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前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关心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被人们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的心理健康至今尚未引起社会的重视。人民教师是作为雕塑儿童心灵的工程师,他们担负着传递人类文化知识和培养下一代的崇高使命。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教师肩负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职责。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师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教师劳动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由于学生一天中绝大部分时间待在校内,所以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师在人际关系、工作态度、教学风格等方面的表现是学生模仿的榜样。教师如果自身心理不健全、人格有偏移,将给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带来直
2、接的影响,他们任何个性上的缺陷将会无保留地投射到孩子的心灵上,对他们未来身心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为人师表的教师只有恰当地认识自己,愉快地接受教师的角色,情绪自控,积极进取,正确处理学生、家长、同事与领导的关系,才能适应与改造教育环境,真正地在教育事业上有所建树,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但是目前小学教师的心理存在以下现状: “这学期,我不知怎么了,干事没头绪,遇事急躁,没有教好学生,心里很难受,感觉自己是在误学生,想起这些不如死了算了,因为我始终记得一句话,误人子弟,杀人父兄”这是2002年7月陕西一位年仅25岁的女教师因患严重心理障碍疾病,撇下还不到一岁的儿子服毒自杀前留下的遗书。无独有偶
3、,江苏盐城市区一名30多岁的男教师因解答不出学生的提问,也竟然自杀身亡。据其家人事后介绍,这名教师近几天一直休息不好,头脑昏涨,心情很不好。 据业内专家分析,其实,以上两例走极端的情况,并非个别现象,近年来,中小学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 2005年,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14个地区168所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了抽样检测,发现有52.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在多方面,如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突出、焦虑水平偏高等。其中较典型的是69%的被测试
4、教师比同期毕业的同学有较强的自卑感。国外调查同样表明教师职业所带来的压力远高于其他行业,香港曾将教师职业压力列为第二位,仅次于警察职业。 近年来,人们屡屡通过新闻媒介听到看到不少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不和谐音符: 1999年11月24日,广州市海珠区江南二小一个三年级学生因上课与其他同学讲话,经批评后仍不改正,班主任一气之下让班上同学举手请缨,站出来掌击该学生三耳光。 2001年12月8日,西安市某小学一个一年级学生被班主任用滚烫的火钳在脖子上夹了两下,留下了四道伤疤。原因是她在教室外屋檐下时,老师喊她,她没听见. 2004年江山市凤林一教师亲手杀死一名小学生,原因是该生不听老师的批评,没有按时完成
5、作业,屡教不改。 心理问题向来就被视为一个神秘的领域,而教师由于其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其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某种意义上显得更为复杂。如何针对小学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深入研究其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一些解决途径,对于整个小学教师群体来讲,意义颇为重大。二、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对每一个人都很重要,它是人生活、学习和工作积极性的基础,是一个人全面健康发展的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则因其职业特殊性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心理健康是教师完成工作职责的前提条件,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比常人更好的心理素质。 (一)心理健康是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是
6、教师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障。 小学教师应当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综合知识和娴熟的教育技能,但这些因素要想转化为有效影响学生的现实教育力量,还必须以健康的心理为中介。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一切教育技能和专业知识都不能正常地发挥作用。 一方面,健康的心理是教师良好身体素质的必要条件,心理上的健康会有效增强身体机能进而促进生理健康;另一方面,教师心理健康与其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因而与其事业成就密切相关。只有教师处于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积极投入工作,充分发挥其潜能,因而取得令人满意的工作效果。 (二)教师心理健康是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
7、证。 在广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被确定为教育的着力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因长期被忽视而格外引人注目。尤其是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处于教育的初级阶段,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念及心理素质都处在形成的重要基础阶段,这一时期形成的各种观念和心理素质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今后也很难改变。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小学教师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影响和塑造学生的心灵,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到表率和示范的作用,只有健康心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健康的学生。 教师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社会性和人格品质的发展。只有心理积极、健康的教师,才能创造出一种和谐与温馨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心
8、情愉快;如果教师情绪紧张、烦躁、忧郁会产生一种紧张与压抑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惶惑不安;教师存在心理情绪问题及其导致不适宜的教育行为也会直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学生过度焦虑、压抑或抗拒、逆反,进而影响学生人格、情感的健康发展,并极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丧失学习与行为努力的动机与进取心,因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 作为一名教师,其心理品质和心理状态是其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如果我们忽视教师这一重要的教育因素,而去寻求其他开展心理教育的途径,其效果会大打折扣。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只有发掘出教师自身的教育因素,才能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才能真正把心理
9、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三)教师心理健康还直接关系到小学教师能否拥有健康、幸福的人生。 因为教师心理健康会直接影响教师的人际交往态度与行为,影响其师生关系、同事关系,而且还会影响其家庭关系、家庭生活氛围与质量。也有学者指出,教师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教师职业规范的需要,更是教师个体发展和自我追求的需要。教师是人,既然是人,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心理失衡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就会产生心理疾病,教师一旦患有心理疾病就会产生负面影响,对教育事业不利。由此可见,教师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及其他教师的心理与行为,而且对教师个人工作的成败、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
10、作用。 (四)教师心理健康关系到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构建。 以人为本,创建和谐校园是全面树立和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在学校的具体体现。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自己的本质和核心,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学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和谐的校园,就不会有和谐的社会。从教育的作用来看,学校教育是社会大教育的主体,学校教育生态具有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两大功能,其在启迪心智、传播知识、确立人生价值、实现人类的进化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一方面,
11、“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我们全社会不仅要关心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要关注小学教师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以及影响和塑造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将为校园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道德规范的氛围,加强校园对周边环境的示范作用,加强校园和社会的和谐建设。 三、现代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标准是评价人们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尺。许多学者根据不同依据和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标准。根据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组织编写的现代教师心理素质一书提出的观点,结合笔者的调查了解,现代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应该包括五个维度: (一)对教师角色的认同,悦纳教师的职业。 有关研究指出,对自己了解恰当并能悦纳自身职业,是心
12、理健康的首要调条件。恰当了解,就是如实自治;悦纳,就是愉快地接受自己的职务现状并为之发展创造条件。对教师角色认同,热爱教育工作,勤于教育工作,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将自身的才能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并免除不必要的忧虑。 (二)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的、平静而持久的情感状态。一般来讲,教师心境组成的范围越广阔,其性质越稳定、越乐观,促进作用就越大。一个教师,心境组成的范围越广阔,也就意味着心胸宽大、性格开朗、教育目标远大。小学教师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保持宽广和平和的教育心境,就能保持对每一个学生平等、耐心的教学态度,就可以保持教育的严谨性和有效性。 (三)沉
13、着冷静的情绪自控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体验和各种不同的情绪,小学教师也是普通人,他们每天面对的不但是学校的学生和领导、同事,而且面对自己的家庭和一些生活琐事,因此难免有一些不良的情绪需要发泄。但是身为人师,面对自己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要能够理性地控制不良情绪的影响,寻找合适的场合和对象合理地宣泄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不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不迁怒于学生,克制偏爱情绪,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而且不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入家庭。 (四)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和相互作用中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教师的心理关系,主要表现在教师与学生的人际关系、教师与学校领导的人际关系
14、、教师与学生家长的人际关系以及教师和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这种教育人际关系构成教师工作、生活的特殊环境,对教师的工作和心理状态产生影响。要取得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必须从自己做起,设法缩小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加强了解和谅解,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水平,平衡自己的心态。 (五)良好的教育环境适应力和改造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也加快,教育环境也不断的变化,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现在教育评估和各种教师考核机制给教师增添了压力,如何通过提高自身的水平和素质来适应环境的变化对每一位小学教师都是一个重要课题。另一方面,教育环境的改变也有一些不利
15、因素,如急功近利和一切向“钱”看的不良社会思潮也会影响到校园的净土,教师应该有良好的改造力自我抵制及帮学生抵制不良思想的影响,努力为学生创造健康的教育环境。四、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笔者针对上海市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问题,问卷调查采访了徐汇区的5所小学共50名教师。通过调查,发现多数小学教师存在以下心理问题: (一) 焦虑 焦虑是个体对当前或预计到自身有潜在威胁的情境所具有的一种担忧的反应倾向。而为人师表的教师,因为他的职业和地位,以及现代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和学生家长的评价,使得教师时时预感到担忧和危险,从而使他忧心忡忡,整天感到不安,长此下去,便形成了焦虑症状。焦虑过高易激动,经常处于紧张
16、状态,容易产生恐慌反应,缺乏随机应变能力,阻碍教师发挥创造性。调查结果显示,有75%的小学教师认为每天都会受焦虑情绪的影响,主要因为家长和学校领导对自己工作的看法和评价。 (二) 紧张 紧张是焦虑过度而使人产生了心理压力,这是个体受内外环境影响而导致情绪波动和生理变化的程度。因为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加上生活中时常遇到紧张事件,而产生威胁感,损失感和不安感,从而造成心理压力,不同程度地导致心理不健康。当然 ,教师工作负担沉重是造成心理压力的重要因素。教师除了上课,还要备课,批改作业,指导课外活动,做学生思想工,从事教育教学研究,业余进修等等,几乎使教师难以承受,时时感到紧张。有的教师出现头痛,头晕
17、和神经衰弱症状。所以,教师也常常会过多地埋怨工作,批评学生,从而影响学生的身心。 (三) 挫折感 挫折感是指人们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遭遇到无法逾越的困难阻碍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的情绪反应和体验,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小学教育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教育教学的成败不仅与教师自身素质相关,还与教育对象,教育环境等其他因素关系密切。小学生好动、调皮、缺乏自制力等特征使得小学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调整他们的行为,教师工作中常会产生挫折感,这样教师就会在内心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理压力,而教师用不同的态度去面对挫折,这将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四) 人际关系困惑 在社会生活中,人不可避免地要与各式各样的人相互往来,从而不断地受他人影响,也不断地影响他人,形成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这种在交往中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就是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社会生活正常运行的润滑剂,,是使个人心情舒畅的兴奋剂。任何教师都必须处理与教师,与学生,与领导,与家长以及与家庭,社会上所有人的关系,但教师因为工作的关系,竞争的压力及个性的特征,常会使人际关系僵化,这样就影响了教师之间的交往,也影响了与学生的交往。在教师与学生对立的关系下,很难解决学生思想上的问题,也很难使学生心悦诚服。因而,良好而真诚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心理保健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