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论元杂剧《东篱赏菊》中的陶渊明形象与思想主题.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56119 上传时间:2024-01-2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7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元杂剧《东篱赏菊》中的陶渊明形象与思想主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元杂剧《东篱赏菊》中的陶渊明形象与思想主题.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元杂剧《东篱赏菊》中的陶渊明形象与思想主题.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徐柳琪()女江西新余人山东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文学论元杂剧东篱赏菊中的陶渊明形象与思想主题徐柳琪(山东大学文学院 山东济南)摘要:在现存有关陶渊明的元杂剧中无名氏的陶渊明东篱赏菊是唯一一篇完整之作 东篱赏菊中的陶渊明兼具儒士风度与隐士风雅而在生产劳动方面则与陶诗文及史传有较大差异 与元杂剧中的其他隐逸剧相比较东篱赏菊同样表现出了兴亡之叹、仕途之畏与隐居之乐的思想内容但多了一重对仕途功名的留恋幻想这透露出了元人在科举被废、求仕无门的处境下既渴望功名又厌倦世事的矛盾心态但加官赐赏依旧是其最高理想关键词:东篱赏菊陶渊明形象思想主题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

2、编号:()():./.陶渊明及其诗文自唐朝以来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以各种形式进入到文人的书写当中 唐人多以三径、五柳等意象表达归去之意与田园之趣 宋人则在取法陶诗自然的同时 逐渐兴起和陶之风 而被王国维称为一代之文学的元杂剧则多摭拾陶渊明的生平事迹 敷衍成剧 但是在现存的有关陶渊明的元杂剧中 无名氏的 陶渊明东篱赏菊 是唯一一篇完整之作 本文着眼于此剧并兼及他剧 从陶渊明形象和思想主题两方面 探究元人对陶渊明形象的塑造 以及元人借助陶渊明形象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情感一、元杂剧中的陶渊明元素目前著录的元杂剧中 以陶渊明为中心人物、铺陈其生平事迹的戏剧 有 陶渊明东篱赏菊和 陶渊明归去来兮 两部 陶

3、渊明东篱赏菊的题目正名为 檀道济举善荐贤 陶渊明东篱赏菊 作者不详 著作年代当在元明之际 传世版本有脉望馆抄校明内府本 王季烈 孤本元明杂剧 收录此剧 于 提要 中谓:“其典雅隽永之旨 比 独乐园 稍逊一筹 而较之 孟母三移 则远胜矣”陶渊明归去来兮 的题目正名为 王太守白衣送酒 陶渊明归去来兮 作者为尚仲贤 此剧由 录鬼簿 著录 今仅存第四折的残曲二支曲文如下:【正宫倘秀才】面对着青山故友眼不见白衣送酒 我则怕明日黄花蝶也愁 好教我情绪懒 意难酬 无言低首【灵寿杖】西风落叶山容瘦 呀呀的雁过南楼 霜满汀洲 水痕渐收 山泼黛层层崄 水泛碧粼粼皱 记得是清明三月三 不觉又重阳九月九王国维谓元杂剧

4、最佳处在于有意境“写情则沁人心脾 写景则在人耳目 述事则如其口出元曲以许用衬字故 故辄以许多俗语或以自然之声音形容之”此段曲文不仅直抒胸臆 而且在摹山仿水的同时以“呀呀的”雁鸣之声 于萧索清寒中更加衬托出陶渊明的落寞意懒之情除 东篱赏菊 和 归去来兮 外 现存的元杂剧中多有引陶渊明及其诗文为典实者 如马致远 西华山陈抟高卧:“从今后罢刀兵 四海澄清 且放闲人看太平 我又不似出师的孔明、年第 期.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总第 期)(.)休官的陶令 则待学那钓鱼台下老严陵”陈抟谓自己不似诸葛亮临危受命而出师 表明在宋室一统的天下 没有出仕的必要 又不似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休官 表明自己避世非

5、因清高孤介而是天性自由散漫 费唐臣 苏子瞻风雪贬黄州:“本是个长门献赋汉相如 怎做的东篱赏菊陶元亮”苏轼谓自己意欲如司马相如一般耿耿谏诤 却遭政治倾轧而被贬黄州 不甘心像陶渊明一样赋闲无事 乔梦符 李太白匹配金钱记:“武陵溪 可兀的韩王殿、韩王殿将着这五十文金钱 若金 钱 买 的 俺 姻 眷 抵 多 少 家 流 出 桃 花片”谓柳眉儿仓促离去 韩飞卿匆匆追赶 武陵溪在此处暗喻佳人难觅值得注意的还有王子一的 刘晨阮肇误入桃源 此剧基本沿袭 幽明录 中的故事框架和核心要素 但是故事的发生背景却由汉明帝永平年间后移至晋室衰颓之际 刘晨、阮肇的身份则是归隐修道的士人“幼攻诗书 长同志趣 因见奸佞当朝

6、天下将乱 以此潜形林壑之间 无志功名之会”这些改动明显是受到了陶渊明避世隐逸及 桃花源记“避秦时乱”的影响 由上可见 元杂剧对陶渊明的关注主要在于其避世隐逸上二、东篱赏菊 中的陶渊明形象东篱赏菊 全剧共四折 以正末扮陶渊明敷衍稻场课子、彭泽为令、栗里会饮、东篱赏菊等事迹 情节安排并未以某一事件为中心 而是并举多个事迹 彼此之间较为独立而松散 除第二折“彭泽为令”中展现仕隐冲突外 其余三折情节较为和缓 戏剧性并不突出 东篱赏菊 一剧在更大程度上是以塑造人物为主 剧中陶渊明突出的形象特征是兼具儒士风度与隐士风雅(一)儒士风度第一折中陶渊明上场自白:“小生平日之间酷好诗书 博通经史 沉静简默 不慕荣

7、利后又召为主簿 小生不曾就职 情愿耕耘于野 以给日用”这样一个不求闻达、躬耕田野的隐士 却不仅自己淹通经史 而且极为重视对孩子的经史教育 陶渊明在稻场上考察大儿陶俨的功课 陶俨背诵 孝经谏诤第十五 陶渊明解释其意:【鹊踏枝】从父令是何由 从君令是何由?冒斧当戈 谏争如流 父有争子士有争友 他每都虽贫贱不苟贪求陶渊明告诫陶俨孝道不在于一味遵从父命父母有过 则应劝谏 如此父子所行皆能合于礼仪 则虽处贫贱而志不苟求 又考察二儿陶俟的功课 陶俟背诵 论语里仁:“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 焉得智”陶渊明为之读解:【寄生草】处仁邦随王化 居恶党成下流 岂不闻三移孟母非虚谬 鹤随鸾凤冲霄透 蓬生麻内枝梢秀 岂不闻

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则要你择其善者为亲友告诫陶俟重视道德修养 不居下流、择善而从 陶渊明对孩子的功课布置和殷殷教导 透露出浓厚的安贫乐道、克己复礼以及重视父子伦理关系的儒家思想第二折敷衍彭泽为令一事 最为集中地展现了陶渊明的儒家思想与儒士行径 已就官八十日的陶渊明出场表露心迹:(云)你看这四海纷纷 中原云扰何日得平定也(唱)【南吕一枝花】我则见烟迷白玉楼 雾锁黄金阁 宫花空向日 渠柳尽萧条 暮暮朝朝 积攒成愁容貌 我正是志高来福不高 几时得殄除了胡虏戎羌 平定了中原云扰(云)方今晋朝传统 纲纪崩摧 五胡僭乱 甚日清平也陶渊明担任的仅仅是一个小小县令 然而位卑不敢忘忧国 眼见胡敌内侵、中原纷扰 陶

9、渊明忧心忡忡 盼天下平定 体现的正是儒士以家国天下为念的责任感和道义感 陶渊明虽不能在中央施展身手 但在地方一样能有所作为 裨益社会与国家 在政治层面 陶渊明下令采访贤士、量才进用 在民生层面 则是劝农桑 禁奢靡农桑为本 关系生民饱暖 故而劝课农桑历来是官吏的紧要职责 陶渊明的一系列政举 体现了他勤政务实的良吏之风而后县丞怂恿陶渊明按照衙门旧例贪昧官钱时 这一幕与陶诗中所写的田父劝解陶渊明“一世皆尚同 愿君汩其泥”(饮酒 其九)何其相似!官场的贪污腐败由来已久 大小官员心照不宣 携妻带子来到任所 吃穿用度一切花费公家 陶渊明耳闻目染 不为所动 反而严加斥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责 体

10、现了其清正廉洁:【隔尾】你道是库中金帛如山岳 你教我润屋肥家足富饶(云)尔俸尔禄民膏民脂 下民易虐 上苍难欺(唱)岂不闻天网恢恢有昭报 覰黄金草茅建清名圣朝 则我这义胆忠肝上天晓在走马上任之前 陶渊明就傲然宣称“我则待独立清名万古秋”可见陶渊明不仅受儒家的清廉君子之风沾溉 而且追求“三不朽”式的超越时空的永恒人生价值陶渊明遣散多余的从人 留二人身边服侍着一人与陶俨为伴 并写信道:“此亦人子 可善遇之”叮嘱陶俨切莫因为别人是侍从而骄纵施虐 因为别人和自身一样都是父母生父母养的孩子 论语颜渊篇:“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陶渊明的嘱咐正展现了推己

11、及人、爱民如子的仁爱思想当外郎告诫陶渊明须束带迎接刺史派来的督邮时 陶渊明感到人格受到冒犯 怒火冲天:【红芍药】听说罢烈火上心苗 不由人忿怒难消(净云)老大儿 你我本是个小官儿 该与他行礼 你可恼的是些甚么?(正末唱)则我这青云志气素英豪斗粟萦身懒折腰(外郎云)就与他行个礼儿 也罢了(正末唱)则我这疏狂性岂屈下僚(净云)我说这个县令官儿做着也够了 你还要做甚么大官那?(正末唱)湫洼处怎养鲸鳌 青鸾失志趁鸦巢 栋梁材不隐蓬蒿儒家向来强调尊卑等级 县丞言说“你我本是个小官儿 该与他行礼”既是小人的生存之道 也符合官场礼制 但令陶渊明着恼的并非儒家所要求的行礼本身 而是自己素有青云壮志如汪洋之鲸鳌、

12、长空之青鸾、林间之栋梁 故而耻居下位 向恃势凌人的小官阿谀奉承 为维护自己的孤高品格 陶渊明毅然决然地辞官归去前两折通过描写稻场课子、彭泽为令 塑造了陶渊明重视家庭伦理、忧国爱民、勤于政事、耿介孤高的儒士形象 后两折则极力渲染陶渊明赋闲时的隐士风雅(二)隐士风雅陶渊明身后最初为人们所接受和认可的 正是他清高洒脱的隐士风度 颜延之 陶征士诔着重赞扬陶渊明高行峻节的品格 沈约 宋书将陶渊明置于 隐逸传 钟嵘 诗品 品评陶渊明诗歌 也不免在最后提及其隐逸身份 唐宋以来 陶渊明的高蹈旷然更是令士人追慕不已归隐的清闲生活中 陶渊明素以喜爱赏菊和饮酒闻名 戏剧中陶渊明不仅赏菊 而且把菊盈案、簪菊于发、置菊

13、于酒中而满饮 他热情地赞美菊花的孤傲绝群和冰清玉洁:【红绣鞋】花也 则为你不与那繁花争媚 (正末唱)花也 你端的有君子之心淡淡若寒灰 花也 我和你心相爱 我和你似陈雷 花也 我和你意相合 鱼共水【折桂令】则他便秉中央正气而生戊己精华 后土威灵 另巍巍傲露迎霜独芳孤操 吐萼含英 则你便助诗狂东篱暮景 益仙翁服饵延龄 只因你玉洁冰清 因此与尔同情 则被你牵了我肝肠引了我魂灵菊花之于陶渊明 犹如水之于鱼 不可须臾分离 陶渊明为之意惹情牵 以菊自喻 甘愿弃功名、撇荣利 长相守长相伴陶渊明于栗里巧遇新知故交 志同道合 把酒言欢“漉新酒不惜巾帻 一任他红日西山坠”酒宴阑珊之际 陶渊明喝得酣醉 不慎落帽:【

14、耍孩儿】趁西风有意乘鹤背 上青天云程万里(做落帽科)(净家僮云)吊了帽子了!我看你没有帽子 怎么家去(庞通之做拾帽戴上科 云)渊明风落了帽也(正末唱)狂来落帽为诗魔 况人生有限之期 今朝尚想明朝醉趁着这三径黄花望眼迷 不是我心偏僻爱则爱秋容惨淡 花萼清奇落帽之事本属陶渊明外祖孟嘉 晋书孟嘉传 载:“九月九日 温燕龙山 僚佐毕集 时佐吏并 著 戎 服 有 风 至 吹 嘉 帽 堕 落 嘉 不 之觉”此剧将落帽之事置于陶渊明身上 意在表现其任情洒脱之态文人雅集 赏花饮酒之外 少不得要吟诗作徐柳琪:论元杂剧 东篱赏菊 中的陶渊明形象与思想主题赋 友人请陶渊明吟咏诗文 陶渊明吟 五柳先生传 王弘称赞:“

15、好佳作也!有太古之风 有圣贤 之 量 文 辞 洒 落 气 量 雄 伟 真 乃 雄 才也”诵 归去来兮辞 庞通之赞美:“好清新言语也!”二人都推崇陶渊明诗文的自然质朴、清新豪放 以为佳处 这正和元代士人对陶渊明诗文的接受是相一致的 如元好问 论诗 其四论陶渊明诗:“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友人对陶渊明的评论 栗里会饮时王弘谓“此花乃君子者也 有冷淡之趣以此先生重之”与陶渊明分别时谓“今日得遇一面 果然胸襟洒落 笃信存仁 有君子之风”以“有圣贤之量”评 五柳先生传而庞通之在听完 归去来兮辞 后由衷感叹“渊明端 的 所 言 信 行 所 行 合 言 真 乃 信 义 之 士也”可

16、见旁人一直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在评判陶渊明 换言之 东篱赏菊 中所描写的作为隐士的陶渊明 虽然倾心自然 清高耿介 但并不是道家式的反对名教、绝圣弃智之隐士 而是儒家式的“有道则见 无道则隐”的隐士 因此 剧中陶渊明的隐士风雅 实为其儒士风度的另一种表现此外 陶渊明极为看重的躬耕田野的农人身份并未在 东篱赏菊 中得到展现 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歪曲 剧中庞通之谓陶渊明“不事生产”确如其言 第一折写陶渊明来到打稻场中 见佣工迟来 教导他们“懒惰难成事”并指挥他们“将那打下的稻子 与我囤将起来把那些柴草 与我堆垛的好着”高高在上之态 俨然是一副不事生产的小地主模样 但是历史上的陶渊明并非是彭泽辞官后才

17、认认真真地过起农民生活 其 饮酒 十九言:“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将养不得节 冻馁固缠己 是时向立年 志意多所耻”宋书陶潜传:“躬耕自资 遂抱羸疾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可见陶渊明在其早年就已经断断续续地过着清贫的耕读生活 在生产劳动方面 剧中陶渊明形象与其诗文及史传中的形象有着较大差异有意思的是 剧中除了对陶渊明的那些溢美之词外 尚有一些消极评价 如第一折中佣工不情不愿地去见陶渊明:“听不上他那酸文假醋的动不动便是诗云子曰儿 那个耐烦那?”刚一见面 陶渊明果然引先祖陶侃运甓之事 一顿教训在旁人看来“有经天纬地之文章、定乱除危之谋略”的陶渊明 在佣工的眼中 却是个咬文嚼字、絮絮叨叨的老学究 剧中

18、高雅超凡如陶渊明者 也难免被置于世俗的眼光之中 佣工们的看法展现了一般下层民众对脱离生产的文士们的消极态度三、东篱赏菊 的思想主题隐逸剧是元杂剧中较为突出的一类戏剧 其中除陶渊明本事戏之外 还有 晋文公火烧介子推 严子陵垂钓七里滩刘晨阮肇误入桃源西华山陈抟高卧陶朱公范蠡归湖(残本)等 这类戏大多表现着相似的思想主题 如主人公多身处末世或政治动荡之际 因而对朝代兴亡更迭有着极为深刻的洞察:【混江龙】上古时鸿荒混沌 无极而太极玄幽 伏羲时巢居穴处 神农时开辟田畴 轩辕时制衣冠舟车纲索 筑九鼎辨风俗财货流通 五帝时传圣统德称尧舜 三王时美疆封至大成周 战国来尚纵横朝更暮改 至楚汉诛暴秦大业归刘 魏蜀

19、吴三分鼎足 传大统晋世悠悠 朝中宰相 金屋王侯 秦宫衰草 汉阙荒丘 功名逝水 勋业浮沤(东篱赏菊)【混江龙】自从夏桀将禹丧 独夫殷纣灭成汤 丕显立弔民伐罪 丕承立守绪成王 刚四世垂拱岩廊朝采凤 第五辈巡狩湘流中淹杀昭王 自开基启运 立国安邦 坐筹帷幄 竭力疆场 百十万阵 三五千场 满身矢镞 遍体金创 尸横草野 鸦啄人肠 未曾立两行墨迹在史书中 却早卧一丘新土在邙山上 咱人这富贵如蜗牛角半痕涎沫 功名似飞萤尾一点光芒(七里滩)历史的滚滚洪流中 王朝的成败兴亡不过弹指间 而个人的富贵功名亦转头空 在这种世风日下、纲纪倾圮、战乱频仍的时代 人人朝不保夕 个人的生命与价值均显得微不足道 达人善觉 乃逃

20、禄而归隐 正如 误入桃源 中刘阮二人的心态与行迹:【混江龙】不想去上书北阙 不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想去待漏东华 似这等鵾鹏掩翅 都只为狼虎磨牙 怕的是斩身钢剑 愁的是碎脑金瓜 怎学他屈原湘水 怎学他贾谊长沙 情愿做归湖范蠡 情愿做噀酒栾巴 携闲客登山采药 唤村童汲水烹茶 惊战讨 骇征伐 逃尘冗 避纷华弃富贵 就贫乏乱世之中为全身远害而归隐 这不难理解然而太平之世亦涌现不少隐士 这固然和他们天性疏放、不喜束缚有关 如 陈抟高卧 中陈抟所言:【哭皇天】酒醉汉难朝觐 睡魔王怎做的宰臣?穿着这紫罗袍似酒布袋 执着这白象笏似睡馄饨 若做官后每日价行眠立盹 休休休枉笑杀凌烟阁上人 有这般疏庸

21、愚钝 孤陋寡闻?但对于陈抟这样有平定天下之胸怀、有神机妙算之才能的人而言 三番五次拒绝出仕乃是有着更为深层的原因:【滚绣球】三千贯二千石 一品官二品职 只落的故纸上两行史记 不过是重裀卧列鼎而食 虽然道臣事君以忠 君使臣以礼 哎 这便是死无葬身之地 敢向那云阳市血染朝衣(带云)贫道呵(唱)本居林下绝名利 自不合刬下山来惹是非 不如归去来兮而陶渊明在听闻自己被封为彭泽令时 心下犹疑不定 既留恋田园 又不敢违抗圣命 然而官场的束缚与险恶又令他胆战心惊:【六幺令】怎敢道违宣召 惹罪尤这其间去就难留(使命云)渊明先生宣你为官 着那佳人捧臂 壮士擎鞭 吃堂食 饮御酒 可不受用也(正末唱)你道是女貌娇羞

22、我则道乐意忘忧 不爱他麒麟殿万载名留 把名缰利锁都参透题起来胆战心愁(使命云)陶先生 俺圣人宽仁厚德 纳谏如流 你因何畏惧?忠臣不怕斧钺之诛也(正末唱)利名场志不甘生受 怕的是金瓜铁锏 阔剑长矛可见 太平亦隐突显的其实是士人对封建君权的极度不信任 兔死狐烹、鸟尽弓藏 君臣之间可以共患难而难以同富贵 正是政治的虚伪与险恶 使得这类隐士视仕途为畏途 而 火烧介子推 中介子推虽然隐于绵山 也未能逃得一死:【秃厮儿】您这火林外前后有军 深山里进退无门 他道是向火坑中自丧身更休想 卧麒麟 高坟君主之凶残 政治之险恶 可不令人寒心、警醒!而与世路干戈形成鲜明对比的 则是闲散自由的隐逸之乐:【尾声】酌别了堂

23、堂官府高县纛 去我那小小衡门谒故交 靸芒鞋 着布袍冠葛巾 系紵绦 弄瑶琴 品玉箫 共山翁 伴野樵 执丝竿 钓巨鳌 绿水青山景物饶 稚子山妻任欢笑 趁紫蟹红虾时正遭 赏红叶黄花绕四郊 把酒友诗朋镇日邀 分韵诗题清兴高 出水鱼鲜五味调 村酿新醅浑带糟 闲采黄花莫惮劳醉饮狂歌风落帽 忙倩家僮扶策着 疏柳柴门带月敲 喜秋清乐意逍遥 常则是弄月抟风 快活到老(东篱赏菊)【拨不断】蟹擘紫石榴 橙剖软金瓯 钓的这锦鳞来活纳入青蒲篓 绿蚁香浮斑竹篘 红薑细切白莲藕 醉后呵 只睡到烟寺钟响 鱼浦榔鸣 江村月落 海国潮来 那其间才是我那酒醒的时候(范蠡归湖)以上隐逸剧表现出了相同的兴亡之叹、仕途之畏与隐居之乐 然

24、而 这些隐士或是坚持不仕、隐于山野江湖 如范蠡、严子陵和陈抟 或是出世超凡、位列仙班 如刘晨、阮肇 惟有陶渊明却在归隐出仕归隐的曲折出处之间 最终接受任命 再次出仕 这一结局使得 东篱赏菊在诸多的隐逸剧中显得颇为奇特 王国维曾将元初科举之废视为元杂剧发达之因 事实上 科举之废正是理解这类隐逸剧的关键 亦是理解 东篱赏菊 不同之处的关键元朝统治者废除科举 这使得士人们完全失去了进身之阶 入仕参政、施展抱负的人生理想幻灭 现实的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 许多士人对现实深感绝望 故而转向出世归隐 这种心态极大地影响了士人们的创作 如马致远号东篱 正见其效仿陶渊明避世之心 而他所作的许多神仙徐柳琪:论元杂剧

25、 东篱赏菊 中的陶渊明形象与思想主题道化剧 如 西华山陈抟高卧马丹阳三度任风子邯郸道省悟黄粱梦 等 皆充满了世道黑暗、浮生若梦的消极沉重之感 元杂剧中还有一类剧值得注意 即 冻苏秦衣锦还乡吕蒙正风雪破窑记朱太守风雪渔樵记 等剧 描写士人们百般困顿、求仕无门 甚至虚淹半世才步入仕途 而不学无术之人则招摇撞骗、行于天下“如今那有才学的受困穷 几时得居要路为卿相?我想那耕牛无宿料 仓鼠可兀的有余粮 十载寒窗 捱不出虀盐况 怎生那风共雪缠的我慌?则他好茶饭不济饥肠 这破衣衫偏歇着我脊梁”“老来不遇 枉了也文章满腹则如何!俺这等谦谦君子 须不比泛泛庸徒 可正是天降人皮包草躯 学料嘴不读书 他每都道见贤思

26、齐是说着谬语”这类剧看似与再三征召而不就、高蹈脱俗的隐逸剧相矛盾 其实正是元代士人们在民族压迫、求仕无门中艰难生存的一体两面然而 传统儒学观念下齐家治国的政治理想使得士人们虽避乱归隐 却依旧肩负着道义感与责任感 不能忘怀世事 如严子陵和陈抟 一个收容逃难的汉光武 一个占卜指点未达时的宋太祖 皆是为着天下太平 究其原因 元人归隐是被逼无奈之举 故而他们身上存在着渴望功名与厌倦世事的矛盾之情 而 东篱赏菊 则集中体现了这两种倾向 元代士人虽心怀壮志 然而在残酷的政治高压下仕途坎坷 他们企羡陶渊明的高蹈归去、纵情田野 可与此同时 剧中又塑造了一个举善荐贤的檀道济 历史上的檀道济本为刘宋政权的追随者

27、但在剧中 他却摇身一变成为晋室忠臣 屡访名士 听闻陶渊明“聊欲弦歌 以为三径之资”的求仕意图时 便举荐他为彭泽县令 陶渊明辞官后 檀道济锲而不舍地继续保奏陶渊明 为他在圣上面前谋得个“加官赐赏 以养终身”的封赏 陶渊明则接受了任命 并由衷唱起了颂歌:“呀 仰赖着当今仁圣意真诚 褒贤崇士播清声 不胜惶惧至屏营 见如今太平 愿吾皇万岁永遐龄”圣上招揽到了人才 檀道济履行了选贤举能的职责 陶渊明则跻身仕途 全剧在皆大欢喜的氛围中落幕 然而剧中蕴含的却是剧作者的无限落寞 是元人怀才不遇的现实感慨 对仕途功名的留恋渴望 以及对统治阶级的美好幻想东篱赏菊 中的陶渊明 兼具儒士风度与隐士风雅 在去留之间任情

28、自适 而不被遗于田野终至加官赐赏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 这或许正是元人最高理想的折射参考文献:王季烈.孤本元明杂剧.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王季思.全元戏曲.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王季思.全元戏曲.第二卷.北 京:人 民 文 学 出 版 社.王季思.全元戏曲.第五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逯钦立.陶渊明集.北京:中华书局.王季思.全元戏曲.第八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程树德.论语集释.北京:中华书局.焦循.孟子正义.北京:中华书局.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元好问.元好问诗选.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王季思.全元戏曲.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王季思.全元戏曲.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责任编辑 吴国富)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