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空中楼阁上帝阙——通海秀山玉皇阁考察.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54753 上传时间:2024-01-24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19.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空中楼阁上帝阙——通海秀山玉皇阁考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空中楼阁上帝阙——通海秀山玉皇阁考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空中楼阁上帝阙——通海秀山玉皇阁考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79空中楼阁上帝阙通海秀山玉皇阁考察空中楼阁上帝阙通海秀山玉皇阁考察刘 妍A 王慕娴 李锗淳 夏 雨LIU Yan,WANG Muxian,LI Zhechun,XIA YuJade Emperor Palace in the Air:Exploring the Yuhuangge Building Complex on Xiushan in Tonghai,Yunnan【文 章 编 号】2096-9368(2023)02-0079-19【中图分类号】TU-0【文献标识码】A【修 改 日 期】2023-01-20【作 者 简 介】刘妍,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预聘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传

2、统木构建筑、佛教建筑、建筑考古学、建筑人类学研究。王慕娴,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本 科生。李锗淳,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本 科生。夏雨,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本 科生。摘 要:通过建筑群的流线组成与视线分析,讨论玉皇阁“天上宫阙”的设计意匠;重点考察山门区域,观察如何使用建筑语言实现“云层”的营造以及穿云驾雾的体验;在“云层”区域中,通过对雕龙与云纹等石刻主题的考察,对重要建筑节点“玄真天上坊”在地震后的改造进行建筑考古;讨论主殿红云殿构架的组成与改造史。最终,结合碑文等文献,构架出寺庙的改造史与佛道轮回的使用史。通过玉皇阁一例,侧面得见云南通海在历史上虽处边疆,但作为

3、中央政权文化输出的节点后,儒释道信仰交融、文化繁盛的景象。关键词:云南建筑;道教建筑;佛教建筑;设计意匠;山地建筑;视线分析;建筑考古学Abstract: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design concept of the“Palace of Heaven”of the Yuhuangge through route composition and line of sight analysis.It also focuses on the gate area,analyzing how architectural language was used to create

4、 a sense of walking through clouds and fog.Building archaeology is carried out on the“Xuanzhen Tianshang Fang”space node,examining stone carving themes such as dragon carving and cloud patterns.A structural study is also conducted on the main hall,Hongyun Hall,discussing its basic reconstruction his

5、tory based on observation of the structural frame.Finally,the reconstruction history of the temple and the changes in its use between Buddhists and Taoists are reconstructed based on information from inscriptions and other local documents.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despite its location on the empires

6、 frontier,Tonghai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cultural output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has a mixed culture of Confucianism,Buddhism and Taoism.Keywords:Yunnan architecture;Taoist architecture;Buddhist architecture;design concepts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mountain architecture;sight anal

7、ysis;building archeologyA 通讯作者。80建筑史学刊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HISTORY 2023年2期1 心与物游:出发昆明向南行约 100 公里,途经滇池、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等一连串高山宝石般的高原断层湖泊,即抵达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杞麓湖南,盘立一座碧螺般的小山秀山,是云南重要的宗教圣山与建筑遗产地。据载秀山的营建始于汉时古町国。后段氏大理国在秀山广建佛寺。蒙元征服云南后,将“临安”之名“发配”边地,通海成为临安路路治,滇南政治文化中心。山脚迎湖之处,依山营建气势宏大的文庙,秀山之上的宗教建筑亦营造不断。明清时期,佛教活动十分兴盛,

8、山顶涌金寺被称为“滇中大刹”,秀山与昆明金马山、碧鸡山,大理点苍山并列为云南四大名山,享有“秀甲南滇”“冠冕南州”等美誉。在建筑史研究中,通海声名最响的是匠作传统。云南传统建筑,以通海与剑川匠系最为知名,并列为云南两大匠作体系。通海至今活跃着大量精通传统木构匠艺的匠人师傅,从事民居与庙宇的营造。而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此地最重大的事件是 1970 年的通海大地震。灾难发生于隆冬深夜,震级 7.8 级,最大烈度达 10 度,逾 15000 人遇难,数十万房屋倒塌,受灾程度与唐山、汶川地震并列。天灾之下,历史建筑同样难逃厄运。但秀山亦有众多古迹,就像在数百年间走过无数风云变化时一样,挺过了这次考验。秀

9、山古建筑群总体布局依山势呈阶梯状,分布在八层台地上,汇集儒释道三教、贯通近千年建筑史。儒为文庙;释为普光寺、白龙寺、清凉台、涌金寺等佛教建筑群;道为三元宫、玉皇阁等道教建筑群。山顶涌金寺保留宋元风格的建筑遗构1。秀山古建筑群于 2006 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自 2021 年起,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历史建筑测绘”课程便将秀山选为一处实习地,带队老师为刘妍。在本文所述的考察中A,笔者团队访问的玉皇阁位于第四层台地,为一组创始于明初、扩建于明末,又经清代与近代多次改建的宗教建筑群。A 本文内容以 2022 年夏 2019 级本科生“历史建筑测绘”课程成果为主体。B 江

10、宏道逋翁亭记,石碑存于秀山逋翁亭。碑文另见通海县人民政府通海历代碑刻集,详见附表。C 今天游客更多自另一条路径(经普光寺)到访玉皇阁。而玉皇阁与虎豹关具有更直接的关系,这一点为秦瑞烨同学提醒笔者注意,特此致谢。D 江宏道秀山红云殿诸天水陆神相歌有引。碑文见通海县人民政府通海历代碑刻集,详见附表。E 文中图像,若非特别说明者,均为作者自绘、自摄。2 初登上界:玉皇阁整体格局2.1 仙宫若隐:入口路径秀山并不高,垂直仅 200 余米,而地势可称陡峭。下部三层台地间,“之”字形山路蜿蜒盘旋,路边随行点缀题字、照壁、亭榭等建筑小品,抑扬转憩,引游人停顿注目。回身返望,树形叶影间,杞麓湖波光粼粼,湖畔良

11、田多彩,对岸山峦起伏,登山的疲劳在不经意间随之化解。第三层台地处,山涧上飞跨一道石拱桥,称登瀛桥。桥后有泉眼(今天已近干涸)。桥身面湖一侧开敞,柱间置长凳、美人靠。另侧封以砖墙、设神龛供南海观音。瀛台为道家仙山、观音为佛家神祇,而听风眺湖、休闲适意的建筑语言,已将秀山整体的营造性格透露一二。观音像是当代新塑,而道家仙桥却已历久。清乾隆九年(1744)一则碑文中称之“升仙桥桥畔山断如峡,有水一泓迸出石间,莹洁可爱,令人流连而不忍去者”B。若自桥头左折,可仰见一座佛寺(普光寺)端坐陡坡之上;而若穿桥右行,则由缓路引到一段陡急的台阶。依山转折处坐有一道门关,称虎豹关C。乾隆九年(1744),一则诵咏

12、玉皇阁红云殿的文献中,有“仙桥架壑窥虹影,雷门走险来马当。空中楼阁上帝阙,金轮玉斧挑天王。天阍虎豹守九极,山精化地宁腰藏”句,点明登瀛桥、虎豹关与玉皇阁道路的时空关系D。虽为关口,如今的建筑却呈现为一座三间面阔的过亭,前壁开敞,后壁设墙,挂匾题曰“聚上而升”,为乾隆年间通海县知县朱阳题书。用典序卦“聚而上者,谓之升”。转过关口,台阶遽然变陡,此前开阔的林地亦被刀切般陡立的石砌挡土墙取代,壁高逾人,如封闭巷道,蜿蜒上行,阻挡了向上探寻终点的视线。当登山人吃力地拾阶攀爬、转弯,一道白璧石坊突然出现在阶顶一侧,衬在红墙之前,书“玄真天上”四字。这便是玉皇阁组群的入口(图1)。2.2 宫府森严:平面构

13、成玉皇阁是一组道教庙宇建筑群。中轴线上依序为玄真天上坊、山门、瑶池、石桥、瑶池坊、红云殿(正殿)、清徽殿(后殿)。入口一侧有都雷府,院落两厢为围廊(图2)。图 1 玉皇阁入口路径:自“聚上而升”至“玄真天上”E81空中楼阁上帝阙通海秀山玉皇阁考察整组建筑依山势而布,坐南朝北(即朝向杞麓湖,因而与中国建筑一般朝向原则“坐北朝南”相反)。建筑群利用高差地势,建有层层基台,形成 6 级台地、4 进院落,俨然宫禁严整的天庭。1高天云涌玉皇阁建筑序列始于两层台阶。第二层上设石牌坊。石坊两侧的外墙标志着寺庙的边界(图 3)。玄真天上坊通体白石,遍身雕饰,仰视如同云层涌滚。坊下的台基将台阶切割为三路。外部垫

14、平阶地的高差,内部坐于第一层地面上。石坊三门四柱,额枋间为石匾,石匾题年有咸丰庚申(1860)重修及 1980 年重建两种。枋上为屋形坊顶,枋下为双龙戏珠石雕。柱身下部为束腰基座,坐有石狮、驼石鼓,为滇中地区常见牌坊形式。2雷鸣于侧在两道长阶的中部平台西侧,偏于玉皇阁南北轴线之外的宽阔台基上建有都雷府,面东而坐,与建筑群的主轴垂直。都雷府面阔三间,歇山屋顶,三面开敞设凳座、美人靠;后部设墙供雷公。这座建筑为地震后重建,但格局如旧。3漫入云层穿过玄真天上坊即进入四壁围合的范围内。前方挡有一道高约 2.5 米的台基,外周封以与视线齐平的矮墙,墙身粉白。越过墙头,近乎平视都雷府的梁枋与翼角。穿过高台

15、与白墙间狭窄的夹道,绕行两侧阶级,方从侧面接近山门。4仙门之外山门位于宽阔月台上,三面围以白石护栏。在月台的高度,行人终可平视玄真天上坊上部石刻,如同穿过浓厚云层,立于天庭之前。山门建筑三间,外墙封闭,粉以正红。中央设门,门前设阶、立一对石狮。门上挂“玉皇阁”金字匾明崇祯图 2 玉皇阁总平面图及游线图 3 玉皇阁山门外部区域立面渲染图82建筑史学刊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HISTORY 2023年2期十四年(1641)题。两次间开圆窗,以砖包砌。山门两侧各有一间狭窄的偏殿,向外开敞,内坐守护神像(均为新造),或凶狠或严肃,俯视着援阶而上的来访者。5跨身仙界山门进深两间

16、,内部通敞无柱,两侧神台上供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均为新造),内院立面仅心间设墙,开月亮门,两次间开敞无墙。从山门入口望向对面的月门,一道高阶几乎填满框景。6瑶池荡漾穿过月门,左右忽现一汪池水,作半月状,形如泮池A,锦鲤摆尾。道路两侧有石护栏,路面微凸,卵石、砖块铺地。思忖片刻,才恍悟身处一道石拱桥上。眼前一道近 3 米高阶,阶顶是一座木质牌坊,匾书“玉京”二字,另侧则为“瑶池”点题。层层云形斗栱,青蓝彩绘如波浪涟漪,间以橙红莲花斗飘荡,而坐斗形如小舟。现今的瑶池坊建于 20 世纪 8090 年代(图 4)。7红云缭绕未及登阶,便已透过瑶池坊门见到“红云殿”三字巨额。红云殿为玉皇阁正殿,

17、位于庭院中央高基上。殿内供奉玉皇大帝与重臣仙君(均为新塑)。建筑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四周回廊。前檐柱身沥粉缠龙(20 世纪 8090年代绘),半栱雕绘繁华,柱头绘别子彩画,柱顶、斗栱与立面檩枋上规律装饰小圆镜面,银光点点。殿前花池栽种花果树木。明万历年间,殿前植两株古山茶树,盛放时如红云映日,徐霞客曾以“遂冠南土”盛赞之。文献常谓此为红云殿殿名之由来B,亦正附会仙人居所红云盘绕的中国仙道观念。在正殿前庭稳住心神之后,却发现并没有直抵殿内的中央台阶。正殿前方陡立一方雕龙螭陛,却并非行人的陛A 秀山脚下通海文庙的泮池亦作半月形。B 但徐霞客造访红云殿的时间明崇祯十一年(1638)晚于陈其力题写

18、红云殿匾额明万历十年(1582)。因此即使红云殿得名于山茶,亦非徐霞客“点名”之功。C 游客会在这里向龙头扔硬币,兑换硬币亦成为寺内道士的一项收入。D 笔者团队专门询问过自 20 世纪 80 年代起负责玉皇阁修缮、建造的匠人林团芳师傅,确认庙宇内部现今所见的台阶位置均未改变。E 江宏道撰逋翁亭记,石碑存于秀山逋翁亭。碑文另见通海县人民政府通海历代碑刻集,详见附表。F 嘉庆七年(1802)庆九会增置田租功德碑记。详见附表。路,而是近年新建、围了水池供游客祈福玩耍之用C。若要进殿,需藉大殿两侧的台阶登高,再从前廊侧方进入(图2)。经与匠人确认,这种迂回的殿宇参观流线并非当代改造,而是继承旧制D。8

19、清都星垣红云殿两侧,台基之上,为院落两厢,呈现为进深三间五檩的宽阔侧廊,临墙而设的神坛上供二十八星宿(均为新塑)等神像。红云殿后,地势再度升高,形成宽大月台。两重台基上立一组后殿,中央台基最高,为清徽殿,面阔三间,两翼略低者为两偏殿,分别挂“东来妙严宫”“九天应元府”牌匾。从主殿进入后殿,再次缺少通达的轴线通路,游人须或在两层台基之间迂回,或经两厢绕行。正殿与两翼均为滇中特色的“假歇山”屋顶,屋顶间高低错落,雕板代栱,形成丰富的立面效果。乾隆时期的一则碑文中,曾记载玉皇阁(当时称为颢穹宫)格局曰“其下为瑶池,为雷府,为流霞坞。其上为清都,为星垣,为白云窝”。E流霞坞与白云窝在整体格局中的位置目

20、前暂难确认。而清都与星垣当正是后殿与两厢。2.3 天上人间:高差分析粗率参观一遭,玉皇阁的格局(尤其是地势)已使观者产生了强烈的印象。寺庙选址于“秀山露凹处”F,内外高差约 13 米,建筑分布于 6 个高度层级上,巧妙利用山势的陡缓,形成疏密相间的空间节奏,引导访客穿云渡雾、登天入界。设计者将轴线的后部主殿所在中庭落置于一块相对平缓的台地中,两厢与后殿对其形成围合捧护之势。轴线的前部则利用悬殊的高差形成曲折回旋的阶梯,再以图 4 瑶池坊及红云殿立面渲染图83空中楼阁上帝阙通海秀山玉皇阁考察建筑自身的空间与形式语言,营造了天界的重重禁围和仙琼玉宇。为了走到红云殿内一瞻天帝盛容,游客竟然需要攀援七

21、道阶梯,并两度偏离中轴、迂回转折,方有资格立身神前。登临过程中,行人的视线总是一方面被重重屏障阻隔,一方面又被隔空隐露的标志物吸引:玉皇阁与红云殿的牌匾隔着重重台阶、越过前方“界石”(台基、栏杆与牌坊)“预告”仙宫的神圣与缥缈(图 5)。而一道道门洞、坊洞,指引着视线透穿重重空间,令高下、远近的层层建筑元素随着行进路线不断“移位与嫁接”,在场地格局与环境体验间,形成一种空间魔术。当完成了直观的初访体验,不妨转身,从高处向外回视,无论以神像的视角,还是站在大殿前廊或瑶池坊处,向外的视线均会被玄真天上坊的“云层”阻挡。入目则是“清净第一”四字石牌匾(1986 年重修)。视线所及的四界之内,是神祇的

22、居所,不受人间俗尘侵扰,连杞麓湖的湖光山色都被隔绝在外了。2.4 大闹天宫:文化根基中国文化根基中,关于玉帝所驻天宫仙阙的想象,最为脍炙人口的文字,大约便是吴承恩的西游记。传奇故事中,“那太白金星与美猴王,同出了洞天深处,一齐驾云而起。至南天门外缓步入里观看。真个是:初登上界,乍入天堂。金光万道滚红霓,瑞气千条喷紫雾。只见那南天门,碧沉沉琉璃造就,明幌幌宝玉妆成。两边摆数十员镇天元帅,一员员顶梁靠柱,持铣拥旄;四下列十数个金甲神人,一个个执戟悬鞭,持刀仗剑。外厢犹可,入内惊人:里壁厢有几根大柱,柱上缠绕着金鳞耀日赤须龙;又有几座长桥,桥上盘旋着彩羽凌空丹顶凤。明霞幌幌映天光,碧雾蒙蒙遮斗口。又

23、至那灵霄宝殿,金钉攒玉户,彩凤舞朱门。复道回廊,处处玲珑剔透;三檐四簇,层层龙凤翱翔。”123-24这段登天奇景,在经典动画片大闹天宫中得到了最直观的视觉再现:美猴王与太白金星一同驾云登天(山),猴王轻快,金星劳缓,先至南天门,为一三间四柱白石牌坊,上蹲神兽,下列天兵;过彩虹桥,桥下碧水荡漾,仙莲朵朵;至御陛长阶,遥见云中宫阙;至灵霄殿,盘龙缠硕柱,卷草为替木,而最具代表性的斗栱,亦是红云灵芝。这一整个建筑序列,正是玉皇阁的再现!(图 6)2.5 妙手通天:山门区域细节的设计意匠以俗世物质营造仙界,需要人间工匠的巧思。除了整体布局,玉皇阁中还有诸多可圈可点的细节处理,丰富和完善了上述空间体验。

24、图 6 玉皇阁与大闹天宫的空间序列图 5 玉皇阁整体格局纵剖面图及视线分析84建筑史学刊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HISTORY 2023年2期2.6 仰望天界:入口高差处的视觉魔术作为一座道教庙宇,玉皇阁在明代文献中被称为“颢穹宫”A。但在清代诸文献中改称“玉皇阁”B。在秀山,“玉皇阁”之谓出自明崇祯十四年(1641)题写的山门金字匾,题立者为“朝请大夫河南南阳府知府邑人赵民保”。而现今挂设于山门后墙的“颢穹宫”匾则题于此后二十余年清康熙三年即甲辰年(1664)。两匾并立,且“宫”名匾晚于“阁”名匾,这说明并不存在正式的名称更换。最早以“玉皇阁”指称庙宇的碑文来自康熙

25、二十八年(1689)。这或许说明,“颢穹宫”本是庙宇的正式名称,但“玉皇阁”匾挂设山门外后,这个更加通俗亲人的名字,便取代了庙宇相对生僻的本名。然而山门并非楼阁,为何被称为“阁”C?实地观访后,问题的答案实已呼之欲出:借由巧妙的设计,当访客站在入口台阶前仰视玉皇阁山门,它在视觉上近乎一座三层楼阁。令这种效果得以实现的除了高差,还有诸多细节上的处理(图 7):两道阶梯与月台台基分别约为一层楼高,在视觉上支垫了楼阁的下层;山门与月台之间,仍有五级台阶的高差,这才保证宽大的月台并不会遮挡建筑底部,而月台的进深和栏杆的高度,使其看起来近乎楼阁的外廊平坐。利用台基、楼梯,通过视觉游戏将单层建筑转化为“楼

26、阁”,在秀山并非独例。山顶(营造更早、影响力更大A 万历十六年(1588)颢穹宫常住碑记,详见附表。B 康熙二十八年(1689)通海县正堂告示碑、康熙四十六年(1707)玉皇阁灯记、乾隆三十三年(1768)玉皇阁香烛会新增田租碑记、乾隆五十年(1785)重修玉皇阁碑记、嘉庆七年(1802)庆九会增置田租功德碑记、光绪十七年(1891)重建玉皇阁序等。其中,清乾隆五十年(1785)重修玉皇阁碑记中,将庙宇称作玉皇阁,而将主殿称为颢穹宫。详见附表。C 在明清文献中,“阁”最常见的语义是楼阁,即多层建筑。但汉语文献中的“阁”字,并非仅表达楼阁之意,还出现在非楼阁形式的建筑类型上。在本文作者之一刘妍主

27、持的一则关于建筑术语释义的研究中,曾对其进行详释。此外,虽然在通常理解的建筑术语中,“阁”是一种单体建筑,不常用作建筑群或寺院庙宇的称谓。但另一方面,正因“玉皇阁”为玉帝居所,故也可在民间用作庙宇的名字。D 涌金寺古柏阁底层架空,并在支柱上施加斗栱,前人学者多将之视为“干栏”(参见王雨晨、彭明浩、李波云南通海涌金寺古柏阁),而本文认为其当为“平坐”。此问题将在后续另著专文讨论。的)涌金寺古柏阁也使用了同样的做法,甚至更为巧妙。D此外,玉皇阁底部阶梯的布置亦增强了这种空间幻视,将之从静态的单一视点转换为动态的行走体验:入口下部有两层台阶,站在阶脚,刚好可仰视山门门头的“玉皇阁”匾既未被栏杆从下方

28、遮挡,又未被石坊从上方遮挡。拾阶而上,两道台阶的坡度刚好约略平行于访客仰视匾额的视线,这使人在信步上升过程中,仰视匾额的视角始终稳定,唯一产生变化处,唯有经过两段台阶之间的小平台;而这短短的位置错动,仍然保证了匾额不为下部栏杆所遮挡,始终停留在视线的焦点上(图 8)。当行人辛苦登上了 17 级台阶,牌匾在眼中似乎未曾变化,进而带来了遥不可及之感。到达长阶顶部,进入白墙围合的“云层”,牌匾终被台基遮挡,从视野中消失。而行人也被迫左转或右转,借由窄巷从两侧绕行。最后,当“玉皇阁”再次出现在行人的目光中,他们也到达了月台的顶部,高耸的楼阁变回低矮的山门,视觉魔术揭开了谜底。2.7 云涌雷腾:石刻与色

29、彩的呼应在对玉皇阁的空间感受中,山门之前的登云入雾体验强烈。它以先声夺人的震撼,铺垫了参访庙宇的心理基调。这绝非“建筑学者”的“强行分析”,而是确然印迹在建筑群构思的意匠中前引“瑶池、雷府、流霞坞,清都、图 7 台阶局部视线分析85空中楼阁上帝阙通海秀山玉皇阁考察图 8 在长阶下部和顶部观看玉皇阁匾A星垣、白云窝”便是明证。玄真天上坊区域作为空间序列的第一个节点,亦有许多填充这种体验与想象的细节。首先是色彩。玄真天上坊通体白石,位于围墙“破壁”的门道。而围墙外壁为朱红,内壁纯白,因此当游客从阶下的“人间”仰视“天上”,外墙成为天上宫阙层层环垣的组成部分;而到达牌坊后,步入白色内壁与石坊的围合、

30、挤压中,如置身云雾。透过矮墙映入眼帘的都雷府梁枋,则饰以浅青蓝色的别子彩画,雨露欲滴,配合多折的歇山屋角,更似闪电雷鸣。细察石坊,除了梁下三对带翼的飞龙,还以大量云纹饰样填满基座的各个角落。有趣的是,从石材的风化程度和工艺特征上,可以明显区分新旧至少两个时代的构件。新构件带有明确的当代特征(譬如机器加工的痕迹),题材表现为常见的花鸟装饰。而所有云纹都出现在旧构件上。大地震之后,玄真天上坊亦遭严重毁坏,通海工匠在 1980年重建石坊,利用了部分旧有构件,但也做了许多替换。很显然,在这次重建中,匠人们未能体会与表达“云中行”的设计意匠(图 9)。2.8 仙门内外:山门空间特质转化山门内外,建筑的空

31、间特质发生了很大变化。外立面实墙封闭,双狮蹲守,森严庄重(图 10);内立面却相当开敞通透。心间开月门,砖墙顶部亦呈曲线轮廓。侧间非但开敞,还拦以长凳和美人靠(图 11)。只是凳座位于威严门神的脚下,又挡在栅栏之内,显然不是在邀请访客歇脚,略显怪异。从庙宇内部回视,凳座与美人靠却与殿外的瑶池、拱桥形成照应,配合台基下的巨杉、草木,宛然一座怡然闲适的小型园林,与长阶之上花木繁盛的仙宫良苑形成呼应(图 12)。与门外的庄严形成强烈反差。园林化正是秀山寺庙的共同特点,尤其是面向杞麓湖A 照片中可见压在栏板之下的“栏下龙”石额。B 这次观察分析发生在 2021 年 4 月与重庆大学唐聪博士参观秀山时的

32、讨论中,在此特别致谢。C 此信息来自南京博物院李文彬老师、广州美术学院何岸老师的指教,特此致谢。的建筑,总有轻透敞亮、圆窗凳靠、楹联佳句的文人意趣和供人休憩赏景的设计元素。玉皇阁内部虽然用建筑隔绝了湖景,却仍然延续了园林式的室内,表达神仙的天上苑囿。3 云中寻龙:玄真天上坊的建筑考古在“云层”的徜徉中,还有一段有趣的插曲。3.1 线索:伏地龙在山门前侧台基的顶面,笔者注意到了一段阶条石,顶面两端雕刻一对龙头(图 13,龙身最初被砖、土掩埋)。初观之,认为其当挪自其他建筑。双龙位于长石一侧,左右对称,似横额的“替木”。笔者团队随即测量了条石的长度,发现它与玄真天上坊心间宽度一致,即与心间的双龙横

33、额等长B。而这条伏于台基地面之下的石额(不妨简称为“伏地龙”),在工艺上较现在的玄真天上坊雕龙更加朴实、圆润,因而更显古意。这条石额在中部断为两截,故判断此当为玄真天上坊原初的心间石额,于地震中受损而被替换。基于这一判断,在本次测绘中,在征求秀山公园和通海县博物馆的同意后,将伏地龙所在地面做了局部解剖,掀开台基的铺砖顶面,去除填充的石灰砂浆和土壤,将石额的完整形态暴露出来。石额截面尺寸略小于牌坊现龙额,双龙亦呈戏珠格局,龙身无翼,身体与云纹相缠绕。整体形态相对简洁,雕工甚好。相较之下,现今牌坊上的三条龙额就显得繁复、夸张、粗糙。三额形式一致,仅心间一条较长。龙头在设计上分作两半、中空,龙身带翼

34、,鱼状尾这在龙的分类中属于应龙,是等级较低的龙,常用于民间C,而云的主题相对淡化。既然心间石额更朴素,次间的雕饰不应超过心间。于是判断现今玄真天上坊三条雕龙石额当均为晚期,即地震后 1980 年重建时新刻。86建筑史学刊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HISTORY 2023年2期图 9 玄真天上坊立面及石刻主题分布AA 云纹部分高亮表示;黄色:清中晚期构件;蓝色:1980 年新换构件。图 10 玉皇阁山门外立面(北立面)图87空中楼阁上帝阙通海秀山玉皇阁考察图 12 山门内侧的瑶池与石桥A图 11 玉皇阁山门内立面(南立面)图暨瑶池区域纵剖图A 从瑶池坊台阶上,可望见玄真天

35、上坊“清净第一”匾。B 后经天津大学朱蕾、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李毓两位老师提示,这种看似石灰的钙化物很可能是苔藓产生的草酸钙。特此致谢。3.2 栏下龙与第一次复原的时间线除了伏地龙,“云层”区域还有一条“不属于此地”的双龙石额,位于山门台基立面,正对玄真天上坊,压在栏杆下,双龙侧身向外(图 8,不妨称之为“栏下龙”)。石额长度与石坊次间等同,其雕龙石刻亦与之相同。并且石材颜色偏灰,上表面甚至有近乎石灰砂浆的肌理B。判断其亦为 1980 年新制,但不知为何未使用在牌坊上。由此可以梳理出牌坊的营造时间线:牌匾题字涉及两次建造:咸丰十年(1860)重修及 1980 年重建。笔者判断新旧两组龙额分别属

36、于这两次营建。即更朴素的伏地龙来自咸丰年间,而栏下龙与石坊上三条更加立体的翼龙额枋来自 1980 年。建筑的营造修缮,往往时间越近当代,形态上越立体繁复夸张,也这符合对建筑构件时代演变的一般认识。3.3 转折:隐草龙当笔者团队与秀山公园的管理人员讨论这一判断时,图13 台基中的“伏 地龙”(清理后)与玄真天上坊的位置关系88建筑史学刊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HISTORY 2023年2期却得到一个惊人的消息:玉皇阁一侧的山地草丛里,还有一条截为两段的雕龙石额!它曾陈列在月台上。但后来出于安全、美观等考虑,现任管理者将之移至草丛(不妨称之为“隐草龙”)。当断额从荒草中被

37、移出、清理,发现它亦呈双龙戏珠格局。长度与玄真天上坊心间一致。龙头等处破损,不可见全貌,但基本可以判断无翼、无鱼尾(等级高于现今石坊上的龙),且呈现突出的云纹主题。这条石额的截面尺度较大,与玄真天上坊现状一致。这条龙额,才是玄真天上坊心间真正的原构件!那么“云间”的五条石额(三条在坊上,两条在台基中)到底是什么关系?3.4“找不同”游戏重新回到“云层”,五条龙额中,有四额形式相同,包括枋上的三条(分别记为“心间龙”“东侧龙”与“西侧龙”)以及“栏下龙”。这四组雕龙在外观上几乎一致,然而细细检视,仍有多处细节微差。西侧龙工艺更细致,石材亦更旧。而心间与东侧龙相较粗糙,刻线更新,也出现了“当代”装

38、饰主题(五角形)。“栏下龙”则在这些差异性细节上与西侧龙接近,当为同时代产物(图 14)。除了龙的形态不同,石坊上还有更多工艺形式上的细节差别,体现出原始构件与当代重修构件之间的连贯性与差异。譬如上文中基座束腰板上的石雕(图 9)。此外,还发现了更多不同之处(表 1)。A 黄色:清中晚期构件;蓝色:1980 年新制构件。表 1 玄真天上坊新旧构造差异部位旧式做法新换构件做法分析石狮旧石狮尾巴下垂;新换石狮尾巴上扬,当移自门墩石狮图 14“云层”诸龙A89空中楼阁上帝阙通海秀山玉皇阁考察部位旧式做法新换构件做法分析石鼓题材相同,工艺存在差异小额枋与柱的交接旧额截面小,收入柱子棱线之内,新额截面大

39、,突出柱子棱线之外大额枋的抹角转角形状存在差异屋顶檐口旧屋顶檐口曲线,刻出角梁、瓦当图样;新石刻做了简化,檐口为折线续表3.5 重建时间线针对龙额和基座上的雕刻,笔者咨询了南京博物院李文彬、广州美术学院何岸两位老师。基本确认大部分石刻均为晚清至民国风格。它们虽有工艺上的差异和优劣,但可能来自匠人个体差异而非时代差异,难以做出更细致的划分。此外一块石鼓的雕刻风格略早,其时间上限或能推至晚明与清中期之间。整理玉皇阁历史文献(详见下文),可知与牌坊相关的建设可能有四次:明万历十六年(1588)奠定玉皇阁现有格局,清嘉庆九年(1804)曾有功德碑录修建牌坊所耗银两,但有可能用于这座牌坊,也可能用于瑶池

40、坊。牌坊匾额上咸丰十年(1860)和 1980 年重建是相对确凿的两次工程,两次均为“重建”。汇总以上信息,可以重新总结玄真天上坊的建筑时间线(图 15):玄真天上坊的创建时间或可上溯至营造颢穹宫的明万历时期,个别风格上指向晚明至清中期间的构件有可能来自此次建造。嘉庆九年(1804)的牌坊建造不知是否涉及玄真天上坊。但无论如何,咸丰十年(1860)之前,此位置曾有一座牌坊,因为匾额上题为“重建”。咸丰时的改动较大,那么不妨推测现有承重柱梁中较旧的构件均来自咸丰重建。现今基座上晚清至民国风格的石雕构件,形式有差别,可能混有嘉庆、咸丰两期遗构,但也可能同为咸丰一期、出自不同匠人的手笔。1970 年

41、地震后,牌坊心间、东侧受损较大,西侧相对完好。心间石额从中部断裂,移至台基上,后又移至草丛中(隐草龙)。东侧石额额身主体完整,可能两侧榫头位置遭到破坏,无法继续使用,被移至台基正面(栏下龙)。1980 年的重建工程中,仿照完好的半侧结构重修了心间和东侧。重修部分在形式上极力照应旧物,但在工艺细节和雕刻主题上存在差异。不知为何,重建心间的石额时,未参考受损的旧额(隐草龙),而是复制模仿了西侧的样式。90建筑史学刊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HISTORY 2023年2期重修时亦从其他建筑上移用了构件。譬如一对石狮在形制上并非牌坊狮,而是门兽。至于最初“误导”了分析方向的“伏

42、地龙”,则不属于玄真天上坊。它在工艺风格上同为清中晚期特征。最初“古朴”的直观感受有可能来自其多年足摩履踏的磨损效果。它有可能来自地震中受损的瑶池坊。现今瑶池坊处的木质牌坊为 20 世纪 90 年代新建。在一本 1998 年出版物的老照片中2A,瑶池坊的位置空无一物。3.6“建筑侦探学”虽然不尽全面完整,亦未能得出准确的最终判断,但针对玄真天上坊所做的观察,无疑属于“建筑考古学”范畴。而笔者更愿戏称之“建筑侦探学”。在常见的刑侦叙事中譬如发现了一块人类的骸骨,侦探员首先勘察现场,判断骸骨所在为第一(案发)现场还是第二(抛尸)现场,并为案件定性(凶杀、自杀、意外等)。本文“案件”亦始于一段“残骸

43、”伏地龙。它身上的伤痕说明事件的性质是地震受损、重建挪用。它使人们注意到了案件的主体:玄真天上坊的改建。有的时候,凶手会布置现场,将谋杀伪装成自杀或意外,或将抛尸现场伪装为案发现场,对办案人员造成误导。伏地龙恰恰是这样的“误导性证据”。它被从原初的现场(瑶池坊或其他处)移用至另一个现场(玄真天上坊区域),形成了“案中案”。对于谋杀案,刑警们常会首先判断受害人死亡时间,排查受害人人际关系,对可能有动机的关系人,排查其作案时间。在一些“高智商犯罪”故事中,凶手利用一些特别的手段,譬如冷冻尸体,干扰法医的时间判断,形成不在场证明,为自己脱罪。A 照片拍摄的时间早于图书出版时间。根据秀山公园杨国智主任

44、判断,1998 年该书出版时,瑶池坊已经重建。而“乱入”玄真天上坊现场的“伏地龙”,正是通过工艺和风格的差异,干扰了笔者对构件“亲缘关系”以及时间线的判断。很多引人入胜的侦探故事中,会有一位顽固而执着的老刑侦,他可能因为一时的恻隐或简单的粗心落入圈套,被“误导性证据”牵住鼻子,将侦查方向引入歧途。在玄真天上坊,经验丰富的带队老师正是这样一位“老刑侦”。在其指导下,团队曾以第一条时间线为指导工作了数天。在故事的最后,执着的侦探终于通过周密细致的调研,由敏感的嗅觉发现“线头”,牵出深藏背后、谋划布局的罪犯。建筑考古的背后自然没有深思老谋的罪犯。但也正是因为团队的执着细致、多方走访,才找到隐没于深草

45、的关键证据(“隐草龙”),重构了玄真天上坊的“一生”。4 殿宇峥嵘:红云殿结构在玉皇阁诸殿宇的结构构架中,还属主殿红云殿最为特别。既体现了中国官式建筑的庄严气派,又在各方面流露出滇中本土的地域做法。红云殿单檐歇山屋顶,殿身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外部一周围廊(图 2),内外两圈柱网。外檐施斗栱(图 16)。4.1 梁柱:抬梁还是穿斗?红云殿殿内中央设天花,两次间露明,可观察到整个屋架。如果依抬梁和穿斗两种原型来理解中国木构,则云南建筑木构架普遍呈现抬梁与穿斗混合的做法。红云殿亦为典型。殿身中部两榀横架使用五架梁,上立短柱,托平梁、图 15 玄真天上坊断代图示91空中楼阁上帝阙通海秀山玉皇阁考察图 1

46、6 红云殿正立面图中柱,为典型抬梁结构。形成殿内中央的大空间。山墙位置两榀横架使用落地的中柱,与外柱通过穿枋连接,短柱与枋木的交点收作鹰嘴形状,檩桁落在柱头上,均体现为穿斗做法。但又不纯粹:中柱虽高,但并未通高至脊,仅至平梁,而平梁上托宽大的驼峰,又为滇式抬梁所常见。再细察,殿身内部的替木、翼形栱用材硕大,并且与秀山时代更古的建筑(普光寺是观堂、涌金寺古柏阁)形式相同,与外部花板代栱在逻辑与形式上决然相异。而角柱在平板枋处截断,平板枋上再接一段短柱。此外还有其他诸多位置以垫木填塞。整个构架拖泥带水,当非同一期统一设计,而是不同时期改造、修补的结果(图 17,图 18)。4.2 廊柱:高低有别红

47、云殿外廊施用三层繁华的斗栱(花板代栱)、裹以青绿彩绘,形成富丽的立面。但仔细观察,可发现虽然外观统一,廊柱构造却存在根本差异。图 17 红云殿横剖面图92建筑史学刊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HISTORY 2023年2期一种柱子不通高,柱顶托平板枋,再托坐斗及各层斗栱。另一种柱子通高至檩,平板枋以及包括坐斗在内的斗栱全部插入柱身(图 19)。这两种做法或可解释为层叠的抬梁逻辑与穿插的穿斗逻辑。但通海匠人显然并非以这种分类来解释他们的构造选择。外檐 18 棵柱子中,通高柱 10 根,分别位于四角、整个正立面,以及背立面心间的两侧(图 20)。也即可以理解为,使用在结构地位

48、和空间地位上更重要的位置:角柱事关结构安全,因为屋顶在翼角有更沉重的荷载,亦因为角部为正、侧两向横梁交汇处,于构架的稳定性至关重要;而正立面各柱及背立面心间(后壁外立面上,心间整面墙有砖雕与彩绘)是视觉上的焦点,也是空间等级更高之处。檐柱通高、置插栱亦是后殿清徽殿的结构形式。事实上也是通海清代建筑的常用做法。4.3 歇山屋架滇中一带歇山屋架多见“假歇山”,即山部落坐于山墙上,仅在墙壁之外挑出一圈窄披檐,有如芭蕾舞裙窄窄的“裙边”。如此形成的屋顶造型在轮廓上较为活泼。前文提及,后殿清徽殿及偏殿正是如此。但红云殿的歇山仍为“真歇山”结构,山部草架柱落在外廊中央,架在斗栱后尾的枋木上(图 21)。整

49、体形式更为稳重。4.4 花板代栱红云殿外檐斗栱使用花板代栱,即以雕花的连贯木板代替顺墙面方向的栱(图 22)。形成整体稳定性更强的斗栱层,以及更繁华的装饰效果。花板代栱亦是滇中地区常见、极具地方特色的做法。图 18 红云殿构架示意图图 20 两种廊柱分布(红色为通高廊柱)图 19 通高和不通高廊柱与斗栱构成关系93空中楼阁上帝阙通海秀山玉皇阁考察红云殿的花板代栱又有独具特色之处,除中缝上出翘向外出跳,正心瓜栱栱头位置亦向外出跳,因此虽然斗栱本身分布疏朗(心间两朵补间、次间一朵、梢间无补间),但仍然形成密集的立面。栱身均作云状,露于外的异形顺身栱(瓜栱、厢栱)雕刻成如意云头,呼应红云殿的名称,A

50、 碑文的调研工作并非本科生测绘课成果。研究生秦瑞烨、祝凌斐参与了此项工作。并不由得令人回想起大闹天宫如意云状的斗栱(图 6)。所有的斗切作八瓣莲花,间隔分布,饰以橙红色。5 僧来道往:碑文侧写的历史笔者团队在红云殿及周边院落找到石碑十余块A(附表),时间从明万历至清光绪,内容包括常住碑记、政府告示、重修碑记、施米、田租、功德、法会、咏景等种种不一,勾勒出三百余年间玉皇阁的营建历史、宗教生活与世俗互动。5.1 营建史1明万历,陈其力新建颢穹宫现今玉皇阁的格局为明万历十六年(1588)南京户部司务陈其力(陈芸心)主持规划营造。当时称为颢穹宫。根据陈其力所述,该地原有慈仁寺。失火烧毁后,寺内常住只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