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杜甫诗三首时间参加人员地点主备人课题25 杜甫诗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杜甫诗歌“诗史”的特点2.理解杜甫矛盾心理,揭露官吏的横暴,同情人民的苦难3理解古代“藏问于答”的手法2.过程与方法: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重、难点即考点分析重点:在朗读中品味、赏析,感受该诗思想感情。难点: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唤起学生深入思考的意识,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课时安排第二课时教具使用黑板教 学 环 节 安 排 备 注一、复习旧课,引入课文:上节课学这三首诗时曾介绍过我国唐代的
2、伟大诗人杜甫。人们一向推崇他为诗圣,他的诗常被称为“诗史”。为什么说是诗史呢?因为从他许多诗里可以深刻而又具体地看到唐代安史之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时代面貌。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关这方面内容的一首叙事诗石壕吏。这首诗写于公元759年,安史之乱之中。请同学阅读注释,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叫安史之乱?(2)杜甫目睹了怎样的情景才写下石壕吏等诗篇的?(3)题目的含义是什么?“石壕”是现在的什么地方?二、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1划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2思考回答:这首诗写了怎样一个故事?按怎样的顺序来叙述的?可分为几个部分?写的是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事情。以时间推移为顺序叙述故事,从第一天的“暮”
3、、黄昏,到第二天的“天明”,天亮的时候。分四个部分。第一段(第1节)故事的开端。第二段(第2节)故事的发展。第三段(第3节)故事的高潮。第四段(第4节)故事的结束。三、在理解词句含义的基础上,读读背背。1故事的开端(1)诗一开始就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点明“有吏夜捉人”。为什么要“夜捉人”?复看注释,简明扼要地回答。由于史思明增援安庆绪,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唐军全线崩溃,唐政府急于补充兵力,乃四出抽壮丁。“夜”晚捉人,乘人不备,就是反映当时唐政府抽丁的急切,使人感觉到敲门打户的喧嚣,兵荒马乱的紧张气氛。(2)尽管气氛十分紧张,但作者没有立即正面地描写差役捉人的情况,而是调转笔锋描写老翁一
4、家。门一敲,屋内是怎样的情景呢?“逾墙走”、“出门看”。动作迅速,可见在兵荒马乱之中,公差抓人是司空见惯的事,老百姓早有所准备,闻风而逃。“走”:逃跑。(3)读背第一段。2故事的发展。(1)“老翁逾墙走”,老妇的命运如何呢?诗人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吏”与“妇”的截然不同的形象。怎样不同的形象呢?请说说“点睛”的词。“怒”,抓人而不可得,火冒三丈,因此,气势汹汹,咆哮如雷。“苦”,老妇人在凶狠的逼迫下哭得凄惨伤心。“一何”,多么,加重语气,突出形象。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对比鲜明,用极省俭的笔墨画出差役的凶暴和老妇的可怜。(2)读背第二段。3故事的高潮。(1)“妇啼一何苦”,为何如此凄苦呢?请一位同
5、学朗读,请大家听一听老妇人走上前去诉说(前致词)的一家人的遭遇吧!(2)老妇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一同学用文中语句回答,一同学译成现代汉语。(3)先说儿子的情况。“三男邺缄戍”至“死者长已矣”。三个儿子早巳全部拉走,死的死了,再没有指望,活着的也无保障。(戍sh,辨析字音、字形、字义。)再说家中无人可以应征。“室中更无人”至“出入无完裙”。“更无”、“惟有”强调家里确实已无能服役的男丁。如要女的,衣裙破破烂烂的媳妇要哺育婴儿,万万去不得。最后说,迫不得已,老妇人只好自己去服役。“老妪力虽衰”至“犹得备晨炊”。“老妪”,老妇自称。尽管“力衰”,为了保全老老小小,保全新寡的媳妇,宁愿自己
6、去受苦,去服役。真是一句句辛酸一声声泪,战争带给人们多么巨大的灾难啊!(4)这部分是全诗的主干,借老妇人的口写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在理解三层意思的基础上读读背背。4故事的结局。(1)老妇被抓走,“急应河阳役“了。“语声绝”,说话的声音没有了,还可听到什么呢?(2)齐读第四段,译成现代汉语。(3)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如闻泣幽咽”,凄楚幽咽的啜泣声隐约可以听到,想是那新寡的出入无完裙的媳妇吧?天明登程,只与偷偷转回家来的老翁一人告别。“独”,显示了故事的结局。(咽y,与咽喉的“咽”yn、咽食的“咽”yn区别。)四、齐读、齐背全诗。五、对诗中的人物形象与诗人的感情进行探讨。这首诗从投宿石壕村开始,
7、以独与老翁别结束,仅120字,就叙述了安史之乱中有吏夜捉人的完整的故事,使人如临其境,耳闻目睹,深受感动。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同学发表意见。根据同学发表的意见,指出两点:1以虚实结合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诗中活动着的人物有五六人之多,提到的更多,都实写没有必要,因此就用虚写。老妇人层层申诉是实,差吏步步紧逼为虚,虚实结合,既突出形象,又节省笔墨。尽管“吏”没有出现,但从老妇讲话中强烈感到吏在说话在行动。因三层意思一层进一层,有前言才有后语,吏的“呼”、“怒”必然贯串其中。又如诗一开始的“有吏夜捉人”,怎样叫骂,怎样打开,一笔未写,而实写屋内的动静,这就使人很快联想到石壕吏的凶横。即使是“老翁”,形
8、象也很鲜明。一听到捉人就逃跑,而老妇说话中为掩护计一字不提;老妇应役,老翁又潜归,躲在哪儿,怎样悄悄回来,皆虚写,一笔不提。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给人以相当宽广的想象余地。2叙事中寄寓深沉的感情。诗人途经石壕村,耳闻抓人悲剧的全过程。在诗中虽不发一句议论,不加一句抒情,然而我们读后仍感受到诗人爱憎感情的脉搏。这是因为叙事中渗透着诗人深沉的感情,同情人民的苦难遭遇,抨击差吏的凶横。在末尾叙事中更是以情感人。“夜久”,说明诗人彻夜未眠,关心事态发展。“如闻”,是有人在哭泣,也是诗人心灵在哭泣。他同情这家人的悲惨遭遇,带着沉重的心情与老翁告别。六、课堂练习:口述石壕村一家人悲惨的遭遇,并说明这样写反映了
9、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七、小结:诗人的感情是复杂的,既对老百姓受战祸之苦寄予深切的同情,但又对政府的平定安史之乱寄予很大希望。安史之乱后,人民流离失所,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个叛乱非平息不可;而要平息叛乱,人民就要受征兵之苦,付出代价。诗人矛盾、复杂的心情作用着自己的诗,写出了千古传诵的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这是杜诗中的杰作。要更深入地了解诗人复杂的心情和战乱中人民的苦痛,同学们课外可阅读体会。作业布置1熟读、背诵2用现代汉语改写成故事。(根据情节发展需要,把有些虚写的地方改成实写。要合情合理,不走样)。3练习三。重难点及考点分析一、品析下列句子中红色的词。
10、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二、石壕吏中流露出的诗人感情是() A、诗人对老妇一家的同情。 B、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关注。 C、诗人对老妇一家的痛苦感到悲哀。 D、诗人对官吏暴虐的愤怒。 三、读下列选文,回答问题: (一)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解释诗句中的词语。 一男附书至(书: ) 二男新战死(新: ) 死者长已矣(已: ) 室中更无人(更: ) 2、对这首诗开头四句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句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句交代了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3、4句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3、4句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3、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 4、描写战争之惨烈的句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