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对民俗的认识与定位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不成文的规矩,程式化的过程,是风行的传统。民俗存活于“山野”,民俗是古老文化的“遗留”;民俗与传统的乡村文化有关,与现代的都市文明无缘。
对民俗与民俗学的判断:
v 其一,民俗文化支配着大多数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它潜移默化地养育了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成为民族凝聚的基础,它是中国文化的主要根基;
v 其二,由于民俗文化始终以不同的形式,传袭着过去,参与着现在,干预着未来,因此民俗学,就不仅仅是历史学、当代学,更是未来学。
理解“习俗化”
中国四大传统民俗节日的意蕴
拜年:祝福吉祥 清明的祭扫 龙舟竞渡 明月乡思
v 每逢佳节,习俗中人就会自觉地成为中国文化的载体,在生活中,传承生活观念与生存本领,并对自己所属的民俗文化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
v 正是民俗文化这种润物无声的传承方式,才使我们短暂的人生与那绵延不绝的文化根脉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v 民俗在文化发展的流程中,不仅有动势,更有流向。各种显型的习俗,既有传统的纹理,也有未来民俗可供展现的依据。因此,我们从博大而深厚的民俗文化现象入手从事民俗学的学习与研究,是对“文化失忆”的理性回应,更是审视我们自身所属文化的智慧之旅!
民俗学研究的人文意义与社会价值(即保护、传承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1.唤醒历史记忆,调适民俗心理
美洲印第安家园、新西兰毛利族聚落点、台湾日月潭九族文化村、以及深圳的民族文化村的重建与仪式性的表演,都体现了现代社会人类对自身民间传统的眷恋和尊重。对传统习俗的追忆、怀念,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因民俗文化的巨变所带来的心理失落。
2.文化理解与文化交流
民俗对内来说是一股凝聚力,对外来说犹如一道无形的篱笆;对内来说众人自动恪守,对外来说要得到尊重。
3.移风易俗与现代文明
男婚女嫁中的恶俗;“厚养薄葬”的当代面向;残留在观念中的迷信心理。
生活习俗必须在现实生活中实践着。生活习俗的存在不是由于它们传自过去,而是因为它们被实施于现实之中。可以说,民俗在任何时代都不是一种原封不动的“遗留物”,而是转化为当代的形态,因此,民俗的流程在任何一段时间中,都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任何一种民俗事象都以不同的形式,传袭着过去,参与着现在,干预着未来。就此而言,民俗学既是历史学,当代学,也是未来学。
人生仪礼:诞生礼、成年礼、结婚礼、丧葬礼
冠礼,是汉族嘉礼的一种。为汉族男子的成年礼。成年礼起源于原始社会,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龄,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成年礼(也称成丁礼)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一定的仪式。华夏族的成年礼,为男子冠礼,女子笄礼。经书记载,实行于周代。按周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然天子诸侯为早日执掌国政,多提早行礼。传说周文王十二岁而冠,成王十五岁而冠。古代冠礼在宗庙内举行,日期为二月,冠前十天内,受冠者要先卜筮吉日,十日内无吉日,则筮选下一旬的吉日。然后将吉日告知亲友。及冠礼前三日,又用筮法选择主持冠礼的大宾,并选一位“赞冠”者协助冠礼仪式。行礼时,主人、大宾及受冠者都穿礼服。先加缁布冠,次授以皮弁,最后授以爵弁。
笄礼,古代嘉礼的一种。为汉族女子的成年礼。俗称“上头”、“上头礼”。笄,即簪子。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受笄即在行笄礼时改变幼年的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然后用一块黑布将发髻包住,随即以簪插定发髻。主行笄礼者为女性家长,由约请的女宾为少女的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结婚。贵族女子受笄后,一般要在公宫或宗室接受成人教育,授以“妇德、妇容、妇功、妇言”等,作为媳妇必须具备的待人接物及侍奉舅姑的品德礼貌与女红劳作等技巧本颂。
婚姻的民俗传承:古代婚姻嫁娶的“六礼”
①纳采(采择)俗称议婚或说媒,请媒人到女方说媒,了解女方的心意,看看这门亲事有没有成功的希望。媒人到女方家提亲时,通常以活雁作礼,象征忠贞不二。
②问名(询问八字,以备卜筮)先由媒人送女方的八字庚帖到男方家,上面写著女方的出生年、月、日、时,男方必需放在祖先案上观查几天,如果家中这几天都平安无事,就再将男方的八字送到女方家。女方接受了男方八字之后的三天内,每天早晚要在家中神佛前烧香拜拜。在这几日内,男女双方的家中,如果有任何一方发生被偷盗、物品损毁、或家人生病等不祥之事,那么婚事就不成了。
③纳吉(订婚)男方就请媒人到女方家致赠礼物,并通知女家决定这门亲事,同时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送给新娘枚金戒子 。
④纳征(过大礼*)
⑤请期(择定婚期)
⑥亲迎(迎娶新娘)
亲族关系的清晰划分与角色定位是社会群体最基本的结构原则,所有的其他社会组织结构都首先以亲族关系的组织结构为前提,做基础,成为传统社会赖以发展的基本依据。
亲等:标志亲族远近亲疏的方法
九族亲系
v 以自身为本位,上推····四代,下推····四代,共计九代为直系血亲;
v 以本人为中心横向推兄弟为第一旁系,堂兄弟二,从兄弟三 ,族兄弟四,为同高祖之四世孙。
九族制中的九个亲等关系网:
v 九族的亲等是以直系血亲从己身上下数一代为一亲等(父母与子女);
v 上下数隔一代为二亲等(祖父母与孙子女);
v 旁系血亲的兄弟姊妹为二亲等;
v 伯叔姑与侄、侄女,舅姨与外甥、甥女为三亲等。
v 宗亲四等亲: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儿女)
v 外亲三等亲: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子(娘舅)
v 妻亲二等亲: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
v 从而构成了父系血统相续传承的四个亲等,母系血统相续传承的三个亲等,以及夫对妻之亲属的二个亲等为限的亲属集团。
五服制:标识亲系亲等的序列
封建社会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以父宗为重。其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在此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为有服亲属,死为服丧。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礼记·丧服小记》所谓“上杀、下杀、旁杀”即此意。服制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分为五种,即所谓五服。
v 一亲等“斩縗”; 五服中最重要的一种。“縗”是指丧服中披于胸前的上衣,下衣则叫做裳。斩縗上衣下裳都用最粗的生麻布制成的, 使断处外露,以表示未经修饰,所以叫做斩縗。对“縗”的解释,就是指不缝缉的意思。凡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母、媳对公婆、 妻对夫,都要穿斩縗。
v 二亲等“齐縗” 用本色粗生麻布制成的。自此制以下的孝衣,凡剪断处均可以收边。孙子、孙女为其祖父、祖母穿孝服;重子、重女为其曾祖父、曾祖母穿孝服;为高祖父、高祖母穿孝服均遵“齐縗”的礼制。服齐衰,用丧杖,称杖期,不用丧杖,称不杖期。
v 三亲等以下依次为
“大功”:轻于“齐縗‘的丧服,是用熟麻布制作的,质料比“齐縗”用料稍细。为伯叔父母、为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姐妹,以及已嫁女为母亲、伯叔父、兄弟服丧都要穿这种“大功”丧服。
“小功”:轻于“大功”的丧服, 是用较细的熟麻布制作的。 这种丧服是为从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从堂兄弟、未嫁从堂姐妹,和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丧而穿的。
“缌麻”:用稍细的熟布做成的。 现在大多用漂白的布做成。 称为“漂孝”。凡为曾祖父母、族伯父母、族兄弟姐妹、未嫁族姐妹,和外姓中为表兄弟、岳父母穿孝都用这个档次。
五服之外的“袒免”:在史籍中记载:朋友之间,如果亲自前去奔丧,在灵堂或殡葬时也要披麻;如果在他乡,那就“ 袒免 ”就可以了。袒,是袒露左肩;免,指不戴冠,用布带缚髻。
三、 24孝与民俗生活中的孝观念
v 善事父母:体现了亲亲、尊尊等伦理精神;
v 祖先崇拜:强化了中国人的家族、宗族意识;
v 此外,孝还张扬了中国人珍视生命、保护生命的的哲学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的、深层的元意识。
中国的八大菜系
鲁菜:特点:清香、鲜嫩、味纯而著名,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济南菜擅长爆、烧、炸、炒,胶东菜以烹制各种海鲜而驰名,口味以鲜为主,偏重清淡。著名品种:“糖醋黄河鲤鱼”、“九转大肠”、“汤爆双脆”、“烧海螺”、“烧蛎蝗”、“烤大虾”、“清汤燕窝” “干蒸加吉鱼”、“油爆海螺”等。建国后,创新名菜的品种有“扒原壳鲍鱼”、“奶汤核桃。
川菜:“食在中国,味在四川。”特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以辣、酸、麻脍炙人口,为其他地方菜所少有,形成川菜的独特风味,号称“一菜一格,百菜百格”,利用“咸、甜、麻、辣、酸”调配出“五香、宫保、红油、麻辣、酸辣”等23种味型,具有味多、味广、味厚、味浓等特点。代表菜肴:大煮干丝,黄焖鳗,怪味鸡块,麻婆豆腐,宫保鸡丁。
闽菜 : 擅长以海鲜入菜,素有一汤十变的美称。特点:是色调美观,滋味清鲜而著称。烹调方法擅长于炒、溜、煎、煨,尤以糟最具特色。多以海鲜为原料烹制各式菜肴,别具风味。著名菜肴:佛跳墙,醉糟鸡,酸辣烂鱿鱼,烧片糟鸡,太极明虾,清蒸加力鱼,荔枝肉等。
苏菜 :特点:浓中带淡,鲜香酥烂,原汁原汤浓而不腻,口味平和,咸中带甜。其烹调技艺擅长于炖、焖、烧、煨、炒而著称。苏州菜口味偏甜,配色和谐;扬州菜清淡适口,主料突出,刀工精细,醇厚入味;南京、镇江菜口味和醇,玲珑细巧。著名菜肴:清汤火方,鸭包鱼翅,松鼠桂鱼,西瓜鸡,清炖狮子头等。
浙菜 :特点:清、香、脆、嫩、爽、鲜。浙江盛产鱼虾,又是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 ,故其菜如景,不少名菜,来自民间,制作精细,变化较多。烹调技法擅长于炒、炸、烩、溜、蒸、烧。盛名菜肴:西湖醋鱼,生爆蟮片,东坡肉,龙井虾仁,炸响铃,叫化童鸡,清汤鱼圆
湘菜:特点:用料广泛,油重色浓,多以辣椒、熏腊为原料,口味注重香鲜、酸辣、软嫩。烹调方法擅长腊、熏、煨、蒸、炖、炸、炒。著名菜肴:腊味合蒸,东安子鸡,麻辣子鸡,红煨鱼翅,汤泡肚,冰糖湘莲,金钱鱼
徽菜:特点:选料朴实,讲究火功,重油重色 ,味道醇厚,保持原汁原味。徽菜以烹制山野海味而闻名,其烹调方法擅长于烧、焖、炖。著名菜肴:符离集烧鸡,火腿炖甲鱼,腌鲜桂鱼,火腿炖鞭笋,雪冬烧山鸡,红烧果子狸,奶汁肥王鱼,毛峰熏鲥鱼,无为熏鸭
粤菜:选料杂博无所不吃,博采众长讲究实际,制作精细追求享受。广州菜是粤菜系的代表,广州人饮食习俗的特点:①喜欢杂食②餐必汤茶③嗜好毒蛇。著名菜肴:“菊花龙虎烩”、“银湖鲜蛇脯”、“五彩炒蛇丝”, “龙虎凤大烩”
传统茶仪
(一)嗅茶。主客坐定以后,主人取出茶叶,主动介绍该品种的特点、风味,客人则依次传递嗅赏。
(二)温壶。先将开水冲入空壶,使壶体温热,然后将水倒入“茶船”—— 一种紫砂茶盘。
(三)装茶。用茶匙向空壶中装入茶叶,通常装满大半壶。切忌用手抓茶叶,以免手气或杂味混入。
(四)润茶。用沸水冲入壶中,待壶满时,用竹筷刮去壶面条沫;随即将茶水倾入“茶船”。
(五)冲泡。至此,才可正式泡茶。要用开水,但不宜用沸水。
(六)浇壶。盖上壶盖之后,在壶身外浇开水,使壶内、壶外温度一致。
(七)温杯。泡茶的间隙,在茶船中利用原来温壶、润茶的水,浸洗一下小茶盅。
(八)运壶。第一泡茶泡好后,提壶在条船边沿巡行数周,以免壶底的水滴滴入茶盅串味。
(九)倒茶。将小茶盅一字儿排开,提起茶壶来回冲注,俗称“巡河”。切忌一杯倒满后再倒第二杯,以免浓淡不均。
(十)敬茶。双手捧上第一杯茶,敬奉在座的客人;如客人不止一位时,第一杯茶应奉给德高望重的长者。
(十一)品茶。客人捏着小茶盅,观茶色,嗅茶味,闻茶香,然后腾挪于鼻唇之间,或嗅或啜,如醉如痴,物我两忘。
中国古代服饰演变的转折期
夏、商、周——服制形成:商周时期,形成了“上衣下裳”和“衣裳连体”制,衣用正色,即青、赤、黄、白、黑等五种原色;裳用间色,即以正色相调配而成的混合色。服装以小袖为多,衣长通常在膝盖部位。衣服的领、袖及边缘都有不同形状的花纹图案,腰间则用条带系束。
秦汉服饰:小袖→宽衣大袖,右纫斜襟。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这种服制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诸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绵延两千多年。汉代妇女的襦裙 :上襦下裙的女服样式,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襦裙是中国妇女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自战国直至清代,前后二千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
魏晋时期:斜襟→对襟,装饰性增强。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妇女服装,都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当时妇女的下裳,除间色裙外,还有其它裙式。隋唐是服饰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靴子常用彩皮或织锦制成尖头短靴,靴上镶嵌珠宝。贵夫人的履大多具有各种各样装饰精美的高耸履头,最高达30厘米。
隋唐时期:胡服融合,靴子兴起。唐代大袖衫,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半臂,又称“半袖”,是一种从短襦中脱胎出来的服式。一般为短袖、对襟,衣长与腰齐,并在胸前结带。样式还有“套衫”式的,穿时由头套穿。半臂下摆,可显现在外,也可以象短襦那样束在里面。中晚唐回鹘女服
回鹘是现在的维吾尔族的前身。在唐朝开元年间,回鹘曾一度是北方最强盛的少数民族政权。回鹘族人民与汉族人民,有着亲密友好的关系,相互间的文化交流与经济来往从未间断。回鹘族的服装,对汉族人民尤其在贵族妇女及宫廷妇女中间广为流行回鹘装的特点略似男子的长袍,翻领,袖子窄小而衣身宽大,下长曳地。颜色以暖色调为主,尤喜用红色。材料大多用质地厚实的织锦,领、袖均镶有较宽阔的织金锦花边。足穿翘头软锦鞋。唐代官吏,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其颜色曾有规定:凡三品以上官员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绯为色;六品、七品为绿色;八品、九品为青色。以后稍有变更。另在袍下施一道横襕,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大特点。隋唐胄甲,用于实战,主要是铁甲和皮甲。除铁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铠甲中比较常用的,还有绢布甲。绢布甲是用绢布一类纺织品制成的铠甲,它结构比较轻巧,外形美观,但没有防御能力,故不能用于实战只能作为武将平时服饰或仪仗用的装束。图为胄甲穿戴展示图。
明代:接近秦汉,右纫斜襟。上襦下裙的服装形式,与唐宋时期的襦裙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在年轻妇女中间,常加一条短小的腰裙,以便活动,有些侍女丫环也喜欢这种装束。
明代儒士穿着圆领大袖衫,这是江苏扬州明墓出土的一件士人服饰,在当时被称为 “直身”,明代士人的冠帽,以四方平定巾为主,也有戴“皂条软巾”的,后垂双带,俗称“襦巾”。明代官吏常服 五蝠捧寿纹大襟袍展示图及戴四方平定巾、穿大襟袍的男子。明代男子的便服,多用袍衫,其制为大襟、右衽、宽袖,下长过膝。贵族男子的便服面料以绸缎为主,上绘有纹样,也有用织锦缎制作的。明朝建立以后,废弃了元朝的服制,并根据汉族人民的习俗,将服饰制度重新规定。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凡命妇所穿的服装,都有严格的规定,大体分礼服及常服。皇后常服为戴龙凤珠翠冠、穿红色大袖衣,衣上加霞帔,红罗长裙,红褙子,首服特髻上加龙凤饰,衣绣有织金龙凤纹。
清代服饰: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区别主要在衣服的边缘,春夏用缎,秋冬用珍贵皮毛为缘饰之。朝服的颜色以黄色为主,以明黄为贵,只有在祭祀天时用蓝色,朝日时用红色,夕月时用白色。朝服的纹样主要为龙纹及十二章纹样。一般在正前、背后及两臂绣正龙各一条;腰帷绣行龙五条,襞积(折裥处)前后各绣团龙九条;裳绣正龙两条、行龙四条;披肩绣行龙两条;袖端绣正龙各一条。十二章纹样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八章在衣上;其余四种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并配用五色云纹。清代后妃服饰 皇后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组成。朝冠,冬用薰貂,夏用青绒,上缀有红色帽纬。顶部分三层,叠三层金凤,金凤之间各贯东珠一只。帽纬上有金凤和宝珠。冠后饰金翟一只,翟尾垂五行珍珠,共三百二十颗,每行另饰青金石、东珠等宝石,末端还缀有珊瑚。朝袍以明黄色缎子制成,分冬夏两类,冬季另加貂缘。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领、护肩与袍身组成。披领也绣龙纹。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饰,其样式为对襟、无领、无袖,形似背心。上面也绣有龙云及八宝平水等纹样。近代妇女袄裙 民国初年,在这一时期上衣下裙最为流行,上衣有衫、袄、背心,样式有对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变化,领、袖、襟、摆多镶滚花边或刺绣纹样,衣摆有方有圆、宽瘦长短的变化也较多。二十年代,旗袍开始普及。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但不久,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宽阔。至二十年代末,因受欧美服装的影响,旗袍的样式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如有的缩短长度、有的收紧腰身等等。到了三十年代初,旗袍已经盛行。当时的样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薄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及耳的硬领。
传统商业活动的模式
市:我国自殷商开始就有了市易活动。《易·系辞下》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唐宋时代,已经出现了商业街市。市中有店、铺、肆、馆、行等建制,贸易的品种繁多。明清以后,各地县城内已经设有相当可观的街市。(北京缸瓦市、米市大街、灯市等)
墟:墟是我国南方农村的定期贸易场所。村镇墟市是对农村自给自足封闭经济的补充。农民通过赶墟,用自己生产的多余的农副产品换回不能生产的物品或农具之类,同时会亲邀友,听曲看戏,调整自己的生产与生活。相近的墟期的交易品种不重复,以利于商贸。
集:北方农村进行贸易的场所称集。集市的举行都有传统的日期。通常是三天一小集,五天一大集。集市的地点多设在中心自然村,或者交通要冲。大的集市上各类商品通常专门的摆摊地点,约定俗成,井井有条。
会:通常指庙会。顾名思义,庙会就是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活动。庙会又称“庙市”,唐代已经存在。由于在寺庙节日举行,规模比民间商贸集市更大,故称庙市。因其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后来有被成为庙会。
以晋商为例,谈诚信在民间商贸习俗中的文化精神。(民间商贸习俗的文化精神:以义制利)
1.“日升昌”的诚信:公元1823年道光三年平遥“日升昌”曾在全国27个城市设立40多个分号,年汇兑银两8亿多两。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由于仓皇,北京城中许多王公贵戚、豪门望族都随着慈禧、光绪逃往西安随身携带的只有山西票号的存折,山西票号在这次战乱中损失惨重,它们设在北京的分号不但银子被劫掠一空,甚至连账簿也被付之一炬。战乱过后,当他们在北京的分号重新开业时,不但普通百姓纷纷将积蓄放心大胆地存入票号,甚至朝廷也将大笔的官银交给票号汇兑、收存。日升昌为首的山西票号在挤兑风波中,以甘冒风险的代价换来了名利双收。义利思想是明清山西商人的精神价值观,"人所弃我则取之,人所去我则就之,而公之业益饶","与人相对而争利,天下之至难也"。诚信对一个票号来说非常重要。当时的票号没有国家力量做背景可以依赖。同时,那时的法律也不健全,不可能通过法律来保护储户权益。可以想见,如果缺少了诚信,人们根本无法放心的把钱交给山西票号。没有朝廷和官场保护,又受不到法律保护,这样的大背景下,山西商人要做起异地兑换这样的金融事业,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信用。这是把儒家和农耕文明中的诚信和商业文明组合在一起的诚信。尽管商人天经地义的目的还是要获取利润,但利以义制的核心是告诉人们行义的目的是可以考虑利益回报的。
2.“大德通”的舍生取义:乔家第三代乔致墉创立票号;1930年蒋阎冯中原大战,当时山西自己发的一种钞票叫晋钞。大战(阎锡山)失败以后,晋钞贬值,大量贬值,晋商没有这趁机发财,把自己历年的公积金拿出来,几乎把全部积累都投入到这有始以来最大的一次赔本买卖之中。原本就在困境中挣扎的大德通雪上加霜,最终造成三十万两白银的亏空。两年之后,有着8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大德通悄然歇业。事后,人们得知大德通做出这个舍生取义的决定,并不是一时冲动,他们认认真真地算过一笔良心帐。大德通的东家乔映霞说,即使是大德通为此倒闭,这样大的一个财团也不至于让自己人陷落到衣食无着的地步,但对于一个个储户来说,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对他们威胁将会是身家性命,两者相比,孰重孰轻,不言自明。据说乔映霞讲这段话时神情凝重、大义凛然。
3.“大盛魁”财神股的道义:“大盛魁”——经营十几代而遵守的规矩:大年初一“喝粥”。怀念与感谢恩人;让员工明白(料铺—商号)以义制利。康熙初年,三个山西人凑钱开了个小小的草料铺。饥寒交迫之下,三个人倾其所有煮了一锅稀粥权当过年。一位白胡子老头儿,拉着一匹骆驼,驮着些东西,说要住店。这老头儿一天又饥又渴,走到这么晚,没吃呢,看着他的粥想喝。他们也没吃,最后说只好先请这老人先吃,几口很快就把这一锅粥喝光了。过年这三个人也没有喝上粥,就这样过了年。这老头儿就睡了,第二天一早起来,人不见了,骆驼也不见,但是驮垛留下了 。里面全是银子,然后每年,过去大盛魁是三年一结账,每三年结账的时候,把人家的红利再给人家加进去,进入万金账上。几十年这个钱的主人也没有出现。但是大盛魁一直到倒台的那一天,它的万金账上,仍然记着这一笔没有主人的财神股,和它的本金和它的利息。 大盛魁这样做的目的,表面看是对那位帮助过自己的恩人,郑重其事地表示一种怀念与感谢,更深层的意思是要让大盛魁的每一个员工都能牢牢记住,大盛魁能从一家小小的草料行发展成一家规模宏大的商号,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了以义制利。
4. “寓礼于情”的回报:乔氏家族的先祖乔贵发早年父母双亡,生活非常贫困,村里一位姓程的女孩子,常常在生活上对他有所接济。 二十年后,乔贵发事业有成,衣锦还乡,建乔家大院的第一个宅院 。而那位程姓的姑娘丈夫早逝,娘家不肯收留,只好带着儿子,寄人篱下。乔贵发知道这后,马上央人做媒,迎娶这位女子为妻,对她带来的儿子也视如己出,还为这对母子郑重其事地盖起了这处四合院。乔贵发用自己的后半生来报答二十多年前的一粥一饭之恩。乔贵发在去世前立下家规,乔氏家族的子孙不准纳妾。后人们严格地遵循了这条家规,哪怕是乔家的媳妇不能为家族生养子嗣时,也没有人以此为借口休妻纳妾。
5.常氏家族的道德操守:1887年光绪三年山西最大的旱灾,持续三年,1/3的人口死于灾荒;家族与俄的茶叶贸易——由20万减少至8千担;此时,出资三万两白银字祠堂中修建戏楼(赈灾),让得以救助的人能留有自尊地咽下一餐一饭。本以经商或利的家族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中国节日制度的来龙去脉
v 节日系统和历法系统密不可分,节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观象授时制度,在成文历法产生之前,农时周期和庆典周期合而为一,节气亦即节日。
v 随着成文历法的创立,由于中国传统历法制度即夏历采取的是阴阳合历,以阳历纪农时,以阴历纪年月,庆典的日期被按照阴历纪时周期固定下来,而节气则按照阳历安排,从而导致了庆典周期和农耕周期、节日和节气的分离,因此形成了与节气系统并行不悖的传统节日体系。
一、节气与节日的关联
v 古代历法:把一年分成12月,按1年气候的变化过程,分为五天“一候”,三候为“一气”,十二个月共“二十四气”。
v 24节气实际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轨道上的24个不同的位置,其中最重要的8节,标志着阴阳四时始末时令。
v 24节气是中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岁时节令的计算基础,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社会安排生产生活的主要依据。
v 节日是历法的岁时周期(一年365日)中的一些具有特殊意义和标志性的日子,按照习俗和传统在这些日子里要进行某些特定的民俗活动,这些日子像一个个节点一样把一个岁时周期划分为一系列不同的时间段,赋予时间以特定的节律和周期。
v 这些周期和纪年、纪月、纪旬、纪日、纪时以及节气等等周期一道构成了一个完善的历法体系,即民用时间体系。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二十四节气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二十四个点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署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从历法演进考察中国节日系统的形成
v 节日是历法的有机组成部分,历法构成了我们理解节日的意义、起源和变迁的语境和背景。因此,只有从某个节日在历法系统的整体结构中的地位和功能出发,才能从根本上理解这个节日的意义和起源。
v 既然节日是属于历法这个整体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那么,历法系统整体上的变迁,必然从根本上导致节日系统的改变。
中国传统民俗节日的文化意蕴(内涵)
v 1.传统民俗节日
v ①春节②元宵节 ③清明节④端午节⑤七夕节⑥中秋节⑦重阳节⑧腊八、祭灶与除夕(冬腊)
v 2.神道与人道并重的节日内涵
v ①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v ②敬神、畏神与辟邪;
v ③强调孝道与亲情;
v ④注重个体生命,追求延年益寿。
天干地支纪年方法
v 天干: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v 地支: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六十甲子表
v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v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v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v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v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民间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
v 1.固定的信仰组织; 2.至高的信仰对象
v 3.支配信仰的权威; 4.形成信仰的宗派
v 5.信仰的完整体系; 6 .遵循的规约
v 7.专司的神职人员; 8.固定的场所
v 9.法衣、法器和法仗; 10.自觉的信仰意识
中国民间信仰的基本特征
v 1.超自然性:中国宗教构成的核心
v 2.民间信仰的多样性特点
v 3.多功利性是民间信仰动机和行为目的的特点
v 4.多神秘性是信仰方式和手段的特点
中国民间信仰中的世俗神:自然神、职业神和人神。
中国民间信仰主要是指俗神信仰,是非宗教信仰。这种信仰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比佛教信仰和道德信仰更具有民间的特色。中国民间的俗神信仰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把传统信仰的神灵和各种宗教的神灵进行反复筛选、淘汰、组合,构成一个杂乱的神灵信仰体系。不问各路神灵的出身来历,有灵就香火旺。所以说,中国民间信仰具有多教合一,多神崇拜的特点。
民俗生活中的信仰仪式与象征
v 信仰观念是内化的,它的外显便是信仰仪式,即“文化体系”的表现,是隐含于象征事物之中的意义的组合。我们把试图与超自然力量沟通的行为称为“宗教仪式”。
v 1.仪式行为与日常生活
v 2.新兴宗教与传统仪式
v 3.中国民间信仰中“迷信与俗信”
“迷信”与“俗信”的区别与联系(俗信:支配中国民俗生活的基本观念)
v [1]没有弊害,有心理调节作用
v [2]有神秘性,没有迷信色彩
v [3]迷信的外衣,科学经验的内核
巫术的概念: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某些人、事物施加影响或给予控制的方术。“降神仪式”和“咒语”构成巫术的主要内容 。古代施术者女称巫,男称觋。巫术通过一定的仪式表演,利用和操纵某种超人的力量来影响人类生活或自然界的事件,以满足一定的目的。巫术的仪式表演常常采取象征性的歌舞形式,并使用某种据认为赋有巫术魔力的实物和咒语。术则是祝吉祈福时施用的巫术,故又叫吉巫术。
黑巫术:通常以诅咒和巫蛊为主。寻求黑暗或邪恶的力量惩罚施术者的仇人,要付出同等的代价。
白巫术:通常以赞美神明和向神明祈福为主。寻求光明或善良的力量帮助别人,不需付出太多代价。
巫术的应用
1、祈求帮助:指人们以一定方式,欺祈求自然力或鬼神来帮助自己实现某种目的。如汉族求雨,多拜龙王,拜祭不成时,便要施巫术,逼迫龙王下雨。如抬龙王游街,曝晒龙王,把井水掏干等等。
2、招魂:用巫术把失落的灵魂招回来。它不仅限于人自身,也适用于动物、植物。如基诺族为谷神招魂,苗族为牛招魂,汉族小孩病了,往往以为是灵魂失落在村外,妈妈则要拿着小孩的衣服去村外呼喊小孩的名字,为其招魂。 彝族也有为出走多年或客死异乡的长辈招魂的习俗。由巫师主持,往往站在高山上,望着死者出走的方向,呼唤死者的名字,一面用麻线佯占死者的灵魂回来。壮族、毛难族等民族还有为亡人、情人招魂的巫术。一般小伙子多请女巫,巫师头蒙被单,请神附体,不久她即进入昏迷状态,宣布魂已附体,于是女巫便代表男子的情人,与男子对歌,倾吐衷情。
3、诅咒:它是借助语言的魔力,达到加害对方的目的。最常见的形式是面对面的诅咒,不得好死、千刀万剐等等。更多的是通过诅咒对方的名字达到巫术的目的。
4、驱鬼:是对鬼施行的一种攻击性巫术。在生产、建房、治病、丧葬中经常使用。这是民间巫师的最主要的工作。
5、避邪:是利用一定的物件来防止邪鬼来犯,是一种消极巫术。避邪物一般装饰在建筑物上、交通工具和生产工具上,也有佩戴在身上的。
文化空间:(世界上民俗文化集中表现在空间场所,“文化空间”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或主要的样式来表述与认定的。这使“文化空间”同时具有了一种分类学的意义。首先“文化空间”的意义、性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具有同一性。其次“文化空间”是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其存在的核心价值和理论依据在于它完整地、综合地、真实地、生态地、生活地呈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中国的庙会文化独具特色。中国民间信仰传承的表达空间:宁可信万神之能,决不信万能之神。)“非遗保护”视野下的庙会
v 1.庙会作为保护空间的依据
v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11月第155届执行局会议宣布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第一条宗旨中的第一款提出:“这一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或民间传统表现形式)将被宣布为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v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两大种类:一个是文化空间的形式,另一个是文化表现形式。
v 2.文化空间承载的内容
v “凡是按照民间约定俗成的古老习惯确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场所举行传统的大型综合性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形式。”
二、京城庙会的种类※
v 有庙才有庙会。庙会的起源绝大部分是源自宗教祭祀,逐渐发展为宗教祭祀、民俗娱乐、商业活动为一体。据《北京庙会》一书中记载,北京地区的庙会起源于辽代,从元末明初开始发展,兴盛于明清两代。后因战火,衰败于抗日战争。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又陆续恢复发展。
v 自18世纪初至20世纪前期,京城内外循例举办庙会活动的寺庙众多,其中影响较大的约有70多处。从日期考察,可以分为定期轮流开办和每逢年节定期开办两类。从性质划分为以宗教活动为主和以商业活动为主两类,按照时间可以划分为定期庙会和临时庙会。昔日北京庙会大致有如下集中形式:
v 1.以进香敬神为主的庙会,娱乐、商业活动为附属。
v 逢祭日,庙中主持开庙,让信徒进香。妙峰山庙会,在京城西北八十里,山路四十里,四月初一至十五,进香人数约数十万。
v 2.以娱乐为主的庙会,宗教和商业活动次之。
v 正月初一至十九的白云观庙会。
v 正月十八“会神仙”——《京都竹枝词》:“绕过元宵数三天,白云观里会神仙,沿途多少真人降,个个真人只要钱。”
正月十九日上午举行的“宴邱会”也叫“燕九会”。香客游人摩肩接踵,邱祖殿香火极盛,庙内有盛大法会。庙外四周除有出售各种玩物、小吃的摊贩之外,还有扭秧歌、踩高跷、耍狮子、龙灯、跑旱船的、赛马射箭的、作樗蒲戏的,人们对此称为“耍燕九”。它与新春厂甸、上元观灯同称“上林盛举”。
3.以商业活动为主,庙宇中设定期市集、交易百物。
v 此种庙市的内涵是“市”,日期不与宗教节日挂钩,商人祭神以求利市,信徒进香皆属小规模。
v 四大庙市中,按照热闹程度,当推东城的隆福寺,西城的护国寺,因此有东庙和西庙之说。
4.庙会脱离庙宇的范畴,以市易为中心,宗教和娱乐的活动完全停止。
v 清代康熙乾隆时期五大庙会鼎盛京华:
v 隆福寺、护国寺、白塔寺、土地庙、花市火神庙。
v 春节期间的厂甸(琉璃厂)和天桥便是无庙的庙会。
三、庙会之功能的演变
v 1.中国庙会产生的主源:社祭
v 庙会的渊源可以上溯到古老的社祭。周代,王为群姓立社,称为太社,自为立社,称为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称为国社,自为立社,称为侯社。百姓二十五家为里,里各立社,称为民社或里社。而社神是土地神,为民社的精神支柱,民众向社神祈求风调雨顺,就要进行社祭。
v 自古以来,祭神时总少不了舞蹈和音乐。这对后世庙会上祭神、娱神以至娱人的活动无疑是有深刻影响的。
v 2.功能之流变:民众购物与娱乐
v 四、碧霞元君庙与三山五顶
v 碧霞元君是中国民间和道教祭祀的女神。
v 传说她是泰山东岳大帝之女,俗称泰山娘娘。
v 女神的诞辰为农历的四月十八,明清两代北京地区每年自四月初一起便举行大规模的祭祀她的庙会。
v 京城百姓俗称碧霞元君庙为“顶”
五、妙峰山庙会与行香走会
v 京郊妙峰山是京津唐地区民间宗教的圣地,从清康熙帝敕封金顶庙会开始,香火甚盛,绵延不绝。每年阴历四月初一至十五有数十万香客朝顶,数百档花会进香献艺。
香会
v 香会又分为行香走会和坐棚香会。行香走会由会头带领,手拿三角会旗,敲锣打鼓,边走边表演。遇到路边摆棚设点的坐棚香会,就必须停止表演并打知,也就是打招呼,交换名片。一般是见门参门,见会参会,见茶棚参茶棚,规矩很多。
庙会期间将有近百余档传统民间花会以及民间文艺表演,演员身着古装、画脸谱、用地道的香会语言再现明清香会盘道、打知、换帖、叫门、参驾等内容。主要花会有五虎少林、中幡
高跷、秧歌、文场、小车、旱船等。
六、研究庙会的民俗学意义与社会学价值
1.庙会是民俗生活的综合展演,是民间文化传播和传承的场域;
2.“仪式过程”是民众心灵在特定文化空间的独特表达;
3.研究民间社会组织的运作与管理,以及引领农村发展的理解之桥。
为什么说庙会是中国文化的展延?(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这些名称,可以说正是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庙会文化是我国民族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一种极其复杂、古老而又新鲜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既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