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寄 生 虫,两种不同的生物形成的互相依赖,互相联系的共同生活现象称为,共生,,分三种类型:,共栖,(,commensalism,):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也无害,或者对双方都有利,,两者分开以后都能够独立生活。,互利共生,(,mutulism,):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两者分开以后双方的生活都要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寄生,(,parasitism,):,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受害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给受益者。,生物的共生,寄生现象,受益方,寄生物,受
2、损方,宿主,海葵和玻璃虾,共栖,互利共生,白蚁与鞭毛虫,寄生,寄生:,一种生物生活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现象。,寄生虫:,一般指在寄生过程中,,营寄生生活的低等生物。,寄主:,寄生关系中被寄生的生物。,一、寄生的相关概念,类型 代表,无脊椎动物,扁型动物门 血吸虫、绦虫,线型动物门 似蚓蛔线虫、十二指肠钩口线虫,棘头动物门 猪巨吻棘头虫,节肢动物门 蚊、蝇、蚤、虱、蜱、螨,原生动物,肉足鞭毛门 杜氏利什曼原虫,顶复门 疟原虫,纤毛门 结肠小袋纤毛虫,二、寄生虫的分类,扁型动物门,日本血吸虫,肥胖带绦虫,卫氏并殖吸虫,华支睾吸虫,线型动物门,似蚓蛔线虫,毛首鞭型线
3、虫,钩虫,丝虫,棘头动物门,猪巨吻棘头虫,节肢动物门,螨,虱,蚊,蝇,蚤,肉足鞭毛门,杜氏利什曼原虫,阴道毛滴虫,溶组织内阿米巴,克氏锥虫,布氏冈比亚锥虫,顶复门,隐孢子虫,疟原虫,刚地弓形虫,纤毛门,结肠小袋纤毛虫,三、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1.,夺取营养和正常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寄生虫寄生在寄主体内,,以寄主的血液、组织液或半消化食物等为营养,供寄生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需要,。因此,寄生虫的寄生给寄主造成了额外的负担。在这种额外负担的情况下,寄主,必须有更多的营养才能满足自身的需要,,否则会对寄主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一个人如果在幼年时遭受连续严重的寄生虫感染,如姜片虫、日本血吸虫等,便
4、会影响生长发育。,生物性损伤:夺取营养,2.,机械性损伤,由于寄生虫附着在组织或寄生于组织内,常可,压迫组织和破坏组织,,或,阻塞腔道,。如姜片虫大量成团,可充塞肠腔而形成肠梗阻。猪囊尾蚴寄生于脑部时,由于脑组织受压而坏死,因而使患者发生四肢麻痹和癫痫等症状。,机械性损伤:破坏、压迫组织和阻塞肠道,3.,化学性作用,寄生虫的分泌物和排泄物,或者虫体死亡和解体时,,放出大量异性蛋白,,被寄主吸收后,可以使机体产生各种反应,如刺激局部组织发生炎症,,引起发热、荨麻疹、哮喘,。有的还会引起血相的改变,血中嗜酸性颗粒白细胞增多,导致局部或全身的毒性作用。,化学性损伤:毒素作用,4.,免疫性损伤,肠内寄
5、生蠕虫用吸盘、钩等附着器官附着于肠壁,,破坏黏膜,使细菌容易侵入,引起溃疡、糜烂、感染,而产生炎症,。如华枝睾吸虫寄生在胆管内,因继发性细菌感染,可引起胆囊炎或胆管炎,或结缔组织增生,使胆管腔逐渐狭窄,发生阻塞;严重的由于纤维组织增生,还可能发展为,肝硬化,并发胆结石,。血吸虫的影响更严重,由于虫卵的反复沉积和寄主机体免疫力的增强,肠壁组织的破坏与增生常同时存在。因此,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以致肠壁增厚,形成息肉甚至可以转变为,癌肿,。,免疫反应性损伤,脾 脏,肝 脏,四、寄生虫感染的危害性,麻风病,血吸虫病,丝虫病,六大热带病,利什曼病,疟疾,锥虫病,全球主要寄生虫感染的情况,虫种 感染人数 年
6、死亡人,疟原虫,4-4.9,亿,220-250,万,血吸虫,1.5,亿,50-100,万,阿米巴 全球人口,1%4-11,万,淋巴丝虫,1.28,亿,盘尾丝虫,1700,万,疟疾,(,malaria,),全球每年发病,35,亿,死亡,100300,万。每天死亡,3000,儿童。,1957,年,患疟疾脾脏肿大的黎族儿童,血吸虫病,流行于,76,个国家,,5,亿,6,亿人口受威胁,,2,亿人感染,每年死亡人口,1.5,万。,丝虫病,(filariasis),流行于,80,多个国家,,1.2,亿人感染。,寄生虫病,是寄生虫作为病原引起的疾病。,五、寄生虫病,(一)我国,建国前后寄生虫病流行情况,病,
7、名 建国前后,疟疾,3000,万,血吸虫病,1160,万,丝虫病,3000,万,黑热病,53,万,钩虫感染者,2,亿,(旧五,大寄生虫病),我国新五大寄生虫病,包虫病(棘球绦虫幼虫),绦囊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并殖吸虫病,旋毛虫病,(二)寄生虫感染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1,、传染源,病人,带虫者,储存宿主(动物),2,、感染途径,异体感染,消化道,呼吸道,皮肤黏膜,胎盘,血液,自体感染,体外自体感染,体内自体感染,3,、易感人群,对寄生虫感染缺乏免疫力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包括:,非流行区人群,儿童,免疫缺陷病患者,(三)寄生虫感染的流行特点,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一、病原学检查,排泄物、分泌物、组织活检等,二、免疫学检查,皮内试验、血清学试验,三、分子生物学检查,DNA,探针、基因扩增技术,(PCR),等,四、其他辅助检查,X,线、,B,超、,CT,等,(四)寄生虫感染的实验诊断,抗寄生虫化疗,1,、广谱驱肠虫药,2,、抗疟药,3,、广谱抗吸虫、绦虫药,寄生虫病的其他治疗,(五)寄生虫病的治疗,宏观上,,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六)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综合防治,个人预防寄生虫的措施,1,、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生食和不洁食物。,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每日按要求洗手,保持手部清洁卫生;,不随地大小便,加强粪便无害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