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琼山五小 张运民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7页 例1及练习。
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规律的过程中,培养符号感和推理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2、经历探索运算定律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
1、导入故事《朝三暮四》,引发学生思考。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4=7(个) 4+3=7(个) 3+4=4+3
2、创设问题情景:
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请同学生们仔细观察,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3、尝试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根据学生解答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40+56=56+40
引发猜想:是否任意两数相加,交换位置,和都不变?
二、在枚举例中验证规律
1、交流:有了猜想,我们还得验证。你打算怎么验证?
2.学生举例验证,教师巡视指导。
三、在比较中概括规律。
1、同学们仔细观察列举出的等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吗?
并给你发现的规律命名。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内自由交流,形成小组意见,全班汇报交流。以上等式反映的规律。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师:用语言表达加法交换律比较麻烦,怎样表示既简单又清楚呢?
试一试,用你喜欢的符号、字母或图形表示两个加数。你能用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吗?
四、在类比中拓展规律。
1.引导学生由加法类比到减法、乘法和除法,并自觉形成关于减法、乘法和除法中是否有交换律的三个新猜想。
2.学生选择部分猜想,举例进行研究。教师参与,适时给予指导。
3.交流:哪一猜想是正确的,你们是怎么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教师板书若干例子,进而得出结论。
4.探讨:减法和除法中有交换律吗?学生交流后,引导思考:为什么只要举一个反例就能推翻猜想?
5.沟通与拓展。
五、在应用中深化规律
1、师:咱们知道了加法交换律,并且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请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哪些地方用到过加法交换律?
生:验算加法时。
2、师:通过努力,同学们又学会了新的知识,掌握了新的本领,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下面我们就来比一比,看谁学得最好:
(一)、你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吗?试试看吧。
766+589=589+( )
300+600=( )+( )
257+( )=474+257
( )+55=55+420
a+15=( )+( )
( )+65=( )+35
(二)、仔细看一看,下面的算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
270+380=380+270
b+800=800+b
(三)、运用加法交换律,你能写出几个算式?写写试试吧。
25+49+75=( )+( )+( )
学生写出算式以后,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哪两个数交换了位置,在这些算式中,你认为哪一道计算起来比较简单?说说你的想法。
六、在反思中深化理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说一说自己表现最好的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