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说课指导:语文揭题十三法1.开门见山法 此法适用于趣味性强,或参观游记类的课文。如教第五册海龟下蛋,教师就可开门见山地说:“同学们,请让我们一起来看海龟下蛋”。(边说边板书课题)这类课文的题目本身就很有吸引力,单刀直入,既节约时间,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2.层层脱卸法 有些课题容量较大,意思又层层包裹,犹如环抱的竹笋一般。比如“你们想错了”(第五册),解题时,针对这一特点,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可推出三个紧扣课题的问题,即1.题目的双引号作用是什么?2.“你们”指哪些人?3.“想”指什么想法?为什么错了?这样解题,如同剥笋般地层层脱卸,既便于学生准确地理解题义,又便于学生概略地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2、 3.题眼追踪法 有些课文的重点或中心就蕴含在课题的某一词语中,即所谓的题眼。解释这一类课题则要紧紧扣住题眼,追踪深入。比如鸟的天堂(第十册)一文,教学之初,要紧扣题眼“天堂”设计提问:(1)“天堂”原指什么地方? (2)鸟的“天堂”在文中指什么地方?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初步理解了题义,但仅仅停留在这一步,教学就缺乏应有的深度。因而,就有必要将理解引向深入,提出难度较大的第三个问题:作者为什么把大榕树比作鸟的天堂?带着这个问题去学习课文,就会使学生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抓住主要内容,体味作者潜隐于字里行间的感情。 4.质疑索解法 有些课题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匠心独运。比如一分试验田(第十一册),
3、乍一看,可咀嚼的似乎不多,可细一琢磨,就会发觉:种试验田的既非农民,也不是农技人员,而是曾身为国防部长的彭总;并且,试验田只有“一分”。这葫芦里究竟藏的是什么药呢?一番质疑后,再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寻求答案。5.揭示文旨法 有些写人的文章,课题中就直接地显露了中心。比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第九册)一文,在解题时,便可抓住“舍身”揭示出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并指出学习此文的意义,增强学习目的性。6.激情法 多用于革命传统教育的课文和抒情性散文的教学。如第五册人桥一文,教师可这样开头:“同学们,当你背着书包高高兴兴上学的时候,当你坐在这明亮、宽敞的教室的时候,你是否想到,革命先烈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如
4、何英勇战斗、流血牺牲的?”7.设问法 此法多用于科普文章和描写学生未见过的景物的文章。如第四册看月食一文,教师可这样开头:“同学们,你们喜欢月亮吗?是否经常观看?谁知道什么是月食吗?如果不知道,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月食。”8.放音乐法 多用于能用音乐渲染气氛的课文和直接是音乐歌词的课文。如第五册鸟的天堂,教师可先放百鸟朝凤的乐曲。 9.实物呈现法 把学生已见过但不十分理解和未见过的实物直接搬进课堂,引起他们的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如第六册青蛙的眼睛、壁虎、麻雀、荷花等课的揭题都可用此法。 10.图画法 此法多用于古诗和说明性课文的揭题。同时,有些课文中学生不太理解的地理位置、人物是课文重要的讲述对
5、象,也可用此法揭题。如第十册别了,我爱的中国,教师就可先挂出中国地图,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地理位置,并结合时代背景揭题。 11.故事法 适用于寓言、童话故事的教学揭题。第八册东郭先生和狼等类似的课文,教师可先讲文中的故事,或与文中内容、寓意相关的故事,让学生知道其基本内容,然后导入正文。12.释义法 通过有些课题,学生不易理解其义,解题时,教师就必须适时地进行梳理、点拨。比如囚歌(第十一册),课题中的“囚”是犯人的意思,在本诗中指作者叶挺自己。“歌”不是“歌唱”的“歌”,而是“诗歌”的“歌”。“囚歌”即是指叶挺表露自己心志的一首战斗诗篇。13.求异法 有些平凡的事物,由于不平凡的经历而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如金色的鱼钩(第十一册)。解题时,抓住“金色”这一有别于其它鱼钩的词语提问:1.文中的鱼钩是个什么样的鱼钩?2.这个普通的鱼钩为什么却闪烁着金色的光芒?带着这个异意,去审视鱼钩一番感人的经历,就能体察出“金色”的象征意义了。2用心 爱心 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