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理论的生态意蕴探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54816 上传时间:2024-01-24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理论的生态意蕴探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理论的生态意蕴探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理论的生态意蕴探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7 月第4 2 卷第7 期洛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Jul.,2023Vol.42No.7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理论的生态意蕴探析张永红,化锚(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株洲4 1 2 0 0 7)摘要:马克思经典著作中生态术语的缺失并不影响其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马克思对不合理生产方式的批判蕴含着隐形的生态在场论述。“经济人”假设作为资本主义财富观的人学基础,谋求交换价值和忽视自然物质内在规定性的自利行为使生产方式充满对抗性,并逐渐演变为人对自然的宰制。马克思建构“合乎秩序的物质变换”的生产方式是一种间接的生态表达,

2、公利的自由人联合体可建立有序、适度的生产方式,可消解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矛盾,推动社会主义走向必然胜利。马克思主义对生产方式的批判与建构蕴含的生态理想可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两个和解”,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提供了科学思路。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9-4 9 7 0(2 0 2 3)0 7-0 0 0 5-0 5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马克思虽未形成系统的生态理论,“生态”一词也未见于其经典著作中,但他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蕴含着尊重自然的态度和观点,

3、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生产方式推动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理想路径,架构起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理想框架。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2 1 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理论所蕴含的生态智慧和科学内涵对于中国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好局面定有禅益一、批判不合理生产方式的生态隐性在场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轨迹的基础上得出,正是近代工业革命才导致环境、资源等问题演变为时代问题的结论。自然和生态环境的概念虽有差别,但破坏自然就是破坏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具有一定

4、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是以整体观点看待自然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生产力的性质、世界市场、劳动行为和方式都促使了生态问题的出现。马克思对不合理的生产方收稿日期:2 0 2 2-1 2-1 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 0 FKSB038);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CX20220838)作者简介:张永红(1 9 7 2 一),女,湖南湘潭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生态文明;化锚(1 9 9 4 一),男,山西晋中人,硕士研究生。5式的批判就蕴含着隐性的生态在场论述。(一)自利的“经济人”假设一一批判生产方式的对抗性“经济人”一词起源于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根据

5、人性特点假设人的一切行为动机都是由经济诱因引发。因此,“经济人”又被称为“实利人”“唯利人”或者“理性经济人”。支撑以谋求交换价值为准则的资本主义财富观的人学基础就是“经济人”假设,这也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充满对抗性的关键所在。对抗性表现为两点:首先,自利的交换价值准则使劳动者和自然界沦为价值增值的“工具”。根据马克思的分析,交换价值引领下的财富观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特有产物,社会财富的富足昭示着劳动者的贫困,劳动者不得不在生产领域中出卖自身的价值。其次,以“经济人”为假设的人学基础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对立阶级。资本家鼓励劳动者在“积极劳动”中创造经济收益,营造奋斗创造财富的假象。

6、在此过程中资本家所能进行生产和再生产的资本数量会逐步增大,资本生产规模的扩大意味着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力度的加大以及流向自然的废弃物的进一步增加,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其中就隐藏着资本生产的对抗性力量:受剥削的工人后备军力量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 0 2 3年第7 期不断壮大,环境破坏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资本主义生产在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也生产出反抗自身的力量和阶级。(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演变为人对自然的宰制马克思着重从社会生产的过程考察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其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起点是生产的普遍社会化,生存形式是创造剩余价值。其“以物质生产的全面变革和发展为前提”3,表现为“生产力的无限制的发展

7、和由此产生的大规模的生产”4 1 2 6 8。资本家善于通过规模经营积聚生产要素并联合“活劳动”(工人)使资本“存量”有机融合,利用工人之间“社会劳动”形式的结合体创造高强度的社会化生产,为创造剩余价值提供便利。其二,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种子”,价值规律决定了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为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资本家不断推出新的生产工具,革新生产方式。自然资源作为天然存在物,是资本家毫不费劲就可得到的现实生产资料,为扩大竞争优势,降低成本,资本家往往选择将生产的废弃物放置于河流、土地等天然场所。其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关系的构建基于商品经济的发达形式。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条件下,

8、社会关系被认定为简单的“买与卖”的关系,一切对象化劳动、价值、货币都与劳动对立,而人与自然的关系会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也呈现出“剥削与被剥削”的特定内容。(三)加深人和自然的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灭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花费大量篇幅为我们展示了存在于密闭工厂内工人恶劣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人为的高温,充满原料碎屑的空气,震耳欲聋的喧器等等”5 4 9 0,只是工人工作环境的部分缩影。比如裁缝工人的肺病等慢性疾病,露天漂白厂所雇佣的女工则更为悲惨。马克思认为,这都是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工人所面临的普遍境遇,恶劣的生存和工作环境常常使工人身体机能严重失调。资本主义对自然力和劳动力的剥削是同步进行的。首先,“已

9、经对象化的劳动的产品大规模地、像自然力那样无偿地发生作用”51 4 5。这就意味着资本家可以在对劳动者和自然力的征用中受益两次。一是自然资源被无底线地索取,在某种程度上带动更多的劳动力投入生产,从而实现了剩余价值量的6.增加;二是资本家用于生产的自然资源往往是无偿的、不增加生产成本的。马克思曾预言资本主义因其特有的矛盾和局限性必然会走向灭亡,这种矛盾表现为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同样,对人的剥削和对自然力的剥削,本质就是“私人占有”大于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以加大对劳动力和自然力的占有的前提条件决定了工人和自然界最终被剥削得一无所有。资本主义越限制人和自然界的发展,

10、反抗资产阶级的力量就越强大,终有一天资本主义灭亡就会成为现实。二、建构合理生产方式的生态间接表达马克思认为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4 1 2 0 0,这是关于真正财富观的核心表达,“所有个人”的全面发展是关键。无论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还是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憧憬,马克思都从辩证唯物主义视域来看生产方式的矛盾可以揭示财富的生产机制,在历史的发展动机中找到最契合人和自然的物质变换范式,突破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最终走向共产主义。(一)公利的自由人联合体一构建生产方式的有序性“自由人联合体”一词最早出现于马克思、恩格斯共同起草的共产党宣言之中,“代替那存在着阶级

11、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 。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的理论地平线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由人联合体,在此种公利的(这里指尊重人与自然共同的利益诉求)自由人联合体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剥削特性和被物化的生产关系得以消除,财富生产将依据人的现实需要进行。在马克思的构想之中,“自由人联合体”会在生产力由低级走向高级之中逐步消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价值与使用价值、个体与共同体间的矛盾,生产活动将按照人的真正需要以最无愧于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方式进行。马克思认为,自由人联合体之下的生产方式“仅限于需要本身的一切需要的满足”7 “保

12、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8 劳动产品的生产将控制在合理区间内,对自然资源的索取也回归到正常区间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 0 2 3年第7 期内。同时,联合体的全面生产会兼顾物质、精神、然供给能量“度”的平衡,以最节约自然力量和人的社会、自然界的生产以及再生产等诸多内容,在最力量的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合理的资源调整下创造出“紧密联系着的十分丰富其次,要解放人的类本性。类本性的解放以恢多彩的内容”9 复主体可支配的自由时间为前提。自由时间的可支(二)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可调节合乎秩序的物质配程度越大则代表主体可以拥有越充分的时间探索变换自然和社会运行的规律,正如马克思所

13、言,“人的“联合起来的生产者”是马克思为共产主义社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1 51%。当主体会所构想的遵循自由、有序原则的社会成员,他们的类本性得到解放且具备理性思维时,其会更在意摆脱了“人身依附”和“物的依赖”束缚,在崇尚自各类客体的作用及其反馈效应,而高度的责任意识由个性的社会生产中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即“社会也往往建立在人类的理性思维中,人类天然带有善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待自然的本性,“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1 51 9 7。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1 0 1 9 2 9。具体表现为两方面:最后,消解人与自然的矛盾。人类的生产活动其一,自由劳动是联合生产者生产

14、的基本形式。实不仅要尊重物的客观规律性,也要进行“无愧于人现自由劳动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生产资料的公有的本性”的物质变换。只有在符合主体本性所内含化。其二,生产者联合调节合乎秩序的物质变换。的自由、能动和自觉的条件下尊重自然、保护自承担维系人与自然关系和解的责任,只有社会化的然,才能逐步消解人与自然积存的矛盾,才能实现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才是理想主体。而马克思认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然界的长久繁荣,在构建人与自为,只有联合生产者才能“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然协同共进的大好局面中推动社会主义走向最终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胜利。已”1 0 9 2 8三、在生产方式的批判与建构中蕴含生态“

15、共产主义和过去的运动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理想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使他们受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支配。”I马克思得出一个关键性结论,“改造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所有制这种肮脏东西”1 2 很有必要,必须进行土地所有制主体归属权的变革,才能从根本上摒弃资本逻辑的限制,实现人与自然合乎秩序、合乎规律的物质变换。公有制在替代资本主义私有制之后,生产资料在联合生产者中得以协同掌握,“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三)消解人和自然的矛盾推动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在1 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为了实现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马克思在论述“合乎人性的人

16、的复归”中期待“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1 3首先,要解放自然。以“消耗最小的力量”作为摆脱人与自然分离对抗的现实认知,因为“物质在它的一切变化中永远是同一的”1 4 ,这也是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应然之路。人类社会生产系统的运转和自然系统的维持都要以各项信息能量的流转为根本,社会中的主体应在所消耗的能量中把握自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视野下审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聚焦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性变化,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革造成自然力损耗的事实。需要从根本变革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使人的主体本质得到真正觉醒进而达到人与人和解的境界,并在构建合乎秩序的生产方式中实现人与

17、自然的真正和解。“两个和解”的生态理想为中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一定的科学思路。(一)批判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凸显“两个和解”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建立在无序扩张和恶意竞争的资本主义制度体系中,“要么积累,要么死亡”的增值欲望决定了资本家的生产目的绝不是使用价值,他们会想方设法将使用价值变为货币。扩大生产和再生产本身就是为了“谋得利润的无休止的运动”51 7 9,这是一种人的主体本质的丧失。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资本主义的生产更多借助于国家暴力机器,将依附于土地的农民剥离出来并使其成为一无所有的劳动后备军,这就为生产剩7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 0 2 3年第7 期余价值最重要的环节

18、提供了条件和可能。资本主义世界因过度掠夺导致资源供给不足,为缓解资源、环境危机,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将祸事移至他国,对外的武力扩张行为、对自然资源的暴力掠夺、对废物的异地输出已经屡见不鲜。马克思认为,只有反对人成为资本增值的压榨对象,反对自然界成为生产的附庸和垃圾场,也就是阶级差别被消除,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解,才能根本杜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的环境破坏和全球性的生态灾难。(二)建构合乎秩序的生产方式推动“两个和解”马克思将消解人与自然矛盾的理想寄托于消灭资本逻辑的新社会,而“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 1 1 51,要在不断构建合乎秩序的生产

19、方式中实现人的主体解放,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建构生态生产性质的全面生产理论。全面性的生产过程是以劳动为中介的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而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认为应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将人、自然、社会作为有机整体统一起来。此种理论的优势体现在人能够调节更为合理、规范的生产行为,并且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将成为循环的生态系统,系统内的各要素、各单元存在紧密的物间联动。构建生产方式的生态正义原则。其一,生产行为应遵循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最佳原则。“把生产排泄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和把一切进入生产中去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利用提到最高限度。”其二,生产方式也要最无愧于人的良善本性原则。“历史不过是

20、追求着自已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 6 “最无愧于人的良善本性就要消除物欲、权欲对人性的异化,在生产过程中最大程度发挥主体良善的类本质属性,善待自然。”1 7 生产方式的正义生态原则可消除生产异化、劳动异化、人与自然异化的矛盾,推进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三)“两个和解”的生态理想对美丽中国建设的启示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的构建以关注工人阶级工作、生存环境状况为逻辑起点,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环境问题的内在关联为理论内核,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双重和解为价值指归,是一种蕴含着.8“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想资源,为当代中国洞悉“生产方式”陷阱、生态问题根源,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

21、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价值理念。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的无产阶级立场一脉相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决定了“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 8 ,这就要从发展的根本上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既要以解决现存的、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问题为着力点,营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贯彻人民的主体地位,也要以“生态生产力”理念为指导,正确认识处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把人民的生态权益放在首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2、。推动绿色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良性循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色发展的战略构想,倡导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良性循环。绿色生产方式是对西方工业道路局限性的总结和反思,涉及生产方式的生态化转向以及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的生态性调整,旨在通过发展方式的绿色化转型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同并进。绿色的生产方式需要绿色生活方式的引导和支撑,这是解决产业结构等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内生动力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形成全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才能将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价值共识转化为普遍实践。厘清生态危机成因,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马克思已经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生

23、产方式将环境危机扩展至全球的既定事实。当前,生态危机已经呈现为全球性的特点,世界各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生命共同体,中国要在世界环境问题中破局,就必须积极参与全球的生态环境治理。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资本全球化是同一历史过程,中国在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过程中要兼顾全球利益和人类利益,妥善处理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产力发展的全球性维度和地方性维度的关系,展现大国责任和担当。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 0 2 3年第7 期述摘编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1 7:9.1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M.北京:人民出版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4、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2 0 0 3:6 6.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7 卷M.北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 0 2 2 1 0 京:人民出版社,1 9 7 2:331.26(01).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M.北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1 8 5.京:人民出版社,1 9 9 5:2 36.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0 卷M.北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 卷M.北京:京:人民出版社,1 9 7 1:3

25、7 9.人民出版社,2 0 0 9.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 2 卷M.北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 M.北京:京:人民出版社,1 9 7 9.人民出版社,2 0 0 9.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M.北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M.北京:京:人民出版社,1 9 57:1 1 8 1 1 9.人民出版社,2 0 0 9:53.17 FOSTER J B.Marx s Ecology:Materialism and Nature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M.New York:Monthly Rev

26、iew Press,2000:159.人民出版社,1 9 6 0:2 8 7.1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人民出版社,2 0 0 9:4 6 0.大会上的报告 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7:50.9方世南.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深刻意蕴与当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 0 0 4(3):9-1 6.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责任编辑焦丽君Ec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Marxis

27、t Theory on the Mode of ProductionZhang Yonghong,Hua Mao(School of Marxism,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uzhou 412007,China)Abstract:The absence of ecological terms in Marxs classic works does not affect his concern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Marxs critique on the irrational m

28、ode of production contains an invisible discourseon ecological presence,the assumption of“economic man as the humanistic basis of the capitalist view of wealth,the pursuit of exchange value and the self-interest that ignores the inherent materiality of nature make the mode ofproduction confrontation

29、al and gradually evolve into the domination of man over nature.Marxs construction of themode of production“orderly material transformation is an indirect ecological expression of the idea that a commu-nal association of free people can establish an orderly and moderate mode of production,which can e

30、liminate thecontradictions between man and man and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man and nature,and promote socialism to itsinevitable victory.The ecological ideals contained in the Marxist critique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 of productioncan realize the“two reconciliation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and provide scientific train ofthought for building a beautiful China where man and nature coexist harmoniously.Key Words:Marxism;capitalism;the mode of production;ecological civilization;harmonious coexistencebetween man and nature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