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一、作者简介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 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3个月后随父母回中国,1936-1949年,丁肇中随双亲到过中国许多地方。他童年没有进校受过正规教育,但接触了不同省份的文化、历史和方言,也聆听过许多常到他家访问的学者的讨论。1949年丁肇中进入台湾建国中学,接受严格的教育,他的数学、物理和历史学习成绩优秀。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在物理系和数学系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他获得福特基金会的奖学金,到瑞士日内瓦
2、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65年成为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1967年起任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系教授。他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包括量子电动力学、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的研究。他所领导的马克杰实验组先后在几个国际实验中心工作。由于丁肇中对物理学的贡献,他在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并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1988年被意大利政府授予特卡斯佩里科学奖。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巴基斯坦科学院院士。他曾被密歇
3、根大学(1978)、香港中文大学(1987)、意大利波洛格那大学(1988)和哥伦比亚大学(1990)授予名誉博士学位。他是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名誉教授。他曾获得过许多奖章,如1977年获美国工程科学学会的埃林金奖章,1988年获意大利陶尔米纳市的金豹优秀奖及意大利布雷西亚市的科学金奖章。他也是原子核物理B(Nuclear PhysicsB)、核仪器方法(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和数学模型(Mathematical Modeling)等科学期刊的编委。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在他
4、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二、学术思想特点丁肇中的学术思想的特点是,在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视实验,他认为,物理学是在实验与理论紧密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进展的基础在于理论能够解释现有的实验事实,并且还能够预言可以由实验证实的新现象。当物理学中一个实验结果与理论预言相矛盾时,就会发生物理学的革命,并且导致新理论的产生。他根据近四分之一世纪以来物理学的历史和他亲身的经验指出,许多重要实验,例如K介子衰变中电荷共轭宇称与宇称复合对称性(CP)不守恒的发现,J粒子的发现,以及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开辟了物理学中新的研究领域,但这些
5、实验发现都是预先在理论上并没有兴趣的情况下作出的。又如高能加速器实验近年来作出的有关粒子物理的基本发现,除w粒子和Z粒子外,几乎都是在加速器开始建造时未曾预言过的。他强凋,没有一个理能够驳斥实验的结果,反之,如果一个理论与实验观察的事实不符合,那么这个理论就不能存在。他重视科学实验的观点,对科学工作者是很有教益的。三、文本解析(一)解题格:推究。致:获得。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宋洪迈容斋随笔旧序:“因命纹梓,播之方舆,以弘博雅之君子,而凡志于格物致知者,资之亦可以穷天下之理云。”严复原强:“顾彼西洋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
6、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 (二)文本分析本文是作者在被暸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节选时省略的内容是:“我非常荣幸地接受臁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 本文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在各方面都体现了这类议论文的特色。这篇文章一开始并没有直接提出全文的论点,而是紧扣文题,先引用大学中的句子,扼要说明“格物致知”的意思,强调探察物体即实验在现代化学术中的重要性。然后从大处落笔向中心靠拢,先说明“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
7、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埋没了其真正意义”。接着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文本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c以 “我”举例。第三部分
8、(13段):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三)写作特点1思路清晰缜密。开篇针对中国学生提出论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主体部分先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从而指出现代学术的基础。然后讲道理、摆事实,说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再从科学进展的历史、实验的过程和中国学生的弱点几方面论证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即具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结尾部分再次强调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表达了良好的愿望。全文条理清晰,说理细致严密。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的说理方法。正面事例: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措的事例,中国学生偏向
9、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反面事例:作者在美田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 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正面事例:事例论证的好处:用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它的好处是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对比的说理方法。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2语言朴素通俗。文章多用口语,如话家常;举事论理,简洁易懂。 四、研习与思考1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大学倡导的“格物致知”的目的,其真正意义被埋
10、没了?造成这种错位的原因何在?答:请参考课文的第2、3、4自然段,文章作者对这一问题有明确的说明。“延展资料”中的朱熹格物致知论(任守愈)和从心性论看朱熹哲学的历史地位(蒙培元)两篇文章可作深入分析时的参考。2 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答:请参考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文章作者对这一问题有明确的说明。“作品资料”对这一问题有具体的分析。3 讨论传统中国教育的目的及其弊病。答:请参考课文的第11、12自然段,文章作者对这一问题有明确的说明。“延展资料”中的丁肇中谈家庭教育一文也可作为参考。“作品资料”对这一问题有具体的分析。4 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培
11、养“格物致知”精神。答:请参考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文章作者对这一问题有明确的说明。“作品资料”对这一问题有具体的分析。5风格朴实,方法多样 这篇文章简短精要,写得朴实通俗,深入浅出,读来亲切有味,没有说教气息,这种风格也是漫谈式论说文的一个特点。这种风格的形成除了语言的明白通俗外,与行文的灵活和说理方法的多种多样也是分不开的。具体说来,本文采用的说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1)引用古语: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3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2)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表格如下:
12、列举事例 阐述道理 论述角度 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 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反面事例 通过实验了解付予性质的事例。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正面事例 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措的事例, 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反面事例 作者在美田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 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正面事例 事例论证的好处:用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它的好处是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3)运用对比:如,中
13、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 (解说:在进行议论文教学时,应紧紧围绕议论文文体特点来进行学习。自学点拨时,除了要让学生掌握课文基本内容外,还应点拨学生了解议论文的一般常识,如,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以及事例论证的好处等。) (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本文是著名科学家对于学习自然科学的经验之谈。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论题,又从解释中国传统教育的出发点说起,先解释“格物”和“致知”的含义即“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指出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探察,就是所谓的实验。接着,文章围绕“传统的中国教育并
14、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个中心,分析道:传统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还举了明代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物”的事例做证明,指出:王阳明不是真正的探察事物,而是探讨自己,这是由儒家传统的思想观点所决定的。接着分别从科学进展的历史、实验的过程、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弱点这几个方面论述。作者还讲述了自己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当年“不知吃了多少苦”的经历做证明。 结尾部分首句承上启下,“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接下来从研究学术和应付今天
15、的世界环境两方面论述。而后,揭示了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最后作者强调了自己的观点,表达了对中国年轻一代的良好愿望。 2学习时应着重掌握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 (1)思路清晰缜密。开篇针对中国学生提出论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主体部分先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从而指出现代学术的基础。然后讲道理、摆事实,说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再从科学进展的历史、实验的过程和中国学生的弱点几方面论证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即具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结尾部分再次强调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表达了良好的愿望。全文条理清晰,说理细致严密。 (2)语言朴素通俗。文章多用口语,如话家常。举事论理,简洁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