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民族地区乡村民族文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路径探析——以弥勒市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54999 上传时间:2024-01-2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地区乡村民族文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路径探析——以弥勒市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民族地区乡村民族文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路径探析——以弥勒市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民族地区乡村民族文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路径探析——以弥勒市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作者简介:杨庶嵘,中共弥勒市委党校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三农问题。范建华、秦会朵: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若干思考,思想战线 年第 期,第 页。民族地区乡村民族文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路径探析 以弥勒市为例杨庶嵘(中共弥勒市委党校,云南弥勒 )摘要:乡村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智慧源泉和内生动力,是各民族基于我国乡村文化现实的自我觉醒与积极应对,是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复兴。乡村民族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强民族地区发展建设的根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重要推动作用。云南省弥勒市有乡村多民族文化和谐共生、相互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典型性,对以乡村民族文化建设推动民族

2、地区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以弥勒市为例深入研究发现,民族地区乡村民族文化建设资源丰富、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发展建设需求迫切,但存在部分乡村民族文化资源未得到重视,文旅融合发展有待优化提升,民族文化工作机制有待健全等问题。建议通过加强原生态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打造和培育乡村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完善工作机制,加大文化建设投入等路径,大力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建设发展,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关键词:乡村民族文化;乡村振兴;弥勒市;文旅融合发展;原生态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党的二十大报

3、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高度,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出新要求、作出新部署。乡村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乡村生产和生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兼具乡村特色和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反映了各民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基于乡村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文精神,是增强民族认同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乡村民族文化建设是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智慧源泉和内生动力,是各民族基于我国乡村文化现实的自我觉醒与积极应对,是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复兴。因此,研究民族地区乡村民族文化建设现状和发展路径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云南省红河流域最具多元文化特征民族地区之一的红河哈尼族彝

4、族自治州弥勒市,形成了多民族文化和谐共生,相互交流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多元一体乡村民族文化发展格局。以弥勒市为例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以乡村民族文化建设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具有一定典型性和参考借鉴价值。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年第 期 ,一、乡村民族文化建设是民族地区发展的迫切需求民族地区,尤其是多民族聚居区,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和乡村生产生活中,以辛勤的劳动和卓越的智慧创造了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乡村民族风俗和民族文化。在全国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奋斗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民族文化建设日益成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其作用愈显重要。

5、(一)乡村民族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发展乡村民族文化、提升乡村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和心灵世界。乡村民族文化资源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淀积而成的,是不可再生的。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曾一度急剧恶化,大量资源遭受自然或人为破坏。各民族历史上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技艺、习俗、礼仪等文化遗产面临失传风险,许多极具特色的乡村民族建筑被随意改造,民族文物大量流失,一些传统工艺、服装服饰、音乐舞蹈、神话传说、民歌、民间艺人等由于重视不够和保护不力,已濒临消

6、失,如果不加大保护传承力度,将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乡村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人民群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和精神支柱,高度重视乡村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事关乡村振兴全局。重视乡村民族文化建设,不仅可以让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还能提振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民族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积淀着各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瑰宝。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效传承、合理开发,唱响“发现美、展现美、变现美”的乡村民族文化振兴“三步曲”,发现民族文化之美,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乡土文化特色,推动乡村民族文化不断创造性转化

7、和创新性发展。(二)乡村民族文化建设是做强民族地区发展建设的根基建设文化强国,乡村民族文化不可或缺。要进一步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使乡村民族文化真正成为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优先发展文化产业,充分挖掘整理乡村民族文化瑰宝,打造文化品牌,提升文化品位和内涵,开辟一条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子,把民族文化纳入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尤其是旅游景点、城乡建设规划中,纳入到旅游产品开发中,借助民族文化魅力,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突出民族地区旅游特色,提升旅游品位、差异性、趣味性和旅游文化获得感,从而增强游客吸引力、广开客源,促进旅游业发展繁荣,推动民族地区出现新的经济增长亮点。乡村民族

8、文化开发与保护是一体两面,在开发乡村民族文化以推动民族地区乡村经济建设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强乡村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着力打造富有乡村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保护和弘扬好民族文化。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促保护,合理利用民族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切实加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扶持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及其资料的抢救、整理和研究。建设和发展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继承和发扬民族民间传统特色艺术。充分利用集市和民族民间传统节日,大力开展生动活泼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丰富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各族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改变民族地区群众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状况。(三)乡村民族文化建设对铸牢中

9、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重要推动作用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来源。民族文化是民族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对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至关重要。乡村民族文化建设能够凝聚精神力量,提高村民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进其念祖爱乡之情,从而增强国家、民族的凝聚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年第 期 ,力和向心力,营造团结友爱的乡村新风尚。例如,弥勒市民族众多,党委政府通过支持举办各级各类乡村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为各地之间、各民族之间提供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了解的平台;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继承和发展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族传统节庆活动,大力弘扬民族传统节日等民族优秀文化习俗等措施,以乡村

10、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和创造力,切实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从而在政治上增强民族地区各民族向心力和中华民族凝聚力,对推动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效显著。二、现状与问题:民族地区乡村民族文化发展探究(一)民族地区乡村民族文化发展的优势 乡村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民族地区通常少数民族分布较集中,常常存在多民族聚居的情况。弥勒市就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区,除汉族外,弥勒市境内还居住有彝族、傣族、苗族、回族、壮族等 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达 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 。主要分布在弥阳、西一、西二、西三、东山、江边、巡检、五山等乡镇,其他乡镇属杂居、散居区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各

11、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弥勒市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在民族文化资源上最具代表性的有:阿细跳月、阿细先基、阿细祭火、阿细摔跤、阿细斗牛、阿细婚俗、阿哲大跳小跳、阿哲爱佐与爱莎、阿哲 白马经、老虎山壁画、大黑彝婚俗、小白彝“火草烟”等 它们都是具有开发价值的民族文化。其他诸如彝族对歌、苗族芦笙舞等民风民俗活动也是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在民族文化遗产上,“作为名副其实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弥勒市现有各级非遗项目 项,其中:国家级 项,省级 项,州级 项,市级 项;已命名各级非遗传承人 人,其中国家级 人,省级 人,州级 人,市级 人。”国家级非遗项目彝族三弦舞(阿细跳月)和 阿细先基 阿细霸王鞭 阿细民

12、间器乐、弥勒彝族(阿哲)刺绣等非遗项目在进一步的保护与传承之中,渗透融入到群众生活之中,并得到活态传承,生生不息。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对发展弥勒民族文化产业,增强弥勒旅游业发展后劲,提高弥勒知名度,打造弥勒品牌,推动弥勒经济社会蓬勃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弥勒市还有更多的各民族文化精萃有待人们去搜集、整理、推陈出新,再展风采。民族文化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近年来,不少民族地区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积极做好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营造了优质的民族文化发展环境。以弥勒市为例,一是注重保护民族优秀文化,不断建立完善相关

13、体制机制。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保护机制。认真挖掘整理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将非遗项目艺术造型、曲牌词调等进行数字化保存,并建立非遗项目档案资料库,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保护格局。二是多措并举,推动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在硬件环境上,通过加强非遗文化、传统技艺展示传习馆点建设,为传承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在软环境支持上,加大资金投入,鼓励代表性传承人通过带徒传艺、举办培训班、开展演出活动等方式开展传承活动。例如,为及时挖掘、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好民族民间文化,弥勒市民宗局把西二镇龙多村定为“弥勒彝族 阿细先基传承点”,并进行了挂牌仪式。传承点的建立,对彝族

14、濒危的 阿细先基的保护和传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三是“发展好”优秀民族文化。积极推动民族文化的创民族地区乡村民族文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路径探析 以弥勒市为例杨庶嵘弥勒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弥勒文旅“三部曲”奏响弘扬民族文化主旋律,年 月 日,:,年 月 日。新创造,加大文艺工作创新力度,提高民族文化再生能力。积极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以“非遗 旅游”新模式,让非遗“活”起来,将优秀的民族文化以丰富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例如,规划和开发“可邑 凤凰 滥泥箐 红万 长冲 围锁 四家 高甸”民族风俗风情旅游文化专线,贯通和串联起这一涵盖了阿细、大黑彝、小黑彝、阿哲等彝族支系的,具有民族风情和文化代表性的带

15、状民族特色村寨。(二)民族地区乡村民族文化发展中的困境与不足 部分乡村民族文化资源未得到重视民族地区作为少数民族集居地,拥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但在实际发展中,不少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仍较为滞后,不少乡村民族文化资源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和发展。以弥勒市为例,一是乡村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仍不平衡不充分。例如以东山镇为代表的阿乌、白彝等彝族支系和江边乡的壮族、苗族等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力度不够,导致部分民族文化正逐步走向衰落甚至消亡。弥勒市西部的西三镇、西一镇的阿细、撒呢等彝族支系的民族文化则发展态势良好,其民族文化资源得到了良好的开发、保护和传承。二是对部分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承和保护投入不足。民

16、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弥勒市在民族文化的实际发展中,部分区域在发展中对民族文化发展的硬件设施投入不足,融资困难,导致其发展动力不足,例如还有较多民族村寨没有配备相关民族文化活动的场所。三是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意识不强。尚未在全市形成良好的民族文化发展氛围,同时,部分民族乡镇领导过分侧重经济发展而忽视了对当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文旅融合发展有待优化提升文旅融合发展是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近年来,民族地区依托优质的文化、旅游资源条件,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但在民族文化同旅游融合发展方面还有待提升。就弥勒市而言,一是民族文化同旅游发展的结合度不高。部分民族乡镇在民

17、族文化开发保护和发展过程中,没有将其与村寨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对外宣传结合起来,整合协同联动,一体化谋划发展,整体发挥作用。二是文旅融合发展方式单一。弥勒市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利用不充分。主要仍依靠传统单一方式推动文旅产业发展,创新力度不足,科技化、数字化水平较低,导致文化遗产潜能尚未充分发挥。三是文旅融合深度不足。弥勒市虽积极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但文旅品牌创建质量仍不高,文艺创作人才匮乏,旅游专业人才、营销人才紧缺,文旅产业、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不足。民族文化工作机制有待健全完善的体制机制是推动民族文化工作的重要保障。在发展乡村民族文化工作方面,弥勒市在体制机制

18、方面还有待健全和完善。例如,弥勒市乡村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机制还有待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制机制还需完善,民族民间文化代表性实物和资料的保护存在困难,文物修缮保护力度有待加大等等。此外,缺乏吸引人才的良好机制。大部分传统文化艺人年事已高,年轻人主动学习传承积极性不高,民族文化研究传承人才出现断层的情况突出。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要吸引更多人才投入到民族文化建设工作中仍存在较大困难。三、民族地区乡村民族文化发展路径探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并就文化建设做出战略部署。面对新起点新征程,要坚定文化自信,擦亮弥勒民族文化品牌,就要有文化自觉。文云南

19、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年第 期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化自觉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人对其文化有 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必须紧紧围绕“立足本土、开掘本土、升腾本土、推介本土”的发展思路,优先发展地方、民族优势特色文化产业,树立品牌意识、制定品牌战略,着力培育和打造乡村民族文化知名品牌。党政部门要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强化民族文化资源整合,充分挖掘民族文化潜力,加大民族文化建设投入力度,扎实有力地推动乡村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一)

20、加强原生态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原生态乡村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不仅是其开发利用的基础,也是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是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不可能纯粹是精华,通常既有其先进的一面,也有相对发展滞后的一面。作为文化史料和遗存,有必要尽可能完整地、“原汁原味”地保留;而作为现实的、动态发展与时俱进的活态文化,显然不必也不能如此,但仍要增强“原生态”意识,在地域特色上下功夫,切忌“弃旧标新”,应推陈出新,依土出彩。同时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既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的精粹,又扬弃传统民族文化中的糟粕,在先人创造的文化里汲取丰富的营养,在深厚传统文化积淀的涵养和育化基础上,力求创造转化,争

21、取更大的创新与发展。二是要坚持科学规划,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例如弥勒市的可邑村、红万村、高甸村等,是阿细跳月、阿细先基、阿细祭火、阿哲歌舞、摔跤斗牛等传统彝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村寨,传承和保留了原生态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资源,为研究、挖掘、开发乡村民族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要以之为依托,加大对彝族阿细、阿哲等支系历史文化的研究,加强对阿细跳月、爱佐爱莎等民族、民间特色彝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力度,倾力打造以西三镇可邑阿细文化、西一镇红万祭火文化、巡检司镇高甸阿哲文化为中轴线的西部彝族风情谷民族民俗生态旅游项目,进一步深入开发民族工艺品、民间刺绣等高附加值的旅游产品。三是要加强对民间

22、文学、民俗文化、民间音乐舞蹈、民间传统工艺美术、传统体育、传统医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加强民族古籍整理保护工作,搜集、整理少数民族古籍,做好民族史诗和优秀民族文学作品的搜集、记录、整理、翻译、出版和研究工作。同时依托现有文化品牌的辐射带动作用,开发打造乡村民族文化的系列品牌形成品牌矩阵和文化产品体系,推动产生文化品牌集群效应。近几年,在市场中培育出具有相当知名度的“阿细跳月”“山水园林城市”等文化品牌,带动了部分文化产业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乡村民族文化在保护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总结提升的良性循环发展态势。只有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开创多主体协同保护模式,形成乡村

23、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合力,乡村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方能取得实效。(二)打造和培育乡村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发展的原动力,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业是没有生命力的。旅游产品的开发要体现丰厚的乡村民族文化内涵,要注入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的本土文化,使其更具吸引力和生命力。一是要保护、开发好民族文化,让旅游为民族文化的保护、挖掘、提炼和交流提供平台。充分挖掘和开发民族文化,寻找民族文化发展的突破口,使生态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互补,从民族地区乡村民族文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路径探析 以弥勒市为例杨庶嵘

24、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第 页。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 页。而打造出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特色鲜明的旅游文化精品,真正实现文化与旅游的互动发展。例如弥勒市通过以可邑村为代表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以工业园区为代表的现代工业观光旅游,以云南红酒庄、万亩葡萄生态园、万亩甘蔗林、万亩荷花园为代表的农业观光生态旅游,以巡检司镇高甸村至西三镇凤凰村为主线的民风民俗精品旅游,以太平湖森林公园、锦屏山风景区、甸溪河、庆来公园、红河水乡、湖泉生态园、东风韵、白龙洞、王炽故居为代

25、表的自然人文景观旅游等为依托,融入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赋予弥勒旅游灵性与特色,充分展示弥勒原汁原味的民族生态文化、景观文化和山水园林城市文化等。二是要打造城市文化地标,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息,在城镇入口处、主干道、景区景点建造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标志性文化建筑。建设好博物馆、群艺馆,以博物馆为平台展示民族文化、历史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以群艺馆为载体开展民族文化活动,为旅游营造文化氛围。开发文化旅游产品,重点打造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纪念品,使具有独特韵味的文化产品成为旅游目的地的卖点。以丰富多彩的民族和民俗文化活动为平台载体,打造乡村民族文化系列精品,树立民族文化旅游品

26、牌。(三)完善工作机制,加大文化建设投入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全社会关心”的民族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民族文化发展事业,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措施,支持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繁荣,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培养和壮大民族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加强对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培训,繁荣民族文艺创作。要有目的、较系统地培养、选拔一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特别是重点培养一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人才是发展的关键,在继续加强各类专业学校培养民族文化艺术人才的基础上,要重视举办各种民族文化培训活动,大力培训民族文化专业人才。建立民族文化

27、人才成长新机制,鼓励人才竞争,重点推荐和培养民族文化人才尖子,不断提高人才队伍层次。要创造条件,通过提高待遇和改善创业环境,吸引和留住文化人才,引进有专业特长的文化人才。三是文化主管部门要加强管理,做到对本地区的各种民族文化遗产心中有数、如数家珍,要积极主动地开展普查,如实登记建档,使市内的民族文化遗产得到详细的编排收录,并由政府批准列入保护名录。在认真贯彻落实 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的同时,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切实加强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让村寨民俗、民间文化艺术、民间节庆活动乃至民族语言文字得以更好地保护、传承。四是各乡镇应该加强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做到行政村有文化室、乡镇有文化站、县(市)有文化馆和图书馆。已建立文化馆站等活动场所的乡镇应当及时配备必要的设备和图书等,保障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的有效运转,保障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使各民族群众有开展和参与民族文化活动的场所。要采取有力措施,解决民族地区特别是边远落后民族地区群众看书看报难、听广播难、看电视难、看电影难、看戏难等问题,切实改善民族地区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好地满足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责任编辑:郭周静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年第 期 ,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