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数学教学心得体会论低段数学教学中的三个引导 四川省威远县实验小学 郑愉又教低段了,这是我在实验小学教的第三个一年级。心里有喜也有忧,喜的是一年级的孩子单纯,老师教他们什么是对的,他们就说什么是对的,老师教他们什么是错的,他们就说什么是错的。总之,老师就是他们的偶像,他们对老师充满崇拜。忧的也正是他们的单纯,万一我教的是错的,错误的意识就会在孩子们的大脑里扎根,这样岂不是误人子弟。天真的孩子就像一张张洁白的纸,怎样才能在这张洁白的纸上画出优美的图画,让孩子快乐,让家长满意,同时也让自己感到幸福呢?,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时间过得还真快,忙忙碌碌中一学期很快就过去了,对低段教
2、学我也有了如下体会: 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说”好问、好说也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对自己知道的事情想说出来,对自己不懂的东西想发问,这是主动求知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份天性,为所有的学生创设“说”的条件。不会说还要引导学生说。一年级的学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敢说但表达不太准确。教学用图表示的加法应用题时,问:谁能说说这幅图的意思?有的学生回答:加法。也有的学生回答:减法。根本就不知道老师的提问是什么意思。后来我将问题细化:左边有( )只小兔。又问:右边有( )只小兔。大括号下面一个问号表示求一共有多少只?把刚才的三句话连起来就是这幅图的意思,你能说说把这幅图的意思吗?让会说的先说,不会说的重复。尽
3、可能的多让学生说,让会说的带动不会的,不会的跟着会的学。然后再讲求一共有几只,就是要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这样就在学生的脑子里形成了加法应用题的模式:左边有( )个,右边有( )个,求一共有几个用加法计算。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做到: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能提的问题教师不提;学生能解答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答。教师把展示自我的机会完全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说,使他们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愉快气氛中进行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是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完整的可以补充;不清楚的可以适时地提问;不同的想法各抒己见,并可以争论。对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我也
4、不轻易否定,而是追根溯源,让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为什么这么做?你是怎么想的?这样可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做” 学生要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亲自参与尝试、体验、亲自去做。因为数学是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之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教师只有结合教学内容,经常给学生提供亲自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去做,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促使外部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内部智力活动,学生只有在做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出数学的真谛,才能逐渐养成创新的习惯,才能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离开了空间、离开了学生的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就
5、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所以我们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有句话说得好:我听见了,就忘了;看见了,就记住了;做过了,就理解了。教材所呈现的知识都是“死”的,它只能通过学生的“活动”,学生的种种“操作”,才能:“内化”为学生的头脑中的经验系统。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要科学的设计多样化的练习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现在带的这个一年级没有在读学前班时没有教任何的知识,所以没有任何的底子。在讲4的分解时,我问学生4可以分成几和几,学生首先回答的是2和2,我说还有吗?他自己就坐下了,其余的分解式还是别的同学不断补充才完成的。我问:怎样
6、才能说完所有的分解呢?然后我在黑板上有序的演示分的过程,让学生说出分解式我板书。然后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先摆出四个圆片;再分一分:第一种分法,第二种,第三种,(老师也在黑板上引导着摆,3、2的分解过于简单,以4的分解为起点,培养学生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学生通过这样的具体形象的操作过程,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动眼,解决了问题,使其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学生经历了问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更加锻炼了学生有序的思维能力。尤其是立体图形的认识,我更是忘不了让孩子们动手摸一摸,摆一摆,搭一搭(搭积木,搭魔方)。因为多数孩子们的空间想象能力是很缺乏的,只有经过动手,动眼才能在大脑里形
7、成的表象。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想” 小学数学教学主要是培养三大能力: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有序的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拿着问题该如何想 。要填“9 ( )”填一个答案学生能比较容易找到,教材的要求也不过如此。如果要找出所有答案,恐怕对一年级的小朋友就有一定的难度。我不满足所有的孩子只能找到一个答案,我希望更多的孩子更会思考问题,更能有序的思考问题。这就是因材施教吧!于是我这样引导孩子想:( )里最大能填几?学生:8 。比8小的数可以吗?学生:可以。最小呢?学生:0。那( )里就可以08之间的每一个数。一边讲一边引导学生书写(08)。问题是思维的核心。
8、只有提出了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备课的重点就是设计好有效的问题,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再比如讲一年级上册数学书第53页下面的“第_盆和第_盆合起来是8朵花”刚刚学了8,9的加减法,还不是很熟练,师:先请同学们把每盆花的朵数写在花盆下边。师:找到只有一朵的,它该和谁连?再找到二朵的,它又该和谁连?这样有序的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然后第1盆是7朵,那第1盆和第_盆合起来是8朵花,也可以说第2盆和第_盆,还可以说第3盆和第_盆。其实,小学一年级上册的许多知识,学生心里明白,只是不能有序的思考,不能用数学语言表达。只要我们教师去认真地分析教材,精心地设计问
9、题,充分相信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绝大部分知识都是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掌握的,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学到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的培养,更主要的是摆脱了长期依赖教师传授的学习模式,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不断创新的精神得到充分的培养,从而渐渐形成了创新的能力。科学的设计多样化的练习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简言之,就是在低段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学生占主体地位,这是不能质疑的,教师占主导地位这是不能忽视的。尤其在低段教学中,教师就是孩子们的引路人,教师引导得对,孩子学得轻松。引导得不对,孩子就学得糊涂。所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引导孩子,为孩子将来的学习打好基础,这是我们每个低段教师奋斗的目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