,父亲刘仁罕,在五代末强盗窃贼横行的情况下,曾带领众人奋勇击溃窃贼,并拿出粮草供给官军。 B刘谦年轻时情感激昂且有气概。到岭外探望父亲,父亲用钱财和布帛来资助他,让他回家经商。刘谦在乡里犯了人命案,逃命到京城,应征入伍。 C宋太宗和宋真宗都十

8、分信任刘谦,太宗准备退位时赐给他袍笏、靴带、器币,真宗登基后,提拔他为洛苑使,由于他不喜欢宫禁中职位而改任他职。D在士兵欠债杀人,把尸首埋在高翰营中,后来挖地找到尸首一事上,皇上怒斥高翰有失检察,高翰在便殿申诉,由于刘谦的禀奏才免除他的罪过。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尝因事至酒家,遇群寇暴集,以计悉枭其首。(2)既俾其二子随侍,仍挟尚医以从,御厨调膳以给之。 文言文阅读三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韩愈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

9、矣。 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温生。大夫乌公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下。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致之幕下。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与吾辈二县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谘而处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搢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庐。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岂不可也? 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

10、内外无治,不可得也。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资二生以待老,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邪?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留守相公首为四韵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注:鈇钺,刑戮之具。这里指节度使。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伯乐一过冀北之野 过:经过 B、罗而致之幕下 致:招入 C、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 縻:被束缚 D、东都虽信多才士 信:相信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B、罗而致之幕下 做师说以贻之 C、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 徐公

11、何能及君 D、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 亚父者,范增也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是韩愈担任河阳县令时为送处士温生赴任而写,联系写作背景和内容,体裁应视为古代特有的赠序。 B、文中运用了比喻,把乌公比伯乐,把温生比千里马,但没有直接赞颂温生品德才学。 C、作者用私怨于尽取反衬乌公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的难能可贵,似怨实颂,且比正面称赞更有力。 D、乌公慧眼识贤者,一点都没给东都带来不良影响,从而使作者赞不绝口,写四韵诗歌其事、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句3分) (1)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 译文: (2)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

12、力者,惟相与将耳。 译文: 文言文阅读四纵囚论 欧阳修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

13、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必以能也 期:要求。B罪大恶极,诚小人矣。 诚:的确,

14、确实。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 贼:窥测。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干:干涉。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盖恩得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纵而来归,杀之无赦 郦元之所见,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可乎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修在文中第一自然段对比分析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为第二自然段的叙议预设铺垫。B、作者在第二自然中指出,唐太宗“纵囚还家”的做法不近人情常理,品德好的人难以做到的事

15、情,品德坏的人势必难以做到。C、作者认为和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的法制比较起来,唐太宗的法制根植人情之中,不标榜特殊来显示高明,不违背人情来追求名誉。D、作者认为唐太宗之所以“纵囚回家”,是为了追求一种以德服人的好名气,并不是表明他真正的宽以待人,怀仁天下。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译文: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译文: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译文:文言文阅读五纵囚论 欧阳修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

16、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

17、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录大辟囚三百余人 大辟:指死刑B此岂近于人情哉 人情:人之常情C不意其必来以冀免 冀:希望D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 贼:残害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于兹六年矣覆杯水于坳堂

18、之上B若屡为之 若事不济,此乃天也C约其自归以就死木欣欣以向荣D乃罪大恶极臣乃敢上璧3下列各句中作者认可的君王“施恩德”行为的一项是( )A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B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C大意其必来而纵之D纵而来归,杀之无赦4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见的一项是( )A纵囚论历来被认为是我国古代说理文中名篇,文章以观点鲜明、逻辑严密、中心突出取胜。B欧阳修认为,唐太宗“纵囚”是“逆情以干誉”,是统治者博取好名声的假仁假义的行为,不可为天下之常法。C在欧阳修看来,那些罪大恶极的犯人能按期归来,是因为他们估计到这样做了,定能得到皇帝的赦免,并不是皇帝恩德深入人心的结果。D作者认为“宁以

19、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的举动,只有君子才做得到,小人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5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宁以义死,不苟幸生(2)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文言文阅读六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

20、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

21、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史记陈丞相世家)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 捐:捐献B久之,汉王患之 患:担忧C行功爵邑,重之 爵:封爵D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宰:治理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善,陈孺子之为宰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B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C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D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陈平的离间奇谋的一组是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 宣言咸

22、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 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ABCD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平少有大志,足智多谋。刘邦荥阳被围,他利用楚军中存在的可以导致混乱的因素,行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军。B刘邦能够用贤不疑,不吝重金。他接受了陈平的反间计,让陈平便宜从事;又依计而行,故意降低规格接待楚使,加深了项羽疑心。C项羽听信谗言,猜忌多疑。这样的的性格弱点,使得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也使他生疑中计,贻误了战机。D亚夫颇有谋略、性情刚直。他欲急攻荥阳,体现了正确的战略主张;但他又任气使性,面对项羽的生疑,他忿而离去,最终

23、使敌方的计谋得逞。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译:“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译: 文言文阅读七范增论 苏轼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

24、,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

25、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选自苏轼文集)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 私:暗中勾结B稍夺其权 稍:稍微C独恨其不蚤耳 恨:遗憾D义帝必不能堪 堪:经得起,忍受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然则当以何事去 则思知足以自戒B羽既矫杀卿子冠军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

26、俗C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 泉涓涓而始流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书记载刘邦采用陈平的离间之计,使项羽对范增产生了疑忌之心,削弱了范增的兵权。但苏轼认为,项羽对范增的疑忌在受到离间前就已经存在。B苏轼认为义帝熊心也是一位贤明的君主,这从他专派刘邦入关、识别提拔卿子冠军等事情上可以看出。因此从项羽杀卿子冠军,就可以预见他必将杀义帝。C苏轼认为,项氏的兴起,是因为立楚怀王孙熊心为义帝,但诸侯的背叛也由此而起,所以项羽不得不杀了义帝。D苏轼既批评了范增未能及时离开项羽反而想依靠项羽来成就功名的浅陋,也肯定了他在项氏霸业中举足轻重的地

27、位,承认他确实是人中豪杰。4、把材料中的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2)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3)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 文言文阅读八范增论 苏轼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

28、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

29、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选自苏轼文集) 8、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稍夺其权 稍:稍微 B、独恨其不蚤耳 恨:遗憾 C、而擢以为上将 擢:提拔 D、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 私:暗中勾结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 吾尝终日而思

30、矣 B、而擢以为上将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C、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羽既矫杀卿子冠军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书记载刘邦采用陈平的离间之计,使项羽对范增产生了疑忌之心,削弱了范增的兵权。但苏轼认为,项羽对范增的疑忌在受到离间前就已经存在。 B、苏轼认为义帝心也是一位贤明的君主,这从他专派刘邦入关、识别提拔卿子冠军等事情上可以看出。因此从项羽杀卿子冠军,就可以预见他必将杀义帝。 C、苏轼认为,项氏的兴起,是因为立楚怀王孙心为义帝,但诸侯的背叛也由此而起,所以项羽不得不杀了义帝。 D、苏轼既批评了范增未能及

31、时离开项羽反而想依靠项羽来成就功名的浅陋,也肯定了他在项氏霸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承认他确实是人中豪杰。 11、把上面文言材料中的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3分) (2)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3分)(3)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4分) 。义 田 记9答案 C 解析 C项中的“敛”通“殓”,为死者穿衣下棺10答案 B 解析 是晏子之仁有等级 是说卿、大夫、士,他们享受着公家的供给,奉养优厚,都不过是供自己一人享受罢。11答案 (1)于是才有俸禄赏赐的收入,实现(完成)了自己的志愿。(2)从前,晏

32、平仲坐的是破败的车辆,驾的是瘦弱的马匹。桓子说:“你这是隐藏(掩盖)君上给予的赏赐啊!”(3)于是齐侯拿起晏子的酒杯,罚桓子喝酒刘谦【参考答案】1、D。绐:欺骗2、C。A、是说恶少之行,不能认为是刘谦不拘小节;是说刘谦升职,不能表示他“为人耿直”。B、是表示刘谦对皇上忠诚的。D、不表示刘谦为人耿直。3、D。对原文“对原文“执见于便殿”的理解不当,应该是:令人抓到便殿见他。4、(1)刘仁罕曾经因为有事情到酒店,遇见许多盗匪突然聚集,便用计谋把他们全部斩首示众。(2)皇上就让他的两个儿子随行侍奉,还带着御医跟从,有御用厨师调剂膳食来供给他。(关键词:因,暴,以,枭,俾,给。)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33、韩愈 2D(信,果真,确实)(3分) 3B(A项为介词;凭借.身份 。为,介词,解为因为。B项为代词,代人,代词,代人。c项为疑问代词,解为哪里,为副词,解为怎么D项为定语后置标志,助词,表判断。) (3分) 4D(乌公虽然慧眼识贤者,但随之也产生了一些副作用,给东都带来了一定影响,从而使作者不禁扼腕叹惜。) (3分) 5(1)伯乐懂得马,遇到良马,就取走它,马群不剩良马 (3分) (2)面南面坐治理天下的皇帝,他所倚仗和依靠的,就是宰相和将军 (3分)纵囚论四、14D/ 贼:欺骗。15B/ B若:均作连词,表假设。A于:前句的,介词“到”,后句的,介词,“在”。C以:前句的,连词表目的,译为

34、“来”。后句的,连词去修饰,相当于“而”。D乃:前句的,判断词“是”,后句的,副词“才”。16B/“而又纵之而又来”是作者对君王施恩考量所作的合乎情理的推断。17D/ 君子与小人在难易之间,而没有说小人不可能做到,表达过了。18(1)宁愿为坚持道义而死,不苟且侥幸活着。 (2)哪里有什么皇帝施给犯人恩德和那犯人懂得信义的事情呢? (3)不标新立异来自称高明,不违背人情来求得好名声。(史记陈丞相世家)1A(捐:古代汉语意为舍弃,极少释作捐献的,此处语境义为拿出.)2 :D(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原来是”“竟(然)”等;用作副词,表示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

35、可译为“就”。A项: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B项:助词,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C项:用作介词,可译为“趁机”。)3 .C(排除,其中是评价项羽的长处带来的结果,是交待范曾病死,“项王不信,不肯听”才是陈平的反间计造成的结果,并非策划反间计使范增病死。)4 .C(“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错,应是项羽恭敬爱人,那些正直有节的人大都归附他。)5如果大王能够能够拿出几万斤黄黄金,施行反间计,离间项王君臣,使他们互相怀疑。天下大事基本上定局了,君王自己干吧!请允许我退职回家吧!范曾在回家的路上,还没有走到彭城,因背上生了毒疮而死去了。范增论8、A , 9、B , 10、C。 11、(1)陈平虽然聪明,又怎能离间没有疑忌的君主呢?(3分) (2)不采纳他的意见,却杀掉他所拥立的人,项羽怀疑范增,必定是从这个时候就开始了。(3分) (3)替范增出谋的人,都说能除掉羽的,就除掉,不能除掉的,就应离开他,不果断怎么能是大丈夫?(4分)19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