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教学实录
14.《蜜蜂》第二课时
执教者 周林和
- 1 -
时间:2013年10月16日(星期三)上午第一节
地点:广元市实验小学三年级3班
教材: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在黑板左边板书“温馨提示”:1.本课采用掘问教学,请大家读书过程中提出问题,可以自己解决,也可以合作解决。提问的时候,可以用上“什么”“是什么”“怎么”“怎么样”“为什么”“还能怎样”等词语。2.学习用默读的方式阅读课文。3.活动竞赛规则:以组为单位,每提一个问题或帮助别人解决一个问题,奖励1只“小蜜蜂”,课后总结。得“小蜜蜂”最多的组为冠军,周老师将奖励他们一个“学习秘诀”;最少组的同学必须站起来向其他三个组同学致敬。
黑板右边用简笔画画出“小蜜蜂”,下面分别写上“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以记录蜜蜂只数。
上课,师生问好。
师:大家知道周老师的特点吗? 生:不知道。(有一个学生说,爱笑。)
师:我告诉大家——懒。(黑板左下方写“懒”。)上课总是让学生忙过不停,自己不爱讲。想验证吗? 生:想。
师:怎么验证? 生:观察。(也有学生说,观察呗。)
师:好。请大家仔细看“温馨提示”......准备......把手指拿出来,跟着老师写“14.蜜蜂”。
师:昨天,布置了预习,请每组上来1人,展示书写生字。其余同学写在本子上。
师:概、阻、误、验、测(每念一字便组成词语提示)
生:听写(也有学生喊“加油”,教师立即做“暂停”手势。)
(学生相互批改后,教师统计:一组和四组各有1人没得到100分。二组和三组各得1只小蜜蜂,请学伴帮助未得到100的同学过关。)
师: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后提问。
生1:蜜蜂真的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吗?
生2:我听说后是怎么想的?
生3:做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生4:这段的段意是什么?
师:请问你们是自己解决还是请人帮助解决?
生1:蜜蜂真的能辨别方向。试验证明了这个问题。
师:你已经对本文做了完整的研读,不错。
生2:他想做个试验。
师:从最后一句可以看得出来。
生3:做试验的目的是想验证“蜜蜂究竟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
师:你这个问题就有一点深度了。
生4:这段主要写了想做试验验证“听说”。
师:概括得有水平。请大家抓住这里的“听说”“想”品味一下,谈谈你对作者的看法。(给4个同学奖1只“小蜜蜂”)
生:说明作者很严谨。他不轻易相信被人说的,而想亲自做试验来验证是不是那样的。
师:请评价。
生:她说的有道理。我也这么认为。
师:有没有人反对或补充?(稍停,无人举手)我也赞同她的看法。请大家用“无论......总是......”说一句话给你的同桌听。如果说得不好,请同桌帮对方纠正。
师:(在获奖小组后记录。)请大家默读第二自然段,在动词下面加点,然后思考提问。
生1:他为什么要把蜜蜂捉在纸袋里并做上记号?
生2:蜜蜂为什么要飞那么低?
生3:这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师:你们是自己解决还是请同学解决?
生:自己解决。......
师:还有没有问题?(学生没有反应)请大家注意这段有两个多音字“闷”“几”,谁来说说它们的另外一个读音并组词?
生:闷(mèn)--苦闷 几(jǐ)--几个
师:很好。请大家自己说一遍。
师:请大家在注意文中表示动作的词,读的时候一定要强调,读成重音。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教师记录奖励的蜜蜂数)
师:我想请一个同学读一下第三自然段,大家思考,准备提问。
生1:读。
生2:他凭什么推测蜜蜂回不到家?
生3: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我和小女儿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4:从“推测”可以看出作者当时是什么心情?
师:你们发掘的问题真的不错,令我感动。谁能回答呢?
生1:是用纸袋装着的,它们没看见路;离家有两里多路。
师:谁来评价一下。
生2: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是:当时风很大。
师:哦。是这样,所以作者为蜜蜂担心,用了一个“推测”,但没有肯定。
生3:当两只小蜜蜂回来后,我和小女儿都和激动。
师:那请你们注意最后一句话“有两只小蜜蜂飞回来了......”,小女儿激动得高声喊,应该怎么读?
生;不由自主地喊起来。
师:那请大家一起来读读吧。读出我的担心和小女儿的激动。
生:读。(教师记录奖励的蜜蜂数)
师:默读第四、五自然段。小组研讨、提问、解答。
生:我们组共提出了2个问题。1.“飞了四十分钟”说明蜜蜂飞得快还是慢?2.另外3只蜜蜂去哪里了呢?答案是“飞得快”;“另外3只也许风大死了。”
师:其他组有何补充问题?对他们的研究成果满意吗?
生:为什么四十分钟才回来两只,而另外十五只是第二天才发觉飞了回来?这两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师:答案呢?
生:(摇摇头。)
师:谁主动帮助解决这两个问题?
生1:我认为前边那两只能力,另外的十五只能力一般,还有三只能力差,找不到回家的路。这两段主要写了试验的结果。
师:对他的见解,你们有何意见?
生2:我同意他前边的看法。我觉得那三只还有一种可能,身体差,经不起风吹和夜晚的寒冷,死在外边了。
师:还有没有这样的一种可能,这三只最聪明,见风大,藏起来了,要等到风小了才回来;还有没有这样的可能,他们迷失了方向,要等回来的蜜蜂去带领才能回来?
生3:(悄悄嘀咕“不可能吧。”)
5
师:请你说说你的见解。
生3:我认为你说的两种情况不可能。蜜蜂辨别方向的能力很强,它们相互可以传递信息,不可能迷失方向;还有,蜜蜂再聪明也不可能找地方躲起来吧?
师:我同意你们的意见。大家记住:出现了问题要敢于大胆猜测,但要科学求证。就像作者这样严谨,实事求是。
现在,试验的结果出来了,应该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了。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生1:得出了什么结论?
生2:“本能”是什么意思呢?
生3:作者是昆虫学家,他为什么“无法解释”呢?
师:是自己解答还是请同学解答?
生1:我自己解答。结论是“蜜蜂靠的不是超强的记忆力,而是无法解释的本能。”
生2:“本能”就是天生具有的能力。
生3:我不知道,请同学解决。
生4:就这个问题他没有研究,所以无法解释。
师:从这里,我也看出了法布尔的诚实。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就像我们的同学一样。
这里我还发掘了一个问题:从这个句子来说,值得我们斟酌。如果我来写,我会写成“蜜蜂能辨别方向靠的不是超强的记忆力,而是无法解释的本能。”你们觉得哪个好一些?为什么?
生私下议论:有的说他验证的就是“蜜蜂辨别方向的能力”,这里不写明也知道。有的说应该加上“蜜蜂能辨别方向”。
师:你们赞不赞同周老师的观点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权威,要敢于发掘问题。请你们用“不是......而是......”说一句话给同桌听。
生:说。(教师记录奖励的蜜蜂数。)
师:现在,科学家们对蜜蜂的研究有了很多成果。请看“资料袋”,然后帮法布尔解释他当时无法解释的问题。
生:自己看资料。(教师汇总蜜蜂数)
师:总结,兑现奖惩。
布置作业:你们课前听说周老师很懒,通过这节课验证,能得出什么结论?请仿照本文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下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