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精神形态建构的内在逻辑.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55527 上传时间:2024-01-24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精神形态建构的内在逻辑.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精神形态建构的内在逻辑.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精神形态建构的内在逻辑.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收稿日期:2 0 2 2-1 1-1 4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理论形态当代建构研究”(2 0 Z X A 0 0 2)作者简介:高广旭,男,哲学博士,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东南大学道德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 0 2 3年第4期总第2 9 5期 齐 鲁 学 刊Q I L U J O U R N A L N o.4G e n e r a lN o.2 9 5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精神形态建构的内在逻辑高 广 旭(东南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2 1 1 1 8 9)摘 要:超越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上的理论“流派”之争,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理论“形态”,既是

2、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研究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精神形态建构是对这一课题的初步尝试,其内在逻辑和理论进路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梳理诸理论“流派”内蕴的精神“形态”发展逻辑,实现研究范式从“流派”到“形态”的转换;其二,澄明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道德生活的精神内涵,探寻内在于社会现实生活之中的伦理道德精神形态的总体性特征;其三,深入现代西方道德哲学的启蒙道德思想传统之中,阐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作为“新启蒙道德”的精神谱系意义。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理论流派;精神形态;历史唯物主义中图分类号:B 8 2;A 8 1 文献标

3、识码:A 文章编号:1 0 0 1-0 2 2 X(2 0 2 3)0 4-0 0 4 2-0 1 0自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以来,如何阐释马克思恩格斯的伦理道德思想,如何在思想阐释的基础上建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理论形态,成为国内外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对伦理道德做了诸多分析和论述,但是他们并没有专门的伦理学或道德哲学论著。因而,在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西方学界形成了众多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理论“流派”。这些理论“流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时代性的理论局限。这一事实表明,建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理论形态,既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研究的内在要求,

4、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本文在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理论“流派”的基础上提出,“精神形态”可以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理论形态建构的一条可能进路。这条进路以从“流派”到“形态”的研究范式转换为前提,以历史唯物主义与道德的关系为逻辑主线,立足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旨在澄明物质生产活动与伦理道德承载的人类精神生活的内在联系,探寻内在于社会现实生活之中的伦理道德精神形态的基本特征,以期为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理论建构提出一些可供探讨的思考。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理论“流派”探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理论“流派”,需要回答的前提性问题是,我们是否默

5、认了一种作为24“学派”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并以此来探讨围绕这一“学派”所产生的不同“流派”?换言之,我们是否已经默认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一种被普遍认同且具有稳定方法、概念和观点的理论体系,并以此来探讨由这一理论体系所衍生出的各种理论“流派”?首先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这里探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理论“流派”,并不是默认了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已经有了确切的认识和理解。恰恰相反,正是由于自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以来,关于是否存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以及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有着不同的观点,我们这里所强调的“流派”探讨才真正触及问题的本质。正如有学者所言,关于“何为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反思和诘问,“它不

6、是由关于同一个问题的同一个答案的不同形式构成的,而是由关于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答案构成的;不是共同的答案将他们串联在一起,而是共同的问题将它们串联在一起”。因此,关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不同认识和理解之所以是“流派”,就在于它们不是对于“同一个答案”的“不同理解”,而是对于“同一个问题”所给出的“不同答案”。换言之,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不是一个既成性和确定性的理论体系,对于它的理解乃至建构,始终应该秉持一种生成性或建设性的态度。如果说在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伦理道德往往被看作是在批判资产阶级社会意识形态和庸俗社会主义者时不得不加以探讨的论战性话题,因而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并没有占据特别重要的

7、位置;那么,在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之后,伦理道德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则是一个亟需重新认识并且关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性的极为重要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率先提出这一问题并引发极大争议的是伯恩斯坦。伯恩斯坦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早期代表人物和理论家,在 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 一书中,他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甚至是批评。这一批评的核心观点是,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不是在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和社会灾难的基础上进行“夺取政权”和“剥夺资本家”,而是在资本主义既有的发展条件下,为工人阶级争取尽可能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权利”,并以此解决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战术上的问题”。表面上看,

8、伯恩斯坦似乎是在解决一种所谓“战术上的问题”,但实际上,“战术上的问题”的挑战反映的是他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调整和修正。这就是,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经济生活不能被看作是判断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标准,而需要重新重视包括伦理道德在内的社会观念的重要作用。在伯恩斯坦看来,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效用,不能仅停留于经济关系,而且需要对包括伦理道德在内的社会意识和精神观念的注重。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和理解,伯恩斯坦强调真正的社会主义是民主的社会主义,也就是在伦理道德上进步的社会主义。因此,伯恩斯坦所理解的社会主义也被称为“伦理社会主义”。伯恩斯坦的“伦理社会主义”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部

9、引发了激烈的争论,第二国际的领导人、社会民主主义理论家考茨基提出,“伦理社会主义”将伦理道德等社会意识看作是独立于社会存在的绝对价值观念,实际上歪曲了伦理道德与物质生活的关系,进而混淆了康德伦理学与马克思伦理思想的本质差别,误读了马克思伦理思想始终是从社会经济关系出发理解和认识伦理道德观念的精34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精神形态建构的内在逻辑 李义天: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内涵与分期,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 0 2 0年第2期,第1 6页。德 爱德华伯恩施坦: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殷叙彝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6 5年,第5页。神实质。因此,唯物史观与伦理学的关系,被考茨

10、基看作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最重要的问题。“我觉得明示存在于唯物史观和伦理间的关系一事,乃为刻下的紧急事务,所以不想长期的迟延本书的发行。”然而,考茨基对伯恩斯坦“伦理社会主义”的修正本身也存在问题。这就是,过分强调社会经济关系对伦理道德的决定作用,在避免从纯粹价值观念的角度理解社会主义革命的同时,也将社会主义革命引向了“经济决定论”的藩篱之中。在卢卡奇看来,以考茨基为代表的第二国际的“经济决定论”最为重要的理论硬伤在于,不理解黑格尔总体性辩证法对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影响,而将客体与主体、价值与事实、理论与实践简单对立起来。结果,马克思主义被看作是关于资本主义经济事实的描述,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在

11、经济关系变革决定社会变革的“经济决定论”逻辑中变得无法想象。“不是经济动机在历史解释中的首要地位(V o r h e r r s c h a f t),而是总体的观点,使马克思主义同资产阶级科学有决定性的区别。总体范畴,整体对各个部分的全面的、决定性的统治地位(H e r r s c h a f t),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创性地改造成为一门全新科学的基础的方法的本质。”卢卡奇以黑格尔思辨辩证法的总体性视角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试图对第二国际“经济决定论”做出反思和批判,这不仅直接揭示了第二国际对于马克思伦理学的实证化解读的问题,而且在更广泛意义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界流行的“回到康德去”的

12、思想潮流也给予了深刻批判,在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卢卡奇重提马克思总体性辩证法的重要意义的同时,德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柯尔施也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这一命题。所谓“柯尔施问题”,是指在 马克思主义与哲学 一书中,柯尔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存在的一种现象所进行的反思和追问,这就是,在哲学是否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的问题上,为什么资产阶级阵营的理论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观点上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即都认为哲学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前者认为,缺乏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弱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解只是“黑格尔主义的余波”。后者认为,缺乏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13、优势”,马克思主义不仅拒斥资产阶级哲学的形式和内容,而且拒绝一切哲学的形式和内容。对此,柯尔施认为,两者在马克思主义与哲学关系上的这种认识,恰恰暴露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认识的共同错误,这就是都抛弃了“黑格尔哲学和辩证的方法”。卢卡奇和柯尔施在“伦理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的主义”激辩正酣之时,重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尤其是重新强调了黑格尔哲学和辩证方法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意义。这不仅克服了以康德道德哲学“补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伦理道德向度的局限,而且开辟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全新研究领域。在德国和东欧关于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展开论争

14、的同时,苏联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方面也作出了重要的理论探索。1 9世纪8 0年代开始,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俄国理论家率先将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引入俄国,详细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基本方法、命题和基本观点。之后,列宁在针对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路线的批判过程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内涵,提出了“无产阶级的道德”和“共产主义的道德”等马克思主义伦44 齐鲁学刊2 0 2 3年第4期 德 考茨基:社会主义伦理学,叶星译,上海:上海平凡书局,1 9 2 9年,第4页。匈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 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9 9年,第7 7页

15、。德 卡尔柯尔施: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王南湜、荣新海译,张峰校,重庆:重庆出版社,1 9 8 9年,第7页。理学的新观点和新命题。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提出将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道德原则,并在1 9 3 8年发表的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中进一步确认了道德的阶级性等历史唯物主义道德命题。苏联解体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研究重心转移到了英美国家。与苏联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体系不同,当代英美国家学者对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关注,与西方政治哲学的兴起紧密相关。他们主要关注马克思恩格斯经典作家的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批判著作中是否蕴含着伦理道德思想,是否关注了诸如正义、自由、平等等政治观念

16、和伦理观念,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论与反道德论并存和相互激辩的学术现象。1 9 6 9年,罗伯特塔克在 马克思的革命理念 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马克思对正义持反对态度”这一命题。1 9 7 2年,艾伦伍德在 马克思对正义的批判 一文中提出了马克思在如何看待正义问题上所存在的悖论性问题:资本论 虽然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不公平性进行了严厉批判,但是马克思在其他著作中,不仅没有明确论证资本主义的非正义,反倒明确反对蒲鲁东、拉萨尔等基于道德视角对资本主义进行正义批判,所以 资本论 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并非基于正义原则。围绕“塔克伍德命题”,西方学界尤其是英美学界展开了延续至今的关于马克思正义观的激烈讨论,

17、如胡萨米的 马克思论分配正义(1 9 7 8年)、柯亨的 自我所有、自由和平等(2 0 0 8年)、凯尼尔森的 马克思主义与道德观念(2 0 1 4年)、布坎南的 马克思与正义(2 0 1 3年)、米勒的 分析马克思:道德、权力和历史(2 0 0 9年)、卢克斯的 马克思主义与道德(2 0 0 9年)、佩弗的 马克思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2 0 1 0年)等等。在这些著作中,讨论的主要问题包括:其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考察是描述性的还是规范性的;其二,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是否构成对工人劳动成果的非正义侵占;其三,正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观念是否与历史唯物主义兼容;其四,马克思是否持有一种积极

18、的分配正义观点。基于以上梳理,我们看到,如何理解和建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理论形态,是一个自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以来就存在争议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一部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理解史。不同理论背景和不同时代问题造就了理论家们对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不同解读,也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流派”。这些理论“流派”在以各自视角深化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自我理解的同时,也突显了当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理论形态建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从“流派”到“形态”的研究范式的转换正如前文所言,如果“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不是一个既定的“现成答案”,而是一个生成性或建设性的“理论问题”,那么,关于马克思主

19、义伦理学的不同理解即不同的理论“流派”,便不是关于“现成答案”的“思想碎片”,而是构成了围绕一个核心问题所生成的不同“解题思路”,这些“解题思路”所表征的正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的不同理论“形态”。在这个意义上,立足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的理论“流派”,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理论“形态”,便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理论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内在逻辑。54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精神形态建构的内在逻辑 高广旭: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下马克思正义观研究的理论自觉,吴付来主编:马克思主义与伦理学(第4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2 1年,第5 75 9页。我们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精神形

20、态”建构,首先实现的正是这样一种从“流派”到“形态”的研究重心的位移和研究范式的转换。这就是,从不同时期、不同视角的“流派”纷争,转换到内蕴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精神实质的“形态”建构。研究视角的转换为走出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意义上的流派梳理和整理开辟了思想道路,但是研究视角的转换也仅仅是这条道路的起点。从总体上明晰“精神形态”建构的内在逻辑和理论进路,构成真实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理论形态建构的重要内容。如何基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自身发展的逻辑,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上的理论“流派”?这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理论形态建构得以可能的前提。如果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理论形态是一个始终在生成路上的历

21、史性课题,那么就不能仅仅将这些理论“流派”视为只在特定历史时期才具有真理性的思想片段,而应看作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特定历史时期所表现出的特定理论形式。换言之,只有实现一种从“流派”到“形态”的研究视角的转换,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理论形态的自我发展逻辑才能真实呈现出来。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理论形态的建构,关键在于以一种“伦理形态”的研究范式,重构理论“流派”所内蕴的“形态”意义。纵观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上理论“流派”的生成与演变,其中一条理论线索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与道德的关系。我们看到,尽管不同“流派”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理解各有差异,但这种差异始终围绕着历史唯物主义视

22、域中的道德究竟以何种形态呈现而展开。由此,我们认为,建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理论形态,似乎可以做一个大胆却不乏合理性的设想。这就是,如果以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道德形态为横向坐标,以道德生活和经济生活的关系为纵向坐标,那么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理论“流派”就是这一理论坐标中的各个“标点”,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理论形态就是这些“标点”所穿起的理论“曲线”。我们之所以做以上设想,并不是由主观臆测而生发的凭空想象,而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理论“流派”之基本特征的分析。“伦理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认识虽然不同,但在一点上却有着基本的理论共识,即都强调将人类的道德生活和经济生活结合起来

23、加以考察,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重要贡献,伦理道德生活不应该被排除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之外。究竟应该以新康德主义为基础建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还是以哲学原理教科书为基础建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对于这一问题,德国的理论家们与苏联的理论家们存在重大差异。前者强调伦理道德生活中的个人向度,如民主、自由、平等和正义等;后者强调伦理道德生活中的社会集体向度,如忠诚、无私、奉献和爱国等。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到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维度中去,不难看出,实际上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两元对立关系,而是个人只有在真实的共同体中才能实现自由和平等,共同体只有以每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前提和基础,

24、才是真实的共同体。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马克思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因此,上述两种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理论“流派”可以说均以“片面”的形式呈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我们只有将两者在一种总体性视角下加以整合,才能完整阐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理论“形态”。西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诞生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总体性建构,无疑具有重大的理64 齐鲁学刊2 0 2 3年第4期 中央编译局编译: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3年,第6 3页。论意义。卢卡奇、柯尔施等人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总体性视角的关注,不仅为重

25、新理解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开辟了新的思想空间,而且为重新理解对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至关重要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开辟了新的思想路径。这条路径在批判和超越康德道德哲学的二元论传统、批判和超越逻辑实证主义的道德相对主义传统、批判和超越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道德虚无主义传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总体性辩证法的唤醒,深化了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关系的研究。政治经济学批判不再是纯粹的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理论,而是对于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的总体批判。换言之,政治经济学批判不再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在经济学领域的运用,而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

26、中的具体化和现实化。而这决定了历史唯物主义与道德的关系,可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获得更为具体和现实的阐释。正是得益于西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的推进,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政治经济学语境下所展开的相关论争,才有了思想史的前提和基础。虽然在马克思主义与道德的关系上,英美学者的观点差异巨大甚至截然相反,然而,其探讨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语境主要是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尤其是在正义问题上,哲学家们聚集的文本基本都在 资本论 及其手稿中。对于马克思而言,正义究竟是一个法权概念还是一个伦理道德概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劳资关系究竟是确证了还是否证了资产阶级的正义观念?自由平等的资产阶级价值

27、观念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相互支持的关系还是相互否定的关系?围绕这些问题争论不休的论战,从一个侧面表明,从总体性辩证法视角阐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在深层意义上表明,道德生活与经济生活的关系、个人的道德生活与共同体的伦理生活的关系,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因此,立足现实社会生活把握道德生活规律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构成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理论“流派”把握时代性伦理道德问题的基本遵循。然而,理论“流派”对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思想阐释的多向度,既印证了马克思所强调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的哲学时代性特征,也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研

28、究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即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理论“形态”问题。时代性的理论问题是否只能以碎片化的方式体现在理论“流派”的纷争之中,还是可以立足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追求一种超越“流派”纷争的总体性建构?回答这一问题,既需要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精神实质,探寻内在于物质生活之中的伦理道德存在“形态”的总体性精神特征;也需要回到西方伦理思想史传统,阐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精神谱系意义;更需要直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精神文化特征,积极建构后资本主义时代伦理道德的精神图景。这三个方面所共同指向的理论任务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精神形态”建构的内在逻辑和理论进路。三、“精神形态”建构的内在逻辑与理论进

29、路确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精神形态”建构的内在逻辑,必须承继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思想的精神实质确立起自洽的理论体系和逻辑架构。这一理论体系和逻辑架构在精神层面呈现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理论特征的三重向度,即历史性、现实性和公共性。首先,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理论特征体现在唯物史观所蕴含的历史性原则上。历史性是马克74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精神形态建构的内在逻辑 思主义伦理学理论建构的首要原则。对于马克思而言,并不存在作为“事实”的道德,或者说不存在道德实在论意义上的道德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否认道德的存在,而是强调道德的存在只能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尤其在人的物质生产生活中才能获得真实的理解。在这个意义上,

30、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只能在“社会现实”的意义上才能得到真实的理解。道德不是一种独立于社会历史之外的东西,不能在神圣的意义上获得规范性(如基督教),也不能在自然的意义上获得规范性(如自然德性),同样也不能在理性反思的意义上获得规范性(如义务论、功利主义),它的规范性只能内在于它所依存的社会生活之中,只能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而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性决定了,内在于社会生活中的作为社会意识的道德,会随着人类的物质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所以不存在超越于历史之上的“永恒道德”和“绝对法则”。因此,无论是古典时代基于自然德性构建起来的美德伦理体系,还是近代以来基于理性反思构建起来的义务论和功利论伦理体系,

31、由于忽略了道德存在方式的历史性特征,强调站在现实生活之外寻求某种规范现实生活的道德价值,从而在实现了所谓道德理论建构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道德绝对主义的窠臼之中。道德绝对主义所引发的伦理精神危机在于,要么将道德看作是外在于现实社会生活的绝对原则,诉诸自然法则和宗教信仰,将自然德性和神圣律令看作是高于个人之上的先天规范,扼杀了个人的道德自主性或道德自由;要么将道德看作是超越于现实社会生活的绝对原则,诉诸理性法则和理性算计,将道德义务和功利利益看作是个人作为道德存在的内在追求,虽然成就了个人的道德自主性或道德自由,但也导致了这种道德自主性和道德自由因陷入精神的贫乏而总是流于抽象的形式。与之不同

32、,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历史性原则决定了,现实生活的规范不在现实生活之外而就在现实生活之中。也就是,道德是一种内在于现实生活之中的意识形式,其规范性既不是与人的现实生活相疏离的“永恒”强制,也不是功利性的“权宜之计”。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道德,既不是道德绝对主义,也不是道德相对主义,而是将道德的客观性从“客观实在”上升到“社会现实”,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总体性张力关系中,揭示作为“社会意识”的道德及其规范性的变迁的客观规律,推动道德主体在社会生活的自我运动中实现内在的精神建构和自我救赎,实现道德存在方式从道德抽象走向伦理具体,从道德伪善走向道德真诚,从精神虚无走向精神充盈。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

33、,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不仅超越了古典美德伦理学的自然与自由同一的伦理精神形态,而且超越了近代启蒙道德哲学的自由高于自然的伦理精神形态,而在一种自然与自由辩证统一于人类实践活动和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历史性原则下,实现了伦理精神形态的内在革新。其次,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理论特征体现在对资产阶级伦理道德观念批判的现实性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与西方伦理思想史的诸流派和思想学说的根本差别在于,它所探讨的伦理道德问题就是现实的资产阶级社会的伦理道德现象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就是揭露资产阶级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伪善性。在这个意义上,“精神形态”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理论建构,其建构逻辑就是将历史唯物主义的

34、基本原理应用到对资产阶级社会伦理道德的分析之中。如果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那么马克思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伦理道德思想所把握到的就是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时代的伦理道德的时代特征。而这一特征在一般意义上就表现为资本主义的物质生产方式与精神生产方式之间的相互耦合又相互否定的矛盾属性。在1 8 5 71 8 5 8年经济学手稿 中,马克思通过分析交换价值在简单流通领域和资本生产领域所发挥作用的差别,深刻揭示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现实的形态”与“观念的形态”的差别。从“现实的84 齐鲁学刊2 0 2 3年第4期 形态”看,交换价值从货币到资本的形态变迁,凸显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经济制度的

35、矛盾,这就是货币作为交换价值从确立交换关系双方的自由平等关系,转变为资本对个人劳动的制度性剥削和奴役。从“观念的形态”看,交换价值在流通领域所确立起来的自由平等的观念,表面上没有因为货币的资本化而发生变化,但实质上这些自由平等的观念已经走向了自身的反面,即不自由不平等。而以蒲鲁东为代表的社会主义者的“愚蠢”之处在于,在“观念的形态”意义上,只看到货币关系及其带来的道德观念的积极意义,而既缺乏一种从现实生产关系出发分析观念本质的唯物史观方法,又缺乏一种在事物的自我运动中揭示事物本质的辩证方法,所以妄图保留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舍弃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马克思称之为“一种虔诚而愚蠢的愿望”。以交换价值

36、从货币到资本的经济形态变化分析资产阶级道德观念的本质,构成我们透视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伦理道德思想的精神向度的一把钥匙。这一透视的理论启示在于,对于马克思而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组建的经济生活方式,既是资产阶级伦理道德观念产生的现实基础,又是瓦解资产阶级伦理道德观念的现实动力,更是构成一种超越资产阶级道德观念的道德观念形态的现实前提。马克思指出:“交换价值,或者更确切地说,货币制度,事实上是平等和自由的制度,而在这个制度更进一步的发展中对平等和自由起干扰作用的,是这个制度所固有的干扰,这正好是平等和自由的实现,这种平等和自由证明本身就是不平等和不自由。”可见,对于资产阶级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

37、马克思总是从其自身的内在否定或现实性的角度加以把握,揭露资产阶级社会的伦理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既是其自身社会存在的反映,又与这种社会存在相矛盾。由此,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思想立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道德现实”的总体性视角出发,透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考察,在资产阶级社会的“现实的形态”和“观念的形态”的张力关系中,揭示了资产阶级社会伦理道德的本质及其时代特征。最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理论特征体现在解决人类共同生活的精神困境的公共性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内在蕴含着一种对资产阶级社会造成的人类公共性存在与私人性存在分离的社会伦理危机的理论自觉。在资产阶级社会中,人的“类”存在

38、和“社会”必须通过物质的交换关系来实现,这就是商品的生产与交换。商品形式所内蕴的“物与物的关系背后的人与人的关系”表明,资产阶级社会中人类交往的公共性是以私人性的物质需要及其满足为中介的。这是因为,资产阶级的政治解放使得人类公共性存在方式陷入了异化的境地。一方面,人们在作为国家的和法的政治人格层面被塑造为“公人”;另一方面,人们在市民社会的物质交往层面被塑造为“私人”。前者的公共性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公共性,后者的公共性是一种将他人看作手段的虚假的社会公共性。在马克思看来,不管是政治公共性还是社会公共性,都是虚假的共同体,人类在这种虚假的共同体中不可能作为“类”的和“社会”的方式存在,而要么是政治

39、统治实现自身权力增殖的工具,要么是抽象的物或资本实现自身价值增殖的工具。早在青年时期,马克思不仅觉察到资产阶级启蒙政治蕴含的政治公共性的危机,而且确立了解决上述危机的基本哲学立场,这就是回到对造成这一危机的根源即政治解放本身的批判性分析。马克思指出:“政治解放不是彻头彻尾、没有矛盾的人的解放方式。政治解放的限度一开始就表现在:即使人还没有真正摆脱某种限制,国家也可以摆脱这种限制,即使人还不是自由人,国家也可以94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精神形态建构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三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5年,第2 0 4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三十卷,第2 0 4页。成为自由国家。”因

40、此,克服政治解放的限度必须从对国家的信仰回到对市民社会的批判,实现人从抽象的政治公民向人“类”存在和“社会”存在的复归,“只有当现实的个人把抽象的公民复归于自身,并且作为个人,在自己的经验生活、自己的个体劳动、自己的个体关系中间,成为类存在物的时候,只有当人认识到自身 固有的力量 是社会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组织起来因而不再把社会力量以政治力量的形式同自身分离的时候,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人的解放才能完成”。对于青年马克思的“类存在”复归思想,学界大多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加以阐释,而相对忽视其蕴含的伦理道德意义。实际上,马克思这里所强调的“类存在”已经超越狭义层面的政治概念,而是在广义层面的伦理道德概念。

41、超越政治解放限度的人类解放,实际上是人向自身的“类”本质和“社会”的本质的复归,也就是向人的真实的、具体的公共性存在和伦理存在的复归。在1 8 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关于共产主义的阐述同样用了“复归”的表述:“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在这个意义上,青年马克思的“复归”思想构成了其共产主义概念的基本内涵,也构成其在一种伦理共同体和伦理公共性重建的意义上,求解“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和“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何以可能

42、的隐性的伦理精神线索。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精神形态”建构的历史性、现实性和公共性三重内在逻辑决定了,从“精神形态”的角度探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理论形态建构,既需要结合历史唯物主义与道德关系的理论主线,也需要围绕道德生活与经济生活关系的问题轴线,在二者交汇的坐标点上梳理和阐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精神形态建构的基本进路。一方面,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精神内涵建构的层面来看。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思维方式引入到对道德问题的思考,不仅实现了现代道德哲学研究范式的根本变革,而且在伦理道德形态意义上,是对“启蒙道德”的一种“再启蒙”。所谓“再启蒙”,就是对启蒙道德本身的再反思和再构建。这种反思和构建以还原道德的现实生活基

43、础为内涵,将道德生活和经济生活不再看作是外在的两种生活样式,而是看作是相互嵌入和相互影响的伦理道德生活总体。从而,将伦理学和经济学也不再看作是研究对象和方式截然不同的价值领域和事实领域,而是完成了一种经济学批判语境中的伦理学批判和伦理学语境中的经济学批判的统一。在这种统一中实现了推动现代道德哲学从“启蒙道德”向“新启蒙道德”的转变。另一方面,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精神旨趣建构的层面来看。关注道德在现实生活世界存在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其理论旨趣不再是构建道德理论的知识形态,而是直面现实道德生活中存在的实践问题。所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对启蒙道德的“再启蒙”,既是对启蒙道德的自由理性的精神遗产的继承

44、,也是对启蒙道德所导致的道德个人与伦理实体相疏离的伦理道德困境的超越,从而实现一种道德的个体向伦理的实体重新回归的“新启蒙道德”。换言之,以“新启蒙道德”为内涵的当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其理论旨归不再是引领个人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规范上的觉醒或自觉,而是以构建“善”的社会共同体的方式重塑个人道德生活的实现形式。以此消除由启蒙道德对传统伦理05 齐鲁学刊2 0 2 3年第4期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2年,第1 7 0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三卷,第1 8 9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三卷,第2 9 7页。的反叛所引发的个人道德与社会伦理的精神裂痕,构建一种以“新启蒙道德

45、”为内涵的共产主义伦理共同体。综上,当代伦理学,其研究已具有明显的社会哲学或社会理论趋势,成为一门融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多视角于一体的综合性理论体系。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实际上是最早觉察到人类伦理道德生活与社会生活内在关联的伦理学理论之一。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不仅觉察到了人类伦理道德生活之于人类社会的真实意义,而且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所构筑的资本文明形态的批判,开启了一种后资本主义社会的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可能路径。在这个意义上,当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只有在精神形态的意义上才是真正面向未来的伦理学理论。(本文系江苏省“公民道德与社会风尚”协调创

46、新中心研究成果)责任编辑:赵昆 王苏T h e I n n e rL o g i co f 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M a r x i s tE t h i c sS p i r i t u a lF o r mG AOG u a n g x u(D e p a r t m e n t o fH u m a n i t y,S o u t h e a s tU n i v e r s i t y,N a n j i n g2 1 1 1 8 9,C h i n a)A b s t r a c t:I t i sn o to n l yt h e i n t

47、 e r n a l r e q u i r e m e n to f t h eM a r x i s t e t h i c st h o u g h t ss t u d y,b u ta l s ot h e i m p o r t a n ts u b j e c to f t h e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s t u d yo fM a r x i s t e t h i c s t o t r a n s c e n d t h e c o n t r o v e r s yo f t h e o r e t i c a l“f a c t i o n”

48、i n t h eh i s t o-r yo fM a r x i s t e t h i c a l t h o u g h t s a n d t o c o n s t r u c t 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f o r m”o f c o n t e m p o r a r yM a r x i s t e t h i c s.T h e c o n s t r u c-t i o no fM a r x i s t e t h i c a l s p i r i t f o r mi sap r e l i m i n a r ya t t e m

49、p t t ot h i ss u b j e c t,a n di t s i n t e r n a l l o g i ca n dt h e o r e t i c a l a p-p r o a c ha r em a n i f e s t e d i nt h r e ea s p e c t s.F i r s t l y,t h ed i a l e c t i c a l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s o c i a l e x i s t e n c ea n ds o c i a l c o n-s c i o u s n

50、e s s i su s e dt os o r t o u t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l o g i co f s p i r i t u a l“f o r m”c o n t a i n e d i nv a r i o u s t h e o r e t i c a l“f a c t i o n”,s oa s t or e a l i z e t h e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 r e s e a r c hp a r a d i g mf r o m“f a c t i o n”t o“f o r m s”.S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