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集合课后有感 濉溪县实验小学 周艳飞 周老师在这节课开始就以现实为情景,学生对吃水果是比较感兴趣的,通过选择喜欢吃的水果,利用实际选择的人数与之前计算的总人数不相符,课堂生成问题矛盾,产生疑问。引导学生由已有认知水平去感知,体验集合中的重叠现象。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思考产生问题的根源-有重复现象。在矛盾产生后,引导学生思考:重复了应该怎么办?接着老师又提出“如果只给你一个学具号,有两种选择的怎么站?”,这样的设计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找准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的衔接点,为新知的学习巧搭“脚手架”,也使问题的引出顺理成章。接着,从学具号的贴法中观察,老师让学生试着不借助语言和演示能不能
2、清楚的表示出“选两种水果的学生的特殊性”,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大胆放开,“放”出了学生灵动的思维,智慧的火花,放出了维恩图。维恩图的创生朴实、生动、自然,这就是我们要的真教学,真课堂。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经历了由形象到抽象这一思维发展的必经过程,精彩生成,体验在不同的策略中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老师在女生贴出自己的选择时,让其他同学猜一猜。产生了错误信息,正好揭示了本课“既喜欢吃苹果,又喜欢吃橘子”这一教学重点。本活动的设计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进一步巩固了韦恩图各部分的意义,深化、体会韦恩图的运用价值。在后面的练习中,老师利用本校学生在重阳节献爱心的活动,把这
3、些学生分成了两个组,学生经过观察、讨论得出:要解决“求总人数的问题,关键是看有没有重复的”。在学生得到所有的信息后,再完成老师提前放在抽屉中的作业纸“维恩图”,并用算式求出总人数。再次借助维恩图让学生弄清集合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同时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最后,通过礼物盒让学生大胆猜一猜,“最多有几种礼物?最少有几种礼物?”,从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总结出来的结果来看,学生已经掌握了维恩图。动态演示验证学生的想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练习的设计从简单到复杂,从收敛到开放,从正向到逆向,既衔接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又实现了对数学思维的层层拓展。这节课,溯本求源,找准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困惑点,寻找出符合学生学习的有效的教学途径。课前需要知学,然后再知教。怎样去知学?又如何去知教?需要课前花足时间去思考的事情。知道了要学什么,怎样去学,方知该怎样去教!整节课,老师适时的引导点拨,引导学生有序的思维,并且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大量动手操作和交流的时间,使集合图的创生,理解和运用一气呵成。既夯实了基础知识,又有效渗透了数学思维方法,由浅入深,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了较好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