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品德与社会教材使用情况中存在的问题在农村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学校的师资力量等等原因,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大多是由班主任老师兼任。在听课中发现,大部分兼职教师都不能很好的去研读教材,体会编者的意图,在对教材的使用中存在诸多问题。1、单元意识薄弱。教学中,没有从单元主题教育入手,只是从一节课入手,学生获得的只是散点式的道德教育,只能是课上“一阵激动”课后“抛之脑后” 不利于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自主构建,;单元教学活动的连续性出现断档现象,所以教师要从单元入手来解读教材、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流程,才能有利于学生情感的不断生成、生化和升华。2、教学目标的把握不准确;教学目标没能很好的呈现在
2、教学过程中;1)目标意识不强,很随意。照抄照搬教学参考,缺乏自己的思考,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制定符合学情的教学目标。2)表述格式要求也不明晰,没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大部分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没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于首要位置。3)把握不住目标的层次。没有从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上加以有效区分,目标制定缺乏层次性。4)目标忽高忽低,没有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5)没有切实围绕目标展开教学活动。目标的制定,形同虚设,游离于课堂教学。教师应在理解课程性质理念的前提下,把握教材这种单元特点,理解具体教学内容,深入、细致地考虑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3、不能很好地进行课时划分;有的需要几课时完成的教学内容,教师草草的用一课时完成。致使活动流于形式。4、教学内容比较单一。教师不能活用教材,而是把教材中的生活事件(这只是一资源提示)去讲给学生,教师不能很好地的把学生生活中的事件作为来课程资源,致使教学内容单一。而如何突破这些颈瓶,充分发挥教材应有的设计意图,还需要教师努力的去钻研教材,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创新的使用教材,围绕目标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并及时的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让更多的教育活动服务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