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语文中的审美教育.doc教研室.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6570423 上传时间:2024-12-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中的审美教育.doc教研室.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语文中的审美教育.doc教研室.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在语文中渗透审美教育 常德市鼎城区沧山中学 刘芳 摘要 : 语文教育一定要有美的教育。美育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充分阅读,大胆想象,理解文本,理性创造。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充分阅读 大胆想象 理解文本 审美创造能力 语言是美的,汉语言更是美的。语文教育决不可缺失美的教育。良好的审美教育能引导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对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渴望和追求。 审美就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进行感知、欣赏和评判的一种心理活动。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就是借助语言媒介,依靠形象的力量,分辨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以美感染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灵魂,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就目前中学生的状况来看,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不够完善的,不少学生面对清新动人含蓄隽永的文学作品或迷惘茫然,不知所云。怎样让学生体味到语言文字中的美呢? 一、 充分阅读,进入审美的感知。 语文教学六个字:读书,写字,作文。语文教学从来都离不开良好的阅读。要想把学生的审美激情充分调动起来,首先要进入文本中去。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 ,审美过程的第一步即是审美直觉。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首先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唤起学生的审美直觉。所以,要使语言文字具有审美意义,则要打乱或变形它的线型排列规则,还原字码所蕴含的形象信息,从而使接受者脑海中出现文字“演化”的直接形象,激活学生潜在的审美情感。要在语文教学中唤起学生审美直觉,变文字符号为可感的视觉和听觉是最有效的办法。这就是阅读。 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抒情散文。为了感染学生,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和探索,教师应让学生具体感知这篇文章的“美”,可以调动各种教学手段如听配乐朗诵,从听觉上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再让学生把感悟到的美景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还可以同学间互相听读,学生表演读等等。通过一系列的读的活动,是学生对作者笔下的美有一个充分而具体的感知。当然,看有关江南春色的各种图画、照片,从视觉上丰富学生的感受;再联系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启发学生想象,这些手段都是可以的。其中,阅读尤其吟诵是进入审美感知领域的最基本的手段。可通过加强朗读训练,以活泼的语调和明快的节奏,力求把生机盎然的景色美和蓬勃向上的精神美读出来。“盼望着 ,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用轻松愉快的语调,读出渴望春天到来的迫切心情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果树“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密密地斜织着 ”。在整个吟诵过程中,通过朗读、默读、齐读、范读 、分散读、个别读、回味读,使一幅幅描写细腻的春花、春草、春风、春雨以及人们为之欣喜的迎春图显得生动活泼、生气勃勃,表现出人们对春天的赞美喜爱之情。   美国教育家帕克说过:“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通过吟诵可以进入审美感知,使学生头脑中留下一个个美的印象,进而产生美的愉悦感 ,达到一种美的和谐。 二、大胆想象,拓展审美的情景。   美的感觉不是一下子就会呈现出整体的、完整的审美情境,审美直觉一般是不经过周密细致的思索而反映出来的一种审美感觉,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接受者一种“本能”的反映,它呈现出片段的、零碎的特征。例如小说《百合花》,学生开始接触到课题,脑海中就会呈现出百合花的图片,但仅仅是一些直观的图片形象而已,不会再有更深层次的联想。在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中,当学生对作品中的美有了一定的感情认识后便是将零碎、片断的审美直觉连缀成完整的艺术形象,即再现过程。   文学作品中有直接形象和间接形象,间接形象并不作用于欣赏者的感觉器官,它是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只可思而得之”即接受者只有凭借作品所提供的直接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把它再现出来。 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形象并不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是通过语言文字,调动人们的生活经验,并依赖于人们的艺术修养,让人们在联想和想象中感受美。   “幻想产生东方艺术”。没有想象便没有艺术,没有想象便没有审美。想象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审美活动的一种重要心理功能。语文教学中的想象力尤为重要,可以说想象是语文教学活动中审美主体进入审美世界的有力翅膀。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活动,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到对象中去加深对客观事物的感受、认识和理解,运用各种知识、经验和理论来补充和丰富作品中的艺术想象,拓展审美的情景。同样是小说《百合花》,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教师的讲解,学生理解百合花的象征意义后,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联想,就会把直观的花的形象上升为人、人格的层面。百合花不仅是新媳妇和小战士美好精神品质的象征,也是军民鱼水情感的象征,更是那个时代所有为取得战争胜利而做出牺牲的人的象征。这样,百合花是美的,人是美的,人的活动是美的。 想象主要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由于再造想象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描述,语文教学中主要是对语言描写的审美,所以再造出来的东西是原作者语言形象的表述。创造想象是不依赖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一种更复杂的心理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启发学生想象,拓展再现画面,寻找艺术空白,串通诗文跳跃处。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想象应更多地运用到作文教学之中去,改写、扩写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手段。如课文《清兵卫与葫芦》一课就要求续写。怎样既保留原文的风格,又写出自己的新意?这就需要进行创造想象。教师在引导的时候,要帮助学生挖掘出清兵卫身上执着、有独特的眼光等这些“美”的元素,在此之上进行大胆的、合理的想象。   三、理解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   在接受审美中,审美直觉和审美再现都是对作品艺术形象表象的认识,还未深入到作品的内在本质,而文学作品反映生活是在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中包含着生活本质和规律。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还必须透过感性形象去把握其内在本质,即要着重于审美的理性分析和综合,从而使学生获得的美感比再现阶段更深沉、凝练、隽永。   审美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的。没有情感,也就没有审美感知和审美想象。在教学中要借助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教育,借助课文优美的语言把蕴含的真、善、美发掘出来,从而激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其思想上得到启发,情感上得到满足,产生美的情绪体验。使他们自然而然地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而崇敬不已;为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爱国精神而赞叹不绝 ;更为共产党人的英勇献身精神所感染。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并且能获得应有的语文知识。要让学生从形象中把握内在情感的起伏波动,感受到事物的本质,这种把握是理解中有感受,感受中又伴着理解。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能唤起学生对美好的追求,让学生具体感知人物的思想行为,产生巨大的艺术感召力,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净化。如《百合花》中的小通讯员是美的形象 ,新媳妇更是美的化身。作品通过借被子、补衣洞、献被子等细节描写,逐步展现了新媳妇美的行为、美的人性、美的心灵和思想境界。再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描绘了北方雪景,展示了一种壮美——崇高美的意境。“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诗人一开始将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的银色世界。“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诗人以睿智的洞察力,将蜿蜒盘旋、气如巨龙的长城置于莽莽之中,把滔滔滚滚、势不可挡的黄河写成结冰之状。“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诗人写崇山、高原的形象时,运用拟人手法,更是写得气势非凡,在这些具体的形象中,包含了诗人怎样的革命情怀和远大思想呢?这里的长城、黄河不正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吗?这里的崇山、高原也不正是这个伟大民族性格的显示吗?“欲与天公试比高”极其传神地表现了它们与老天争高下的战斗姿态,更是诗人对人们的醒示: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华民族像一条巨龙即将崛起!读了这些壮丽的诗句,学生无不为这种崇高美的意境所感染,他们从中感受到的是一种壮阔的美,雄健的美,高大纯净的美,充满革命活力的美。于是,就会激起他们为振奋民族精神,为中华崛起走向世界强列而奋斗的使命感。 从审美效果看,语文选文中还有很多描写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等优美境界的作品,这些作品也是情景交融,意境感人。如朱自清的《春》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绿满天下,花草树木竞相争荣的美丽景象。学生无不为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所感染而产生珍惜大好春光,刻苦学习,发奋向上的思想感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在这短短的四句诗中,杨柳飘飏与雨雪交加的景,跟离乡远戍和凄凉归来的情交织在一起,读者从那对杨柳和雨雪的描绘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的波动,不知不觉地进入诗的境界,深深受到诗情的感染。 四、理性创造,促进思想的升华。   审美接受中的直觉、再现、理解都是审美接受的途径和方法,它们的最终导向是审美创造。创造是理性的升华,是经过理性思辨而出现的崭新的审美形象 。 作品中的“空白”或“不完成本”,按照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当不完全的形呈现于人的眼前时,会引起视觉中的一种强烈的追求完整、追求对称、和谐和简洁的倾向,换句话说,会激起一股将它“补充”或恢复到应有的“完整”状态的冲动力。如伊瓦什凯维奇的《草莓》一课中有这样的描述:“也许一天,二天......”省略号后面有什么呢?这就需要学生进行合理想象理性创造,补出作者没有说出的话。当作品的实际呈现也为“不完全的形”时 ,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会很自然地给予创造,使作品的内涵得以拓展。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既离不开作品本身,又和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有密切的关系。要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和享受,就要以自己的思想见解、学识才智 、趣味情感来充实审美客体,使审美主体的认识升华,创造出新的意境。 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些审美价值很高的悲剧人物形象。孔乙己是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和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文章通过他的遭遇,控诉了封建教育的腐朽和科举制度的罪恶。孔乙己从肉体到灵魂被摧残的悲剧,使学生不仅认识到了封建教育的腐朽,进而认识到了封建社会人文环境的冷酷炎凉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闰土是旧中国尚未觉醒的农民形象。他从一个健康活泼、聪明勇敢的少年变成一个憔悴迟钝、麻木不仁的“木偶人”,是谁之罪?通过分析,学生清楚地认识到,闰土本身是美的,有价值的, 是吃人的社会毁灭了他。“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孔乙己、闰土的悲剧,引起了学生对社会变革、人类进步的深刻思考。 在审美教育中,对学生作一些适当补充介绍,有助于帮助学生启迪智慧、开拓视野 、触类旁通和提高审美能力。如讲雨果的《给巴特勒的信》,就要先给学生讲讲雨果写这封信的背景,从而体会到雨果的大爱和大人类观,也就更加被这位世界文学巨匠美好的人格所感动。这就是审美教育中的创造,在这个过程中,审美主体的思想认识升华了。对此,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有了审美的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 语文教材是一个美的宝库,所在皆有美,俯拾即是。作为古今中外“现实生活反映”的每一篇文章在内容上都有无数“美”的因素。但这些美的因素并非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象欣赏美术、音乐那样直接获取美的愉悦,而是隐藏在形形色色的“内容”和“形式”上,因此,学生对课文的学习、理解,就不仅仅是认识活动,而且是欣赏美、理解美、评价美、创造美的活动。教师只要充分挖掘每一篇课文的美的因素,把知识理论容纳在以美的范式带动的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和谐新颖的创造性学习环境中,同时将感知、表象、想象、情感、理解等因素综合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就能使课堂教学满堂生辉。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就会对自然、社会、人类现实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种种美的现象和事物产生震动、惊异、赞叹、仰慕、热爱、振奋等等美好的情感,从而激发强烈的向往与探索的愿望和热情。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调动学生丰富的内在情感,使他们去真切地感知课文美的所在,就能激发他们的审美愉悦。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